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上的中国史(第三卷)

清朝(上)

 

最后的辉煌

1644 年,满洲贵族入关,迁都北京,正式成为整个中国的最高统治者。至 1911 年被辛亥革命推翻,它统治中国长达 268 年之久。但以 1840 年鸦片战争为界,此后清政府彻底由盛而衰,西方殖民势力又纷纷侵华,呈现出与前期截然不同的特点,因此我们将清史分为两个阶段。清前期这段历史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为经营边疆、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作出了重要贡献。康熙初年,镇守云南、开府昆明的平西王吴三桂,镇守福建、开府福州的靖南王耿继茂之子耿精忠和镇守广东、开府广州的平南王尚可喜之子尚之信拥兵自重,割据一方,又盘剥百姓,重征商税,成为朝廷的心腹大患。康熙十二年(1673 年),康熙帝下令削藩,三藩举兵反叛。康熙十八年(1679 年),终于平定三藩之乱,消除了割据势力,避免了国家的分裂。

1683 年,又命施琅率领水师开赴台湾,收复了郑氏占据的台湾岛。17 世纪中叶,漠西厄鲁特蒙古的准噶尔部逐渐强盛起来,其首领噶尔丹为了割据一方,与沙俄勾结,出兵攻灭和硕特部,占领叶尔羌、哈密和吐鲁番等地,控制了河西走廊西部。此后,甚至大举入侵喀尔喀蒙古。康熙帝为此两次亲征,粉碎了噶尔丹叛乱。此后又平定其侄策妄阿拉布坦叛乱,使西藏的局势稳定下来。

乾隆三十六年(1771 年),备受沙俄压迫的土尔扈特人在首领渥巴锡的领导下长途跋涉,返回祖国,演绎了一段爱国传奇。雍正、乾隆年间在少数民族集中的云、贵、广西等西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消除了过去的割据状态。此外,乾隆、道光年间还相继平定了新疆的大小和卓叛乱、张格尔叛乱。

另外,由于国际大环境的巨大变化,清朝还面临殖民势力的侵略。沙俄哈巴罗夫、斯捷潘诺夫等匪帮不断侵犯黑龙江流域,并强占了尼布楚和雅克萨。经雅克萨之战后,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维护了我国的领土主权。后来针对蒙古领土签订的《布连斯奇条约》《恰克图条约》,虽然承认了沙俄侵占的蒙古地区的大片领土,但对其进一步扩张也起了遏制作用。

正是由于清廷强有力的军事力量和果决的军事态度,这些叛乱和外侵势力才得以迅速消灭,使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各边疆地区与中原的联系日益密切,政治、经济、文化实现了较快发展。

政治腐败,奢靡之风盛行。早在顺治年间,清朝官吏贪污、政治腐败的现象就已经十分严重。据有关学者统计,清前期一、二品高官贪污犯罪案件,顺治年间 6 起,康熙年间 9 起,雍正年间 4 起,乾隆年间 14 起,嘉庆年间 4 起,贯穿整个清前期。仅从顺治八年(1651 年)至顺治十七年(1660 年),皇帝亲自批处的官员侵贪案件即有 44 起。

由皇帝颁发谕旨亲自查处的督抚大吏有江宁巡抚土宝国,太子太保、漕运总督吴惟华,江南按察使卢慎言,山东巡抚耿淳等。腐败至甚与当时的薄俸、捐纳等制度有关。清承明制,文武百官俸禄微薄,群臣之首的一品大员年薪也仅俸银 180 两、禄米 90 石。后米虽然设有养廉银,但仍不能满足日常用度与官场上迎来送往等花费。

因此,这些官员多铤而走险,干起贪污受贿、盘剥百姓的勾当,吏治腐败也愈演愈烈。另外,清初朝廷因战事不断,军费不足,实行捐纳之制,即允许官民出钱获得官衔、加级等。到了雍正、乾隆年间,所谓捐纳成为公开的买官卖官,捐纳成为进入仕途的重要途径。

而捐纳为官者多素质低下,为官后又一心将捐纳所费赚回来。因此,“出任之始,先论一利字”,大肆地贪污索贿、搜刮民脂民膏成为必然。这种制度败坏了整个官吏队伍,形成极坏的影响,加剧了政治的腐败。而对于贪污之弊,清帝又往往处罚不严,采取包容、同情的态度,进一步助长了贪污之风。正因如此,当时才会有和?这样的巨贪以及“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民谚。

与官场的贪污腐化相应,清前期整个社会都弥漫着奢靡之风。清朝统治者在入关之初,还提倡俭朴,但到了康熙中叶就“由朴而渐至于奢”。康熙帝虽然一再颁布谕令强调“崇尚节俭、禁止奢侈”,但他本人却不断修建皇家园林,如扩建玉泉山行宫,改建畅春园,增建避暑山庄、圆明园等。到了好大喜功、讲究排场的乾隆时期,其奢侈场面更使父祖“惭愧”。

在庆祝皇太后 60 大寿时,为了将从西华门到西直门的道路全部装饰一新,所费白银达 40 万两。而他自己六次出巡、八十大寿、两办千叟宴等更是不可胜记。上行下效,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弱小细民莫不如此。这种奢靡之风吞噬了大量社会财富,败坏了社会风气。

