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城的城墙全部用黄土夯筑而成,高度超过12米,墙基的宽度达12-16米。它是汉惠帝时建造的。大约延续了5年时间,四面的墙才全部建成。它的平面形状,基本上是正方形、正方向。但是北墙因河道等地势的限制,因此有许多曲折、偏斜之处,又因南面长乐宫、未央宫在修城墙关早已建成,为了迁就这些宫殿,也就出现一些曲折。

▲汉长安城平面图

在城墙外还掘有城壕,宽约8米,深3米。每面墙有3个城门,共12门,东面是宣平门、清明门和霸城门;南面是复盎门、安门和西安门;西面是章城门、直城门和雍门;北面是横门、厨城门和洛城门。每个门都有3个门道。除了霸城门、复盎门、西安门和章城门入门不远便是长乐宫和未央宫以外,其余8门各有一条大街通入城内,宽度都在45米左右。每条大街都分为3首,中间宽20米,是“驰道”,专供皇帝使用,两侧两条各宽12米左右,供一般人使用。

城内主要是宫殿建筑。首先,在未筑城墙前,汉高祖时将秦代的离宫兴乐宫改建为长乐宫。在长乐宫的西面建未央宫,又在两宫之间建造武库。对未央宫基址进行考古勘探,知道它的规划十分整齐。基本是方形,周长共8800米,合汉代21里,其面积占长安城总面积的七分之一。对于武库,已进行过考古发掘,知道那是一座外有宽厚而高大的围墙,内有7个巨大库房的中央兵器库。

▲未央宫遗址

后来到汉武帝时,又大建宫室,在长乐宫北面修筑明光宫,在未央宫北面修筑桂宫、北宫,还在城外西面建造建章宫。此外,开凿了昆明池,扩建了上林苑。至此,汉长安城宫苑建筑大致完备。如果把长安城内所有宫殿面积合在一起,占全城总面积近三分之二,显示出这一时期都市的特点。

一般的居民,包括官吏,只能住在长安城的北部。同时商业中心---市也设在那里,偏居全城的西北角,靠近雍门和横门。长安共有九市,三市在横门大街以东,称“东市”,六市在横门大街以西,称“西市”。它们修建于惠帝时期。东、西市偏于城内一个角落,表明商品生产和贸易在城市生活中不受重视。经考古勘察,在那一带地区曾采集到许多钱范和陶俑,说明东、西市也设有手工业作坊。

自1956年以来,在汉长安城安门和西安门外的南郊,陆续发现一些建筑形制特殊的遗址。主体是在大的圆形台基上建造的建筑群,外面设有呈正方形的院墙,四面有门,墙内四隅都有呈曲尺形的建筑。建造的时期,都是西汉末年王莽当政或他做了皇帝的时候。在安门南面偏东处的一座,外面围绕着一条宽约2米的水沟,形成直径达360米的大圆圈,可能是“辟雍”(古代的贵族子弟大学)的遗址。

▲排列整齐的石础。石础是房柱下的基石

东汉都城洛阳是在西汉洛阳城的基础上扩建的,遗址在今河南洛阳市以东约15公里。由于后来北魏时在汉洛阳故址再建都城,所以今天人们习称这处遗址为汉魏洛阳遗址。洛阳城扩建新的城墙和城门,大约在光武帝建武十四年(38年)前后。至今残存的夯土城墙有的还高达7米以上,墙的基部的厚度为14-25米。全城平面近于长方形,不同于长安城的方形,但宫殿仍在城内占有较大的面积。南宫和北宫中间有复道相连,另外还有永安宫及灌龙园,它们的面积合在一起,超过全城总面积的二分之一以上。

▲东汉洛阳城复原图

城的东北角设有武库和太仓,在南宫的东南是全国最高等下机构的所在。工商业区的金市、马市和南市中,只有金市在城内,一般平民也住在城外,说明洛阳与长安有着相同的特点。这座都城,又在东汉末年的战乱中遭到全面的破坏,几成废墟。只是当曹魏领有中原以后,仍由于这里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再选定这里为都城,因此进行了一些修复工作。在城南郊的一座古天文台---灵台,也还沿用着。

▲ 东汉洛阳灵台遗址

1974年-1975年,对灵台遗址进行了发掘,遗址平面基本上呈方形,四周有围墙,中央是一座高台,基座约有50米见方,现在残存高度仍有18米。台顶中心已遭破坏,原状无法弄清了,根据文献“上平无屋”的形制,是这座天象台用于观测天象的场所。它从建武中元元年(56年)建台起,一直延用了约两个半世纪之久。东汉著名的科学家张衡曾先后两次任太史令,直接负责灵台的天文观测等工作,世界著名的观测地震的候风地动仪就是那时设计和制造的。另外,他还设计和制造了浑天仪,并写成《灵宪》等著作。因此。灵台遗址被发掘出来,也正是对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功绩的极好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