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德国医生哈贝尔在离开中国时,带回了被中国人称之为“龙骨”的药材。他把这些奇特的药材送给了当时德国著名古脊椎动物学家施洛塞尔教授。令人吃惊的是,教授在这些药材中发现了一颗介于人与猿之间牙齿化石。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吸引了世界大量的人类考古学家和地质学家。

1914年,瑞典著名地质学家安特生受邀成为中国政府的矿产顾问。安特生不但是一位享有盛名的学者,还是一位出色的探险家。他在随后的几年里到处寻找善于“龙骨”的信息。 1921年夏,安特生前往周口店地区进行考察。在当地一位老乡的指点下,他们一行人来到了位于鸡骨山背面一千米的龙骨山。而就在这里,他们有了重大发现。这里不仅有大量的动物化石,而且在洞穴堆积中竟然出现了石英片,而石灰岩洞穴本身是不可能有石英片的。安特生意识到这应该是外来的岩石。由此,他大胆地预测:这里一定有着古人类的化石。

▲ 北京人遗址考古现场

 

两年后,奥地利古生物学家斯坦斯基主持了周口店地区的发掘工作。这次发掘发现了一颗磨蚀严重的人类牙齿化石。后来又从中找到另外一颗损毁不太严重的人牙,这两颗人牙被鉴定为人属。这便是龙骨山发现的最早的古人类化石,后交由参加过周口店发掘工作的瑞典古生物学家步达生先生保管。

1927年,安特与步达生的发掘工作得到了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的支持。于是,他们组织了一支考察队,开始对周口店地区进行系统的发掘。当时,中国方面的地质学家李捷先生以及刚从地质学院毕业的裴文中也参与了这次发掘。考察队从大量的龙骨化石中,找到了一颗保存完好的古人类牙齿化石。经研究,众专家认为这代表一种新的原始人类。当时在北京大学任教的古生物学家葛利普为其起了一个新的种属名称,叫作中国猿人北京种,后来也被称为北京中国猿人。

▲ 周口店北京人考古遗存

1928年,从德国学成归国的古生物学家杨钟健也参加了周口店的发掘工作。这一年的发掘收获更加丰富,他们发现了两枚“北京人”的下颌骨,其中一枚还保有3颗完整的牙齿。同时,发掘出进入了新的地质层次---堆积层。1929年的发掘收获更大。其中最令世人震惊的便是一颗埋藏于地下几十万年的北京人头盖骨,并且头骨比较完整。这次发现把人类的历史向前推进了50万年,并因此被评为20世纪古人类学界最重要的发现之一。

▲ 在周口店田园洞发现的人类下颌骨化石

通过研究发现,北京人头骨的最宽处在左右耳孔稍上处,向上逐渐变窄,剖面呈抛物线形。这与现代人头骨的最宽处上移到脑颅的中部不同,和尼安德特人相比也低一些。北京人的头盖骨低平,额向后倾,虽已比猿类增高,但低于现代人,比尼安德特人也稍低。北京人的脑容量约为1059毫升,介于猿和现代人之间。他们的头盖骨比现代人约厚一倍。眉嵴粗壮,向前突出,左右互相连接。北京人面部较短,吻部前伸,没有下颏。有扁而宽的鼻骨和颧骨,颧骨面朝前,这表明他们有宽鼻子和低而扁平的面孔。他们的牙齿,无论齿冠或齿根都比猿类弱小,齿冠的纹理也简单,但比现代人粗大、复杂得多。

▲ 裴文中手捧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北京人的头部保存的原始性质和爪哇人相似,因而它们同属于直立人发展阶段。北京人的门齿呈铲形,有宽鼻子和低而扁平的面孔,下颌骨内面靠前部有下颌圆枕等,又表明他们具有明显的现代蒙古人种的特征。北京人的下肢骨髓腔较小,管壁较厚,但在尺寸、形状、比例和肌肉附着点方面都已各现代人相似,这证明他们已经善于直立行走。北京人的上肢骨和现代人的接近程度更甚于下肢骨,说明他们的上肢已能进行与现代人十分相似的活动。