政府对基层社会控制放松。其中最重要的是康、雍时期的“推丁入亩”。清初赋役仍实行地亩与人丁分开征收的政策,而随着地权的日益集中和人口的激增,丁役成为广大下层百姓的沉重负担,并诱发了百姓逃亡等社会问题。康熙五十一年(1712 年),宣布以康熙五十年的全国丁银额为准,以后额外增丁,不再征收丁银,但后来在实际操作中,仍然无法保证丁银的征收。

康熙末年,四川、广东诸省开始将丁口之赋摊入到地亩中征收。雍正时,全国已普遍采取“摊丁入亩”的办法,即将丁银 335 万余两完全摊入到田赋中征收,称为“地丁制”。从此,中国封建社会长期以人为科征依据的丁役制基本被废除,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也日益松弛。

另外,雍正朝还实行除贱为良的政策,使大批生活在社会最底层、世代遭受奴役的民众生活处境大大改善。当时许多持续百年的丐户、乐户、伴当、世仆获得了人身自由,成为官府直接控制的编户民。另外,在中国早期,普通百姓完全没有迁徒的自由,而此时他们的迁徒权明显扩大。这种迁徒自由,一方面使百姓迁往边疆地区,促进了边疆开发,也缓解了不少地区人多地少的矛盾;另一方面也使大量人口流入城镇地区,为南方新兴的工商业市镇提供了大批劳动力。

清朝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1840 年以后中国便进入遭遇西方殖民者入侵的命途多舛的历史时期。因此,当年的盛世和辉煌如西落的残阳,虽然颇为壮观,但毕竟多了几许悲壮的色彩。清朝历史离我们时间很近,至今仍影响着我们今天的生活,尤其值得我们每个中国人学习。

清帝系表(上)

清朝五爪龙图腾:

清朝版图

清朝的统一经历了 100 多年的沧桑,过程十分复杂艰难。16 世纪末,女真各部战乱不断,逐渐形成了几个势力较大的集团。明万历ニ十?年(1593 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建州女真,明朝封他为龙虎将军。万历四十七年(1619 年),努尔哈赤又统一了海西女真。1616 年,他在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即位称汗,国号大金,从此拉开了女真族叱咤风云、独领风骚的历史序幕。

此后,皇太极继承父志,又完成了东北地区的统一大业。明崇祯十六年、清崇德八年(1643 年)时,大清国的疆域已经扩大到明长城以北,包括今内蒙古、东北三省和北至斯塔诺夫山(外兴安岭)以北、西起贝加尔湖、东至萨哈林岛(库页岛)的广大地区。后清军入关,消灭南明福王、鲁王、唐王、桂王等小朝廷,统一台湾,至康熙二十二年(1683 年)取得了明朝的全部疆域。

平定噶尔丹等人的叛乱后,统一蒙古。康熙五十二年(1713 年),五世班禅被封为“班禅额尔德尼”。西藏政教合一的统治体制得到了清朝的正式承认,清朝在西藏的统治也得到确立。乾隆年间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将天山南北也收入版图,清朝统一中国的大业终于完成。

当时的疆域北抵戈尔诺阿尔泰、萨彦岭、斯塔诺夫山(外兴安岭)至鄂霍次克海;南至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西起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和帕米尔高原,接中亚细亚;东至萨哈林岛(库页岛)、日本海、黄海、东海、台湾及其附属岛屿;西南达喜马拉雅山脉,包括拉达克。极盛?陆地总面积达 1300 多万平方千米,形成了一个幅员辽阔的东方帝国。

 

 

 

清代地方行政组织有省、府(直隶州、厅与其平级)、县(散州、散厅与其平级)。鸦片战争前,共设置 18 个行省。省级的最高行政长官是总督和巡抚。各省都设巡抚(有的是总督兼任),每一省或二三省设一总督,掌握所辖省的军政大权。另有提督学政一人,会同督、抚负责一省的教育、科举事务。督、抚之下还有承宣布政使司主管省的民政、财政和人事;提刑按察使司负责司法、刑狱和纠察等。在一些特殊的省区,还另设专职官员。全国共有 215 府。

县设知县一人,主管一县政务,俗称“父母官”。当时,全国有 1358 个县。由于县官直接治民,他们的清正与否直接关系到百姓生活,影响到国家统治的根基。所以清朝自始至终都很重视县级的政权建设尤其是县令的任免。

另外,在边疆地区,清政府设置有特别行政区,采取与内地不同的行政管理办法。东北设有奉天、吉林、黑龙江三将军。在外蒙古、青海和新疆的乌里雅苏台、科布多、库伦、西宁、伊型、乌鲁木齐、喀什噶尔、塔尔巴哈台等地设置将军、都统、参赞大臣、办事大臣等。这些官员直接听命于皇帝,掌管相关地区的军政大权

