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像和汉人石刻,是指同一种流行于汉代的特殊艺术形式,习惯称为“画像石”。它始见于西汉晚期,兴盛于东汉时期,东汉以后就不再流行了。大量用于装饰地下墓室,也用于装饰墓冢前的石祠。带有画像石的东汉石祠,现在山东省保存两处:一处是济宁市的嘉祥武氏墓前石刻,尚能复原出石祠原状。另一处是肥城县孝堂山郭氏墓石祠,石祠建筑尚保存完好,是修筑在墓冢前的一座小型石建筑,单檐悬山屋顶,前面正中用大八角石柱将石祠分隔为两间。

▲山东孝堂山郭氏墓石祠

在室内三面墙壁及三角石梁上都刻有画像,有车马出行、宴饮百戏、殿堂庖厨、战争狩猎,还有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日月天象等,题材大致与东汉墓室壁画相同。地下墓室中装饰的画像石,过去出土很多,有的被破坏散失,有的被拓传于世。现在孝堂山和武氏祠都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嘉祥武氏祠展示的汉画像石

对画像石墓的科学发掘工作,也于 20 世纪 50 年代开始进行,最早发掘的一座重要的大型画像石墓,是山东省的沂南画像石墓。发掘于 1954 年,是一座全长 8.7 米、有 3 进总计 8 个墓室的石构大墓。墓内共嵌有画像石 42 块,画面总面积超过 442 平方米。到目前为止,发现汉代画像石比较集中的地区,有山东、苏北的徐州地区、河南的南阳地区和陕北等处,这些地区画像石的技法和风格也各具特色。

▲山东省的沂南画像石墓

谈到画像石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它应该归入雕刻类还是绘画类?有人简单地认为它是浮雕的一种,因为它的材料是石头,基本技法是用利器琢刻。但是仔细观察,它并不和今天的浮雕相同,在墓室中的作用也和壁画等同,实际是借用雕刻的某些技法在石头上刻出的画,又可算是一种选用特殊材料和技法的壁画。

不少人因为经常看到的是用拓印法从画像石拓出的墨拓,误认为它们原来就是白地黑色的人物,似与今日的木刻相接近。其实它与木刻完全不同,古人并不是为了用它去传拓,而是看其本身。同时它们还与壁画一样勾勒涂彩,施彩的画面更是不能拓印的,否则就破坏了所涂施的色彩。

至今在陕北地区的画像石墓中,有些画像石还保留有部分色彩,以及用墨线勾画的图像细部,如人像的眉目、胡须、衣纹等。 1996 年在陕西神木县大葆当汉墓群,更发现有所施色彩保存颇为完好的画像石近 60 块,所施色彩有朱红、桃红、白、褐、绿、紫等色,画面细部用墨线勾绘。总的来看,汉代的画像石只是把人物车马等图像,依其外轮廓将地减去,使画面平面浮出,减地的雕法有时细致,有时粗糙而且常留下粗的斜行凿刻纹地。浮出的平面画像,大多用阴线刻出细部,只有少数作品有凸凹的浮雕意味。

▲ 陕西大葆当东汉墓彩绘画像石

汉代还流行一种和画像石极为近似的艺术形式,就是“画像砖”。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后者是先刻出印模,然后模印在砖坯上,再入窑焙烧而成。画幅大小受制砖技术的限制,一般都小于画像石。在秦代画像砖已有使用,咸阳的宫殿遗址就出土有龙、凤图像的空心画像砖。西汉时期在秦代传统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发展。 在都城长安发掘的西汉宫殿建筑遗址中,仍与秦代一样使用大型的画像空心砖作踏步,纹样的主题是“四神”。在茂陵附近出土过印有朱雀纹的画像空心砖,砖面上模印出两只朱雀,雀尾相对而面向相反,朱雀高冠华尾,口内衔珠,屈颈挺胸,姿态雄健而华美。

▲西汉茂陵朱雀空心画像砖拓本

朱雀作展翅舞姿,长尾飘飞,较茂陵砖纹造型生动,口内也都含有宝珠。玄武龟蛇相缠,龟的背甲颇为隆凸,显得形体蹒跚,但头颈伸出颇长,且口中伸吐出如蛇的长舌。上面三种图像都是神奇化的出于想象的动物,但四神中的白虎则是采用写实手法。 除了大量用于构砌墓壁的捺印图案的空心砖以外,引人注目的是另一些用小印模捺印人物、鸟兽、屋阙等,然后组合成整面图案。

印模阳纹的和阴纹的都有,但全是以劲健的线条勾勒出图像,简练而准确。多是一物一模,一鸟、一树、一朱雀、一白虎…外无边框,因此可以灵活安排,随意捺印,组成变化无穷的画面。 至于骏马,或引颈长嘶,或昂首佇立,异常神骏。

