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上的中国史(第三卷)

清朝(下)

 

三千年未有大变局

鸦片又称阿芙蓉,俗称大烟,由罂粟汁熬制而成,可以用作药材。从 16 世纪中叶起,葡萄牙人就向中国出售鸦片,但数量极少。17 世纪,吸食鸦片的恶习从南洋传入中国,中国进口的鸦片逐渐增多。直至为了解决经费紧张的问题,英属东印度公司开始向中国大量出售鸦片。到了 19 世纪 20 年代,由于鸦片贸易,中国从长期的贸易出超变成入超,大量白银流出国外。

道光皇帝及许乃济、黄爵滋、林则徐等大臣力主戒烟。1839 年,林则徐更是率领地方官员当众举行销烟活动,史称“虎门销烟”。英国为了维护鸦片贸易的巨额利益,终于在 1840 年向中国发动了武装进攻。最初,清廷麻痹大意,仍把英人视为历代都会遇到的未开化的蛮夷小贼。但 1842 年,中国彻底失败,英国人用《南京条约》向中国人宣告,在这个新世界中,他们才是真正的霸主。

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历史的开端,也成为中国人民在屈辱与苦难中奋力拼搏的开端。由于鸦片战争在中国历史中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历代学者对其多有研究,其中茅海建先生的《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是一部绕不开的经典之作。

他以生动的笔触讲述了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国历史,并深刻反思了中国失败的原因。作者反思了清政府失败的原因和战后屈辱的历史后,像一个先知,告诉晚清政府英国的种种本国的无知,而鸦片战争必败无疑,唯一的出路是在开始便修定条约,然后迅速从天朝的迷梦中清醒过来,了解西方,主动融入国际社会,谋求近代意义的富国强兵。

作者在“等价交换?中美望夏条约”一节中写道:“大皇帝本是‘君临天下’的天下共主,不应当去接待一个非为朝贡的使臣。耆英在内心中认定,若让道光帝面对一个不跪不拜的‘夷’人,那四裔群‘夷’自然不免溢生轻慢之心,就是内地熟读经史、详知礼仪的士子们,也会对清朝的合法性发生怀疑。”这是对耆英、道光帝和清王朝莫大的讽刺,但耆英等人的想法似乎也并非全无道理。

鸦片战争的惨败使清政府的威信大大降低,全国各地怨声载道。全国各地兴起了连绵不断的农民革命运动。根据《东华录》的记载,从 1841-1849 年,汉、回、苗、藏、彝、瑶、僮等族人民的起义事件,就多达 100 余次……”

在中国古代,当中央政府面临统治危机时,往往要让周围的藩属小国前来朝贺、进贡,以向国内人民显示自己受到各国的拥戴,其统治是天命所归,从而安定民心。显然,清政府鉴于历史的经验和一贯的“天朝上国”的地位,很忌讳当下外国公使进京不行叩首礼,降低政府和皇帝的尊严。

在当时的中国,这个形式化的礼节问题却能产生非形式化的政治后果,而且有关统治稳定的大计。我们今天看来,通不通商,有无治外法权等问题对中国今后的历史影响深远。但对于当时的清人来讲,预见这些恐怕要有先知般的智慧,他们自然没有。这便是清人不甚重视鸦片战争的原因。

虎门鸦片战争博物馆:

清朝版图(下图红线外为清朝中后期丢失的领土)

清朝后期,中国不断遭到西方列强的侵略。随之而来的便是割地赔款,因此疆域也不断收缩。1887 年,中葡签订《天津条约》,澳门正式成为葡萄牙的殖民地。鸦片战争之后,中英签订《南京条约》,英国占领香港岛。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又将九龙司地方一区割属英国。1898 年,中英又立新约,将深圳河及深圳、大鹏两湾以南及附近海面(即九龙新界)租给英国,以 99 年为限。

沙皇俄国侵夺的中国领土最多。1643 年,沙俄侵入我国黑龙江口地区。至 1653 年,其势力已扩大到黑龙江下游两岸和江口外整个中国领海,并侵占了库页岛。在西北地区,于 1646 年侵入巴尔喀什湖东南的库克乌苏河。50 年代,又侵入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大片领土。1856 年,将霸占的我国吉林三姓(今黑龙江省依兰县)副都统所辖的黑龙江下游地区和库页岛划为“滨海省”。

1858 年,中俄签订《瑗珲条约》,将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 60 多万平方千米的中国领土划归俄国,只有精奇里江(今俄国结雅河)以南的小块地区(即江东六十四屯)归中国管辖。1860 年,中俄再订《北京条约》,将乌苏里江以东地区 40 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割让给俄国。1860、1864 年,沙俄胁迫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和《勘分西北界约记》,占领我国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约 44 万平方千米领土。1900 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俄国强占了江东六十四屯。

此外,英、法、日也通过在中国周边的殖民地蚕食中国的领土。拉达克本属中国西藏,道光年间为克什米尔所占,后英国占领克什米尔,拉达克被并入英属克什米尔。1890 年,英国又强迫签订《藏印条约》,拟定了西藏地方与哲孟雄的边界,承认哲孟雄受英国保护,并割去西藏春丕以南地区。