在哈密、吐鲁番地区,设总理回务扎萨克郡王一人、图撒拉克齐二人。在西藏地区,达赖(驻前藏拉萨)和班禅(驻后藏扎什伦布)掌政令、行教化,是政教一体的领袖。但清政府另设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有同等的权力和地位。在云南贵州、广西、四川等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清初承袭明朝旧制实行土司制度。另外,对于广大蒙古地区,清政府实行盟旗制度,由理藩院直接管理。

 

 

中外史海对照:

                 

明清之际,中国的封建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但西方却不断变革,逐渐走向近代。1640-1689 年,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1603 年,苏格兰国王詹姆斯继承王位,英国开始了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但斯图亚特王朝的两位国王詹姆斯一世和查理一世鼓吹“王权神授”,强调专制主义。这与 13 世纪以来一直存在的国会发生了冲突。王室又挥霍无度,为了满足奢侈生活随意征税,激起了资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不满。

1641年,长期国会通过对国王的《大抗议》。查理一世遂招募军队向国会宣战。革命家克伦威尔招募了一支主要由自耕农和城市平民组成的军队,与王党军对抗。1645年,国会军取得纳斯比战役大捷。1646年,取得最终胜利,查理一世被囚。后经过第二次内战洗礼,英国于1649年进入共和国时期。1653年,在第一次内战中立下大功的克伦威尔发动政变,宣布就任“护国主”,开始了护国政治时期。

但克伦威尔一死,政局立刻陷入动荡。1660 年,资产阶级、新贵族在保证革命基本成果的前提下,迎回?理一世之子登基为王,称为查理二世。但?理二世继任者詹姆斯二世企图恢复天主教,严重损害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他们又发动政变,废除詹姆斯二世的王位,迎接詹姆斯二世之女及其丈夫荷兰执政威廉作为英国的领袖。1688 年,威廉在英国登陆,次年登上王位,称威廉三世。这就是著名的“光荣革命”。这次政变确立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适应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对欧洲和世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也因此成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1607-1733 年,英国在北美洲陆续占领了 13 个殖民地。此后,随着这 13 个殖民地经济的发展和民族意识的增强,与英国的矛盾日益激化。1775 年 4 月 19 日,北美民兵与英军在波士顿附近的莱克星顿相遇,发生战斗,民兵取得了胜利。“莱克星顿的枪声”标志着独立战争的开始。此后,各地人民纷纷武装起来,同英军展开战斗。在华盛顿等人的领导下,美军队伍不断壮大,逐渐由败转胜。1781 年,英国最后一支有一定作战能力的英军投降标志着独立战争以美军的胜利结束。1782 年,英美两国签订停战协定,次年又正式订立和约,承认美国独立。

1787 年,美国各州代表齐聚费城,举行制宪会议,制定了联邦宪法,确定了三权分立的原则。这部宪法使美国真正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宪法生效后,选举了国会,华盛顿成为第一任总统。

在法国,由于财政困难,国王被迫于 1789 年召开三级会议,企图征收新税。而第三等级却想借此限制王权、进行改革。路易十六准备用武力解散议会,巴黎人民立即起义,攻占了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爆发。此后君主立宪派掌握政权,制定了《1791 年宪法》,日益走向域市平民的对立面。1792 年,巴黎人民再次起义,推翻君主立宪派统治,逮捕路易十六,召开国民公会,法国进入法兰西共和国时期。1794 年,热月政变推翻了雅各宾派的统治。1830 年爆发七月革命,建立了七月王朝,至此法国大革命彻底结束。

盛京城阙图

城市图说:

盛京,原名沈阳,位于辽河平原中部,浑河北岸,是东北地区的交通要冲。努尔哈赤建立大金政权,最初以赫图阿拉为都城,继迁辽阳。明天启五年、后金天命十年(1625 年),迁都至此。明崇祯七年、后金天聪八年(1634 年)改沈阳为盛京,直至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1644 年)入关,定都北京,盛京改为留都。

根据北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盛京城阙图》,可以了解到清入关前沈阳城的太祖所居之宫----汗宫、盛京宫殿、十一座王府等。沈阳故宫占地 6 万平方米,分为东、中、西三路主体建筑群。东路的主要建筑为大政殿,是皇帝举行大典的地方。中路自南向北在一条中轴线上,排列着崇政殿、凤凰楼、清宁宫。崇政殿是皇太极处理军政要务、接见外国使臣的地方。西路由乾隆增修,有戏台和藏《四库全书》的文溯阁等。

             努尔哈赤,清朝的奠基者,后金开国之君

八旗制度

    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过程中,创立了八旗制度。开始只有黄、白、红、蓝四旗,后增加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共为八旗。满族成员分别隶属于八旗,平时生产,战时出征。清入关后,又将依附的蒙古人、汉人分别编成“蒙古八旗”“汉军八旗”。八旗成员都称为“旗人”。

每旗设都统,由中央八旗都统衙门统管,地方督、抚无权征调。守卫京师的称为“禁卫兵”,驻防地方的称为“驻防兵”。八旗制度是清朝重要的军事制度,八旗兵战斗力极强,在早中期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到后期养尊处优,逐渐腐化、堕落,成为社会的寄生虫。

