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辽与西夏
960 年,后周禁军统帅----殿前都点检赵匡胤通过谎报军情,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从后周王朝的孤儿寡母手中夺取政权,建立了宋朝,定都汴京(今河南开封)。1127 年,金军南下不断进犯,带走了包括徽、钦二帝、后妃、宗室、朝官等 3000 多人以及大批金银珠宝、仪仗法物,北宋灭亡。
我们以北宋王朝起讫年代来断代,只是为了叙述方便,严格来讲,从 960-1127 年,中国仍处于分裂状态。当时与北宋并存的还有其他政权,有早在 916 年立国的辽朝,有 1038 年立国的西夏,有 111 年立国的金朝。其中,辽和西夏与北宋共存的时间最长。
宋太祖赵匡胤自乾德元年(963 年)便着手进行统一全国的战争。开宝八年(975 年)冬,宋军占领金陵,灭亡南唐。太宗赵光义继承兄长的统一大业,于太平兴国四年(979 年)灭北汉,结束了自唐末以来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
晚唐、五代最让人痛心的政治教训是地方节度使权力过大、造成尾大不掉、中央难以控制的棘手局面。为避免重蹈覆辙,宋太祖先上演了一场“杯酒释兵权”的好戏,解除了慕容延钊、韩令坤、石守信等一批开国功臣的兵权。并且禁军不再设最高统帅,罢去殿前都点检、副都点检及侍卫马步军正副都指挥使的职位。把禁军两司分为三衙,三衙将领也只用资历浅、容易驾驭的人。
再则,实行“更戍法”,禁军的驻屯地点每隔几年换一次,但将领不随之调动,使“兵无常帅,帅无常师”,杜绝了将领拥兵自重的可能性。在兵力部署上,禁军一半驻守京师开封,一半分驻各地,从而形成强干弱枝的兵力格局,有效防止地方军暴动。另外,太祖和太宗还对地方制度进行了改革,削减州郡(府、州、军、监)一级长官的权力,不允许他们兼任一个州郡以上的职务。州郡长官由文官担任,且长官之外另设通判以互相牵制。
至道三年(997年),太宗又将全国州郡分为十五路,并在各路设转运司、提点刑狱司、安抚司、提举常平司,分管不同事务。路、州、县的官员都由中央官兼任,属于差遣性质,且三年一换,不得长期任职一方。此外,在地方财权、司法审判等方面,也采取了类似制度。正如朱熹所说:“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
宋代统治者对于依附皇权的各色人等的权力都进行了制度上的制约。据王小甫等宋史学者研究,从北宋太宗到南宋度宗,先后共立 15 位皇太子,从真宗至恭帝,都是皇太子继位,“逐步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备成熟的皇位继承制度”,实现了皇权的平稳过渡。而且,在选择皇太子时虽秉承嫡子继承的原则,但十分看重他的品行和才干,确立后,更是着意培养。
而其他宗室子弟另有一套行为规范:五服以内的宗室必须集中居住在宫宅内,不能随意结交宾客;限制宗室担任具体的行政职务,不能领兵,不能任宰相,不能在边境地区担任职事官。为了防止后妃及外戚专政,宋朝制定了严密的宫廷制度,后妃不得与外朝官员联系。因此,宋朝虽然也有皇帝年幼、太后临朝听政之事,但从未有太后专权,更不必说唐朝武则天、韦后那种极端的政治事件。
但是,北宋政治也有严重的缺陷,不少问题正是由上述制度造成的。其中,最明显的是军事制度。由于不信任前线将领,前线作战的将领则要事事请示朝廷,身在官廷的皇帝和大臣根本不了解战事,常常举棋不定,贻误战机。另外,兵将分离也使将帅与士兵之间缺乏必要的了解,不能有效地沟通协调,迎敌作战时没有凝聚力、战斗力。
由于北宋王朝在北面随时面临契丹人和党项人的威胁,再加上都城开封地处一马平川的平原地区,无险可守,因此不得不实行“连营设卫以当山河之险”的军事政策。在这种政策的指导下,朝廷实行养兵制,招募的军队数量极多。然而这些士兵大多是游手好闲的地痞无赖,为了赚取军俸才前来应募。平日更是无视军纪、训练废弛。这在军事上,导致宋军在与辽、西夏作战时,“大军无斗志”、不断败北。
契丹族源于古老的东胡族系,到了南北朝时期,成为北魏在东北地区的附属部落之一。到了唐朝中后期开始由部落组织发展为国家组织。907 年,耶律阿保机成为新可汗,开启了契丹族发展的新阶段。到了耶律德光统治时期,领土已大为扩展,东至于海,西至金山,北至胪朐河,南至白沟。北宋建立时,辽朝正处于穆宗统治时期。曾经强大得不可一世的辽朝政权呈现出一定的“疲态”。
在与宋朝的关系上,双方在军事、外交上展开了一系列的争夺。太平兴国四年(979 年),宋太宗灭北汉后,乘胜进军幽州,但在高梁河一役中,惨败而归。雍熙年间,宋军再次北伐,也以岐沟关战役的失败而告终。此后,宋朝放弃了收复幽云失地的打算,对辽采取消极防御的政策。但辽朝骑兵不断南下骚扰宋朝军民,给宋朝很大的军事压力。1004 年,辽圣宗、萧太后更是率 20 万大军南下,一直打到黄河北岸的澶州(今河南濮阳),双方达成了澶渊之盟。