 

 

 

英国吞并缅甸后,便多次与清政府交涉中国与缅、越边界,将云南西部的茶山、麻栗坝等地,铁壁、虎踞、天马、汉龙等关划归英属缅甸,南部的乌德、勐乌划入法属老挝(时称印度支那联邦)。甲午战争失败后,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将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其所有附属各岛屿和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后经俄、法、德三国干涉,清政府以 3000 万两白银“赎回”辽东半岛。

除了领土被割让外,还有很多沿海港湾被强租。除了上文提到的澳门、香港外,又如德国租胶州湾,定期 99 年;俄国租旅顺口大连湾,定期 25 年(日俄战争俄国战败,租借权又转让给日本);英国租威海卫,定期 25 年;法国租广州湾,定期 9 年。

面对接踵而至的边疆危机,清政府在边境政区设置上也有所努力。如 1881 年,曾纪泽与沙俄签订《伊犁条约》收回伊犁。并于 1884 年 11 月在新疆设立行省,置州县,并任命刘锦棠为新疆巡抚,以加强新疆与内地的联系。1885 年,中法战争结束后,法国势力退出台湾、澎湖。清政府当年即设台湾省,任命刘铭传为第一任巡抚。1906年,在外蒙古设阿尔泰办事大臣,分辖科布多西南部阿尔泰乌梁海、新土尔扈特部、新和硕特三部,驻承化寺。

中国人民也一直在寻找着中国新出路,1898年,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发起戊戌维新运动,清政府也实行了新政改革,但都以失败告终。直至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缔造了中华民国。

 

 

 

中外史海对照:

                 

1840 年,中英鸦片战争拉开了中国屈辱的半殖民地史的序幕,也打开了中国人看世界的一扇窗。不过,就世界范围而言,这不过是历史浪潮中的一朵浪花。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同中国一样,纷纷沦为新兴资本主义国家铁蹄下任由宰割的羔羊。

在亚洲,土耳其继续受到英、法、俄、奥、德的入侵,不但属地被瓜分殆尽,自己也沦为半殖民地。1878 年英国入侵阿富汗,使其成为自己的附属国。英国又与俄国加强对伊朗的控制,伊朗南部与北部分别变成他们的势力范围。在东南亚,英国又控制了马来半岛的大部分地区并兼并了缅甸。法国则侵占了越南、老挝、东埔寨。美国后来居上,侵占菲律宾。到了 20 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逐步控制了除日本之外的整个亚洲。

自 18 世纪末,对于非洲地区,列强也不再满足于对沿海地带一些据点的控制,而把侵略的爪牙深入到非洲腹地。为了了解广袤的非洲内陆,苏格兰、英国、比利时、法国等国不断派出探险队,考察非洲自然地理环境。至 19 世纪 70 年代,赴非洲考察的探险队有 70 多个,19 世纪的最后 30 年,探险活动达 130 次。列强纷纷探险、殖民,必然产生矛盾,其中尤以争夺刚果的冲突最为严重。为了解决矛盾,平衡各方利益,1884 年 11 月至 1885 年 2 月,英、法、德、比、葡、意、美、西、俄等 15 个国家在柏林召开了一次会议,通过了《总议定书》。该议定书规定比利时国王以个人名义领有“刚果自由邦”,包括刚果河口地区;刚果河流域实行“贸易自由”“过境自由”“航行自由”;任何国家今后在非洲取得领土时必须通知缔约各国,必须以“有效占领”为准,即必须是确实占有的。

柏林会议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非洲的高潮。到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几乎侵占了整个非洲。法国侵占了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几内亚、马里、马达加斯加等。英国侵占了埃及、苏丹、尼日利亚和中南非许多地区。德国侵占了坦噶尼喀和西南非洲地区。意大利侵占了利比亚及一部分索马里。其他国家保持了旧有的势力范围,没有扩张,如比利时占有刚果,葡萄牙占有安哥拉和莫桑比克。

而随着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拉丁美洲殖民统治的崩溃,以英、美、法为主的欧美列强开始觊觎拉美的广阔地区。英国对拉美的控制主要通过经济手段。1870 年,英国在拉美的投资总额达 8500 万英镑,成为拉美的主要投资国和债权国。先后控制了墨西哥的银矿、巴西的棉花、阿根廷的谷物和肉类贸易等重要产业。美国为了与英国争夺拉丁美洲,利用与其眦邻的地理优势,相继提出了“门罗主义”和“泛美主义”,宣称美国是美洲的主人,它的意旨就是它所干预问题的法律。1895 年,美国利用英属圭亚那与委内瑞拉发生的边界纠纷,强迫英国接受由美国仲裁解决边界争端的要求,从而在与英国的争夺中逐渐占了上风。19 世纪末,展开了向拉美地区的全面扩张。

亚非拉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和附属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它是资本主义扩张的必然结果,虽然客观上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但却是以广大亚非拉人民被奴役、宰割为前提的。因此,必然激起亚非拉人民反抗殖民地压迫的革命浪潮。

