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统治者很早就认识到,如果一个政权能垄断食盐的生产,那么这个政权必然可以通过主导食盐贸易变得更富更强。中国最早试图垄断食盐生产和分配的政权是商王朝。
在考古视角下,在夏代晚期,来自豫北太行山东麓地区的下七垣文化南下,终结了二里头文化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在河南偃师、郑州一带建立了早期商王朝---二里岗文化。二里岗文化刚刚出世,就充分展现出了新生王朝的扩张冲动,他们的主要扩张方向是西北和东南。
在南方,早商王朝来到长江边的江汉平原,建立了黄陂盘龙城,以此为据点,经营南方。考古学家认为,商人南下长江筑盘龙城是为了控制长江沿岸丰富的铜矿资源。
▲盘龙城遗址博物馆
而在西北地区,商人们跨过太行山,进入晋南,在夏县东下冯建立了东下冯古城,并在国都郑州与东下冯之间的垣曲盆地中又建造了一座垣曲古城,以这两座古城为支点,商王朝将晋南地区也纳入自己的统治范围。
在对东下冯古城的考古发掘中,考古工作者发现了数十个巨大的建筑基址,这些建筑与商代常见的长方形建筑不同,基址呈直径约10米的正圆形,在圆形基址上规律地分布着许多用于安放柱础的柱洞,这些都表明这是某种圆形干阑式建筑,基址内部,并没有发现碎陶片、食物残渣、火堆等人类生活的痕迹,表明这些建筑并非用于居住的房舍。
▲东下冯遗址发掘时的场景
学者注意到,目前在中国南方不少地区仍然在使用类似的圆形干阑式建筑,这是一种用于储藏粮食的粮仓,通过建筑圆形的外壁提供了更大的储藏量,又通过干阑将建筑底部抬离地面以防潮防虫。而对东下冯圆形建筑基址底部土壤的化验结果也让人深思,这些泥土含有超出当地平均值的高浓度氯化纳。
将这些线索结合在一起,学者们便推测这些圆形建筑是商代用于储藏食盐的粮仓。目前东下冯发现的圆形建筑约50个,假如全部用于储藏食盐,其储量便相当惊人了,能供应规模如此巨大的食盐的产地,在晋南地区就唯有盐池了。
▲ 河东盐池
假如东下冯确实是商王朝控制下的食盐“仓储中心”,那么我们可以想象,在3500多年前,装备着先进青铜武器的商王朝军队押送着宝贵的食盐走出东下冯古城,穿行于苍莽的太行群山之中。为了让这条物流路线更加安全,商王朝在垣曲盆地建造了垣曲古城作为中转站,运送来到的食盐再在古城旁的河边转走水路,直至都城。
▲ 垣曲商城遗址北城墙遗址
商王朝进入中商之后,经过被称为“九世之敌”的内乱,实力大减,放弃了经营数百年郑、洛地区,四处迁都,已无力再维系对晋南的统治。虽然退回豫北在安阳建立新都之后商王朝的实力得到了明显恢复,但是他们已经无法再重新控制晋南地区,只能将这片宝地让给当地的土著居民。
然而晚商王朝并未放弃对食盐的追寻,于是他们将目光投向了东方的山东半岛,那里的盐场足以与晋南匹敌。考古资料显示,从殷墟一期(即商王武丁统治时期)开始,殷商文化势力大举东扩,他们沿着黄河一路向大海进军,在山东北郊、河北东部的滨海地区建立了为数不少的据点。
目前,经过考古发掘和调查可知,在商代晚期,鲁北冀东一带出现了数十个盐业聚落和上百个单体盐业聚落。以晚商的渤海之滨,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工业区”,大量商王朝的盐工取卤煮盐,一派繁荣景象,而白盐就是这个“工业区”的灵魂。
▲滨州无棣北部盐场
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记录中,出现了一个被称为“卤小臣”的官员名称。“X小臣”一般是直接服侍于商王的近臣,“卤小臣”的出现说明此时在商王的宫廷之中,已经设置了专门管理盐事的官员,并且与君王关系紧密。产业兴盛带来了大量移民。根据学者计算,在晚商山东制盐业兴起的同时,山东半岛内陆地区的人口较之前增长了10倍以上。
而原先居住于山东半岛的土著居民东夷---即考古学家口中所说的岳石文化,则遭到了严重的打击,一部分在商王朝的压力之下背井离乡,向胶东半岛东部地区迁徙,并蜕变为珍珠门文化(一支受商文化影响的东夷文化),另一部分则接受了商人的文化礼仪,成为臣服于商王朝的“东方诸侯”。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山东青州发现的苏埠屯大墓可能就是这样一类“商化东夷”。苏埠屯大墓为一座四条墓道的大型墓葬,以往这种形制的墓葬只发现于殷墟王陵区,墓葬还出土了大量铸有“亚醜”铭文精美青铜器,这些都说明墓主亚醜是一位遵从商王朝礼仪的王侯级贵族,而大墓周边中小型墓葬出土的陶器则仍然保留有浓烈的东夷风格。
▲ 苏埠屯大墓出土的青铜器
正因为如此,在后来的商周易代之中,丰伯、薄姑、奄等东夷诸侯会站在商王朝一边,他们给予纣王之子武庚支持,会合对周公旦不满的“三监”一同发动了著名的“三监之乱”,差点倾覆了新生的周王朝。
- 上一篇 >
- 下一篇 > 商代考古之三:尊严的礼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