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搏克手和沙力搏尔式摔跤

在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草原上矗立着一座巨大的雕像,三个搏克手,雄姿英发,威猛站立,俯视着草原。他们健硕的肌肉如钢铁一般,一肥肉难言的震摄力量,提示着人们,来到了真正的搏克之乡。

搏克手雕像

雕像正中央的便是西乌珠穆沁旗历史上传奇的搏克手都仁扎那。清朝时期,西乌珠穆沁王府格外重视搏克运动,重奖之下,都仁扎那异军突起,在几次那达慕大赛上表现优异,一跃成为草原上著名的“跤王”。随后,众多搏克手迅速崛起,高手云集。当地人为什么如此喜爱搏克运动,西乌珠穆沁旗作为摔跤运动的摇篮,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搏克与赛马、射箭一起,并称“男儿三艺”。如今的搏克运动规则,仍保留着大量适宜临阵搏斗的特点。比赛时选手不分重量级,不仅要将对手摔倒,还必须按住对方脑袋,使其双肩着地。对抗中,技巧动作都不得分,只要一方倒地,输赢立判。

蒙古族搏克比赛

在搏克赛场上,耐力与技巧同样重要,而零下30度的草原雪地,正是培养选手意志力的天然场所。极端的环境打磨出搏克手坚韧的性格,也让他们在赛场上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西乌珠穆沁度著名的搏克手不断涌现,瞩目跤坛。四季风云雨雪,滋养着西乌珠穆沁旗,也打磨出草原人强壮的体魄和不屈的灵魂。

位于西乌珠穆沁旗西南方向的阿拉善左旗,在这里有一种如骆驼般的摔跤方式,称作是“沙力搏尔式”摔跤。阿拉善蒙古族牧民非常崇尚体格雄壮、力大无比的动物,如公驼和公牛。沙力搏尔式摔跤的动作,就源于公驼。而出场姿态,是对公牛打架的模仿,所以“沙力搏尔式”摔跤可以概括为“公牛般的出场姿态,公驼般的搏斗技巧”。

沙利搏尔摔跤进行中

沙利搏尔式摔跤,多在松软的沙地上举行。一番行礼后,双方互相抓好短裤,如公缤纷争斗般,在不断推拉挡压中,互相角力,一跤即可定出胜负。当地牧民发现,在捕获野兽、驯养牲畜过程中,绳索必不可少,他们用绳索拦截、拴套牲畜、捆绑捕获牲畜。绳索为他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逐渐演绎发展为娱乐工具。

在沙利搏尔式摔跤中,牧民们把带在身上的绳索,捆绑在自己的腰上或大腿上,借助绳索做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擒拿、角力等活动,这就是最初的沙力搏尔式摔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