乾清宫内景

秘密建储制度

自夏商周以来,历代帝王在继承人问题上都主张嫡长制,并较早地公开册立太子。虽然因为复杂多变的政治斗争,这一制度没有完全贯彻,但仍然是不曾改变的原则。然而,这一原则在清朝发生了变化。

雍正元年(1723 年),雍正皇帝秘立弘历,并写成圣旨密封,当着诸王大臣的面,藏于乾清官最高处“正大光明”后。当时雍正帝有四位待选皇子----弘时、弘历、弘昼、福惠。弘历的生母身份、年龄都低于弘时,但弘历天资聪颖、才思敏捷,深得雍正喜爱,因此被立为储君。从此,清朝确立了秘密建储的制度。这一制度既可以保证择优而立,又避免了明立太子导致的朝臣结党乱政、皇子之间为争皇位而手足相残,为朝政的安定、清明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军机处

军机处

    康熙、雍正年间一直与西北准噶尔战事不断,为了方便皇帝随时召见大臣研究军政大事并严守军事机密,雍正七年(1729 年)在隆宗门内设置了“军机房”
,作为临时的军事指挥机构。雍正十年(1732 年),军机房改称“办理军机处”,简称“军机处”,并颁给印信,成为常设机构。这样,军机处摇身一变,成为了处理全国军政大事的常设核心机构,凌驾于内阁之上。
    军机处的具体职掌:撰拟谕旨、处理奏折;议大政,议后提出处理意见,奏报皇帝裁夺;参与重大案件审拟;参与对重要官员的任免和考核;常侍皇帝左右,以备顾问,奉旨出京查办事件等。这些官员虽参与军国大政,但诸事全靠皇帝裁决,他们不过是皇帝的机要秘书,因此它的设立进一步加强了君主的专制权力。军机处历经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朝,宣统三年(1911 年)责任内阁成立后才被撇销。

风云人物

                黄宗羲像

黄宗羲:

   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南雷,又号梨洲,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他是明末清初著名的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他中年时期积极参加抗清斗争,失败后怀着民族悲愤隐居不仕,著书立说,主要著作有《明儒学案》《宋元学案》等。

他反对君主专制,认为“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从而限制君权。黄宗羲学问渊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

 

                         皇太极像

皇太极

皇太极(1592-1643),爱新觉罗氏,努尔哈赤第八子,即清太宗。天命十?年(1626 年)继后金汗位后,颁布保护农业的法令,积极吸收汉族文化,翻译汉文书籍,并仿明朝官制,设立六部。废除四大贝勒共同处理政务的旧制,自掌三旗(正黄、镶黄、正蓝),加强了专制统治。

天聪十年(1636 年),改国号“金”为“清”,年号崇德,称皇帝。又增编“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扩大了八旗组织。为满族的崛起作出了杰出贡献。

 

                                 玄烨像

玄烨:

玄烨(1654-- 1722),即清圣祖,1661--1772 年在位,8 岁登基,因年号康熙,后世多称康熙帝。玄烨勤奋博学、文韬武略,年少时便设计除掉跋扈大臣鳌拜。亲政后下令削藩,平定了“三藩之乱”。后又将台湾划入清朝版图,确定中俄间的东段边界,镇压准噶尔部的叛乱,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他奖励垦荒,停止圈地,治理黄河,促进了农业发展。康熙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君主之一,他励精图治,勤政爱民,开创了古代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

 

             胤?像

胤?:

胤祯(1678-- 1735),1772-1735 年在位,庙号世宗,年号雍正。在位期问,他平定了罗ト藏丹津叛乱,确定了中俄间的中段边界,稳定了边界局势。他勤于政事,设置军机处加强皇权,实行“改土归流”“摊丁入亩”“火耗归公”等一系列铁腕改革政策。但是他大兴文字狱,禁锢了社会的思想文化。

胤祯在短短的 13 年执政时间里,使清朝的国力更加雄厚,为康乾盛世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基础,对清朝的持续发屐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弘历像

弘历:

弘历(1711-1799),1735-- 1796 年在位,庙号高宗,年号乾隆。在位期间,他用兵准噶尔部,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巩固和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他广求书籍,编成了大型文献从书《四库全书》,保存了大量珍贵典籍,但也销毁、篡改了不少对政权不利的书籍,还屡兴文字狱,加强思想统治。他晚年宠信贪官和?,大长贪污之风,政治日益腐败。弘历自诩“十全老人”,文治武功兼修,为发展康乾盛世的局面作出了重要贡献,确为一代有为之君。

 

 

                  (左至右:纪昀、和?)