清  《天津图》

城市图说: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天津被开辟为通商口岸。英、法、德、日等国纷纷在这里划定租界,租界内的生活也都笼罩着浓重的西方色彩。英租界最早出现了固定而明显的城市雏形,如将河坝大道加高,修筑笔直的中街,纷纷修建西式洋楼。此外,还出现了市内交通系统、公共图书馆、煤气公司、电力照明、西式医院、自来水系统等。

天津不再仅仅是府治和府属县城,逐渐发展为北方的中外贸易港口。大量的洋行、洋商、买办纷纷出现,传统的钱庄和票号又有新的发展,近代银行也逐渐出现,如汇丰银行天津分行等。拍卖行、旅店、澡堂、饭馆、茶园等服务业也更加兴盛。天津逐渐脱离了对北京的依附,并逐渐取代了北京的经济地位。

虎门林则徐销烟纪念馆雕像

虎门销烟

    19 世纪以后,英美等国为了牟取暴利,不断向中国走私鸦片。鸦片泛滥成灾,许多国人都成了“瘾君子”,更使大量白银外流,军队毫无战斗力。黄爵滋、林则徐等人不断上书道光帝,痛陈鸦片之害。1838 年 12 月底,林则徐终于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前往广州查禁鸦片。林则徐表示:“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坚决要求外国烟贩限期上缴,并出具“甘结”。在当地百姓的支持下,林则徐破解了英国商务总监义律的各种阴谋伎俩,迫使英国烟贩交出鸦片 2 万余箱,美国烟贩 1500 余箱,共约 237 万斤。1839 年 6 月 3 日至 6月 25 日,林则徐亲自坐镇,将全部缴获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虎门销烟取得了胜利,但英国烟贩暴利尽失,因此也埋下了鸦片战争的伏笔。

风云人物

               慈禧太后像

叶赫那拉氏:

   叶赫那拉氏(1835-- 1908),即慈禧太后,咸丰皇帝的贵妃,同治皇帝的生母。1861 年咸丰驾崩后,她以太后身份垂帘听政,到 1908 年去世,一直都是大清国的实际统治者。在她统治期间,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义和团运动、戌戌变法,重用李鸿章、张之洞等汉族重臣在地方上开展洋务运动,并试图建设近代化陆海军。中法战争、中日战争等一次次惨败后,不断割地赔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她实行新政改革,但新政徒有其名,并未实施。她是晚清历史中一位举足轻重而又争议很大的政治家,在大多数人心中,仍是一位负面人物。

 

                        李鸿章像

李鸿章

李鸿章(1823-1901),字少荃,亦称李中堂、李合肥,谥文忠,安徽合肥人,道光进士。淮军军阀,洋务派首领。最初他投靠曾国藩当幕僚,后编练淮军。镇压太平军,任江苏巡抚。1865 年,署理两江总督,指挥淮军对捻军作战,继而任钦差大臣。

后又继曾国藩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掌管外交、军事、经济大权,成为洋务派的首领,开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后扩充淮军,建立北洋海军。他作为清廷的代表,屡次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如《中法条约》《马关条约》《中俄密约》《辛丑条约》等。有《李文忠公全集》传世。

 

                                林则徐像

林则徐:

林则徐(1785-1850),字元抚,又字少穆,福建候官(今福建福州)人,近代民族英雄。1811 年中进土,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为钦差大臣,鸦片战争期间主持禁烟,抵抗侵略。后被发配新疆,在新疆兴修水利。他打破“天朝上国”的守旧思想,设驿馆、译书报,积极了解西方世界,先后辑有《四洲志》《华事夷言》(滑达尔各国律例)等书。被誉为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曾国藩像

曾国藩:

曾国藩(1811 一 1872),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湖南湘乡人。道光进士,晚清重臣。为对抗太平天国运动,他创立了湘军,镇压了太平天国。他主张凡事要勤俭廉洁,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

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和实践者。有《曾文正公全集》传世。

外忧内患

鸦片战争:

大沽炮台场景再现

 

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英军侵略路线图

鸦片贸易被严厉取缔后,英国内阁作出向中国出兵的决定。1840 年 6 月,英方代表乔治·懿律率领一支舰船 48 艘、大炮 540 门、士兵 4000 人(后增至 15000 人)组成的“东方远征军”,驶向广东海面,鸦片战争爆发。英军封锁珠江口后,进犯厦门,被邓廷桢击退。后北侵浙江,攻陷定海,直抵天津白河口,向清廷提出割地、赔款、通商等无理要求。道光皇帝罢黜林则徐,命直隶总督琦善与英军谈判。琦善声称英军只要退回广东,必将给英方圆满答复。琦善作为钦差大臣赴粤继续与英交涉。

为了迫使琦善屈服,1841 年 1 月英军突袭大角、沙角炮台,600 余位守台官兵阵亡。道光皇帝得讯,大为恼火,调集 17000 人开赴广东。英军先进攻虎门炮台,守将关天培等壮烈牺牲,英军占领虎门炮台,直逼广州。新任靖逆将军奕山花天酒地,治军不力,多次败北,并与义律签订屈辱的《广州和约》。后璞鼎查到达香港,再次北犯,厦门、定海、宁波相继失守。1842 年,英军又大举进犯长江,攻陷宝山、上海,闯入南京江面,道光皇帝只好求和。耆英、伊里布赶赴南京,接受了璞鼎?的全部条款。鸦片战争以中国的惨败告终。

