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恢献计,对匈奴“马邑之谋”失败

---

雁门郡马邑县的豪强之士聂壹,通过大行王恢向汉武帝建议:“匈奴刚刚与汉朝和亲结好,亲近信任边境吏民,可以用财利引诱他们前来,汉军预设伏兵袭击,这是肯定会打败匈奴人的妙计。”汉武帝召集公卿讨论这个建议。

王恢说:“我听说,代国保有它的全境时,北面有强敌匈奴的威胁,内受中原诸国军队的牵制,但仍然可以赡养老人、抚育幼童,按照季节时令种粮植树,粮仓中一直有充足的储粮,匈奴不敢轻易入侵。现在,凭着皇上的神威,天下一统,但匈奴的入侵却持续不断,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没有别的,只是在于没有使匈奴恐惧罢了。我私下认为打击匈奴对国家有利。“

御史大夫韩安国说:“我听说,高皇帝曾被匈奴围困在平城,七天没能吃上饭;等到解脱围困而返回都城之后,却没有愤怒之心。圣人有包容天下的气度,不因自身的私怒而伤害天下大局,所以高皇帝派遣刘敬为使臣与匈奴和亲,到现在已为五世的人带来益处。我私下认为不打匈奴对国家有利。”

王恢说:“不对。高帝身披铠甲,手执利器,征战将近几十年,他不向匈奴报复被困平城的怨恨,并不是因为力所不及 ,而是出于让天下人休息的仁心。现在,边境经常受到匈奴侵扰,受伤战死的士兵很多,中原地区运载死亡士兵棺木的车辆络绎不绝,这是仁人所悲痛的事情。所以说,打匈奴是应当的。“

韩安国说:“不对。我听说善于用兵的人,总是让自己的军队温饱以等待敌军饥饿,严明军纪以等待敌军混乱,安居军营以等待敌军疲劳。所以,一旦交战,就会全歼敌人;一旦进攻敌国,就会攻破城防,经常安坐不动就能迫使敌人俯首听命,这是圣人的作战方法。现在如果轻易地对匈奴用兵,长驱直入,难以成功;如果孤军深入就会受到威胁,齐头并进就没有后继,进军太快就会缺乏粮食给养,进军缓慢就会丧失有利的战机,还没有走到一千里,人马就都会缺乏粮食。这正是《兵法》所说:“派出军队,就会被敌人擒获’所以,我说不攻打匈奴为好。”

王恢说:“不对。我现在所说的攻打匈奴的方法,本不是征发军队深入敌境;而是要利用单于的贪欲,引诱他们到我们的边境,我们挑选骁勇的骑兵和壮士,暗中埋伏在敌人必经之处,用来防备敌军,谨慎地据守险要的地势,以加强防御的力量。我们的部署已经完成,有的军队攻打敌军左翼,有的军队攻打敌军右翼,有的军队阻止敌人前进,有的军队断绝敌人的退路,这样就肯定能擒住单于,必定大获全胜。”汉武帝采纳了王恢的主张。

夏季,六月,汉武帝任命御史大夫韩安国为护军将军,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太仆公孙贺为轻车将军,大行王恢为将屯将军,太中大夫李息为材官将军,统率战车、骑兵、步兵共三十多万人暗中埋伏在马邑附近的山谷中,约定等单于进入马邑后,就挥军出击。

汉军暗地派聂壹当间谍,逃到匈奴人那儿,聂壹对单于说:“我能杀马邑县的县令和县丞,献城归降,您可以得到全城的所有财物。”单于很喜欢并信任聂壹,认为他说得对,就同意了他的计划。聂壹返回马邑县城,就斩杀死刑囚犯,用来假冒县令、县丞,把他们的头挂在马邑城下,让单于的使者观看,以此作为证明,说:“马邑县的长官已经死了,你们可以赶快来!”

于是,单于越过边塞,统率十万骑兵进入武州塞。走到距离马邑县城还有百多里的地方,单于见遍野牲畜,却没有一个放牧的人,感到奇怪。单于就派人攻打亭隧,俘虏了雁门郡的尉史,要杀掉他,这个尉史就告诉单于汉兵埋伏的地点。单于大吃一惊,说:“我本来就怀疑其中有诈。”就领兵撒退,在撤出汉境之后,单于说:“我俘虏了这个尉史,是天保佑我啊!”就称这个尉史为“天王”。

边塞守军传报单于已率军退走,汉军追到边塞,估计追不上了,就全军撤回。王恢指挥另一支军队,从代地出发,准备袭击匈奴的后勤给养,听说单于返回,军队很多,也不敢出击。汉武帝对王恢很恼怒。王恢说:“根据原来的计划,约定引匈奴进入马邑县城,主力军队与单于交战,而我率军袭击他们的后勤给养,可以获胜。

现在单于未到马邑就全军撒回,我用三万人的军队打不过匈奴大军,那样做只能是自辱。我本知道撤兵回来是要杀头的,但这样却保全了皇上的三万将士。”于是,汉武帝就把王恢交付廷尉审判,廷尉的判决是:“王恢避敌观望,不敢出击,判处斩首。”

王恢暗中向丞相田蚡行贿一千金,求他开脱罪名,田蚡不敢向汉武帝说,就对太后说:“王恢第一个提出了在马邑诱歼匈奴主力的计划,现在行动失败而杀了王恢,这是等于为匈奴报了仇啊!”汉武帝朝见太后时,太后就把田蚡的话告诉了汉武帝。

汉武帝说:“王恢是马邑计划的主谋,我听从了他的建议,调集了天下几十万人马,安排了这次军事行动。况且,即使捉不到单于,王恢的军队袭击匈奴的后勤给养,仍然可以安慰将士们的心。如今不杀王恢,无法向天下人谢罪。”王恢得知了汉武帝的话,就自杀了。

从此之后,匈奴断绝了与汉朝的和亲,进攻扼守大路的要塞,常常入侵汉朝边境,不可胜数。但是,匈奴仍然贪图在边关的互市贸易,喜爱汉朝的财物;汉朝也不关闭边境贸易市场,以投其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