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下一页
寻找水源。納米比亚的埃托沙国家公园内,以家庭为单位的象群跋涉在千涸的河床上。象群由其中最为年长、经验最为丰富的母象带领。这头母象通过日积月累的经验,在头脑中描绘出了一幅区域地图,能带领象群走抵达水源处最为便捷的道路一这是在干早的环境中求生的至关重要的本领。
要在如此严酷的环境下生存,动植物都有一套自己独有的巧妙至极的生存策略。为了储存水,许多植物完全摒弃了叶子,并且带刺生长以防被动物啃食。有些植物只在下雨时开花,这也就意味着它们可能许多年间都保持着休眠状态。其他植物拥有盘根错节的根系,在地表之下延至很远,做好准备随时迎接降雨,也有一些甚至可以触及深埋于地底的地下水。
杳无人烟而又贫瘠不堪的荒芜之地水源稀少,甚至于无,生命就更为稀少了。这里白日如火炙,入夜如冰封,且安静得诡异,唯一的动静便是被风吹动的流沙,以及那无论你靠得多近都可望而不可及的悠远的海市蜃楼。这就是我们大多数人对于沙漠的认知。当然,大多数时候,沙漠与这种荒凉的描画是一致的。然而,有些时候,事实却与之大相径庭。
虽然我们对于沙漠的定义是一个降雨量低于均值、通常是一年少于 250 毫米的地方,但事实上,有时候沙漠是会下一些大雨的。每当这个时候,生命就如魔法般出现,植物繁盛,将沙漠染成绿洲。
需要指出的是,沙漠也并不总是炎热的。世界上有许多沙漠----包括在南极和北极鲜少下雨的地区----都异常寒冷。诚然沙漠多由沙子组成,不过它们也可以是由岩石构成的,而这创造出了一种非常与众不同而又相当壮观的地形。因此,尽管在地球上这类栖息地的确并不多,但也并不意味着这里就缺乏生命。你所需要知道的,只是在何时何地去寻找它。
大多数沙漠动物都是夜间活动的。白天,它们大多都隐藏在沙子里或是岩石下的洞穴之中,只有在黄昏觅食时オ出现。有些动物还会将它们的繁殖期延迟到有雨之时。当环境有利于传宗接代之时,它们会尽可能快而多地进行繁殖。
所有这些对于环境的适应性改变让沙漠生物能够在这样一个焦枯而干燥的世界里繁衍生息。对于它们来说,挑战都集中在所有生物都不能或缺的一种事物上:水。
世界上所有的沙漠都是缺水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在一年的某些特定时间里,有的沙漠就不会下雨。每年,在美国西南部的沙漠里,汹涌的雨云在天边翻滚。由于处于季风带,这里的气候变化可能并不如亚洲的那么壮观,但有时也会非常剧烈,这导致季风所带来的降雨并不总是受欢迎的。
从盛夏到初秋,有那么几个月,每天中午最热的时候,雨云都会形成大规模的积雨云,伴随着耀眼的闪电和震耳欲聋的雷声,在沙漠上引发数以吨计的降雨,瞬间改变了地貌,将一片旱地变为洪水泛滥之地。
对于生存在这些沙漠中的生物而言,水太多往往比水太少更为麻煩。由于没有能够拦水之物,破坏性的骤发洪水会撕裂地表,最终重塑地貌。如此多的水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冲刷过地表,它们并不是生命之源,而是如世界末日般的毁灭之力。
在突如其来的倾盆大雨和随之而来的洪水之后出现了一些沙漠植物和动物并不是坏事。水在地表可能只能暂存几小时,但即便其最终消失于地面,还是依然能够被植物吸收的。因此当非洲的沙漠出现降雨之后,在地下沉寂数月的种子就会生根发芽,绽放出生命。这也是生物会发生爆发性生长的一个原因。
蝗虫其实是草蜢的一种,通常情况下它们是独居的。当食物暂时性地变得充足,它们会产生数量上的暴増;而当食物耗尽,它们会被迫聚集起来,彼此极为靠近又会触发它们大脑的化学变化和身体的变化。于是它们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游牧部落,需要寻找新的沙漠绿洲定居进食。它们会对脆弱的农业系统造成巨大的伤害,在《圣经・旧约》和埃及的陵墓雕刻中,都提及过这样的蝗灾。
沙漠群落。这个特殊的群落包含了几十亿的个体,每天大约要消耗 40000 吨植物,涵盖超过 520 平方千米的土地面积。干旱的再次降临导致蝗虫的代谢和行为发生了变化,独居的蝗虫聚集起来变成了群居;沙漠降雨带来的蝗虫数量暴增及其食物的过剩之后,是新一轮的食物短缺。
蝗虫的快速进化得益于过剩的食物,而要出现食物过剩的情况则可能需要等上数年。最初出现的是先头部队,随之而来的是蝗虫的迅猛发展,直到漫天都是黑压压的蝗虫,将所经过的任何一个新的绿色牧场都一扫而空。每一群蝗虫都会遮蔽广袤的区域,数量以 10 亿计。因此,它们能以 20 千米每小时的速度横扫并吞噬它们所飞之处的一切也就不足为奇了。几乎可以说,一旦沙漠从尘土飞扬的黄褐色变成绿色,这大量的昆虫群就会再次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