党项人是羌人的一支,汉朝时就在今青海、甘肃和四川三省边境过着畜牧生活。唐朝时,酋长拓跋赤辞率众归附,唐太宗赐姓李。唐末又因镇压黄巢起义立下功劳,晋爵夏国公,又赐姓李,占有夏、银、绥、宥、静五州。宋朝建立后,党项人曾入朝进贡。
但后来在李继迁的领导下时叛时降,与辽朝携手对付宋朝。真宗时,李继迁更是攻下北宋的战略要地灵州。其子李德明继位后,鉴于长期战争太过损耗国力,与宋议和,被宋封为西平王,辽朝则封其为夏国主。元昊继位后,他不甘于永远做宋、辽的眼班,对西夏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他仿照宋朝制度,建立了中央集权的专制王朝;设立十二监军司,加强对部落兵的控制;改革文字,创造西夏文字。1038 年,正式称帝,国号大夏。宋廷为了维护自己的脸面,无法忍受西夏称帝,矛盾激化。自 1040 年起,双方战争不断,如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定川之战。数次战役都以宋军的失败告终,庆历年间,宋、西夏间终于达成了“庆历和议”,西夏取消帝号。
虽然与辽、西夏的战争给宋朝留下了永远的伤痛,但彼此间也有很长时间经济、政治上和平往来。正如宋史专家张全明教授所说:“10 到 13 世纪,中国出现了几个对立而且地位平等的政权,和魏晋南北朝乃至五代十国不一样,这些政权之间,往往联系密切,交往频繁。这些政权之间,经济文化趋同性逐渐加强,为大一统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元朝建立之后,进入中原的契丹人、金人都被称为汉人,正是这种趋同性的表现。”
北宋的统一确切说仅限于五代十国的旧地,分裂的状态并没有结束。在中国的范围内,与北宋并存的还有辽、西夏,西州回鹘、吐蕃诸部、黑汗等国,其中尤以辽疆域广阔,影响巨大。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 年),宋太宗消灭了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北汉。但它的北界已经退到今天山西河曲、岢岚、原平、代县、繁峙和河北的阜平、满城、容城、霸州及天津市区一线。
宋辽多次交战,辽军不断南下,最远到达澶州(今河南濮阳市),宋军战线也曾北过澶州,但两国疆界基本稳定,没有很大改变。西北的党项族首领虽一度向宋投降,但双方交战频繁,并未真正巨服过宋朝。1034 年,西夏立国后,双方的边界大致稳定在今甘肃兰州、靖远,宁夏同心及陕西北部的白干山一线。
在神宗熙宁年间及徽宗大观年间,北宋从吐蕃手中夺取了唐朝后期的失地。先收复了熙州,置熙河路。后又取得河、洮、岷、宕等地。大观二年(1108 年)收复洮州和积石军。宋朝的疆域扩大到今乌鞘岭以南的湟水流域、大夏河流域、洮河流域。在西南、北宋恢复了对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控制。经过多次的军事征伐和“招抚”,今四川南部、湖北西南、湖南西部、贵州东北和广西西部重新归入版图,设置了正式州县或羁縻州。
北宋定都东京,另有西、南、北三京作为陪都。在对地方的管辖上,鉴于唐代藩镇割据的教训,尽罢节度使所辖支郡,并将全国府州军监划分为若于区域,每区域设转运使负责征收、运输各地的财赋,因与交通路线有关,故称之为“路”。初期的路极不稳定,省并频繁。至道三年(997 年)全国分为 15 路,元丰八年(1085 年)定为 23 路,是宋具有代表性的路制。
耶律德光灭掉后晋后,于后汉天福十二年(947 年)进入开封城,下诏建国号“大辽”。辽有上、东、中、南、西五京,都城在中京大定府(内蒙古宁城西大明城)。辽全境分为五京道,道下一般又分为府州军城和县(城)两级。府有京府、蕃府之分,州有节度、观察、团练、防御、刺史之分;观察以下诸州或隶属于道,或隶属于府与节度州。
党项族本为西羌的一支,原居青藏高原。唐朝时,经过两次迁徙后,逐渐集中到灵、庆、夏、银、绥、延、胜等州。唐末五代以来,以拓跋氏为主的党项诸部日益强盛,并最终在北宋初年建立了西夏王朝。仁孝在位时期,正值辽灭金兴,夏国的疆域达到极盛:包括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全部,甘肃大部,陕西北部,内蒙古自治区南部,青海东北部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大部分地区。