纪昀(1724-1805),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直隶献县(今河北献县)人。学者、文学家、藏书家、目录学家,曾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一生主要精力倾注于此。他诙谐幽默、才华出众,历雍正、乾隆、嘉庆三朝,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被誉为乾嘉时代学术界“泰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传世。

和?(1750-1799),字致斋,钮祜禄氏,满洲正红旗人。乾隆时由侍卫擢户部侍郎兼军机大臣,执政 20 多年,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封一等公。和?仪表堂堂、白皙英俊,早年机敏好学、胸怀大志,后米才变得奸诈阴险、穷奢极欲,但他善于察言观色、忖度圣意,故乾隆晚年对他极其宠信。他任职期间,结党营私,卖官鬻爵,招权纳贿,富可敌国。嘉庆登基后,便宣布他的 20 款罪状,责令自杀,抄没家产,当时有“和坤跌倒,嘉庆吃饱”的说法。

盛世风云

康乾盛世:

《盛世滋生图》局部

康熙、雍正、乾隆时期,被许多史学家称为“康乾盛世”,现在仍有很多人采用这种观点。“盛世”“全盛”等词汇早在清朝的皇帝、臣民口中已经出现。从政治上看,当时国家疆域空前辽周、政治安定。经济迅速从明末的战乱中恢复,城镇繁荣,在世界上仍称得上一个大国。但清朝的经济仍是传统的农业经济,畅销世界的仍是千年未变的绸缎、生丝、瓷器、茶叶等传统手工业产品。

而当时的英国已经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生产力发生了质的飞跃。从科技文化来看,清朝的文人们还沉醉在以《四库全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中,康雍乾三帝又制造了一桩又一桩残酷的文字狱,实在是对盛世的莫大讽刺。而 1687 年牛顿提出三大运动定律,1769 年瓦特改良蒸汽机,大清帝国看不上眼的西方“蛮夷”已经开始把科学与工业结合起来,开启了人类世界的新纪元。总之,也许康雍乾时期较之前朝有了进步与发展,但与世界的距离却越来越远,与曾经引领世界的大唐帝国更不可同日而语。

 

 

 

郑成功收复台湾:

      郑成功收复台湾示意图

明朝末年,荷兰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宝岛台湾。顺治十八年(1661 年)初,郑成功北上抗清失利,决心东取台湾作为抗清基地。不久,在金门誓师,率战舰数百艘向台湾岛进发。

荷兰军自恃鹿耳门港水浅,不以为意。但郑成功趁海潮大涨,顺利通过鹿耳门港,在禾寮港登陆。登陆后,迅速包围了赤嵌城荷兰军,并切断了赤嵌城(今台南)与王城台湾城(今安平)之间的联系,但荷兰殖民者仍气焰嚣张。王城长官揆一发兵救援赤嵌城,战败。荷兰海军再派数艘战舰增援,其中“赫克托”号被郑军击沉,其余战舰遭重创,狼狈逃走。赤嵌城荷兰军见援军无望,只得投降。郑成功再调兵围困王城,屡败揆一。次年二月,王城内的荷兰军弹尽援绝,也宣布投降。至此,荷兰殖民者在台湾 38 年的统治宣告结束,台湾又回到祖国的怀抱。

平定三藩叛乱:

      吴三桂

云南平西王吴三桂、福建靖南王耿仲明、广东平南王尚可喜三大藩王势力渐强,飞扬跋扈,离心渐重。康熙十二年(1673年),康熙帝下令撤藩,吴三桂趁机打起“反清复明”的旗号,起兵反叛。次年初,吴三桂攻陷湖南常德、长沙、岳州、澧州、衡州等地。广西孙延龄、四川罗森、福建耿精忠纷纷叛清响应。短短数月,滇、黔、湘、桂、闽、川相继陷落,随后又扩大到广东、江西、陕西、甘肃等省。战争初期,对清军十分不利,各地守将摄于吴军的凶猛攻势,军心不稳,不敢进攻。康熙帝用计先稳住西北,集中兵力专攻湖南。组织清军从江北向江南展开进攻,康熙十五年(1676年)耿精忠、尚之信相继投降。康熙十七年(1678年),吴三桂在湖南衡州称帝建国,更使自己陷入孤立。吴三桂不久病死,孙吴世?继位。清军趁机反攻,收复湖南、广西、四川。康熙二十年(1681年),清军在云南会师,围攻昆明,吴世?自杀。至此,清朝彻底平定三藩。

统一台湾:

       康熙收复台湾示意图

康熙二十年(1681 年),三藩将平,康熙帝开始谋划攻取台湾。福建总督姚启圣、内阁学土李光地奏请起用施琅。施琅原为郑成功得力部将,顺治八年(1651 年)降清,官至福建水师提督,后调任京师。这年,康熙帝再令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进攻台湾。台湾刘国轩率 2 万人据守澎湖设防。二十二年(1683 年),施琅率领战舰从东山岛宫前湾出发,经过海上激战,全歼郑氏水师,占领澎湖,刘国轩败回台湾。康熙帝下令招抚台湾军民,许诺既往不咎。郑克?降清。八月,施琅率兵入鹿耳门,进驻台湾。当时,有人主张迁走岛上居民,放弃台湾。施琅上疏反对,认为台湾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断不可弃守。后康熙帝在台湾设府,下有三县----台湾、凤山、诸罗,并设巡道一员,隶属福建省。