北京人的身高,从发现的一条比较完整的股骨长度推算,约为1.56-1.57米。这些特征使得北京人成为人类进化链条上的重要一面,为“从猿到人”的进化学说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北京人基本保留了石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确,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处于猿类与人类的中间阶段。这就很好地证明了人类从猿进化到人的论断,解决了中国本土人的来源疑问,同时也填补了整个人类进化史的空白。

▲ 北京人头骨 瑞典哥德堡自然历史博物馆藏

 

在周口店地区,自第一枚北京猿人头盖骨出土之后,考古专家于1936年又发掘出了4枚头盖骨。这5枚头盖骨被一直保存在协和医学院的地下室。之后由于战争爆发,北京猿人化石的研究工作便被迫中断。然而,这5枚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也引起了日本侵略者的关注。在这种情况下,这批国宝很难不落入日本人的魔掌。当时地质调查所所长翁文灏及一批考古学者认为,最好的办法便是把北京猿人化石先送到美国,由美国友人暂时保管。

1941年,这些重要化石整整装了两大箱,很快便被悄悄地运上火车。然而,随后所出现的情况是任何人都没有预料到的。 这批化石的运送,原本是打算在被美国海军陆战队的专列送到秦皇岛后,就会有专门的人秘密接收,然后将化石送上“哈里逊总统”号船上,从海上运往美国。不巧的是,这期间,美日正式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而秦皇岛的美国海军军营被日军占领。这批没有来得及运出的北京猿人化石便被日本人控制住了。当接收者收到行李时,装有化石的两个箱子已经不见了。从此,这批失踪的化石就成了无人可解的谜团。

1999年9月21日,《北京青年报》在头版披露了有关“北京人”化石随日本“阿波丸号”沉入海底的消息。1945年4月1日23时,自新加坡返回日本的阿波丸号在福建平潭牛山岛附近海域被美军“皇后鱼”号潜艇击沉。1977年5月1日,中国政府对阿波丸号进行过水下打捞,捞出3000吨锡锭、部分散落物品以及大量尸骨。进入新世纪后,爱国人士和有关专家呼吁再次打捞阿波丸号,试图彻底揭开这一世纪迷案。虽找到了一些宝物,但并未见到"北京人"头盖骨的踪迹。

▲ 阿波丸号是一艘建造于20世纪40年代的日本远洋油轮

周口店遗址中出土的遗物,除了化石之外,最为引人注目的便是石制品和用火遗迹。石器以石片石器为主,且多为小型。原料有来自洞外河滩的脉石英、砂岩、石英岩、燧石等砾石,也有从2千米以外的花岗岩山坡上找来的水晶。他们用砾石当锤子,根据石料的不同,分别采用直接打击法、碰砧法和砸击法打制石片。其中,用砸击法产生的两极石核和两极石片,在全部石制品中占有很大比重,这构成北京人文化的重要特色之一。

▲ 北京人使用的石器

石器有砍斫器、刮削器、雕刻器、石锤和石砧等多种类型。他们挑选扁圆的砂岩或石英砾石,从一面或两面打出刃口,制成砍斫器。这类石器的尺寸较大。“刮削器”系用大小不同的石片加工而成,有盘状、直刃等多种形状,是石器中数量最多的一类。“尖状器”和“雕刻器”数量不多,但制作比较精致,尺寸小,有的只有一节手指那么大,制作程序和打制方法比较固定。

而更令人感到兴奋的是,北京人遗址中出现成堆行的灰烬层,据推断应该是被管理的火堆。在洞穴的灰烬中,考古专家还发现了许多被烧过的石头、骨头等,说明北京猿人已经开始吃上了烧熟的食物。虽然目前仅认为北京人使用的是天然火,但这已经有着非常大的意义,可以说,这是人类跨入文明世界的一个重要标志。这一切表明,生活在周口店的这群北京人已经开启了人类的文明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