拜占庭帝国处于游牧与半游牧民族的包围之中,繁荣的经济使它经常成为这些游牧民族的“猎物”,就连都城君士坦丁堡都经常遭遇外部敌人的围攻。其中,最大的威胁是阿拉伯人。但是,到了 10 世纪,阿拉伯帝国日渐衰落,处于第二个“黄金时代”的拜占庭帝国在与阿拉伯人的战争中逐渐处于有利地位。10 世纪初夺取了叙利亚北部地区,10 世纪后半期又收复了克里特、塞浦路斯和罗得等岛屿。
10 世纪后期和 11 世纪初,拜占庭在北方还面临着保加利亚人、马扎尔人、佩彻涅格人和罗斯人的入侵。经过艰苦卓绝的战争,972 年打败罗斯大公,迫使他撤出拜占庭和多瑙河流域;1014 年,打败保加利亚人,吞并保加利亚领土,使保加利亚第一王国灭亡。然而,这些辉煌都是在皇帝巴西尔二世在位(976-1025 年)时创造的。
随着巴西尔二世的去世,拜占庭的“黄金时代”也宣告结束。他的弟弟君士坦丁八世即位三年,无所作为。君士坦丁八世去世后,次女婿罗曼努斯三世继位。但 1034 年罗曼努斯三世被妻子佐伊杀害。此后,拜占庭皇位的争夺之战便一直没有停止,直至 1056 年狄奥多拉去世,马其顿王朝血统终断。
东斯拉夫人原本生活在普里佩亚特沼泽地,大的在五六世纪时迁到东欧草原生活。到了七八世纪,从以血缘为纽带的原始公社发展为地域联系的农村公社和大家族公社。9 世纪中叶,东斯拉夫人建立了古罗斯国。初期的古罗斯国一直贯彻两大政策:武力征服,掠夺财物和妈隶;对外贸易。到了伊戈尔之子斯维亚托斯拉夫统治时期(962-972 年),继续执行这种政策。
他征服了东北部的维亚提挈人,打败了伏尔加河流域的保加尔汗国、哈扎尔汗国,继续进攻北高加索。967 年,又应拜占庭之邀,出兵打败了保加利亚王国。他为了永远占领保加利亚,把首都迁到了靠近拜占庭的佩雷雅斯拉维茨。但拜占庭人害怕罗斯占领保加利亚,又联合保加利亚人,将斯维亚托斯拉夫赶了回去。971 年,双方缔结和约,但斯维亚托斯拉夫在归国途中被埋伏已久的佩彻涅格人杀害。由于斯维亚托斯拉夫突然遇害,三子为了争夺大公之位,混战不已。980 年,幼子弗拉基米尔获胜,成为新的大公。
987年,拜占庭爆发福卡斯暴动,保加利亚威胁帝国的安全。在皇帝巴西尔二世的请求下,弗拉基米尔帮助拜占庭平定了暴动,两国修好。此后,弗拉基米尔迎娶拜占庭公主,并于 988 年宣布基督教为国教,强迫全体罗斯人下河接受洗礼,拜占庭出大教长列昂主持罗斯人的洗礼。此后基督教在罗斯广泛传播。而基督教的传播也使罗斯的封建制逐渐形成、发展,罗斯与欧洲国家特别是拜占庭的关系日益密切。
弗拉基米尔之后,罗斯国又出现一位英明的君主----雅罗斯拉夫。他在位期间,征服了芬兰南部,从波兰手中夺回了东加利奇。击败了佩彻涅格人。为了整顿国内秩序,还制定了著名的《罗斯法典》。但是 1054 年雅罗斯拉夫去世后,他的 3 个儿子三分罗斯:长子伊新拉夫承袭大公之位,控制基辅和诺夫哥罗德地区;次子斯维亚托斯拉夫占有车尔尼戈夫地区;三子弗塞沃洛德占有罗斯托夫、苏兹达尔和佩雷雅斯拉夫地区。三子各行其是,罗斯国已经解体,此后长期处于分裂割据与混战争夺中。
陈桥兵变:
后周显德六年(959 年)底,契丹和北汉联合进犯后周边境。次年正月,朝廷派殿前都点检赵匡胤率大军北上迎敌。部队行至开封东北的陈桥,有人煽动军心,发动兵变,请都点检赵匡胤称帝。
次日清晨,将士们全副武装,包围主将营帐,赵光义与赵普趁势苦劝,并将准备好的黄袍披在赵匡胤的身上。赵匡胤“勉为其难”地接受了众将土的拥立,并指挥兵变军队迅速折回京城开封。在“主少国疑”的情况下,轻而易举地夺去了后周政权。行过让礼后,正式登上皇位,定国号为宋,史称北宋,仍都汴京(今河南开封),改元建隆。
城市图说:
北宋东京城在今开封城及郊区。共分为三重,外城又名罗城,外有城壕,阔 10 余丈。城墙上有 12 道城门,除了南薰、新郑、新宋、新封丘四门是御道,开双重直门外,其余八门都是三层屈曲开门的瓮城。里城又称内城。皇城位于里城中央略偏西北。
河畔街旁商店、旅馆、货推林立,车水马龙,热闹非凡。商品种类繁多,有粮食、水产、牛羊、果品、酒、茶、纸、书籍、瓷器、金银器、生产工具等,还有来自海外的奇珍异宝。唐代的坊市制度被彻底打破,经商地点更加随意。市内还出现了“瓦子”、酒肆、茶楼等娱乐场所。东京城不但是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也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极盛时人口有百万之众。
赵匡胤:
赵匡胤(927 --976),涿州(今属河北)人,宋朝的建立者,即宋太祖,960-976 年在位。后周时任殿前都点检,是负责防守京师的禁军统帅,960 年发动陈桥兵变,即帝位,建立宋朝。
他沿用后周先南后北、各个击破的方针,先后攻灭南平、楚、后蜀、南汉、南唐诸国。在位期间还削夺禁军将领和藩镇的兵权,派文官外出掌地方行政,并另派使臣掌地方财政,加强中央集权。