雅克萨之战示意图

雅克萨之战

康熙二十年(1681年),康熙帝平定三藩后,开始经营东北。次年,也泛舟松花江上,考察地形,并派兵侦察沙俄雅克萨城防地形和水陆交通。二十二年(1683年),着手在黑龙江流域建筑城池,加固边防。二十四年(1685年)春,康熙帝见边防渐固,决定出师收复雅克萨城,驱逐沙俄侵略者。五月,彭春统兵3000多人,分水陆两道进攻,用战舰封锁江面,以大炮轰击城中。俄军不敌,首领托尔布津出城乞降,发誓再不来侵。康熙帝释放俄军俘虏600余人回国,焚毁雅克萨城,收兵回瑷珲休整。岂料清军一撤退,俄国又遣托尔布津带兵重返雅克萨,重新筑城设防。次年二月,清军再次发兵进攻雅克萨,四面筑垒,围困敌军,到了年底,800多名俄军,仅剩150多人,粮食、弹药极度匮乏,天气严寒,岌岌可危。沙俄被迫接受谈判解决纠纷的建议。清军主动撤离雅克萨,双方开始正式谈判,后签订《尼布楚条约》。

《尼布楚条约》

《尼布楚条约》划分的中俄边界

雅克萨之战后,沙皇俄国不得不接受清政府提出的通过谈判解决中俄边界问题的建议。但俄方一直拖延谈判时间,直到康熙二十七年(1688 年)才派使者到北京商议谈判地点事宜,定于色棱额。后因噶尔丹进攻喀尔喀蒙古士谢图汗部,改在尼布楚举行。中方代表有索额图、佟国纲、郎谈、萨布素等人,俄方首席代表是戈洛文,传教上徐日升和张诚担任译员。双方于 1689 年 9 月 7 日达成协议,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尼布楚条约》是中俄双方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它从法律上肯定了额尔古纳河与格尔必齐河以东、外兴安岭直至鄂霍次克海以南的乌苏里江和包括库页岛在内的黑龙江流域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这个条约维持了 170 年后,才在近代被帝国主义俄国破坏。

 

        乾隆戎装像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大和卓名波罗泥都,是伊斯兰教白山派和卓玛罕木特的长子;小和卓名霍集占,是玛罕木特的幼子。清军攻占伊犁后,命大和卓回叶尔羌统领旧部,小和卓仍留伊犁。乾隆二十二年(1757 年),兄弟两人发动叛乱。次年,乾隆帝派雅尔哈善统兵 6000, 往征和卓。雅尔哈善在库车击败霍集占军,但因贻误战机,致使大小和卓突围逃走。小和卓逃回叶尔羌,大和卓逃往喀什噶尔。

乾隆帝改命兆惠率兵南下追击。兆惠率先行部队步骑 4000 到达叶尔羌,遭到小和卓的重兵围攻,处境艰危。后在天山北路富德部增援下大败小和卓。兆惠、富德又分别率部进攻喀什噶尔、叶尔羌。1759 年,大、小和卓同逃巴达克山,清军穷追不舍,小和卓受伤身亡,大和卓被当地部落擒捕。经过此役,清政府在喀什噶尔等地分设参赞大臣、办事大臣、领队大臣率兵驻守,统属于伊犁将军,天山南路重新纳入中国版图。

        土尔扈人回归路线

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明朝末年,蒙古族土尔扈特部因为与准噶尔部不和,被迫迁往俄罗斯境内的额济勒河(伏尔加河)下游地区。但他们从未忘记自己的祖国,不断派人奉表入贡。土尔扈特人民一直遭受着沙俄的压迫和奴役,18 世纪 60 年代沙俄发动了对土耳其的大规模战争,企图把 16 岁以上的土尔扈特人全部征去当兵。

这更激化了双方的矛盾,乾隆三十六年(1771 年), 26 岁的土尔扈特汗渥巴锡,毅然率领全族回归祖国,他们克服了严寒,克服了饥饿、缺水,克服了遮天敝日的风沙,战胜了围追堵截的沙俄军队,千里跋涉半年之久,终于在六月未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乾隆帝在热河避暑山庄举行盛大的宴会为他们接风洗尘,并对渥巴锡等首领赏给封爵,将其部众分为四路、十旗,安插到准噶尔盆地一带游牧。渥巴锡创造的这一奇迹震动了当时的中国和西方,他的名字也永载史册。

杂文趣事

   鳌拜

智擒鳌拜

顺治临死时命鳌拜等人做康熙的辅政大臣,当时康熙才 8 岁。鳌拜手操兵权,把持朝政,根本不把小皇帝放在眼中。等康熙 14 岁亲政后他还依然如故,甚至在朝堂上诬陷大臣苏克萨哈,逼迫康熙违心地将苏克萨哈处死。

少年皇帝一心想处死鳌鳌拜这个心腹大患,于是计上心来。他借口说要练摔跤,就从贵族子弟中挑选了几十个棒小伙陪他摔。鳌拜以为小康熙一心只想着玩,正暗自高兴,没想到康熙早将这些人暗中布置好。一天,鳌拜又大摇大摆地走进内宫,没想到宫门突然关上了,十几个身强力壮的少年突然跳出来,把他闭团围住,拽手的拽手,扳脚的扳脚,鳌拜号称“满洲第一勇士”,也不敌对方人多势众,又打个措手不及,很快被绑了起来。接着,康熙下诏宣布了鳌拜的罪状,把他投进了监狱。

视臣如奴:

