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都咸阳和其周边分布于今陕西等关中地区的宫殿遗址,显示了强秦宫殿建筑的宏伟壮丽。在关中地区以外,也曾修建过许多为秦始皇巡游时使用的行宫,同样规模宏伟。目前已发现的重要遗迹,首推他东临碣石时曾使用的濒临大海的“碣石宫”遗迹。

据《史记 秦始皇本纪》:“三十二年(前215年),始皇之碣石,使燕人卢生示羡门、高誓。刻碣石门。”过了4世纪以后,魏武帝曹操因引兵辽东征乌桓,也曾东临碣石,并且写诗咏志。又过了3个世纪,北魏时不知何故讹传碣石已陷入海中,此后人们一直沿用,认为秦始皇巡游的碣石遗址已陷大海,无迹可寻。

▲碣石门铭

为了探寻历史原貌,在20世纪末,经过考古调查和发掘,在从河北北戴河到辽宁绥中的渤海沿岸,发现了多处秦代的建筑群遗址,其后到西汉时仍继续修建使用。这些遗迹明显与秦始皇巡游碣石有关。

分布在河北北戴河区金山嘴至横山的秦代宫殿基址,自1986年开始进行清理,以后不断进行勘察和发掘,至1989年,对这片建筑群体的后半部分的揭露面积已近16000平方米,这里至少有4组以上的大型院落,北面最大的一组由两座面阔5间、进深4间的殿基组成。也发现有大量带有图纹的建筑材料,有的卷云纹瓦当直径达43厘米,至于与秦始皇陵出土变形夔龙纹大瓦当相似的瓦当也有发现,直径也是52厘米。

▲金山嘴至横山的秦代宫殿基址

更重要的一组濒临渤海的秦代宫殿建筑群遗迹,分布于辽宁绥中止锚湾姜女坟附近海岸一带,包括石碑地、止锚湾、黑山头、瓦子地、金丝屯、周家南山等6处遗址。它们修筑于秦代始皇巡游碣石以前,秦末曾毁于火焚,西汉时又重加修建。这一建筑组群在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统称为“姜女石遗址”。它们最早是1982年4月在文物普查中发现的,自1984年以后陆续进行了大规模的勘察和发掘。

▲ 姜女石石碑地遗址

除了建筑基址的清理发掘,更获得了大量带有图纹的秦代建筑材料,特别是石碑地遗址出土了罕见的变形夔龙纹大瓦当,直径达52厘米,高37厘米,后接筒瓦通长68厘米。类似的大瓦当,过去只在陕西西安秦始皇陵被发现过,是只有在与秦始皇有关的建筑遗迹中才能使用的建筑构件,更证明这一组建筑遗迹正是与始皇巡游碣石有关的行宫遗址。

▲变形夔龙纹大瓦当

这组秦代建筑遗址,分布范围南北长4公里,东西宽3.5公里,面积达15万平方米。其中主要的3组建筑,濒临海岸,居中是石碑地遗址,面积最大,又面对海中为门阙的两块巨石,是整个行宫建筑群中的主体建筑。它的西侧是黑山头遗址,东侧是止锚湾遗址,规模都小于石碑地遗址,应是规模较低拱卫中心遗址的建筑。

▲ 姜女石黑山头遗址

瓦子地遗址在石碑地遗址以北,分布面积较大,但遗址中的建筑规模较小,且出土了较多的生活用具,推测是供始皇出游时随行人员的居住处所。周家南山遗址距石碑地等约4公里,仅存1座夯土台基,推测或为具有祭祀功能的建筑遗址,地势较高,站在台上向南可以俯瞰其他几处遗址。至于金丝屯遗址,以陶窑为主,是专为烧造供这组宫殿建筑所需要的砖瓦等建筑材料的窑场。

▲姜女石遗址海中巨石

石碑地遗址是一座外有宫墙围护的大型宫殿,坐北朝南,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50米,东西宽300米。围墙内中央有一条宽6-8米的大道,大道两侧分布着多座院落,大道南端主主殿,构筑在巨大的方形夯土台基之上,现台高尚存8米,惜台上建筑无存,仅存有大量建筑毁坏后的砖瓦堆积,出土的瓦当中有大型变形夔龙纹瓦当、变形夔纹半瓦当以及云纹瓦当等,还在残存的踏步和地面上铺砌有花纹砖和空心砖等建筑材料。

▲ 云纹瓦当

宫殿遗址中还发现秦代铺设的排水管道,是用大型陶水管接合铺设而成。从中央大道直达海边,正对海水中矗立的两块巨大的自然立石,成为行宫的门阙。现巨石中左侧一块已断裂,右侧保存尚好,只是原来从岸边到巨石的石铺通道已毁,涨潮时海水就将巨石与海岸隔开,已难于涉水到达。这样的设计思想,也和帝都咸阳筑阿房宫时表南山为阙,将山川等自然景观融入宫殿整体建筑的构思相同,是将海洋景观与行宫建筑融为一体,同样展现了秦时宫室力求雄伟壮观的设计理念。

▲ 石碑地遗址陶水管道

秦始皇巡游碣石,并非只是为了观看沧海的壮丽景色,他还有两个主要目的:一个是为了他永久可以做无上权威的皇帝,一心想乞求长生,所以想求助于仙人,他来辽东,就是想让方士卢生能寻找到古仙人羡门和高誓。另一个更为主要的目的是宣扬皇威。

秦始皇巡游碣石时,特意刻铭石门,虽然今日始皇石门刻铭已无存,但在《史记 秦本纪》中记录有石门铭原文,其中强调:遂兴师旅,诛戮无道,为逆灭息。武殄暴逆,文复无罪。皇帝奋威,德并诸侯,初一秦平。”表达出统一诸侯后,急需安定天下,稳定秦王朝长久统治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