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 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仁宗庆历进士。嘉?三年(1058 年)上万言书,提出要改弦更张以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实行变法。他还支持王韶取西河等州,改善对西夏作战的形势。因保守派的阻挠,新法最终破产。熙宁九年(1076 年)罢相,退居江宁(今南京),封荆国公,世称荆公,谥号文。
他反对因循守旧,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改革家,还是文学家,散文雄健宏肆,针砭时弊,名列“唐宋八大家”。政治诗苍劲有力,田园诗幽远清新,别具一格。所著《字说》《钟山日录》等已经散失,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完颜阿骨打:
完颜阿骨打(1068-1123),汉名?,即金太祖,金朝的建立者。1113 年,阿骨打继任女真部落联盟的都勃极烈(即酋长),逐渐统一邻近部落,不断扩充实力。举起反对辽朝压迫、奴役的大旗,进军神速,不断取得胜利。宋政和五年(1115 年),阿骨打称皇帝,国号“大金”,年号“收国”。
赵佶:
赵佶(1082-1135),即宋微宗, 1100-1125 年在位。他在位期间任用蔡京、童贯等人主持国政,贪赃枉法,滥增苛捐杂税。他穷奢极欲,广建宫殿、园林,搜括江南的奇花怪石,即“花石纲”。崇信道教,大建宫观,自称教主道君皇帝。百姓生活苦不堪言,终于引发农民起义,其中以方腊起义影响尤大。宜和七年(1125 年)底,面对金朝的掠夺、进攻,传位于赵桓(钦宗),自称太上皇。靖康二年(1127 年),和钦宗同被金兵俘虏,北宋灭亡,后死于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但他酷爱艺术,给画家很高的地位,将画院发展到鼎盛,还命人编《宣和书谱》《宣和画谱》《宣和博古图》等书。自己也工于书画,书法上自创“瘦金体”,尤其擅长花鸟画,有不少名作传世。
欧阳修:
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上”。吉州永丰(今江西永丰)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累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与宋祁合修《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代表作有《醉翁亭记》《秋声赋》《朋党论》和《与高司谏书》等。
苏轼: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嘉?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北宋词人、诗人,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对词的发展有突出贡献,改进了词的创作,扩大了词的境界,提高了词的格调。现存诗词 3900 余首。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赤壁赋》《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和《记承天寺夜游》等。
李清照:
号“易安居士“”,齐州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オ女”之称。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靖康元年,金人围攻汴京,次年,开始她在南方的颠沛苦难生活。作词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悄调感伤,有的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等作品,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司马光:
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宋仁宗时中进士,英宗时进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施行变法,王安石变法期间,司马光离开朝廷 15 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北宋灭南唐:
