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阁在广东地区又称为飘色。“飘”是指脱离地面尽展凌空之美;“色”是指装扮各种角色的巧妙。飘色以“板”为单位,由色柜、色梗和扮色的小演员3个部分组成。其中色柜是指演员活动的小舞台,色梗是支撑小演员用的粗钢枝,表演者站在小舞台上以巡游的形式表现民间传说或神话故事的片段,其神奇之处就在于演员们通过精心改装的钢枝凌空而立,看不见色梗的支撑,从而营造出飘逸灵动的效果 。
四川省的兴文县有一种叫大坝高装的民俗表演,与广东的飘色极为相似,难道这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考察组刚到四川省兴门县大坝苗族乡,一场大坝高装巡演活动就迎面而来。听当地人说,每年农历二月初一、初二,大坝苗族乡的民间艺人们总要组装几架高装,来上一场巡游表演。
大坝高装,每次由4至12架装台组成。高桩的四周为木质结构,用彩布围着,底座平台为正方形,中央有一个高高的铁柱,称为装庭。平台上数名儿童根据剧情画上脸谱,扮作古装人物,固定在铁柱和支架上。每架高装通常为一台完整独立的戏曲,由十几名壮汉抬着巡街而行,有着极强的视觉效果。
考察组找到了大坝高装传承人李陶,他是当地著名民间艺人聂泽高的弟子。李陶对传统高装平台进行改装,他在平台下装了轮子,使整个巡游过程再也不必抬着走,而是可以推着走。平台上的铁柱则改由升降机操作,极大方便了艺人的操作和演员上下。
听李涛介绍,大坝高装起源于清代康熙至乾隆年间,是一种融戏剧造型和杂技表演为一体的民俗活动,也是广东飘色的一个分支。据资料记载,明清时期蜀地因战乱、天灾等原因,人口大减,为恢复生产,政府开始大量移民。清代大批湖广移民迁入了四川,地处川滇结合部的大坝地区,风光秀丽,适于种植,也是移民们驻足的家园。人口的迁徙带动了民俗的发展,飘色从内容、形式等方面结合当地文化进行了改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大坝高装民俗活动。
大坝地区的大小鱼洞每年新春都会有一批批大鲵出游,吸引观者无数。于是大坝地区的集镇逐渐成为聚亲访友、多民族聚会和交流的地带。为了使其会更热闹,一种既有汉族特色又有苗族风情的大坝高装应运而生。考察组发现,大把高装的戏台上往往会上演如天仙配、西游记等川剧名段,小演员们按川剧人物化妆,穿戴、手持道具进行表演。
大坝高装为何会呈现川剧特色?兴文县大坝苗族乡位于四川盆地南部地区。蜀地盛行川剧,大坝人更是对川剧异常喜爱。听到有人说,以前这里白天表演高装,高晚上就在戏台上唱白天游行的川剧剧目。高装与川剧的结合更好的迎合了川南百姓的精神文化需求。 2008年,大坝高装以抬阁为名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大坝高装自产生伊始就拥有得天独厚的地域条件,世代生息于此的苗族百姓和大批迁徙而来的移民们,共同创造了极富魅力的大坝高装文化,也使这一民俗表演成为川南地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随着民间社会表演的繁荣,抬阁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它展现着不同地域的人文情怀与精神内涵,显现出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和较强的娱乐功能。它犹如流动的艺术风景,在辽阔草原上促进着民族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