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皇帝入葬郦山陵墓后,二世下令,“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臧者”。羡门是墓室之门,因为这些人建造了陵墓,手捧各种陪葬品进入过内部,知道了陵墓的秘密,所以他们只有死才能保守陵墓的秘密。随着二世的一声令下,始皇陵的秘密被永远封藏于骊山之阿。
真正科学意义上的秦始皇陵考古活动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1961年,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包括秦始皇陵、故宫、长城等一大批重要的遗址。1962年初,当时的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组织王玉清等赴秦始皇陵展开考古勘探调查工作。这次调查为期数月,收获很多,更开启了科学意义上的秦始皇陵考古事业。
▲秦始皇陵封土早期 照片
他们测绘了陵墓,发现了几座城门、建筑遗址,还在村子里发现了一些建筑中的排水管道。这次的考古成果在权威的《考古》杂志上发表了简报,同时还绘出了第一张陵园平面布局图。现在这张图还刻在秦始皇陵保护碑的背面。此后,临潼当地的文物工作者在秦陵地区做了不少零星的田野调查工作,但是这些发现没有引起足够的注意。
1974年春,秦始皇陵考古工作因为兵马俑的发现而进入了一个新时代。1976年,考古队在陵园勘探时,纠正了大家先前认为内城为正方形的认识,确定内城呈南北向长方形,并新发现了内城南北南夹墙。这时还重点对鱼池区域进行了勘探,发现了一个东西长2000余米,宽近500米,总面积约百万平方米的建筑遗址。
年底,还对上焦村区域进行了重要勘探,发现墓葬17座,同时还发现这一区域有93座小型马厩坑。考古队还勘探了郑庄石料加工场遗址,该石料场遗址应为修筑秦始皇陵的临建设施---石料加工场。
▲ 秦始皇陵遗迹分布图
1976年冬至1977年3月,临潼文化馆的赵康民先生发掘了陵寝建筑遗址的局部,遗址有铺石、壁石,等级很高,发现的遗物主要为夔龙纹大瓦当和其他建筑材料等。1977年7月至1978年3月,秦俑考古队勘探陵园时发现小型陪葬坑16座,曲尺形马厩坑1座、双门道马厩坑1座、珍禽异兽坑17座、跽坐俑坑14座。1978年1月至8月,程学华先生带队在陵园内城普探时发现了封土西侧1、2、3号坑及甲字形墓。1978年8月,第一次试掘封土西侧3号坑,在其中发现了木车马及相关的车马饰件。1980年10月,第二次发掘了封土西侧3号坑,在第一过洞出土了两乘青铜质地的车马,随后开展了田野及室内清理和修复工作。
▲ 秦陵区重要遗迹分布图
1979年,在夏鼐等16位专家建议下,陕西省停止了秦俑考古队的工作。1985年,当时的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重新组建了“陕西省秦始皇陵考古队”,开展秦始皇陵及兵马俑的考古工作。这期间主要是在王学理先生现场负责下对兵马俑一号坑中部的“后五方”2000多平方米的区域进行发掘,但后因1987年的“将军俑头被盗案”而停止。
1998年秋,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与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组建了一支全新架构的考古队,段清波先生为考古队的现场负责人。这支考古队将在秦始皇陵地区开展进一步的工作。当时秦始皇陵地区的考古其实主要由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派出的秦陵工作站在开展工作,博物馆只是负责兵马俑坑内的考古工作。
在段清波先生的主持下,秦始皇陵的发掘和调查取得了重大成果,勘探了内外墙垣,测绘了陵园的实际面积,试掘了一批重要的陪葬坑。从1998年到2005年间开展的主要工作有:整理K9801石甲胄、局部发掘K9901、调查陵园内外墙垣、发现K9902等陪葬坑、发掘K0006、发掘K0007,并以国家“863计划”为依托对秦始皇陵进行了高科技物探试验。
▲ K9801出土铠甲