南唐一向对北宋称臣屈服,只求自保,但“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974 年九月,宋太祖命曹彬、潘美起兵 10 万,攻打南唐,吴越王钱?率数万兵自杭州北上策应。十月,曹彬等人自荆南沿江东下,突袭峡口寨,进取池州、铜陵,连克芜湖、采石。十?月,钱?部围攻常州,占领利城寨(今江苏江阴西),并于次年四月攻克常州。975 年,曹彬军至秦淮,南唐水陆兵 10 万列阵城下。宋军强渡秦淮河,包围南唐都城金陵(今南京)。南唐后主李煜派人两次觐见宋太祖,请求缓师,都遭拒绝。而南唐朱令?军因有宋军王明部牵制,不敢贸然入援金陵。九月,润州失守。朱令?被迫奉命自湖口提师回援金陵。冬季水浅且宋军设障,行进十分缓慢。十月,朱令?军在皖口与宋军激战。朱令?纵火焚烧宋军战舰,不料风向突转,反烧南唐军,南唐军不战自溃。不久,李煜奉表降宋,南唐亡。
中央到地方的分权:
北宋皇帝深感唐末藩镇割据、中央政令不出都城的前车之鉴,于是大刀阔斧地进行政治改革,分割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吏的权力。
宋朝的宰相就是担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官员。宋朝建国后,皇帝为了分割宰相的权力,不但在宰相下面添设“参知政事”作为副相,而且把唐末五代设置过的枢密使和三司使定为常设官员,用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用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当时,中书门下(又称“政事堂”,是宰相、参知政事的官署)和枢密院(枢密使、副使的官署)合称“二府”。经过这样的改革,宰相的权力又被大大削弱,皇帝更是总揽大权,操纵自如。
在地方上,规定州郡长官由文臣担任,并另设通判,以求相互牵制。宋太宗至道三年(997 年)全国州郡又被分为 15 路,各路设有转运司、提点刑狱司、安抚司、提举常平司。各司及其下的州、县官员都由中央官吏兼任,属于临时差遣的性质。这样地方上的“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官吏权力分散,任期又短,很难形成尾大不掉的割据之势。但是朝廷对百姓的控制也因此削弱,北宋立国不久就爆发王小波、李顺起义,不能说与此无关。
澶渊之盟:
辽统和二十二年、北宋景德元年(1004 年)九月,辽圣宗、萧太后率 20 万大军挥戈南下,深入宋境,大破顺安、遂城后,十月又攻下祁州。宋真宗派王超率数十万大军先赴澶州,但王超再三拖延,迟迟不肯发兵。辽军企图乘虚而入,直捣开封,不久就达到黄河北岸的澶州(今河南濮阳市)。消息传到开封,朝中大臣惊惶失措,纷纷提议迁都避祸。但宰相寇准力排众议,坚决主张抵抗,并劝宋真宗御驾亲征。
在宋真宗与寇准前往澶州的途中,辽大将萧挞览在视察地形时被埋伏的宋军用床子弩射伤而死。契丹顿时士气大挫,向宋朝透露议和之意。宋真宗亲抵澶州后,全军气势大振,枕戈待战。但他无心抗敌,趁机与辽朝签订了屈辱的“澶渊之盟”。盟约规定:双方约为兄弟之国,两国以白沟河为界,宋每年给辽 10 万两白银、2 0 万匹绢,称为“岁币”。此后很长时期,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王安石变法:
北宋中叶,土地兼并剧烈,国家财政困难,积贫积弱的局面日益严重。年轻气盛的神宗很想变法图强。熙宁二年(1069 年),宋神宗以翰林学士王安石为参知政事,次年为宰相,主持变法,并设“制置三司条例司”,作为变法的专门机构。变法内容以财政、军事、教育与科举考试为主。它在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方面有一定成效,特别是增加了财政收入。
但变法派触动了大官僚、大地主、大贵族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围攻与阻挠,变法事业举步维艰。而且它本身也有一些弊端,王安石与吕惠卿等人纷争不断,使变法最终走向了死胡同。熙宁九年(1076 年),王安石颇感怀才不遇,宏图难展,便辞去相位,从此不问政事。孤军奋战的神宗也因对西夏用兵的失败,于元丰八年(1085 年)忧愤而死。哲宗即位后,高太后垂帘听政,起用保守派领袖司马光,大部分新法被废除,变法派官员或遭贬谪或被流放,变法彻底破产。
宋江起义:
“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提起宋江起义,大家便会想到水泊梁山,想起一百零八条好汉和那“替天行道”的大旗。不过,历史上的宋江起义可能与梁山泊没什么关系,也没有《水浒传》描写的那么气势磅礴、轰轰烈烈。据史学家们研究,宋江等人于宣和元年(1119 年)在河朔地区起义,被称为“河北剧贼”,但是规模并不大。次年末,侯蒙上书说宋江起义军一共才 36 人。他们也并未逗留在梁山泊(也有学者则认为宋江曾以梁山泊为据点),而是转战东南。途经沂州(今山东临沂)、龟蒙(在今山东平邑东)、淮阳军(今江苏邳州西南)、楚州(今江苏淮安)、海州,到达沭阳。
