班固论游侠
班固评论说:古时候,天子封立诸侯之国,诸侯封立大夫之家,从卿大夫直到民众,各有各级,由于这个原因,民众诚心侍奉他们的上司,而臣下没有觊觎篡夺之心。
周王室衰微之后,礼乐制度和征伐命令从诸侯发出。到齐桓公、晋文公之后,大夫世代掌握国家权力,又发展到大夫的家臣执掌国政令。逐渐发展到战国,出现了合纵连横,于是列国的公子,魏国有信陵君,赵国有平原君,齐国有孟尝君,楚国有春申君,他们都凭借王公的权势,争着延揽游侠,连鸡鸣狗盗之徒都受到嘉宾的礼待。
赵国的相虞卿,抛弃了国家和帝王,去解救走投无路的朋友魏齐的厄运;信陵君魏无忌,偷盗兵符假传王命,杀害将领控制军队,用来解救平原君的危急;他们都因此增加了在诸侯中的影响,向天下人炫耀了名声,扼腕游说的人,把这四位豪杰当作最值得称道的人。于是,就形成了背叛国家而为私交献身的社会舆论,遵守职责侍奉帝王的道义就被废弃了。
等到汉朝建国,法网不严密,不知道改正这种弊端。所以代国的丞相陈稀用千辆车子做随从队伍,而吴王刘濞、淮南王刘安都召集宾客数以千计;外戚大臣魏其侯窦婴、武安侯田蚡之类的人,在京师争权夺利,平民游侠剧孟、郭解之流,横行于乡里,称霸一方,其势力可折辱公卿王侯,众多的民众都觉得这些人的名声事迹很光荣,向往羡慕他们。
民众即便是犯罪而陷入死地,自己却以杀身成名而引以为豪,就好像当年的季路、仇牧,到死也不后悔。所以曾子说:“帝王丧失原则,民众离心离德已有很长时间了。”如果没有贤明的帝王在上,告知民众什么行为是该受到表彰的,什么行为是应该摈弃的,并且用礼义法度去约束他们,那些民众怎么能知道什么是违犯禁令的行为,从而改邪归正呢?
按照古代的公正法则:春秋时期的五霸,是三代圣王的罪人;而战国时期争雄的六国,是五霸的罪人;至于说到信陵君等四豪,又是六国的罪人。更何况像郭解之流,只不过是个渺小的平民,却窃取生杀大权,他的罪恶已到了非杀不可的地步。
再看郭解的温良博爱,接济穷国,解救急难,谦虚退让而不自夸,也都不同凡响。可惜啊,像郭解这般人物,不按照道德规范行事,却在行侠这种社会末流中苟且放纵,最后自己身死,全族被杀,这并非是不幸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