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文化的发现和认识是从晚商开始的,之后追溯到早商与先商。从考古学上把殷墟判定为晚商都城,是由甲骨文的发现引起的。

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当时的显贵王懿荣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从中药“龙骨”上第一次发现了甲骨文,并进行了收集和初步考订。王氏死后,又有刘鄂、罗振玉、孙诒让等人的收集和研究。1908年,罗振玉经过长期留意探寻,获知甲骨出土地在安阳小屯。经过罗振玉、王国维等不少学者的研究,终于认定甲骨乃晚商遗物,小屯殷墟就是古本《竹书纪年》所说的“自盘庚徒殷,至纣之灭,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徒都”的晚商都城---殷。

▲殷墟遗址发现的甲骨文

甲骨文在殷墟的发现,引起世人的高度关注。对殷墟的科学考古发掘,于1928年开始,到抗日战争爆发时,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已先后进行了15次发掘。20世纪5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殷墟发掘工作迅速恢复。通过多年的调查与发掘,大体弄清了殷墟的范围和布局,在洹河南岸的小屯村东北地为商代宫殿,宗庙区,在其周围还分布着手工业作坊、一般居址和平民墓地等。

▲ 河南安阳殷墟遗址

总合起来看,东起郭家湾,西至北辛庄,东西长约6公里,南起苗圃北地,东北至三家庄,南北宽红5公里的范围内,都有商代遗迹分布,所以殷墟的总面积达30万平方公里,可见商代后期王都的规模之大。近来又在近旁的洹河北岸,又发现了一座埋藏于地下2.5米的商代城址,平面近方形,边长2100-2200米。由于略早于殷墟,有人认为洹北商城是盘庚所迁的殷都遗址,而后商王武丁又迁于殷墟,所以殷墟发现的主体遗存均属商王武丁至帝辛(纣王)时期。

▲ 殷墟遗址全景

但是,据历史记载,在迁都到殷之前,商王朝已存在了近300多年,经过了9代19王。商朝控制了黄河中下游的广大地处,连远处西方的氐羌部落,也都臣服于商。不过商代前期的都城并不固定,屡次迁徒,所说毫、隞、相、邢、奄等地先后做过商的都城,它们大约都在今河南省和山东省境内,直到盘庚搬迁到殷,都城才固定下来。

对于商代早期的遗址,本是不清楚的。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首先在河南省郑州市发现了一处商代前期的城址(郑州商城),到80年代又在河南省偃师县尸乡沟发现了另一处保存完好的商代早期城址(偃师商城)。尸乡沟商城建于洛河北岸稍稍隆起的高地上,面积近200万平方米。它到底是当时哪座都城呢?

▲ 偃师商城遗址

有些学者认为偃师商城是商汤的都城“西亳”,另一些学者认为是汤的孙子太甲被放逐所居的“桐宫”,是早商时期的离宫所在,而郑州的商城才是成汤所居的毫都,但是另一些学者把郑州商城说成是仲丁所迁的隞都遗址。偃师商城被发现的重要性,在于向人们揭示了一座商代前期城址的完整概貌,它又坐落在二里头遗址近旁,是在原夏王朝畿铺之内,实际成为夏、商王朝更替的界标。

▲郑州商都遗址示意图

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考古发现,又揭示出除以郑州、安阳为中心的地区外,在山东、山西等省境内,也发现了许多重要的殷商文化遗存。尤其在山西,山西运城这一面积不太大的地区就建有垣曲和东下冯两处,且都始建于商代早期。可见商王朝建国初期对这一地区是相当重视的。运城和临汾两地区属二里头文化东下冯类型的分布范围,典型遗址就是夏县东下冯和襄汾大柴。这两个地区又是文献所记真正的“夏墟”所在,其中夏县还有安邑、鸣条之地。

▲ 山西运城东下冯遗址

发现的商代城址中,引人注目的还有远处江淮地区的湖北省黄陂县盘龙城发现的商代城址。盘龙城址是一座商代早期的古城,部分城垣在现在地面上还保持1-3米的高度。城内有大型的建筑群,经过发掘的宫殿遗址可以复原成一座四周有回廊、中央为四室的四阿重屋的高台寝殿建筑,古城可能就是围绕这座殿堂的宫城。

▲ 湖北黄陂盘龙城遗址考古现场

总结商文化各阶段分布状况,其变化大致如下:先商时期,即下七垣文化阶段,主要见于河北省南部,在其西部的太行山内也应存在。按照邹衡先生的说法,先商文化末期进入豫北,并到达郑州。

早商前半,即二里岗下层时期,商文化主要向西、向南拓展,向西占有了原二里头文化分布的全部地区,包括晋南、关中东部和丹水流域。向南不仅占有了二里头文化分布的全部,更向南延伸到长江沿岸。唯有东面毫无进展,形成了与岳石文化东西对峙的局面。

▲ 商代各阶段遗址位置图

早商后半,即二里岗上层到殷墟一期时,商文化进一步扩张,重点是东方,几乎占有了岳石文化的全部,岳石文化的分布范围在山东地区所剩无几。本阶段向其他三个方向也有不同程度的扩张,是二里岗上层文化最终完成了对黄河中下游的统一,其分布范围之广,前所未有,即便后来的周文化,也难以相匹。

▲ 商朝疆域迁都示意图

晚商时期,商文化分布范围除东方外,其他各方面都在收缩,西、南两面尤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