在沭阳地区,县尉王师心“引兵邀击于境上,败之,贼遁去”。其实,宋代县尉统领的兵士称为“弓手”,是服差役的民户,而且一县的弓手仅有 80 人。80 人的非正规军便敢攻打起义军,可见宋江手下并没多少人马。大概到了宣和三年(1121 年),宋江等人便接受了朝廷的招安,前后不过两三年。至于此后他们是否奉命镇压方腊起义,也是众说纷纭。
方腊起义:
差不多与宋江起义同时,两浙地区爆发了方腊起义。导火线便是掠夺两浙人民财富的“花石纲”。方腊本是睦州青溪县(今浙江淳安西)西部山区帮源洞的漆园主,因为经常遭到“造作局”的敲诈,早就心怀不满,暗中活动。这次便以“花石纲”为由率众起兵,并建立了政权。攻占青溪县城时,起义军已超过万人。宣和二年(1120 年)十二月,最初不以为意的朝廷才派童贯等人率禁军讨伐。此时,方腊起义军已攻下歙州(今安徽歙县)、杭州,并南下攻占婺州(今浙江金华)、衢州、处州(今新江丽水西)等地。但不久便遭到王?、王子武的内外夹攻,落荒而逃,败退杭州。后在杨可世、刘镇、王?的夹击下,方腊被迫率残部退往青溪县。后青溪被围,再退帮源洞。最后,方腊被韩世忠所俘(韩当时还只是一个小军官)。方腊起义失败,残部也很快被平定。方腊起义是北宋末年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
金灭辽与靖康之难:
1114 年,不甘心继续忍受辽朝压迫的女真族举戈反抗。完颜阿骨打调集军队 2500 人,向辽朝宁江州进军,首战告捷,克宁江州。十一月,再败辽军于出河店,战火迅速向辽朝腹地蔓延。1115 年,阿骨打建大金国,声势浩大,攻占辽朝北边重镇黄龙府。辽天祚帝闻讯,集中全国号称 70 万军队反击金军。两军在护步达冈相遇,辽兵大败,死伤遍野。收国二年(1116 年),金朝攻占辽东京。金天辅四年(1120 年),攻克了辽朝首都上京。天辅六年(1122 年),辽中京、西京相继落入金军之手。天辅七年(1123 年),辽朝最后一座京城---燕京也陷落。金太宗天会三年(1125 年),辽天祚帝被俘,金降其为海滨王,辽朝灭亡。
灭辽战争刚刚结束,金朝兵锋又直指北宋。金天会三年(1125 年)十月,金军分两路南下伐宋。由完颜宗翰率领的西路军在太原城下遭到宋军顽强抵抗,进攻受阻;而完颜宗望率领的东路军则势如破竹,迅速包围了宋都城汴梁。次年正月,胆小如鼠的宋徽宗传位于宋钦宗,逃亡江南。当时,以李纲为首的抵抗派坚决保卫开封,各路勤王军也陆续到达开封,金朝孤军深入的东路军怕退路被断,在宋钦宗许若割让河北太原、中山、真定三镇后撤退。但宋投降派再次得势,各路勤王军也被纷纷遣散。八月,金朝即以宋未实现割地诺言为借口再次发兵南下。宗翰、宗望从保州出发,连续攻破真定、庆源,并经恩州,渡过黄河,攻占西京,围攻开封。天会五年(宋靖康二年,1127 年),金军俘虏徽、钦二帝、后妃、宗室、朝官 3000 多人,并掳掠大批金银财宝北归,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或“靖康之难”。
杂文趣事
杯酒释兵权:
赵匡胤当上皇帝后,很怕手提军权的大臣们夺了他的皇位。于是他设下丰盛的酒宴请各位将领。大家觥筹交错、猜拳行令,正喝得高兴,他突然一副忧心忡忡的样子,说:“我当上皇帝,多亏了各位的拥戴,但是当天子也真是难,还不如当年逍遥自在。现在我是整晚整晚都睡不好觉呀!”石守信等人听了,忙问:“为什么?”赵匡胤装作漫不经心的样子说:“皇帝宝座,谁不想坐呀!”一听这话,大家完全没了酒意,马上跪倒在地:“陛下多虑了,如今无下已定,谁敢有异心呀!”
赵匡胤趁势说:“你们虽然忠心耿耿,但要是你们的部下贪图富贵,也把黄袍披到你们身上,你们就是不想干,能有退路吗?”石守信等人吓了一身冷汗,忙不住地磕头:“我们太愚蠢了,这都想不到,皇上圣明,给我们指条明路吧!”于是,第二天上朝他们纷纷推给有病,请求辞去军职。赵匡胤大加赏赐,用高官厚禄,解除了他们的兵权。
柳永奉旨填词:
柳永年轻时一心功名,但考了两次都名落孙山,忍不住发牢骚,写了首《鹤冲天》,说自己“オ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要“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这本是一时气话,没想到不胫而走,还传到了仁宗皇帝的耳中。隔了几年,柳永好不容易通过了科举考试,但仁宗看录取名单,觉得他名字耳熟,就问太监,太监回答说:“这就是“白衣卿相”柳三变呀,连西夏国的人都知道,有人住、有水井的地方都唱他的词呢!”