      虎门炮台

1842 年 8 月 29 日,耆英、伊里布与璞鼎查在南京江面的英国军舰“皋华丽”号上签订了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江宁条约》,即《南京条约》。主要内容有:割让香港;五口通商;废除“公行”制度;中国要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 5 处为通商口岸;支付巨额赔款,共计 2100 万银元,分 4年付清, 相当于清政府全年财政收入的1/3;协定关税,即英商在通商各口,“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此后,中英双方还签订了《五口通商章程》。在虎门又签订《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即《虎门条约》,《五口通商章程》是该条约的一部分。从此,中国由一个封建社会逐步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军队侵略路线图

为了攫取更多的利益,英法两国再次发动侵华战争。1856 年 10 月 23 日,英军舰冲入珠江,炮轰广州城。次年 12 月 28 日,英法联军登陆攻城,广州失陷。1858 年 4 月,英法联军直趋白河口。5 月 20 日,闯入白河,突袭大沽炮台。钦差大臣谭廷襄胆小如鼠,临阵脱逃,大沽炮台失守。英法联军趁势直抵天津城下,扬言要进攻京城。清政府被迫与英、法、美、俄签订《天津条约》。

条约规定:外国公使常驻北京;增开牛庄、登州、台湾等地为通商口岸;英、法等国人员可自由进入内地游历、通商、传教;外国商船可驶入长江各口岸;修改税则,降低商船吨税;对英赔款银 400 万两,对法赔款银 200 万两。但三国公使拒绝在上海交换《天津条约》的批准书,又不遵循清廷要求的路线。

清军在大沽战役中大败英法军队。但英法侵略者心有不甘,1860 年 8 月,乘虚占据北塘,攻陷塘沽、军粮城、通州。9 月 22 日,咸丰皇帝逃往热河承德避难,命恭亲王奕?留守议和。英法联军纵火焚毁圆明园,控制了北京城。奕?被迫屈服,与英法两国又签订了《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

 

太平天国运动:

       洪秀全,广东花县(今广州花都区)人

创建“拜上帝会”(1843~1847 年)

洪秀全连续十几年赴广州考秀才都名落孙山,心灰意冷。恰巧读到基督教传教士梁发编写的布道书《劝世良言》,开始敬拜上帝。1843~1846 年,洪秀全在家乡传教,创作了《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等著作,宣传天父上帝。他的同学塾师冯云山首先皈依新教,并进入山河险要的紫荆山区,发展会众。到 1847 年,拜上帝会已发展到 2000 多人。

金田起义(1851 年)

    1850 年,道光驾崩,广西又遭遇大饥荒,洪秀全趁机命各地会众齐集桂平金田村,整编队伍,在平南县思旺、蔡村江两败清军,奏响了金田起义的前奏。次年 1 月 11 日,洪秀全在金田村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蓄发易服,起义军称太平军。3 月,在武宣东乡称天王,建立军师和五军主将制度。年底,洪秀全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初步建立了太平天国的中央政权组织。

太平军北伐(1853-1855 年)

    1853 年 3 月,太平天国定都天京。5 月,林凤祥、李开芳等人率 2 万余人挥师北伐,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连破州县,前锋直达保定附近。北京陷入一片慌乱,匆忙戒严。北伐军转而东进,抵达杨柳青,直逼天津。清军开掘河堤,以水代兵。北伐军孤军深入,粮草不济,援军被阻,全军覆没。将士们以血与泪谱写了太平天国历史上的一曲英雄悲歌。

太平军西征(1853-1856 年)

     太平天国路线图

太平军为了解决天京的粮饷器械供应问题,北伐的同时,又开始了西征,企图夺取皖、赣、湘、鄂。胡以晃、赖汉英、曾天养等人率千余艘战船、近 3 万步兵溯江西上。此后挺进湖北,三克汉口、汉阳,再克武昌。进入湖南后,以惨重的代价击败曾国藩的劲旅湘军,终于转危为安,后又攻克江西 50 多个州县。至 1856 年夏,太平军控制了上自武汉、下至镇江的长江沿岸各战略要地及安徽、江西的大片土地和湖北、江苏的部分土地,太平天国达到了军事上的全盛时期。

《天朝田亩制度》(1853 年)

为了实现“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理想,1853 年太平天国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这部纲领性文献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教各个方面。按照“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将土地按年产量划分为上、中、下三级九等,好坏搭配,以户为单位,按人口平均分配。而所有分得土地的衣民,都要参加农副业生产劳动。《天朝田亩制度》寄托了洪秀全等人“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社会理想。不过,这种平均主义虽然美好,但也如海市蜃楼般,只能是农民小生产者的一种幻想。

     太平天国士兵服装

日薄西山(1864 年)

