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上的中国史(第三卷)

南宋  金

 

南宋、金

靖康之难后,徽、钦二帝皆身死他乡,但赵氏血脉没有断绝,宋家江山也得以在南方延续。建炎元年(1127 年)五月,徽宗的第九子赵构在应天府即帝位,是为宋高宗。南宋建立后立即南迁扬州,后来由于金军的追袭,又逃往杭州,甚至一度自明州浮海避难。后来由于金兵在镇江受挫,金军主力兀术部又驻在西北,南宋才得以在江南立足。面对金朝的咄咄逼人,南宋朝廷似乎一开始便注定处于劣势。

赵构即位之初的举措也暴露了他但求苟安的心态。为了笼络人心,保住皇位,他下诏任用李纲为相。李纲是抗战派的代表,早在北宋都城保卫战时就立有大功。深得人心的李纲立即向高宗进呈十项建国之策。希望整顿国政,卧薪尝胆,休养生息,以求有朝一日收拾山河,血洗靖康之耻。

在以李纲为代表的抗战大臣的努力下,南宋政府初具规模,颇有一番鼓舞人心的新气象。但始终对金兵心怀恐惧的宋高宗从未抱定抗金的决心。在起用李纲的同时,又封曾被金国册立的原伪楚皇帝张邦昌为太保、同安郡王,向金朝示好。而且,在高宗认为自己的皇位暂且没有危险后,便罢免了李纲,李纲提出的复国计划也被置一旁。此后,南宋、金朝对峙的局面逐渐形成。

南宋也曾多次对金用兵,南宋历史上有名的“中兴十三处战功”,即建炎、绍兴年间,宋金交战中获得的十三次具有战略意义的胜利。但历代史学家都认为这一归纳并不能完全反映历史事实,有些学者认为多有夸张。游彪教授认为:“这些战役虽然号称'战功',却并非全部大捷,其中有的甚至是败仗,有的是‘小捷’。”

虽然出现了所谓的“中兴四将”----韩世忠、张俊、岳飞、刘光世,但总体上看,南宋抗金的态度一直是消极不振。而且所谓的抗金四大名将,或不得施展报国之志,或浪得虚名。韩世忠因不满和议,为岳飞伸张正义,解除了兵权,怀着对故乡清凉山的思念病逝;张俊协助秦桧向金朝乞和,迫害岳飞,后由于秦桧要独揽大权,又遭其排挤,罢官去职;岳飞被冠以“莫须有”的罪名,冤死刀下;刘光世一向为人胆小,畏惧金军,赖部将王德等骁勇善战才赢得虚名。

绍兴十一年(1141 年),高宗解除抗金大将韩世忠、岳飞、张俊的兵权后,于十?月与金签订了“绍兴和议”。 绍兴三十二年(1162 年),宋孝宗即位。符离一战,宋军大败,金兵再次南下。后来,南宋主和派得势,隆兴二年(1164 年),宋金签订“隆兴和议”

宋宁宗在位时,韩?胄为了建立不世之功,又发动了“开禧北伐”,但同样以失败告终。嘉定元年(1208 年),宋金又重新签订“嘉定和议”。在后人看来,三次和议结束了宋金之间的战争状态,实现了所谓的“和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当时从国家、民族的角度来看,这都是无法洗刷的耻辱。

在内政上,嘉定以后,南宋又进入更黑暗、更腐败的史弥远擅权时期;在对外上,金朝虽然衰弱,但一个更强大的对手----蒙古已经对富庶的南方垂涎三尺。蒙古灭西夏、金后,便以“端平入洛”为借口,大举南下。从此宋、蒙之间开始了长达 45 年的战争。此后,宋军节节败退。虽然也有一些像文天祥一样的爱国志士,但随着崖山之战的惨败,连南宋最后一个象征----帝?也命丧大海,南宋彻底灭亡。

南宋、金时期版图

与北宋相比,其南部、西南部的边界没有什么变化,但北界因为金朝的入侵而不断南移。南宋初,金兵一度打到今湖南、江西和浙江三省的中部。1139 年(南宋绍兴九年,金天眷二年),根据和约,双方以黄河为界。1141 年(南宋绍兴十一年,金皇统元年),又议定以淮河为界。第二年又将西部界线调整到大散关(今陕西宝鸡西南)及今秦岭以南。此后,基本稳定在这一带。

