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古史传说中,从把帝位让给贤者的尧、舜生活的时代,变成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的家天下,这始于那位治水的英雄---禹。禹创立了古史传说中第一个王朝---夏朝。但是由于年代久远,有关的古史传说的记述过于简单,又没有明确地可以指明为夏代的遗物保留下来,以致近代有些学者怀疑禹是否实有其人,进而怀疑历史上是否真存在过这一王朝。长期以来,夏代成为中国古史研究中的一个难解之谜。
▲位于安徽省怀远县的大禹塑像
到了20世纪50年代,为了获取解谜的钥匙,对主要是传说中夏人活动的豫西和晋南地区进行了一系列探寻和发掘,发现了比商文化时代早而比河南龙山文化迟的一个新的考古学文化,以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遗址为典型代表,被命名为“二里头文化”,为解决夏朝之谜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线索。
在二里头遗址,先是发掘出两处规模宏伟的宫殿基址,其中的一号宫殿基址长宽均约100米,占地面积达1万平方米,是建筑在巨大夯土台基上的建筑群,这可算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宫殿建筑。后来又在两处宫殿遗址周围发现了宫城,也发现了宫城中更多的宫殿遗址,以及宫城周围的道路网。还发现了随葬品丰富的贵族墓葬,以及制造铜器、骨器和绿松石器的作坊遗址。
▲ 二里头遗址宫殿基址
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遗物中,最引人注意的是青铜器和玉器。这里出土的青铜器,是目前中国已知年代较早的制品,除了刀、锥、鱼钩等小件工具外,已经有了制工较精而具有专用功能的酒具、兵器和乐器。饮酒的爵、斝、盉等器是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使用复合范铸成的容器,其合金成分为铜占92%,锡占7%,属锡青铜。兵器有戈、镞、钺和戚,开创了中国古代青铜兵器的独特形制。
▲ 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青铜爵
同时还发现有嵌镶绿松石图案的圆形铜饰片和以许多不同形状的绿松石片贴嵌排列成兽面图案的铜饰牌,工艺极为精湛,表明当时的青铜工艺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可以肯定二里头文化时期早已迈入了青铜时代。
▲ 二里头遗址镶嵌绿松石铜牌饰
出土的玉器的制工也令人赞叹,包括圭、璋、琮、刀、钺、戈和柄形器等装饰品和礼器,它们造型美观、纹饰精美,雕琢出的图案线条清晰流畅,表明人们掌握了开料、锯割、琢磨、抛光等一系列技巧。此外,更获得了大量陶器,以及一些漆器、卜骨等物品,还发现一条用2000余片绿松石拼镶成的长龙。
▲二里头遗址出土的七孔玉刀
对于二里头文化的认识,目前学术界看法虽有不同,但较多主张这就是被探寻已久的夏文化,至少我们目前总可以肯定在二里头文化时期,古代中国早已迈入青铜时代,并且已经出现了具有相当文明水准的古代国家。
夏文化探讨的历程
夏文化的探索过程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二十年代安阳殷墟发掘到1959年徐旭生豫西“夏墟”调查。1931年,徐中舒提出仰韶文化可能是夏文化。之后,1935年,丁山在《由三代都邑论其民族文化》一文中,认为山西南部的西阴村文化遗存为夏文化。这与徐说是一致的,西阴村也属彩陶文化,即仰韶文化,而且正好属于真正的“夏墟”之地。