西征和天京破围战的大捷之后,太平天国的领导集团以为可以高枕无忧,吃喝享乐、花天酒地,渐渐消磨了斗志。为了争权夺利,诸王关系也日益紧张。杨秀清飞扬跋扈,酿成天京变乱,韦昌辉杀死杨秀清,石达开出走,太平天国岌岌可危。此后,洪秀全起用新人陈玉成、李秀成等人,企图力挽狂澜,但太平天国已如西山落日,回天乏术。此后,苏南战局恶化、江浙战场瓦解,天京告急。1864 年 6 月,洪秀全病逝;7 月,天京陷落。几十万太平军余部虽继续浴血奋战长达 4 年,但已是强弩之末,再无扭转乾坤之力。坚持斗争长达 14 年的太平天国运动终于退出了历史舞台。

 

慈禧朝服像

辛酉政变

1861 年 8 月,咸丰皇帝在承德避暑山庄驾崩,传位于 6 岁的儿子载淳,并命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户部尚书肃顺等 8 人总摄朝政。载淳继位后,改年号“祺祥”,尊咸丰帝皇后钮祜禄氏为慈安皇太后,尊载淳生母叶赫那拉氏为慈禧皇太后。但慈禧太后野心极大,不甘心只做个富贵闲人,于是一场改变了中国近代史的政变悄然拉开了序幕。

慈禧与恭亲王奕?合谋,命奕?回京布置,自己则指使御史董元醇、兵部侍郎胜保等人不断上折奏请两太后“垂帘听政”。11 月,慈禧回到北京,以幼帝的名义解除了载垣等人的职务,不久辅政八大臣有的被处死,有的被罢免,改元“同治”。12月,慈禧、慈安两位太后正式垂帘听政。慈安性格柔善,实权完全掌握在慈禧手中。这就是“辛酉政变”或称“北京政变”“祺祥政变”。政变后慈禧太后成为清政府的最高统治者,把持朝政近半个世纪。

甲午中日战争 与《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示意图

1894 年,日本侵入朝鲜,组织傀儡政权,并借丰岛海战正式挑起侵华战争。光绪帝虽对日宣战,但一味采取消极抵抗的策略,致使将领观望不前,平壤战役损失惨重。此后,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率舰护送援军至大东沟,遭遇日军突袭。日舰以“一”字竖阵来攻,丁汝昌以“人”字雁行阵迎敌。一番激战后,日本舰队 5 艘重伤,北洋海军 5 艘沉没。李鸿章为了保存北洋海军实力,命北洋舰队全部开进威海卫军港死守,不准再出海作战。

日军兵分两路,继续入侵中国本土,一路占领安东、风凰城、长甸、宽甸、岫岩、海城等战略要地,一路在辽东半岛花园口登陆,很快攻陷金州,占领大连湾、旅顺口,并在旅顺进行了连续 4 天的大屠杀,杀害 2 万多无辜百姓,继而进犯威海卫。威海卫地势险要,防守坚固,但北洋舰队并未积极防御,坐失地利。日本海军一面从正面封锁威海卫港口,一面包抄威海卫后路。威海卫濒临绝境,广大将士临危不惧,奋勇抗敌,但少数贪生怕死的将领勾结洋员,迫使丁汝昌投降以求活命。

甲午中日海战油画

丁汝昌拒绝投降,下令各舰冒死突围,又命炸沉战舰以免资敌,但只有管带刘步蟾遵从。不久,丁汝昌在绝望中自杀。清军迅速投降,日军开进威海卫港,在刘公岛登陆。李鸿章苦心经营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1895 年 3 月,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的春帆楼开始谈判。4 月 17 日,李鸿章被迫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给日本;赔款日本军费 2 亿两白银;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地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臣民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エ厂,产品运销内地只按进口货纳税。消息传至国内,各阶层百姓悲愤交加,与论哗然。康有为联合举子上书,要求迁都再战,还有人请杀李鸿章以谢天下。但光绪帝还是在 5 月 2 日批准了这个自《南京条约》以来最为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义和团发展示意图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

1898 年,义和团运动兴起。这个组织主要来源于华北地区早已存在的秘密教门、拳会等民间结社,以义和举为主。团民杂拜各家鬼神偶像,并有一套“画符吞朱”“降神附体”“刀枪不入”的神秘主义活动。面对猖獗的西方侵略者,他们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清政府对其?禁时紧时松,使其迅速蔓延到京津一带,山西、陕西、河南、内蒙古、东北等地也爆发了各种斗争。义和团极盛时,总团民多达四五十万。

面对如火如荼的“灭洋”运动,西方侵略者不断要求清廷镇压。1900 年,驻华公使们还以此为借口,组建八国联军(俄、英、美、日、德、法、意、奥)向北京进犯。慈禧太后向各国宣战,企图借义和团之手发泄怨愤。但清廷战略不当且并无与侵略者死战到底的决心,天津、北京很快陷落,慈禧西逃。八国联军在京津地区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暴行累累。慈禧西逃路上,发布清剿义和团的命令。此后,清廷与西方侵略者相互勾结、狼狈为奸,共同镇压义和团运动,义和团很快销声匿迹。1901 年 9 月,清政府在帝国主义的逼迫下签订了空前屈辱的《辛丑条约》。