这支考古队组建以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整理石甲胄坑的发掘材料。国内考古界第一次面对这么多的甲胄片,而且还是青石制作的,一时无从下手。考古队请来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白荣金先生主持提取修复工作。我们在白先生的指导下慢慢进入状态,弄清了甲片的特征、甲片之间的连缀关系。后来,我们提取了一件基本完整的甲和一项完整的胄,分别编为一号甲和一号胄。那件甲其实是前后片叠压到一起了,我们用托盘从底部将其整体托起,运到修复室慢慢研究修复。而那个胄,则在现场进行编号、照相等,回到修复室再进行连接尝试。
2000年,段清波先生主持编写了1999年度考古报告,其中有一个部分专门回顾了秦始皇陵考古的历程,他将这部分称为“秦陵考古世纪回眸”,不但总结了过去,也隐含着对未来的愿景。
2000年春夏,考古队继续发掘封土南侧的一座陪葬坑,也就是K0006,同时还对陵园的内外墙垣进行了解剖发掘;2002年,发掘了K0007;2003年,考古队和中科院在“863计划”的支持下联合开展了物探试验;2004年以后,联合考古队在陵园的考古工作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
▲K0006陪葬坑平面图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在向国家文物局领导汇报,征求国家文物局专家组意见后,我们还做了一个中长期的考古规划,希望扩大到整个骊山北麓区域开展工作。2009年,我们在北内外城间中轴线区域勘探,初步发现这里有部分建筑,这个时候我们引入了全站仪对发现的遗址进行测绘,形成总的遗迹分布图。
2010年初,我们对勘探发现的墙垣、门阙遗迹全部进行精确测绘,第一次形成了内外城墙垣、门观的测绘资料。通过勘探,我发现原来对陵园内城北墙的门址认识有误,原来西部的一个门应该是冲沟,而东部的门应该居中。因为这个门确定了真正的位置,它与外城北门南北贯通,这样一下子解决了陵园南北轴线的问题。
发现了那么多的陶俑后,人们看到陶俑都是男性,特别是兵马俑,更是雄赳赳的武士,确实,目前我们在陪葬坑中并没有发现任何女性的形象,即使跪坐俑、百戏俑体型瘦小,仍是男性,但是我们在陵园的从葬墓中发现了女性,这说明秦始皇死后的世界中仍旧有女人的位置。
2011年,最重要的工作成果是确定了内需东部区域有一个独立的从葬墓园。这么多规律排列的墓葬,我判断跟后宫从葬有关,而且这些后宫人员还有一定的级别差异。二世处置始皇帝后宫的方式,在历史上开了一个恐怖的先例:后宫中没有生过孩子的,都不宜出宫,都让她们为始皇帝随葬去吧!春夏之交,我们启动了这个墓园中10座小型墓的发掘工作,发现这些墓中虽然葬有人,但是人骨零乱且不全,经过初步分析,墓主人应该为年轻的女性。
▲ 陪葬墓出土的女性头骨
2013年,我们重点进行了五项主动性发掘,分别为秦始皇帝陵园K9901发掘、秦始皇帝陵园内城北部西区建筑遗址发掘、秦始皇帝陵园内城北部东区从葬墓发掘、兵马俑一号坑T23发掘、秦始皇帝陵C区1号墓发掘,其中前四项发掘归集为秦始皇陵大遗址考古,被评为“2013年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2015年至2017年,在继续进行外围勘探、重点发掘道路遗迹的同时,我们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封土以及它所覆压的那些遗迹,特别是墓道以及九层台体建筑等疑难问题上来了。经过长期勘探,终于一步步解决了东西墓道的问题。东墓道位于墓室居中的正东方,主要的部分现在仍被巨大的封土所覆盖。西墓道已发现的部分长60米左右。西墓道现在不仅被封土所覆盖,而且也被封土九层台体建筑的底层夯土覆盖。
▲ 秦始皇陵地宫透视图
经过艰苦的努力,我们后来又确定了南墓道。在勘探巨大的台体建筑时,我们发现在它的南侧居中部位,好像预留了一个巨大的豁口,也有一个6度的斜坡向下延伸。根据这个线索,我们认为这里应该就是南墓道的位置,后来果然在钻探中发现了道路上的践踏层。北墓道在所有的墓道中是最复杂的,但是据目前的发现来看,北墓道的前端仍向西北倾斜,并且也被台体建筑边缘部分所覆压,后来我们也勘探出了它的初步结构。
- 上一篇 > 兵马俑大发现
-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