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登者(张梁口述)

(二)

回读库     上一页 下一页

1786 年 8 月 8 日下,“水晶猎人”雅克·巴玛特和医生加百利·帕卡德成功登上勃朗峰,算是拉开了现代登山探险的大幕。随后一百多年里,欧洲人不断活跃在阿尔卑斯山上,这在人类登山史上被称为“阿尔卑斯时代”。直到二十世纪,才有人登喜马拉雅和喀喇昆山脉。

1953 年,新西兰登山家埃德蒙·希拉里与尼泊尔向导丹增·诺尔盖搭档,从尼泊尔境内的珠穆朗玛峰南坡成功登顶。那是世界上第一支成功登顶珠峰的队伍

珠穆朗玛峰无限风光

1960 年 5 月 24 日,中国珠穆朗玛峰登山队突击队成员王富洲、贡布、屈银华从海拔 8500 米的突击营地出发,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在 25 日凌晨 4 点 20 分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首创人类史上从珠穆朗玛峰北坡登顶的纪录,但因为照片资料不足而在国际上存在争议。

2003 年 5 月,为纪念人类登顶珠峰五十周年,央视和国家登山队策划了一次登山活动,也开启了中国业余运动员攀登珠峰的先河。我作为七个业余登山队员之一,参与了那次珠峰的攀登。国家登山队到深圳选拔人员时,主要挑选登过慕士塔格峰的人,跟我们做了简单交流,我觉得没问题,就去了。 在所有登山队员中,我的体能不是最好的。出发前,有人专门去了怀柔的国家登山队基地参加培训,我因为还在上班,不方便去,再就是需要自己花钱去北京,我就没有参与培训。

国家登山队历来的规矩,是把队员分成 A 组、B 组,1960 年也是那样分的。我和王石都被分在 B 组。我们从珠峰北坡攀登,加上其他队伍,一共有大约三百号人。新西兰著名登山家罗塞尔也在带队攀登,他是国际上 8000 米以上登最牛的组织者之一。 我们在山里的过程有将近两个月,能感受到媒体、赞助商的参与,很隆重,很热闹,也有点乱。不过就是登山嘛,我觉得和以前一样,没有特别伟大或者了不起,甚至没做其他充分的准备,比如带上电脑、好的相机,根本没想到那些。

那是我第一次登珠峰,一切都是陌生的。在攀登过程中,我基本上处于中后段,但和王石的节奏差不多,毕竟他的年龄比我大一轮多,和他在山里也交流了挺多。攀登过程中,我就是咬牙坚持,很简单地行进,心无旁鹜。 5200 米,6500 米,7028 米,7790 米,8300 米,虽然高度和数字在不断变化,但感觉线路很漫长,无暇欣赏雪山风景,因为每天看到的都差不多,慢慢变得有点麻木,只是按部就班,不停地迈步。不过越走越轻松,越适应,感觉越好,没有觉得高不可,不可逾越。另外跟我的性格有关,很难让我兴奋,看完觉得就那样了。

参与8300米救援英国山友哈罗德

冲顶那天,正好到达 8300 米的突击营地那个时间点上,忽然接到大本营对讲机通知,英国队员哈罗德自主攀登,没有向导和后勤,出事了,从 8500 米滑坠,摔断了左小腿,如果没人救他,他就死定了。第二天一早,我和西藏登山学校校长尼玛次仁,还有登山学校的四个学生,六个人把哈罗德从 8300 米运送到 6500 米。B 组其他人继续攀登。哈罗德不能走,但求生欲望很强,我们用冰镐和绳索固定住他的左腿,用绳索控制着他,从 8300 米到 7790 米,全是岩石路段,再到 7028 米的北坳。

成功登顶珠峰的国家登山队

那一次,对于国家登山队来说,A 组在 5 月 21 日成功登顶,B 组有人参与国际救援,算是非常完美的。A 组登顶之后,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专门发了贺电。5 月 22 日,五十ニ 岁的王石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成为我国当时登顶珠峰年龄最大的业余登山队员。

那是我第一次挑战 8000 米级别的雪山,而且是象征性极强的世界第一高峰。熬了一个多月,到了那么高,然后不让上了,并且不是自己的原因,我也挺遗憾的,就差那么一点点,不得不下撤,我非常难受,甚至落泪。但我相信以后还有机会,计划着有朝一日自己要去再登一次,相信珠峰并非高不可攀,我应该是可以到达顶峰的。

当时,正是“非典”的特殊时期,全国风声鹤唳,攀登珠峰活动算是一条大新闻,社会意义大于攀登意义,央视连续报道了十多天。我们回到北京以后,在人民大会堂受到中央领导的接见,登顶的人站在第一排,我站在后面一排。虽然登山队员里只有我参与了救援,也只有我用很普通的相机拍摄了几张 8300 米救援的珍贵照片,但当时媒体并没有留意我。我所在的深圳农行后来收到贺电,但银行并没有想到利用这个事件做宣传。

回读库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