改革与振奋

   上海轮船招商总局旧址

洋务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如两柄利刃刺痛了清朝统治阶层,内忧外患的困境再也无法使他们怡然自得地安于现状,洋枪洋炮的巨大威力更是震慑了他们“天朝上国”的妄自尊大。于是,他们开始学习西方的“长技”,来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从国外大量购买枪炮船舰,兴办造炮制船的军事工业,采用新法训练军队,创建新式海陆军。兴办矿业、铁路、航运、电报等民用工业,创办新式学堂,翻译西方书籍,派遣留学生等。这些活动在历史上被称为洋务运动,倡导、主持者则被称为洋务派。洋务派在中央以恭亲王奕?、军机大臣文祥为代表,地方上则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骨干。

洋务运动自 19 世纪 60 年代初,一直持续到 90 年代中期。其中,60 年代、70 年代以“求强”为宗旨,重点放在训练新式军队和建设军事工业上;70 年代至 90 年代提出“求富”的口号,开始侧重于民用工业。著名的军事工业有曾国藩设立的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左宗棠创设的福州船政局,崇厚创立的天津机器局,张之洞创立的湖北枪炮厂。民用工业有 20 多个,主要有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总局、在唐山创办的开平矿务局、在天津成立的电报总局、在上海成立的机器织布局等。洋务运动虽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但它开启了我国建设近代新式企业的探索之路,在晚清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左宗棠收复新疆 :

      左宗棠收复新疆示意图
       左宗棠

1865 年,浩罕汗国(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摄政王派军官阿古柏犯我南疆。在英国和沙俄的支持下,他很快控制了南疆,并建立“哲德沙尔国”。1870 年,又侵占吐鲁番地区和乌鲁木齐,侵略的恶爪从南疆伸到北疆。陕甘总督左宗棠多次进言,力主收复新疆。1875 年,清廷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左宗棠秣马历兵,整顿军备,率 220 营大军出关西征,讨伐阿古柏。仅半年时间,就收复北疆大部。

1876 年 11 月,沙俄与阿古柏谈判,企图割占新疆西南部。清军乘胜进发,直抵南疆,攻克达坂城、吐鲁番和托克逊等地,终于粉碎了沙俄与阿古柏的肮脏交易。1877 年 5 月,狼狈出逃的阿古柏在库尔勒身亡。英、俄侵略者仍不甘心,在喀什噶尔继续扶植阿古柏之子伯克胡里负隅顽抗。12 月,清军收复喀什噶尔。1878 年另一路清军也成功收复和阗。至此,左宗棠终于消灭阿古柏势力,收复了除伊犁之外所有新疆地区。

 

  中法马江海战遗址

中法战争

法国侵略越南,清廷一味妥协,助长了法军的嚣张气焰,终于把战火引至中国领土。1884 年 8 月,法军进犯基隆,被督办台湾军务大臣刘铭传击败。转而入侵马尾军港(马江军港),大败福建水师。9 月,法国远东舰队司令孤拔封锁台湾。次年,侵扰浙江镇海,攻占中越边境的镇南关(今友谊关)。镇南关失守后,老将冯子材临危受命,督办军务。他采取积极防御、以守制敌的策略,企图阻止敌人沿镇南关、凭祥向龙州进攻。

3 月,法军兵分三路,占领了三座堡垒,不断进犯。冯子材率领二子身先士卒,杀进敌阵。将士们深受鼓舞,如洪水般涌出长墙,扑向敌军,展开肉搏,一时间杀声动天。经过“七上七下”的激战,清军夺回 3 座堡垒。次日,又主动出击,彻底击溃了法军防线,歼敌 1000 多人。这就是威震中外的镇南关大捷。但正当捷报频传之际,清廷竟命令前线停战,向战败的法国求和。1885 年,在英、美、俄、德等国的“调解”下,清廷与法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法新约》,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

维新运动:

  康有为,广东省南海人

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为了维新变法,广泛创办学会、学堂和报刊、以“广联人オ,开创风气”。1898 年,康有为向总理衙门呈送了上清帝第六书,即《应诏统筹全局折》,提出了变法维新的政治纲领。不甘心碌碌无为的光绪帝终于于 6 月 11 日布了“明定国是”的诏书,决定利用维新运动推行新政。此后,光绪帝发布了 110 多道新政诏令,提出:经济上设立农工商总局,保护农工商业的发展;设立矿产、铁路总局,全国邮政局;成立丝茶公司;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决算。文化教育上,改革科举制度,设立新式学校,学习西学,翻译外国书籍。军事上,制造新式军火,精练海陆军,改用西法操练。政治上,裁汰冗员,改革行政机构。

但是变法令只是一纸具文,除了湖南巡抚陈宝箴等尚能执行外,其他各省督抚大多敷衍了事,观望慈禧太后的态度。9 月 21 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将光绪帝软禁在中南海的瀛台,重掌朝政。并大肆搜捕维新派人士,康、梁逃亡国外。9 月 28 日,在北京菜市口斩杀谭嗣同、康广仁、杨深秀、刘光第、杨锐、林旭六人,时人称为“戊戌六君子”。戌戌变法仅持续了百余天就流产了。

建筑与文化

万园之园---圆明园:

