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只“神兽”旁,放置的是来自同一出处的“错金银铜牛形插座”。目前,学界推测这件器物和另外两件“错金银铜虎食鹿插座”、“错金银铜犀插座”,共同构成了一件曲尺形屏风的插座。

马老师把我们带到一个中心展柜前,内中展示的是由浙江省博物馆送展的“螭纹提梁铜盉”。定睛看器盖,只觉好似走进了动物园,上面立体地雕塑了犀牛、大象、老虎、熊、鹿等兽类,足有16只。在这些动物四周,堆塑着11条形态似蛇的螭龙,有的正在大快朵颐,有的昂首好似在下咽,有的竖起上身像在寻找猎物。

▲“螭纹提梁铜盉”上的“吃人”螭龙

 

再往前走,展柜忽然金光闪闪起来。原来,受青铜器技艺影响,这一时期还出现了金银器皿。有目前所见最大的先秦金器——曾侯乙墓出土的金盏,还配了把金漏勺。有目前所见最早的金玉相结合的器皿——浙江省博物馆供展的“玉耳金舟”。有宝鸡市考古研究所供展的“金柄铁剑”,是用黄金和铁这两种当时最为贵重的金属铸造的。还有些动物造型的金饰,甚是精妙。

▲金柄铁剑

之后的展柜则被黑、红两色占据,原来是进入了漆器主场。这一部分展示的多为生活器具,且多是动物造型。其中一件荆州博物馆供展的“猪形漆酒具盒”憨态可掬,盒身为双首连体的猪形,两端握手呈猪嘴状,煞是可爱。据展览说明,这是神话动物“并封”的形象,是当时的新式便携酒具盒。

▲ 猪形漆酒具盒

再往后走,只见柜中展示了不少制作精良的陶器,以及当时初登历史舞台的原始青瓷器物。有意思的是,除了生活器具外,这里还展示了不少仿青铜原始瓷乐器,有錞于、甬钟、镈、鑃、磬等。据展陈说明,这些仿青铜的瓷乐器往往出土于吴越贵族大墓中。

接着进入本次展览的第四单元“思想绽放,文化奠基”,展示的是随着私学教育的兴起,士人阶层逐渐崛起,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况,“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奠基与发展时期”。主要展陈的是书写在简牍、丝帛上的文字与书写工具。

在这里,记者看到了最早的毛笔——1954年出土于湖南长沙左家公山。除了笔外,还有一个装笔的竹管,还挺考究。记者还看到了最早的订正用具---由湖北省博物馆供展的铜削刀,如果在简牍上写了错字,只要用削刀刮除墨迹即可。另一件有趣的文物,是山东博物馆供展的“孔子见老子”画像石。据文献和考古资料,孔子曾多次向老子问礼。

▲ 战国毛笔

在展厅中,展示了诸子百家的学说,有儒家、道家、墨家、兵家、纵横家、阴阳家、杂家等。其中一件1974年出土于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墓的帛书《战国纵横家书》,是研究战国纵横家的珍贵资料。

此外,这一单元还展示了春秋时期医学理论的拓片、医简,是当时巫、医分流后开展医学研究的成果。另外,还展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天文学成就。其中一件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县曾侯乙墓的“北斗衣箱”令人惊叹。只见盖顶中心书一“斗”字,周围环书二十八宿名称,与北斗、四象相配,可见至少在战国时期,我国就已经形成了二十八星宿体系。

▲ 曾侯乙墓的“北斗衣箱”

 

下一个展厅便是展览的尾声“文化融合,华夏认同”,随着社会动荡、战争频仍,“夷蛮戎狄”不断内迁,与诸夏部族交错杂居,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与文化交流。

记者看到,这一部分的展品多是“混血儿”。比如,宝鸡市考古研究所供展的“秦楚纹饰共体玉璜”,一面是浮雕繁缛蟠虺纹,雕刻工整精细,具有楚文化特征;另一面是阴刻简化蟠虺纹,刻工简单,转角方折,具有秦文化特征。比如,凤翔县博物馆供展的“秦地出土楚式铜敦”,就是“楚器秦用”的一个例证。比如,在湖南省博物馆征集到的“楚王孙用巴蜀式戈”这个巴蜀式的戈上,铭文却是楚文字。

▲ 楚王孙用巴蜀式戈

这其中还有一件“晋姞匜”,出土于陕西韩城梁带村芮国墓地。记者查阅资料发现,梁带村遗址在2005年入选“全国十大考古发现”,当时与这件匜同时出土的还有一个“晋姞盘”,两者共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盥洗礼器。在晋姞匜的内底有17字铭文,有“晋姞”二字,墓主可能是晋国女子。而该遗址属于西周至春秋时期诸侯国芮国的墓群,墓主可能是联姻到了芮国。

▲晋姞匜

此次展览的最后一件展品,是由荆州博物馆供展的“楚地出土人骑骆驼形铜灯”。熊老师说,当时的骆驼是北方“奇畜”,南方不产骆驼,在楚地能出土骆驼形铜灯,可以看出先秦时期丝绸之路上的中外文化交流。

▲ 楚地出土人骑骆驼形铜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