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各地博物馆提供的材质各异的战服,如皮甲胄、铜胄等,还有模仿皮铠甲、铁铠甲制作的陪葬品石甲胄;比如,由荆州博物馆提供的“彩绘龙凤纹漆盾”,不过由于其纹饰过于精美,专家推测这可能只是仪仗或陪葬明器。从展览说明可知,这组器物想要反映的是当时草原民族对相邻的燕赵、三晋、秦国等的影响,尤其是赵国率先开始了“胡服骑射”改革,建立了骑兵部队。而后,作为新兴兵种的骑兵,逐渐成为当时快速作战、出奇制胜的主力。
▲彩绘龙凤纹漆盾
进入展陈的第二单元“革旧鼎新,焕发生机”,所展物品从“军用”转换到了“民用”,出现大量铁铸农具、建筑构件、各地货币等。这一单元首先展示的是一批铸铁农具,包括各地发现的铁锸、铁钺、铁斧等及铁范。研究显示,春秋战国时期先后出现了生铁冶铸、铸铁柔化处理和世界上最早的炼钢与淬火等技术,使一批人以冶铁致富。
铸铁农具逐渐取代青铜农具,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其中,两件铁范——“‘右廪’铁斧范”、“‘右廪’铁镬范”吸引住了记者的目光。铁范,即是用铁水浇铸铁器时用的铁质模具,可以批量生产铁制工具。据相关资料,这批铁范1953年出土于河北兴隆村付将沟,共计87件,有“锄范”、“钁范”、“斧范”、“凿范”等。这些战国铁金属铸范上,多铸有“右廪”二字,专家推测“右廪”是燕国管理官营手工业作坊的机构。
▲‘右廪’铁斧范
往前走,只见展柜中陈列着不少建筑构件,如陶瓦、瓦当、陶水管等,来自春秋战国时期的各个都城。记者看到,在展柜中陈列着几件青铜建筑构件,有曲尺形的,有楔形的,有方筒形的。马今洪介绍,其中的曲尺形铜建筑构件,是目前发现时代较早的铜质建筑构件。这些铜质建筑构件一般用于连接枋、梁,主要起加固和装饰作用。据展览说明,由于色泽金黄,这些铜质构件又被称为“黄金钢”。这批建筑构件的出土地陕西凤翔,先秦时期属于秦都雍城的范围。
▲ 曲尺形青铜建筑构件
在这个单元,展出最多的是各国货币。如齐国标准货币“法化”,战国后期齐国又铸造出一种圆形钱币。如韩赵魏的布币,上面有不同的文字,有魏国的“梁邑”、“安邑”,赵国的“涅”、“武平”等。如燕赵的刀币。如形式多样、颇具特色的楚国货币,主要是金币、铜贝,其中有根据海贝形式仿制的“蚁鼻钱”(或称“鬼脸钱”);有目前发现的中国最早的黄金货币“郢爰”金版;楚国也铸行布币。
▲ 中国最早的黄金货币“郢爰”金版
货币的展陈肯定少不了秦“半两”。在铜钱上,右边铸着“半”字,左边铸着“两”字。《史记》记载,“半两”钱铸行于秦惠文王二年(公元前336)。一枚铜钱重12铢,即秦衡制中的“半两”,史称“重如其文”。秦统一六国后,废禁六国旧币,以“半两”钱通行全国。展柜中还展示有“半两”钱铜母范,这种圆形方孔的铜钱形式影响了后世币制长达2000年。
▲ 战国“秦半两”
除了各国货币,展厅中还展示了4套砝码,均为湖南省博物馆馆藏。“这是目前所见最完整的一套砝码。”熊建华指着一套“钧益”铜砝码说,这套砝码共10个,由大到小排列。其中最大号砝码重量为黄金一镒,与其余九个砝码加起来的重量相等。
▲ “钧益”铜砝码
就在又快出现视觉疲劳时,只见中心展柜中有几件外形让人眼前一亮的器物。首先是由安徽博物院供展的“‘鄂君启’错金铜车节”。与杜虎兵符类似,这也是双方各执一半需合节验证的通行符。“这就是当年的‘水陆交通运输通行证’。”熊建华介绍,这是公元前323年,楚怀王颁发给其子鄂君启的。该通行证分为舟节、车节两种,其中舟节2件,上有错金铭文164字;车节3件,上有错金铭文148字。这些铭文详细规定了水陆交通运输路线、车船数量、运输种类、纳税颁发及所享特权等。
▲ ‘鄂君启’错金铜车节
“这件‘燕客’铜量,是湖南省博物馆从废铜仓库抢救回来的,差点被放在大熔炉里化了!”熊建华指着一件形似杯具的器物告诉记者,“‘燕客’铜量”是战国时期楚国的标准量器,是1984年湖南省博物馆从长沙涂家村湖南省废铜仓库拣选的。在这件器物外壁上,铸有59字,“涉及很多铸造铜量的官员,由此可以看出,楚国对量器铸造相当重视”。
▲ ‘燕客’铜量
下一单元的主题是“神技天工,人性张力”,展现的是大变革时代百工兴盛的气象,展示的不少生活用器都有新材质、新工艺、新功能。与前两个单元的展陈相比,记者感到这个单元的器物更为美观精致,“工有巧,材有美”。
这一单元展示了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供展的“前所未见”的嘴可开合的浇水器“鸟首高足铜匜”、安徽博物院供展的四个相同附耳单足盖鼎链接而成的“四连铜鼎”、上海博物馆供展的纹饰精美的新式盛酒器“嵌红铜羽翅纹铜扁壶”、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展的典型秦式青铜器“凤鸟纹铜盉”、山西博物院供展的展现晋国与草原文化相融的“虎鸷互搏纹铜戈”,等等。
▲ 鸟首高足铜匜
在这一单元,还专门用说明文字介绍了当时使用的新铸造方法和装饰工艺——失蜡法、错金法。失蜡法是人们用蜡做模,模外做范,加热烘烤使蜡模融化流失,使整个外范变成一个空壳,再将青铜溶液浇灌至空壳内,铸成所需器物的一种技术。展陈中,湖北省博物馆供展的“曾侯乙墓铜尊、铜盘”(复制品)就是典型案例。
所谓金银错工艺,是利用金、银良好的延展性和鲜明的光泽,锻造成金银丝、条、片,嵌于其他质料的器物表面预留的凹槽内,然后再打磨光滑。如展览中山西博物院供展的“错金云纹铜豆”、荆门市博物馆供展的“错金银铜樽”等。展览中,“双翼错银铜神兽”也是错金法的代表器物。马老师认为,这件1977年在河北平山中山国王墓出土的器物,是压在席之边角或陈设用的,一组有4只,每只镇守一方。
▲ 双翼错银铜神兽
- 上一篇 > 春秋战国文物大联展中的“国家宝藏”(上)
-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