圆明园,始建于康熙年间,发展于雍正年间,辉煌于乾隆盛世,面积 5200 余亩,150 余景,建筑面积达 16 万平方米,有“万园之园”之称。

 圆明园公园遗址

圆明园继承了中国 3000 多年的优秀造园传统,既有宫廷建筑的雍容华贵,又有江南园林的委婉多姿,还有欧洲园林的宏伟气魄,将不同风格的园林建筑融为一体,在整体布局上使人感到和谐完美。圆明园前后经营了 150 多年,汇集了历代的奇珍异宝和图书典籍,聚中华文化之精髓,集中华文明之巅峰,实为古今中外皇家园林之冠,被法国作家雨果誉为“理想与艺术的典范”。

1860 年 10 月 6 日,英法联军野蛮闯入圆明园,疯狂抢劫 3 天。他们将园内的古董珍玩、金银珠宝洗劫一空,而那些搬不动的珍品则被棒打棍敲、肆意破坏。为了掩盖他们的滔天罪行,10 月 18 日,英国侵略军 3500 人直奔圆明园,纵火焚烧。这场大火持续了 3 天 3 夜。就这样,一座被称为“万园之园”的艺术宝库化作了一片让人触目惊心的废墟。

园明园毁于英法侵略者之手,也毁于清政府的腐败与无能。它的毁灭,既是西方侵略者野蛮摧残人类文化的见证,又是文明古国落后挨打的证明。一曲悲笳吹不尽,残灰犹共晚烟飞。这场大火焚烧了天朝的信心,也预示着天朝的坍塌。

 

京师大学堂:

       左:京师大学堂印章;右:北京大学

戊戌变法失败后,各项新政措施都被废除,唯有京师大学堂幸免于难。它不仅是全国的最高学府,也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统辖各省学堂。大学堂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西并用,观其会通”为办学方针。分预备科、大学专门分科和大学院三级。大学专门分科共设七科----政治、文学、格致、农业、工艺、商务、医术。它一路走来,满是荆棘和坎坷。1900 年,义和团运动爆发,八国联军侵华,大学堂被迫停办。1902 年恢复后,吏部尚书张百熙任管学大臣。他热心办学,广延人才,请吴汝轮、辜鸿铭任正副总教习,大翻译家严复、林纾任译书局正副总办。同年,洋务派创建于 1862 年的京师同文馆并入大学堂。为了迅速培养人オ,设速成科两门---仕学馆、师范馆。京师大学堂是近代中国第一所综合型大学,是今天北京大学的前身,而且还衍生出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许多知名高校。

京剧的诞生:

        京剧表演

乾降五十五年(1790 年),来自安徽的“四大徽班”---三庆班、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进京演出,并不断吸取其他地方剧种的优点,同时在吐字、发音上不断学习京腔,丰富了“二黄”的曲调。此后,又吸收了来自湖北的楚班的“西皮”调,为后来京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840 年前后,京剧在北京形成。与已经在城市活跃了几百年的昆曲不同,京剧音调质朴,不执着于固定的曲谱,不受套曲形式的束缚,也不必通晓音韵和曲文里的辞藻、典故,而是方言俚语、土腔俗调的组合,表现形式灵活多样,为广大百姓喜闻乐见。

在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取代了昆曲的霸主地位,有“国剧”之称。1860 年以后,南来北往的商旅和戏班子又将它带到了天津及其周围的河北、山东,进而流入安徽、湖北和东北三省。1867 年,传入上海后,一些知名的京剧演员陆续南下,创造了京剧发展的新阵地。20 世纪初,南至福建、广东,东至江苏、浙江,北至黑龙江,西至云南,都有京剧的演出。

京剧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脸谱分为整脸、英雄脸、六分脸、歪脸、神仙脸、丑角脸等。表演时讲求虚实结合,最大限度地摆脱舞台空间与时间的限制,追求“以形传神”的艺术境界。它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我国近代戏曲艺术的代表。2010 年,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魏源与《海国图志》:

   魏源(1794-1857)

魏源,湖南邵阳人,历任知县、知州,致力于经世致用之学,对程朱理学和考据学进行了批判,主张借鉴西方,反对闭塞无知、盲目自大。鸦片战争结束后,魏源在林则徐主持编译的《四洲志》的基础上,完成了《海国图志》。初版 50 卷,后增至 100 卷。

该书较详细地介绍了世界各国的地理、历史和社会现状,还称赞了西方资本主义的议会制和总统制,明确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这部书仿佛茫茫大海中的一座灯塔,为国人指明了寻求救国真理的新方向。传入日本后,更是震动了日本的学术界。

 

状元办厂:

   张骞

张骞,江苏通州(今南通人),自 1869 年中秀才后又滚打了 20 多年,オ高中状元。但是甲午惨败深深刺激了这位已经不再年轻的状元。不久,他决定在通州兴办纱厂。“状元办厂”的壮举拉开了序幕。1895 年,他创办了通州大生纱厂。张骞虽有状元的尊荣,但创办实业不同于吟诗作文,社会风气的闭塞、世人的不理解使他资金筹措困难、步履维艰。经历了纯粹“商办”、改为“官商合办”又改为“绅领商办”的曲折历程