能在朝为官是古代读书人的最大梦想了,但荣光背后也有不少辛酸和无奈,单就“伴君如伴虎”这一点就够受的了。据说乾降皇帝就常常像呵斥奴才似的辱骂群臣,不管你是多大的官。有次,他看协办大学士纪昀(字晓岚)不顺眼,就挖苦说:“朕也就是看着你有几分文采,才让你统领《四库全书》的编募。其实不过就像朕养的倡优,卖笑求生也就行了,竟然胆敢妄谈国事!”倡优在古代地位最为下贱了,就是平民百姓也受不了这样的侮辱,但大学士纪昀只能忍着了,谁让骂自己的是皇帝呢?由此看来,“辫子戏”中的大臣们都自称“奴才”也是有一定原因的。

六尺巷 :

        六尺巷

康熙时有位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叫张英,是安徽桐城人。他老家的房子和富商吴氏相邻,没想到吴家盖房子越界占用,张府哪肯吃这亏。两家就剑拔弩张地吵了起来。后来火药味越来越重,吴家寸步不让。张家想:“哼,都欺负到当朝宰相家了,饶不了他!”立马就给在京的张英写信说了这件事。张英看了信,叹了口气,连连摇头,提笔回了封信:“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人满以为有宰相撑腰这点事还摆不平,没想到相爷竟然这么说,只好向后退了三尺。吴家人一看宰相这么大度,十分羞愧,也让出了属于自己家的三尺地基。于是这里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子,“六尺巷”也因此得名。

 

   郑板桥《竹石图》

郑板桥被骗

有个大盐商很喜欢郑板桥的画,派人给郑板桥送去 1000 两银子当润笔求幅画,可郑板桥并不为钱所动,对来人视而不见。盐商讨了个没趣,十分气恼。这时旁边的师爷给他出了个主意。一天,郑板桥去郊外散步,走进一片竹林。深处的茅屋旁,有位衣着朴素的老翁正在弹琴。侍童在一旁烧狗肉,香气扑鼻。老翁忙让郑板桥坐下,请他歇歇脚,喝杯酒。郑板桥最爱吃狗肉了,哪禁得住这诱惑,就与老翁坐下来边吃边聊。
   

正喝得高兴,抬头一看,茅屋里四壁空空,就问老翁:“屋里怎么连幅画都没有?”老翁叹了ロ气:“先生,我哪有闲钱买画呀!”郑板桥说:“那好办!”于是,让侍童拿来纸笔,乘着酒兴,一连画了好几幅。落款时,郑板桥问老翁姓名。正要下笔,突然想起一件事,惊奇地问老翁:“你怎么和一个有名的大盐商同名呀!”老翁支支吾吾:“巧合吧,巧合吧。”郑板桥落下题款,说:“算了,就当是酬谢您的狗肉吧。”后来,大盐商家终于挂上了郑板桥的真迹。

谈迁两著《国榷》 :

谈迁自幼就勤奋好学、爱读诗书,他亲眼目睹了明朝灭亡的山河破碎,故国之思挥之不去。于是,立下宏愿,要编写一部真实反映明代历史的编年史留给后代。他家徒四壁,根本买不起书,但为了写这部明史,到处求人借书、搜集材料。有时甚至要带着铺盖、粮食,跑上百里路去借阅、抄录。这样经过 20 多年的艰苦努力,六易其稿,终于编成了数百万字的《国权》。可万万没料到,书稿被人偷走了,多年的劳动成果顿时化为乌有,已经 54 岁的谈迁悲痛万分,心如刀绞。但他不肯放弃,心想:只要还有一口气在,就要写下去。他又背上包袱、纸笔四处奔波。有时为了借一木书,不惜翻山越岭,有时为等候“贵人”接见,不得不忍气吞声,遭尽白眼。后来他又不顺年老体弱,带着《国榷》手稿,到北京考察故国遗迹,104 卷的《国榷》终于大功告成。

建筑与艺术

紫禁城:

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始建于明朝永乐四年(1406 年),永乐十八年(1420 年)基本建成,距今已有 600 多年的历史。在这里曾居住了明、清两朝 24 位皇帝。东西宽 750 米,南北长 960 米,面积达 72 万平方米。外围有护城河环绕,接着是周长 3 千米的城墙,城墙上开有 4 门,域墙四角还耸立着 4 座角楼。
   

皇宫内楼宇众多,富丽堂皇。“外朝”与“内廷”以乾清门为界,乾清门以南为外朝,以北为内廷。外朝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为中心,位于整座皇官的中轴线上。两翼东有文华殿、文渊阁、上驷院、南三所;西有武英殿、内务府等建筑。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后三官为中心,两翼为养心殿、东六宫、西六宫、斋宫、毓庆宫,后有御花园。内廷东部有宁寿官,西部有慈宁宫、寿安宫等。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离开皇宫后,在冯玉祥的倡导和支持下,政府于 1925 年成立故宫博物院,直到现在。

 

