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周记—铭史青铜(上)

在西周的青铜器中,“和尊”无疑是最为耀眼的存在之一。它外形精美华丽,铸在器腹的铭文更记录了珍贵的历史信息。 和尊铭文中有八个字,“宅兹中国,自之?民”。 “宅兹中国“是王者统御四方的空间宣言,“自之?民”则体现了协和万邦的治国理想。

“宅兹中国,自之?民”

这些制度具体是什么?支撑这个稳定控制的体系又是如何在实践中层层展开发挥效力的呢?2024年,北京房山琉璃河遗址,一道宽逾10米,深达2.6米的城壕被考古队揭开神秘的面纱。透过层层剖面,城壕的建造年代与使用情况逐渐浮出土层。

结合此前的发掘,考古学家判断,这条城壕正是西周早期城邑外部的防御设施。 这是西周王朝东北部的一座重要城邑,内外城墙、城壕构成双重防线,宫殿肃穆,墓地分区有序,勾勒出一个井然有序的城市格局。

北京房山琉璃河遗址

3000年,这是远离西周政治中心的区域,他们为何在此地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营建庞大规模的城邑,当时又是谁主导了这项工程?2021年,一座面积不足7平方米的小型墓葬的发掘,终于让破题的重要线索浮出水面。

西周初年,周武王通过分封制治理天下。他把自己的至亲和重臣封到各地做诸侯,即是恩赏,也是拱卫王室的屏障。召公,乃武王之弟,周朝开国功臣,燕国正是他受封的诸侯国。20世纪70年代,在北京房山琉璃河一带出土了几件带有铭文的青铜器。这件伯矩鬲的铭文显示,它来自燕侯的赏赐,这是否意味着这里就是燕国所在?

伯矩鬲

1982年的冬天,一座规模庞大的西周墓葬的发掘,让分封制的考古实证取得重要进展。 在一代又一代考古人的接续探索下,琉璃河遗址关于西周分封的真实面貌一点点清晰起来。西周初期,召公受封于燕,克替父就封。召公从宗周远赴北疆,指导克建造城邑。这不仅是安居之所,更是一套防御体系的开端。这片远离王畿的土地,成为周王朝北防的重要据点。

随着更多诸侯国遗址陆续被发掘,考古研究的视野也随之拓展,这些遗址的背后,是周王治理天下的政治布局 。在长江中下游,邓国、曾国控制着铜矿资源,为周朝镇守铸造青铜礼器和兵器的命脉。山东的齐国坐拥盐业,掌控国家经济的关键,东北的燕国则出产骏马,守卫边疆。每一个封国都是周王权力的延伸,每一位受封者既是亲属或近臣,也是责任的承担者。周王朝以血缘为纽带,以忠诚为保障,构筑出一张制度与情感并重的政治网络。

周王朝的封国

2007年9月。山西翼城大河口村旁的一片高地上,一场历时10年的考古发掘悄然展开。 这是西周时期的墓葬群,多数的墓葬为东西方向排列,一些大型贵族墓中还出现了斜洞,与周人习俗不同,领队谢尧亭立刻联想到另一处刚挖掘完的墓地--西周时期戎狄属游牧族群墓地。

然而这个戎狄聚落却处处透露出“诸侯国”的样子 。与戎狄墓葬习俗大相径庭的是,墓葬群里出土的陶器和青铜器,不论外形还是纹饰,大都具有浓郁的周文化特征。这个鸟形?是典型的晋文化礼器,从铭文记录的一场官司里甚至可以看到这个戎狄部族与周王朝的关系。

鸟形?

那么,这个戎狄聚落究竟算不算分封国,请穆公断案的霸姓贵族又是什么身份,来自青铜器“霸伯簋”的铭文就是解题的关键。 尽管现存的史书上找不到任何关于霸国的记载,但出土的器物却表明霸伯确实曾被周王册封为一方诸侯。

更令人意外的是,墓中还发现了来自燕国的青铜礼器。《左传 僖公23年》记载,“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同性不婚,异性通婚,正是周人用以稳固诸侯关系,融合边地族群的政治政策。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在统御天下后,周人以制度安民,分封建邦,婚姻通好,构建出一个多元共融的国家共同体。

霸伯墓中出现了来自燕国的青铜礼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