但是,他披荆斩棘、苦心经营,1899 年大生纱厂终于正式开车纺纱,当年就有不薄的盈利。1908 年,共获利润 190 余万两白银,股东们获得丰厚的分红。张骞从此声名鹊起,他创造了民营企业在资金筹集、内部管理、外向拓展方面最成功的模式----南通模式。此后,他又创办了通海垦牧公司、同仁泰盐业公司,开创了知识分子实业救国的新潮流,被称为“中国第一个实业大王”。

艺术珍宝:

             

(上图左至右):

霁青金彩海晏河清尊 :此器高31.2厘米,口径25.1厘米。造型庄重,霁蓝釉均匀纯净,色如宝石,饰以金彩,精细的绘工,协调的色彩与精美的纹饰浑然一体,为乾隆官窑专为圆明园海晏堂烧制的精品,有重要历史艺术价值,弥足珍贵。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翠玉白菜 :这棵翠玉白菜长18.7厘米,宽9.1厘米,厚5.07厘米,以一块半白半绿的翠玉为原材,运用玉料自然的色泽分布,雕刻出绿色的菜叶与白色的叶柄;叶片上还雕有两只昆虫,一只是螽斯,一只是蝗虫,都是象征“多子多孙“之意。此器的雕刻一体成形,惟妙惟肖,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金?花双喜圆寿字茶碗 :此碗是同治皇帝大婚用品。口径 9.6 厘米,底径 5.2 厘米,高 5.6 厘米。金碗捶揲成型。碗腹錾刻几何纹地上间饰“?”和团“寿”字。口沿及足?刻回纹各一周,器腹下部近足处为仰莲纹一周。器底錾刻“同治十?年二两平重七两四钱一分”铭文。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杂文趣事


“六不总督”还是“海上苏武”?

 广州镇海楼

1856 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两广总督叶名琛盲目地以为英国不过是虚张声势,便没做任何防御部署。不久,英法代表照会他,要求修约,否则兵戎相见。但他仍未认真布防。12 月,广州城终于失守。其他官员大都四散逃命,而他仍端坐厅堂,照常批阅公文。就这样,他被英军转送到印度加尔各答囚禁。时人痛恨他,称他为“不战、不和、不守、不降、不死、不走”的“六不总督”。虽身陷囹圄,但他每天都请人读报纸,关注国事,顺则喜,厄则忧。

忆及广州镇海楼,他写诗怀念,诗中自称“海上苏武”。1860 年,叶名琛自带的粮食终于吃完了,但又拒绝吃英国人送来的食物,终于饿死异乡。历史已经远去,叶名琛是“六不总督”还是“海上苏武”,也只能任凭后人评说了

珍妃投井

 故宫内的珍妃井

去参观过故宫的人都知道故宫东北角的顺门里有个珍妃井。那么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珍妃是光绪皇帝最宠爱的妃子,她聪明伶俐,善解人意,还有政治头脑,十分支持光绪帝变法维新,可这与手握实权的慈禧太后意见相左。慈禧视她为眼中钉,把她关在东北三所,想除掉她。1900 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准备带着光绪西逃,她临走前,终于忍不住,让珍妃死在了这口井中。后人为了纪念珍妃,便称它为“珍妃井”。是珍妃自己投井自杀还是慈禧命人将她推入井中等细节,今天已不得而知,但慈禧作为害死珍妃的凶手已是不争的事实。

 

武训行乞兴学

 武训雕像

武训家境贫寒,幼时丧父,上不起学,14 岁起就给人家当雇工。一次,雇主欺负他是文盲,拿着假账骗他说 3 年的工钱都支完了。武训争辩反而换来一顿毒打,气得口吐白沫,大病一场。从此,他便立志兴义学,让穷苦家孩子也能读书。21 岁起,他走遍了山东、河南、江苏,手拿铜勺,肩背褡袋,穿着破衣烂衫,沿街乞讨。讨来的较好的衣食他不舍得用都拿去换钱,而自己只吃粗劣、发霉的食物、菜根,还边吃边唱:“吃杂物,能当饭,省钱修个义学院。”为了筹钱,他还捡破烂,绩麻缠线,推磨拉碾,做媒红,当邮差,表演竖鼎、打车轮、学蝎子爬、给人当马骑,甚至吃蛇蝎、吞砖瓦,以获取赏钱。

1888 年,他将攒下的 4000 余吊钱在家乡山东堂邑县柳林镇东门外建起了第一所义学----崇贤义塾。并亲自跪请有学问的进土、举人任教,跪求贫寒人家送孩子上学,所有的费用都从他置办的学田中支出。此后,他历尽艰辛,又相继办起两座义学。当年的“御史巷义塾”就是今天武训实验小学的前身。山东巡抚得知后,深受感动,捐银免税,还奏请光绪帝颁给“乐善好施”的匾额。

五彩棒槌瓶

画珐琅开光花觚

抹红莲花纹瓷瓶

红漆描金山水图玫瑰椅


木雕牧童骑牛像


虎首


玉串饰


中南海瀛台旧照


北京六国饭店,建于19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