徽商

        安徽歙县棠越牌坊群

徽商即是安徽徽州府籍的商帮,宋代时已经形成,明清时臻于鼎盛。当时徽州六县----歙县、休宁、祁门、黟县、绩溪、婺源有很多外出经商的人,主要经营盐、米、丝、茶、纸、墨、木材、典当等,其中盐、文具、典当尤其著名。徽州人经商的形式千差万别,但都崇尚读书,当地素有“十户之乡不废诵读”的特点,经商讲求利他人而求利,求利不可忘义,做生意要“童叟无欺”“真不二价”,因此徽商是社会公认的儒商。他们发财致富后还热心公益,不忘家乡百姓,在当地修桥、筑路、浚河、挖渠、开办学校,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明清时全国有 10 大商帮,徽商居首,并非浪得虚名,但后来随着清朝国势的败落而逐渐衰败。

 

雍和宫:

         雍和宫

雍和宫创建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 年),前身是雍亲王府,胤祯继位后改为行宫,称“雍和官”。雍正驾崩后,一部分殿堂作为皇帝供奉祖先遗影的祭堂,大部分开始成为黄教喇嘛诵经的场所。乾隆九年(1744 年),正式改为啊嘛庙,从此成为清廷弘扬佛法、举行佛事活动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培养喇嘛的官方教育基地。
   

乾隆五十八年(1793 年)起,还在这里设金奔巴瓶,供西藏地区以外的各大呼图克图活佛转世掣签用,成为朝廷通过宗教手段维系边疆民族地区的联络中心。雍和宫的建筑坐北朝南,主要殿宇有天王殿、雍和官、永佑殿、法轮殿、万福阁、绥成楼等,宏丽轩昂、气势庞大而又典雅古朴。至今仍吸引着众多的观光者与朝佛者。

             
     清 孙温《红楼梦》绘本

红楼梦:

《红楼梦》成书于 18 世纪,初名《石头记》,全书 120 回,前 80 回为曹雪芹所作,后 40 回为高鹗续写。这部小说以描述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故事为中心线素,联系广阔的社会背景,具体剖析了贾府这个大家族由盛而衰的历史过程。通过揭露贾府内尔虞我诈、钩心斗角的奢淫生活,反映了整个封建社会后期的种种黑暗、罪恶。作者通过贾宝玉、林黛玉、尤三姐、睛雯等艺术形象也寄托了自己的理想,表达了他痛恨科举制八股文、反对礼教束缚、争取女性自由的心声。
《红楼梦》的艺术成就达到了我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峰。它结构严谨,语言精练,人物形象虽多但都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至今仍散发着巨大的艺术魅力,被改编为越剧、昆曲、舞剧、黄梅戏、评剧、电影、电视剧等多种艺术形式。

 

艺术珍宝:

             

(上图左至右):

粉彩镂空转心瓶 :高 40.2 厘米,口径 19.2 厘米,足径 21 厘米。从颈部以下分为内外两层,外层为鼓腹,镂空出 4 组四季园景开光景窗。内层与颈相联,绘婴戏图。转动瓶颈,可透过外层看到内瓶图画。反映出清乾隆时期瓷器工艺的精巧、繁琐已至顶峰。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皇帝之宝”玉印 :玉印通高 16.1 厘米、边长 16.1 厘米、钮高 9.8 厘米。这方玉印的印文为阳刻满、汉文“皇帝之宝”,印钮为盘龙状。满汉文合璧印为常用之印章,代表皇权,皇帝颁发的诏书皆钤此印。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东坡肉形石 :东坡肉形石出自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在清朝康熙年间供入内府,现为中国四大奇石之?。肉形石是一块天然的石头,色泽纹理全是天然形成,看上去完全是一块栩栩如生的五花肉块,“肉”的肥瘦分明、肌理清晰、毛孔宛然,无论是色彩还是纹理,都可以假乱真。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百骏图》 :郎世宁的《百骏图》表现了姿态各异之骏马百匹,放牧游息于草原的场面。全幅色彩浓丽,构图繁复,形象逼肖,以中国传统绘画技法加入西洋光影透视法,显示了中西趣味兼容并蓄的画面。此图为《百骏图》局部,原作现藏于台北故官博物院。

北京西郊皇家园林

清朝时,北京西北郊青山绿水、风光旎旖,让人流连忘返。皇家就在这里兴建了许多离宫别馆。康熙时在明武清侯李伟清华园的旧址上修建了畅春园,作为“避喧听政”之所,在玉泉山修建澄心园(后改为“静明园”),在香山修建行宫(后改为“静宜园”)。雍正即位后,扩建圆明园,建成 28 景,圆明园取代畅春园,成为皇帝听政的离宫。乾隆时,改建、增修了以上园林,又建万寿山清漪园。这样,在绵延 10 余千米的范围内形成了“三山五园”的分布格局。其中,清漪园在清末被英法联军焚毁,颐和园即在其旧址上修建。它主要由万寿山、昆明湖组成,是我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1998 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颐和园万寿山

 

铜胎掐丝珐琅缠枝莲托八宝纹舍利塔

康熙御用战袍

“大禹治水图“玉山

粉彩镂空转心瓶


云锦


玛瑙佛像坠


文渊阁墨


康熙通宝


粉彩描金云龙纹瓷管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