仁宗一听这话,更是来气,说:“那就让他喝酒填词去吧,还要什么功名!”说着,勾掉了他的名字。此后,柳永经常自嘲是“奉旨填词”,流连于社会底层,浪迹于烟花巷陌,写了许多反映市井繁华、歌妓生活的词,歌妓们也常因唱了他的词而一夜成名。
包拯与“割牛舌案“:
包拯进士及第后,出知建昌县。但是因为父母年纪大了,舍不得他离开,为了奉养双亲,他 39 岁才出仕为官。没想到,刚到天长县(今属安徽省),便发生了一件蹊跷的案子:有个农民来告状说有贼人割了他家牛的舌头。一无人证、二无物证,这该如何断呢?没想到包拯说:“你尽管回去,把牛杀了卖肉吧!”这个人将信将疑,但父母官大人既然如此说了,也只好照办。没想到这人刚杀了牛,便有人来告说有人私自杀牛。包拯脸色一沉,厉声呵斥:“你为何割了牛舌,还来告牛的主人!”割牛舌的人吓得脸都白了,立马服罪告饶。
那么,包拯为何能断定告杀牛者便是割牛舌的贼人?这还得从宋朝的社会现实说起。当时,“牛是耕家之本”“马能致远供军”,法律规定,不得私自宰杀牛和马,否则判以重刑。罪犯不是偷牛而是割牛舌,应不是贪图钱财,可能是要恶意报复牛的主人。而牛的主人私自杀死耕牛,触犯了法律,自然正中其下怀,正好趁机告状,再狠狠地报复一下。包拯摸准了罪犯的心理,罪犯自然主动送上门来了。
包拯又被称为包公、包龙图、包青天,在民间已经成为“青天大老爷”的化身。广为流传的包公断案的故事至少有 100 多个。不过,史书记载的有据可考的其实不超过 10 个,即使算上宋人笔记小说中的记载,也不足 20。
文化艺术与古迹
北宋 张择瑞《清明上河图》(虹桥部分):
《清明上河图》为北宋末年张择端所绘。绢本,淡设色,纵 24.8 厘米,横 528.7 厘米。这幅画描绘了清明节时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城郊店铺林立、市民熙熙攘的繁华热闹景象,城郭、市肆、舟车、拱桥、城楼等都刻画得细致、生动。充分展示了当时社会各个阶层的生活情景,也反映了宋代商业、运输以及社会关系的某些侧面。
该图首段描写郊外景色,枯树草桥,行旅不绝。中段指写虹桥之景,大船两艘,穿过虹桥。桥头摊商栉比,行人云集。末段画城内街景,歌楼酒市,作坊医家,人物众多,街头繁华。作者从鸟瞰的角度,以不断推移视点的办法来摄取景物,段落节奏分明,结构严密紧凑。全卷总计人物五百余,牲畜五十余,船只、车轿各二十余,安排得有条不紊,各得其所,繁而有序。各种人物衣着不同,神态各异,劳逸苦乐,对比鲜明,按一定情节进行组合,富有一定的戏剧性矛盾冲突,使人看来饶有兴味。
《清明上河图》规模宏大,场面壮观,又结构严密,人物、景致的虚实、疏密、动静都有鲜明的节奏。笔意古雅,既一丝不苟又活泼生动,是一幅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杰作。卷后有金张著、元杨准、明吴宽等人的题记,曾经北宋内府、元内府、明朱文征、清内府收藏。民国时被溥仪带出皇官,后流落在东北长春一带。现在这件国宝级的文物藏于故官博物院。
大宋词风:
在宋代,词占据了文坛的统治地位,与唐诗并称双璧。据后人编辑、整理,目前录存的作品达 2 万余首,作者 1430 多位,流派众多,名家不断。北宋前期有以晏殊、晏几道、柳永、范仲淹、欧阳修为代表的婉约派。承袭五代词风,婉转清丽,多表现士大夫的诗酒风流、花前月下。
其中尤以柳永成就最大,他创造了慢曲长调新体裁,善用民问俚语,具有浓厚的市民气息。而才华横溢的苏轼冲破了儿女间的绮罗香泽、缠绵悱恻的小境界,开创了豪放派,并为辛弃疾、陈亮、文天祥等人继承、发展。其词作或抒情、或叙事、或议论,气势磅礴,雄浑博大,潇洒奔放。此后,婉约派又出现了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人。其中,李清照的作品淡如秋菊,?新典雅,独树一帜。宋词内容广泛,风格多样,为古典诗歌作出了独特的贡献,达到了后人难以望其项背的高度。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编撰,题目意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从治平三年(1066 年)受诏编纂,到元丰七年(1084 年)完成,历时 19 年。这部书共 294 卷,记事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 403 年)韩、赵、魏三家分晋,下至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 年),记载了长达 1362 年的历史。为了完成这部书,司马光邀集了当时著名史家刘恕、刘?、范祖禹等作为助手。
《通鉴》取材丰富,除正史外,杂史多达 322 种。它虽为编年体,但吸收了纪传体的优点,遇到重大事件,不再分见于多处,使编年体焕发了新的活力。该书以政治、军事史为主,经济、文化较少涉及。在它的影响下,又出现了《通鉴纪事本末》《资治通鉴纲目》《续资治通鉴长编》等书。
沈括与《梦溪笔谈》:
沈括是成就斐然的北宋科学家,他的许多著作已经失传,唯有晚年著述的 30 卷《梦溪笔谈》有幸保存了下来。在这部书中,沈括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年间自然科学取得的辉煌成就。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地理、气象、医药等领域,内容丰富,灿若繁星,其中在天文历法方面的成就最为璀璨夺目。