▲ 仰韶文化的彩陶
仰韶文化为夏文化之说,在四十年代末以前没有人提出不同看法。虽然龙山文化早在1930年就被发现,1931年又在后岗找到仰韶—龙山—小屯(殷墟)三叠层,但当时人们对仰韶和龙山的关系还认识不清,多理解为东西同时并列关系。因此,直到四十年代末,翦伯赞仍坚持仰韶文化为夏文化,并进一步扩展发挥徐、丁的观点,认为仰韶、西阴村和甘肃地区诸彩陶遗存均为夏文化。
上世纪五十年代,有人对各地龙山文化进行了分析,认为分布在山东的龙山文化—黑陶文化不是夏文化,而分布在山西、河南的龙山文化---灰陶文化可能是夏文化或夏文化的前身。相对而言,仰韶夏文化说逐渐成为过去。
▲ 龙山文化的黑陶
第二阶段: 1959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组织了“夏墟”调查,由徐旭生先生带领,在文献记载的夏人活动的中心地区豫西进行调查。这次调查是考古界主动探寻夏文化的开始。
▲ 徐旭生先生留法小照
本次调查发现了二里头遗址。不过,当时徐先生依成汤西亳在偃师的文献记载,认为二里头遗址可能是汤都西亳之所在。因此,徐先生把二里头所见到的与洛达庙、东干沟相类的遗存定为商代早期,即早商文化。调查的当年秋天,就开始了对二里头遗址的发掘。而且将这类遗存命名为二里头文化。
七十年代,山西与河南两省联合社科院考古所与中国历史博物馆,分别组成联合考古队,把探讨夏文化作为共同攻关的课题,在豫西和晋南开展了不少工作。豫西以王城岗遗址的发掘为代表,晋南以东下冯遗址的发掘为代表,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随着七十年代前半期工作的开展,经过多年的思考,学界对二里头文化性质的认识逐步形成了一些比较接近的看法,有人提出二里头文化一期属夏,二期属商;或认为一期与王湾三期龙山文化属夏,三期属商。总之,二里头文化偏早阶段属夏文化的看法已比较普遍。
▲ 二里头遗址航拍
第三阶段:1975年,登封王城岗遗址的勘探和发掘启动,1976年在王城岗遗址近旁发现了一座东周城址,出土多件包括有“阳城”二字的陶文,此城为东周阳城无疑。1977年春又在东周阳城近旁发现了一座龙山小城,这是河南首次发现龙山文化时期的城址,恰在东周阳城之地,其为禹都阳城说增加了依据,也为龙山文化晚期是早期夏文化的推测提供了新的理由。
▲ 王城岗遗址大小城平面图
因此,王城岗龙山小城的发现,使已经普遍存在的看法迅即转化为共识,即认为王城岗小城是禹都阳城,龙山文化晚期和二里头文化偏早阶段是夏文化;二里头遗址偏晚阶段(特别是第三期)是成汤西亳,是早商文化;郑州商城是仲丁隞都,二里岗文化是中商文化。基于此,1977年冬考古界在登封召开王城岗发掘现场会,会上绝大多数学者赞同上述共识,认为夏商文化问题解决了。
然而,八十年代初,偃师商城的发现,为上述共识带来了新的质疑。偃师商城与郑州商城相当,亦属二里岗文化时期,其规模仅次于郑州商城。其位置恰在偃师,但偏离二里头遗址,二者相距6公里。就二里头遗址西亳说而言,偌大一个辉煌的商代城址在偃师发现,更有可能是西亳。
▲ 偃师商城遗址
面对偃师商城,二里头遗址西亳说产生分裂,一部分学者勇敢地放弃旧说,得出偃师城址为商都西亳,偃师二里头遗址第三期遗存是桀都斟寻的新结论。另一部分学者坚持旧说,认为西亳先在二里头遗址,嗣后又迁于偃师商城,二者都属早商毫都。或认为偃师商城与二里头遗址晚期同时,同为西亳的有机组成部分。
1996年“夏商周断代工程”启动以来,偃师商城和郑州商城都进行了大规模发掘,各获得很多新的资料。曾经被普遍认可的二里头遗址西亳说面临被全部抛弃的危险。此时多数学者都认为,二里头文化一至四期均为夏文化(四期晚段是商代夏文化),二里岗文化为早商文化,偃师商城为商都西亳。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