制砖的匠师把一牵马状的人像模和一匹嘶鸣的马模捺印在一起,形成一幅生动的牵马图。而把同样的人像模和一只曲颈回首的老虎模捺印在一起,那就呈现一幅驯虎图。他们把回身引弓的射手印模与双鹿印在一起,是生动的射鹿图;而把同样的射手与猛虎印在一起,又成一幅同样生动的射虎图,这真不能不令人叹服古代工匠的才智。

▲洛阳捺印画像砖拓本:驯虎图

在郑州地区相当公元前 1 世纪到公元 1 世纪前期的西汉中晚期墓葬里,也广泛地使用捺印的空心画像砖,或用以构筑墓室,或仅用来做墓门的门扉。使用的小型印模为阴纹,所以印出的画像浮出砖面,令人看后会产生类似浮雕的印象。与洛阳地区相比,似乎这里的题材更为多样,而且人物的形象也更加生动。

仅以 1979 年在郑州新通桥附近发现的一座西汉画像空心砖墓为例,砖纹印模的题材即达 45 种之多,有门阙、人物、车骑、狩猎、驯兽、神仙、禽兽等。仅骑射一项,就有姿态不同的 3 种以上印模:有的骑士纵马前射;有的反身回射;有的不仅骑士反身后射,连所骑的骏马也回首后顾;还有的骑士在马上举弓挥舞,形态无不生动传神。

▲郑州新通桥西汉画像空心砖

东汉时期画像砖艺术的新发展,首先是题材方面的突破,西汉初期完全以四神图像构图的做法早已被打破了。西汉中期以后盛行的以程式化的小印模临时拼组画面的手法,也被摒弃。画像砖也和它的姊妹艺术画像石一样,向着题材多样化、情节故事化转变。

其次是画像砖艺术在分布地域上的扩展。西汉的画像砖仅存于陕西和河南地区,到了东汉,河南地区的东汉画像砖艺术,则有了新的发展。同时画像砖艺术扩展到那些经济逐步发展起来的新的区域,主要是江南和西南等地区,并且各具特色,逐渐形成鲜明的地方风格。

在新野县出土的东汉早期空心画像砖,形体一般较西汉的空心砖为小,烧制的火候也较低。画面是用一个整印模印成,印模阴刻且较深,因此砖上的画像凸出达 0.51 厘米高,具有浮雕趣味。至于图像的内容,颇为复杂,并具有一定的故事情节。其中一幅是秦始皇时“泗水取鼎”的故事。桥上有车骑经过,左右各有三个赤膊的力士合力拽索,索上悬着一个大鼎,桥下还有两只小船和许多游鱼,桥侧又有表演百戏的热闹场面。

▲ 东汉“泗水取鼎”画像砖

此外,也有以兽斗、交龙等为题材的。在邓县发现的一块,艺术造诣最高,画面以三人搏斗为主,并有二龙二凤列于上端和左右两侧。搏斗的三人,居中是一位身披铠甲的武士,腰佩长剑,左右各有一人与他相斗,右边的带剑手持钺斧,左边的原持有刀但已被击而脱手,人物的体态生动,动感极强。

▲ 邓县东汉搏斗画像砖

西南地区的画像砖,集中于四川省境内各地东汉晚期的墓葬中,分别嵌砌在墓壁上,既有壁画功能,又具装饰效果。它们是在东汉以后才开始在这一地区流行,对当地来讲是一种创新的艺术品。它们不仅是精湛的古代艺术品,同时有颇高的史料价值。在技法方面,和中原地区粗犷雄劲的作风不同,而是缜密细致,更富于写实性。在艺术造诣方面超出中原地区,是东汉画像砖中最优秀的作品。

▲四川东汉西王母画像砖

江南地区的画像砖,发现得很少,可以用以举例的只有在江苏省高淳县东汉晚期墓出土的画像砖。画像模印在一般的砖的正面或侧面上,也有的印在楔形砖的侧面。所用的砖不是特制的较大形的方砖,更不是大型空心砖,这与中原和西南等地区的画像砖都不同。

▲江苏省高淳东汉画像砖拓本

这批画像砖制作不够精美,图像不甚清晰,风格浑厚古拙,艺术造诣远逊于四川的作品,但是它具有特殊的重要性。首先是表明画像砖艺术在东汉晚期已扩及江南。其次是它有深远的影响,是中原和四川地区的画像砖艺术无法与之相比的。因为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和四川地区的画像砖艺术已经由衰微至于绝迹。但正是这个时候,东汉晚期才出现的江南画像砖艺术,却更为兴旺。特别是到东晋时发展为用多块砖拼合砌成的模印拼镶砖画,它盛行于南朝时期,取得了较普通画像砖更动人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