他兼管司天监,主持编修《奉元历》,以 365.24358 日为一回归年,虽比今天实测的 365.2422 日稍大,但比当时通行的历法都要精确。他还主张大刀阔斧地改革旧历法:技节气定月,以立春为元旦,不考虑月亮圆缺,只管时令节气。大月 31 日,小月30日,大小月交替,不置闰月。这种做法很适合农业生产的需要。700 年后太平天国《天历》和 20 世纪 30 年代英国气象局用于农业气候统计的历法《耐普尔·肖历》,都与沈括提出的这种“十二气历”基本相同。在物理学方面,他发现了地磁偏角的存在。当时科学发展和生产技术的情况,如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毕升、水工高超、木工喻皓等,凡有见及,无不详为记录。
毕升与活字印刷:
毕升(? -1051),活字印刷术发明者。北宋时期隶江南西路转运使歙州人(今安徽歙县),也有说为浙江杭州人。毕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技术。宋朝的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记载了毕升的活字印刷术。
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和文化的普及,雕版印刷在宋代迎来了黄金时期。庆历(1041--1048 年)年间,布衣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梦溪笔谈》记录下了这一发明:用胶泥刻字,每字一印,用火烧硬。排版时,先把松香、蜡、纸灰等物混合在一起,涂在特制的铁板上,再放置大小合适的框,然后把需要的活字面朝上排在铁框内。然后将铁板放在火上加热使黏胶物融化,活字从底部黏合在一起,便成一版,即可印刷。印完后,再次加热后取下活字,以待下次使用。为了提高效率,可以多备几套泥活字,交替使用。
毕升活字印刷术的基本原理和现代的铅字排印法完全相同,相对于雕版印刷术,成本低、效率高,称得上是印制技术的一次革命性进步。在此基础上又出现了木活字、金属活字。它传入西方世界,促进了西方的文明进步,到 16 世纪,欧洲出版物数量激增,形成了庞大的出版产业,也鼓励了各地方言和文学的兴起。但是在中国,活字印刷术因为种种原因并未广泛传播,雕版印刷术仍有不可撼动的地位。
宋徽宗与《芙蓉锦鸡图》:
此图为绢本,设色,纵81.5 厘米,横 53.6 厘米。相传为北宋徽宗赵佶(1100-1125 年在位)所绘。画中两枝芙蓉,微微下垂,枝繁叶茂,芙蓉盛开,一双蝴蝶翩跹起舞,仿佛能闻到沁人心脾的花香。另有一只五彩锦鸡立在花枝,扭头回望双蝶,生动地表现了锦鸡的动态美。整幅画笔法工细,设色艳而不俗,形神兼备、富有意蕴。
画上还有赵佶瘦金体题诗一首,“宣和殿御制并书”款及草书“天下一人”。此画曾经元图帖睦尔、清内务府收藏,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杭州六和塔:
六和塔位于西湖之南,坐落在钱塘江畔月轮山上。北宋开宝四年(971 年),吴越国王钱?为了镇压钱塘江潮患,命延寿和赞宁在南果园建造六和塔,塔顶装置明灯,为夜航船只指路。宣和三年(1212 年)毁于战火,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在原址重建。清光绪年间对原来的砖造骨架进行重修,外表又作木廓。现在的六和塔高 59.89 米,平面八角,塔身七层,外层木廓十三层,每隔一层封闭一层,形成“七明六暗”的格局。塔身由长方砖砌成,分外墙、回廓、内墙和中心小室四个部分。塔身的须弥座上都刻有砖雕花纹,如山茶、凤凰、如意等,共的 200 处。六和塔建成后一直是杭州的著名景点,1992 年,重新修茸后对游人开放。
西夏王陵:
西夏王陵是西夏王朝的皇家陵寝,陵区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贺兰山东麓冲积扇的缓坡地带,背风向阳,视野开阔。在方圆 53 千米的陵区内分布着 9 座帝陵,193 座陪葬墓。9 座陵园形制、布局基本相同,平面呈纵向长方形。结合陵墓所在的位置分析,它的排列顺序受到中原王朝昭穆制度的影响,基本上采取由南向北、左昭右穆的排列方式。蒙古灭西夏后,地面建筑全部被毁。
建国后,相关文物部门做了调查,发现陵区地面散落着大量砖瓦和琉璃构件残块,复原的一件琉璃鸱吻高达 1.52 米,可以想见当年建筑的宏伟。考古工作者发掘了一座帝陵、四座陪葬墓,这五座陵墓早年均被盗掘,随葬品不多。西夏王陵对了解西夏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1988 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夏博物馆即是以王陵为背景而建。
三彩罗汉像
泥塑彩绘侍女头像(辽)
鎏金银塔,1989年于辽宁朝阳市北塔出土,
此塔为六角形三重檐
金背光银菩萨像,为北宋时期大理国佛教造像珍品
玲珑银塔,浙江瑞安慧光塔出土,为十分重要的佛教文物
凤衔珠鎏金法舍利银塔,出土于内蒙古巴林右旗白塔
牙雕华严三圣
青白瓷贴花执壶
白玉雕双鹿配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