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探源
与长江探源类似,黄河最早的探源同样与大禹治水有关。传说中上古时代有洪水之患,大禹为了治平洪水溯河而上,在积石山疏导洪水,从而消除了洪灾。战国时期,有人托名大禹治水之事写了一篇《禹贡》,其中称:“导河积石,至于龙门。”这是我国历史上有关黄河河源的最早记载。但这个记载未免达过简略,它只是告诉我们:黄河流经积石山,大禹以治水为目的在此施工,将河水导向龙门去了。自积石山再往上呢?大禹并没有进一步探寻,这便不能说黄河源于积石山。一般认为,所提到的积石山位于今天的阿尼玛卿山,其距现在所知的河源还有相当的距离。
西汉时期,出使西域归来的张骞,由于历游西域诸国,对黄河河源也有了自己的认识。《史记 大宛列传》记载,张骞向汉武帝报告说:“于阗之西,则水皆西流,注西海;其东,水(今塔里木河)东流注盐泽(今新疆罗布泊)。盐泽潜行地下,其南则河源出焉。”即认为塔里木河是黄河的上游,流到罗布泊就潜流到地下,到了湖东南方的布尔汗布达山的南面,才钻出地面重新流淌。东汉时期,班固又把原来的黄河“一源说”发展为“两源说”,即在张骞所知河源出于阗外,又加上了葱岭(今帕米尔高原),二流汇合后,汇入蒲昌海(罗布泊),并在此下潜。于是,关于黄河“伏流重源”说便正式确立了。
唐太宗贞观九年(公元635年),居住在西部的吐谷浑部落起兵反唐,唐王朝发兵征讨。著名将领李靖、侯君集率领一支人马到达了星宿海、扎陵湖一带,《新唐书》记载他们“进逾星宿川,至柏海”,终于“北望积石山,观河源之所出焉”。星宿川即今星宿海,而柏海即今扎陵湖。这是历史上最早明确记载有人到达河源区,但不能据此说至此方有对河源的正确认识。
随着唐代人对河源的不断认知,绘有河源的地图也开始出现了。唐朝人贾耽先后绘有《陇右山南图》和《海内华夷图》,所说均绘有河源,但可惜都没有保留下来。不过现在在西安碑林中存有一幅伪齐阜昌七年(1136)上石的《华夷图》,系根据《海内华夷图》缩绘而成,从中可略见原图的一些痕迹。在这幅图上,河源被绘在了廓州(治所在今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西黄河北岸)西较远的地方,从方位上看,这个位置同真正的河源已很接近。有唐一代,随着人们在河源地区活动的逐渐增多,人们对于河源的认识逐步推到了“星宿海”一带。于是在不经意间,人们抬头望去,美丽的河源已在频频招手了。
元朝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元世祖忽必烈派都实等人勘察黄河河源,潘昂霄根据都实的调查写成《河源志》一篇。这篇文字后来在元人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里有收录,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河源专著。此外,《南村辍耕录》里还收录有一幅《黄河源》图,大概与都实所绘原图有所关联,这幅图是目前存世的有关河源地区的最早的一幅地图。该书明确指出黄河发源于星宿海西南百余里处。
清朝康熙四十三年(1704),康熙皇帝派拉锡、舒兰等人往探河源,这是清代官方考察河源之始,揭开了有清一代频繁探寻河源的序幕。拉锡一行于当年六月到达鄂陵湖与扎陵湖,后又到达星宿海西部,经过一番考察后,绘制了《星宿河源图》回复康熙帝,舒兰并撰有《河源记》。拉锡在给康熙帝的奏折中说其亲见星宿海区“三山之泉流出三支河”。然而拉锡等人并未进一步对这三条支河进行勘测,也没有指出哪支为正源,可见当时他们是把这三条支河都当作黄河上源看待了。之后,还据考察资料绘制了《皇舆全览图》。
乾隆中期,齐召南利用《皇舆全览图》及其他资料,编著了一部《水道提纲》,历数天下河流水道,其中也有关于河源水系的描述。它记载道:“黄河,源出星宿海西,巴颜喀拉山之东麓,二泉流数里,合而东南,名阿尔坦河;又东流数十里,折东北流百里至鄂敦他拉,即古星宿海。阿尔坦河东北会诸泉水,北有巴尔哈布山西南流出之一水,南有哈喇答尔罕山北流出之水,来会为一首,东南流注于查灵海。”
可见,在《水道提纲》里,黄河上源三支流的中间一支阿尔坦河(即阿尔坦必拉),已被定为正源了。这条阿尔坦河,即是现在的约古宗列曲,而其北“巴尔哈布山西南流也之一水”当指扎曲,其南“哈喇答尔罕山北流出之水”当指卡日曲。然而,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乾隆帝命门侍卫阿弥达“恭祭河源”。阿弥达对星宿海上源三条河流进行了实地勘查,认定星宿海西南的阿勒斯坦郭勒河(即今卡日曲)为黄河上源,从而否定了齐召南的约古宗列曲正源说。
1952年,由黄河水利委员会组织,对黄河河源进行了数月的勘查,河源勘查队认定约古宗列曲为黄河正源,雅合拉达合泽山是它的源头,鄂陵湖在上,扎陵湖在下。这一结论与前人考察结果不相吻合,在学术界引起争论,但黄河发源于约古宗列曲的说法广为流传。
1978年青海省组织的考察队再次对黄河源头和扎陵、鄂陵两湖进行实地勘查,确认卡日曲为黄河正源,扎陵湖在上,鄂陵湖在下,并根据卡日曲的长度重新测定黄河全长为5464千米。
黄河水行进至一片平缓的滩涂沼地,河面骤然展宽,流速也变缓,四处流淌的河水,使这里形成了大片的沼地和众多的湖泊,这些湖泊在阳光照耀下,宛如夜空中闪烁的星星,星宿海之名大概由此而来。星宿海,藏语称为“错岔”,意思是花海子,东与扎陵湖相邻,西与玛曲相接,其海拔4000多米。
黄河流过星宿海,向东流20多公里,便进入黄河上游最大的湖泊---扎陵湖和鄂陵湖。扎陵湖和鄂陵湖是黄河源头两个最大的高原淡水湖泊,被称为“黄河源头姊妹湖”。两湖中间,有巴颜朗马山相隔。扎陵湖东西长,南北窄,湖面面积526平方公里,平均水深8.6米。黄河在扎陵湖经过一番回旋之后,在巴颜朗玛山南面,进入一条长约20公里、宽约300多米的沟谷,在西南方流入鄂陵湖。鄂陵湖与扎陵湖的形状恰好相反,鄂陵湖东西窄,南北长,湖面面积为628平方公里,比扎陵湖大100余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7.6米,最深处可达30多米。
1985年,黄河水利委员会根据历史传统和各家意见,确认玛曲为黄河正源,并在约古宗列盆地西南隅的玛曲曲果树立了黄河源标志。2008年,卡日曲被确定为黄河正源。其实无论孰为正源,卡日曲、约古宗列曲均为黄河的重要源头,二源合扎曲入星宿海,合流转为玛曲,再汇入扎陵湖、鄂陵湖,复转出东走,即成为辗转游走5464米、“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滔滔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