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父偃论

---

主父偃,是汉武帝时代的一个传奇人物。在他的身上,既有喜剧色彩,也有悲剧成分,折射了当时知识分子的一些典型特征,一般论者都被他的“五鼎”之说所迷惑,对他予以否定,其实误矣。

首先,主父偃具有奋发向上、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他出身寒门,但人穷志不穷,从小喜欢读书,什么书都读,早年学长短纵横之术,后学《易》《春秋》和百家之言。他满腹经纶,志欲学成文武之艺,货与帝王家。

他自以为学艺已成,就出来“跑江湖”,可是处处碰壁,弄得灰头土脸。他到了齐国,受到儒生的排挤,家里贫穷,没有人肯借钱给他;转而北游燕、赵等诸侯王国,人家也不喜欢他。但他越挫越勇,认为这点挫折算什么,要求职,就到长安去!

于是,他去求见卫将军,卫将军几次向汉武帝推荐,汉武帝都没有理会。主父偃身上没有钱了,诸公宾客也都讨厌他,他又是穷困潦倒,几乎活不下去了。这时候,他没有灰心丧气,也没有一蹶不振,而是突发奇想,直接向汉武帝上书!这下,他打开了仕途大门。主父偃是当时寒门士子的一个缩影,朱买臣、庄助、司马相如,年轻时也大都如此,都有着一颗不屈的心和奋发向上的情怀,这是多么难能可贵!

其次,主父偃关心时事,心中充满着治国的大学问。他向汉武帝上书,所言九事,其八事为律令,一事为谏伐匈奴。这说明,主父偃对于治国,有着很多的主张和“闪光点”。司马迁只转录了他的“谏伐匈奴”一事,从中看出,他是不主张攻打匈奴的,这与汉武帝的想法是相矛盾的。

但是,汉武帝非常欣赏他的才能,让他和徐乐、严安一起觐见。汉武帝脱口说了这么一句话,就是:“公等皆安在?何相见之晚也!”汉武帝被他们的才华所折服,也表达了求贤若渴的情怀。将他们都任为郎中。而对主父偃尤其破格重用,一年中四次升迁,由郎中升为中大夫。这说明汉武帝对主父偃特别看重,也说明主父偃具有治国才华。

事实也正是如此,主父偃提出“推恩分子弟”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妥善解决了诸侯王尾大不掉而造反的问题。主父偃建议迁移山东豪富到茂陵,既充实京师,又使山东地区得到相应的稳定,也被汉武帝采纳而实施。

主父偃还盛言朔方的土地肥饶,外有黄河屏障,内省转输戍漕,是灭胡之本,建议筑城守卫。汉武帝将这个建议交给朝廷大臣讨论,那些吃饱饭不干事的大臣都认为不妥,公孙弘也提出反对意见,而汉武帝则独具慧眼,既识人,又识计,“竟用主父计,立朔方郡”。可以说,主父偃对于汉武帝的治国,发挥了极大作用。

最后,主父偃揭发燕王刘定国,审理齐王刘次昌乱伦案件,不畏宗室权贵,秉公执法,最终将燕王绳之以法,导致齐王畏罪自杀,表现出一种大无畏的精神。这同时释放了自己的一腔怨气,但也种下了灭族的苦果。主父偃年轻时受了太多的磨难,如今飞黄腾达,他要好好地清理清理,还旧账了。

首先是燕国,当年流落到燕国,无人问津,而如今,燕王栽到他的手上了。燕王刘定国在治理燕国期间,行为规范上有失检点,违背伦理道德,事情传到了主父偃的耳朵里。他查实了燕王种种伤风败俗的行为,马上向汉武帝告状,揭发燕王的罪行。汉武帝后勃然大怒,派主父偃主持审问。在确凿的证据面前,燕王对自己的所作所为供认不讳,见无路可退,最后自杀了事。

而后又轮到齐国了,主父偃掌握了齐王刘次昌乱伦之事,狠狠地在汉武帝面前参了一本,揭发了齐王与亲姐姐乱伦通奸的罪行。汉武帝十分恼怒,任命主父偃为齐国国相,要他去主持审理此事。主父偃一到齐国,就迅速审讯齐王后宫之人,一心要弄个水落石出。齐王年纪轻,经不起事,畏罪服毒自杀。齐国被撤销了,变成了汉朝直接管辖的郡县。

主父偃一朝发迹,便口无遮拦,得意忘形,而最终惨遭灭门之祸。他高调做事,得罪了很多人,有人劝主父偃说,你这样行事,太横了,别人看了不顺眼,凡事要低调。而主父偃却不以为然,说:“大丈夫活着,如果不能列五鼎而食,那么,死时就受五鼎烹煮的刑罚。我已经到了日暮途远的时候,所以要倒行逆施,横暴行事,怎么也停不下来了。”这和当年伍子胥所说的话如出一辙。最后真是应验了。

当齐王自杀后,赵王坐不住了。当年,赵王对主父偃也不待见!自己与燕王、齐王相比,也干净不到哪里去!于是,就先下手为强,狠狠地参了主父偃一本,说他大量受贿,逼死齐王。汉武帝派人审查,受金是实有其事,逼死齐王则证据不足。汉武帝也有意放主父偃一马,不想要主父偃的命,毕竟留着还有用。

这时候,公孙弘乘机横插一杠子,认为:“齐王自杀,没有后代,封国被废除而变成郡,归入朝廷,主父偃是这件事情的罪魁祸首,皇上不杀主父偃,如何向天下人交代?”其实,这公孙弘也是借机公报私仇,铲除政敌。他使用的是借刀杀人之计,以报复当年他与主父偃在是否筑朔方城问题上的争辩,他投了反对票,而汉武帝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使他碰了一鼻子灰。这次,他要主父偃用命来偿还,用心何其毒也!

对主父偃的一生如何评价,我们要作辩证的思考。主父偃为人狭隘,在朝廷多处树敌,由此遭到朝廷重臣的忌恨,因贪污获罪被抓,最终死在公孙弘的弹劾之下。可以说,主父偃的死,完全是冤死,是封建王朝的政治牺牲品。他虽然受金无数,但也不至于是死罪甚至是族灭啊!而齐王自杀,是他自己畏罪自杀,这账怎么能算到主父偃的头上?

总之,主父偃的一生行事,在总体上应予以肯定,而对于他的得意忘形,在行事中夹带私人恩怨,也是需要指出来的;“五鼎”之说,只是他的戏言,并不代表他的全部,他的治国才华以及对于巩固中央集权的重大贡献,不可一概抹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