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妇女灵巧的手,相当熟练地把用水和好的泥巴搓成长条,再把它们层层盘绕上叠成圆筒状,再把捏成的圆泥饼,接加在下面当底,随后不断捏拍修饰,使腹壁向外弧凸,上端形成较小的圆口,并且捏出口唇,于是一个粗略成型的罐子的泥坯呈现在人们面前。接着她小心地把温软的罐坯移置到树荫下通风处,待它晾得半干,再把罐坯的表面拍打得更光滑一些,然后埋入柴草堆间,点火焙烧。柴草烧尽以后,从灰堆中取出已是质地坚硬的陈留罐。

▲史前人类手制陶器场景

在中国境内,目前发现时代最古老的陶器,出土于湖南道县白石寨村玉蟾岩(蛤蟆洞)遗址,那里曾是古人居住的洞穴,出土的打制石器具有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特征,时间在距今1万年以上。就是在这处遗址,发现了迄今获知年代最早的陶器。出土的陶器质地极为疏松,呈黑褐色,粗糙的表面似乎有绳纹。经过复原的为敞口尖圆底的釜形器,虽然它的外貌极为粗糙,但却是制陶术这一远古伟大发明时代最早的物证。

▲ 道县玉蟾岩遗址出土陶片复原

玉蟾岩的陶器出现了两千年以后,华北和西北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如磁山文化、裴李岗文化和老官台文化中都有陶器出土。河北省武安县的磁山遗址,经放射性碳素年代测定距现在约为8000年。出土的陶器比玉蟾岩陶器有很大进步,也都是手制的,火候还较低,烧成温度最高的仅有900多摄氏度。但器形已有碗、钵、罐、杯和钵下附三足的鼎、小口带双耳的壶等。比较特殊的是一些形状像靴子的陶支架。有些器皿上有简单的装饰花纹,如浅而细的绳纹、划纹、剔刺纹。

▲ 河北省武安县的磁山遗址出土的陶器

老官台遗址在陕西华县,与它性质相同的还有临潼白家庄遗址,那里放射性碳素测定的年代是距今7330-7050年。出土的陶器有圜底钵、三足钵、圈足碗、三足筒形罐等,虽然老官台文化的陶器,总体看来也还颇为粗陋,但是已经出现了最原始的彩陶,有的钵碗类器皿的口沿施有一周红彩,或者在钵内绘出对称的简单几何纹饰。

▲ 陕西华县老官台遗址出土的陶器

不仅在华北和西北广阔的原野上,在河网密布的江南水乡,也发现史前人类制造的粗陋的手制陶器,时间最早的是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附近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它比磁山文化晚约1000年,其时代距现在约7000年。那里的陶器主要是一种手制的夹炭黑陶,器壁很粗厚,造型也不够规整。制出的多是釜、罐等容器和炊煮用器,也有钵、盘等食器以及许多方形或圆柱形的陶支脚,还有纺线用的纺轮。除了把陶器的外表打磨光滑或拍印上绳纹以外,还有的用刻划划出的纹样来加以装饰,多是对动物或植物形象的模写,构成各种图案,线条生动而富有粗犷的原始美感。

▲ 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夹炭黑陶方钵

在史前时期,人们从手制陶器发展到慢轮泥条盘朔制陶法,却是经历了漫长艰辛的历程。在西安市半坡村的史前居住遗址和氏族公共墓地的发掘中,获得的大量陶器,其中只有少数小型的器物完全靠用手捏塑,绝大多数器皿采用了泥条盘塑的工艺,形体特别大的瓫类容器,又采用泥圈垒筑的方法,先分别制出底、腹、颈等部分的泥圈,然后把它们叠塑成整体。

▲ 半坡遗址慢轮泥条盘朔法制作陶器场景

据放射性碳素测定年代,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大约距现在6800-6000年,与磁山文化相比,要迟1200-2000年。这或可反映出在史前制陶中,由手制发展到慢轮泥条盘塑法,至少经过长达千年以上的漫长岁月。当人们熟练地掌握了慢轮泥条盘筑的工艺技巧以后,制出的陶器质量显著地提高,器形日趋规整,器类日渐增多了。同时还可以把一部分精力转向提高陶器外观的精美,从而探寻新的装饰手段。

▲ 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