南宋朝廷沉醉在杭州美景中,偏安一隅,不思收复失地。自 1273 年(元至元十年,南宋咸淳九年)襄樊失守后,南宋军队节节败退,终致临安沦陷。1279 年(元至元十六年,南宋祥兴二年),新立的幼帝也坠海溺死,南宋灭亡。

金朝灭北宋后取得了它的大部分疆域,但并未能征服蒙古高原上其他游牧民族。在金全盛时,它的西界在今兴安岭北段、蒙古国乔巴山、内蒙古二连浩特市一线。后来随着蒙古的兴起,领土不断收缩,泰和八年(1208 年)疆界退至大兴安岭山脉、今内蒙古达来诺尔、苏尼特左旗、苏尼特右旗、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一线。

早在 1206 年,成吉思汗初即汗位时,便提出“伐金”的战略构想。1210 年,成吉思汗派大将哲别伦袭构筑乌沙堡(今河北张北西北)的金兵,小试锋芒。次年,使举行伐金誓师大会。至 1234 年,在蒙古军和南宋军队的夹击下,金哀宗不断逃亡,最终自缢于金兰轩,建国于 1115 年的金朝灭亡。

 

 

辽朝灭亡时,宗室耶律大石于辽保大四年(1124 年)自立为王,率众西迁,占据了西州回鹘和黑汗国旧地后,还向西扩展到阿姆河流域。1132 年(一说 1131 年),耶律大石在起儿漫(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西北)称帝,国号仍为辽,史称西辽。其疆域最盛时大致包括今新疆全部,帕米尔高原以西至咸海南的阿姆河西岸,巴尔喀什湖以东、北至今蒙古国的西部。成吉思汗十三年(1218 年)被蒙古消灭。

蒙古高原诸部曾经是辽的臣属,但金灭辽后,没能继续控制蒙古高原,蒙古各部处于分裂状态。1206 年,首领铁木真统一了蒙古高原各部、建立蒙古国,称“成吉思汗”。蒙古国早期的疆域东至金山(今大兴安岭),南至金界壕,西至阿勒坦山(今阿尔泰山)两侧,北至谦河(今叶尼塞河)流域和大泽(今贝加尔湖)一带,统治着弘吉刺、汪古、乃蛮、吉利吉思、不里牙惕、八刺忽等部。

另外,西夏于 1205 年(西夏天庆十二年)第一次遭受蒙古军的疯狂侵掠,改都城兴庆府为中兴府。但皇族内部争权夺利、矛盾重重,衰落之势已如日薄西山。1226 年(西夏宝义元年),成吉思汗亲征西夏,西夏军民奋力抵抗,但终是寡不敌众,不断丢城失地。1227 年,末帝被迫献城投降,西夏灭亡。

1246 年,吐蕃宗教首领萨班到凉州谒见阔端,双方就乌斯藏归附蒙古达成协议。大理全盛时,领土东至黔西北盘江,西至今缅旬北,南至今泰国北部老挝西北部,北至大渡河。1253 年(大理天定二年)亡于蒙古。随着西辽、西夏、金、吐藩、大理、南宋等被纳入元朝版图,中国再次走向了大一统的帝国时代。

 

中外史海对照:

                 

第一保加利亚王国灭亡后,拜占庭帝国对保加利亚人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保加利亚人始终没有放弃争取民族独立和自由的斗争。1185 年,东北部的第诺伐人民,在贵族兄弟伊凡·阿森、彼得·阿森的率领下,掀起了大规模的反抗拜占庭统治的起义。1187 年,拜占庭帝国被迫承认保加利亚独立,第二保加利亚王国建立,定都普列斯拉夫,后迁都第诺伐。建国后的保加利亚在经济、贸易方面有了很快的发展。国王伊凡·阿森二世时期(1218-1241 年),国势最强、疆域最广。它击败了拉丁帝国,占领了马其顿、色雷斯和阿尔巴尼亚北部,东西方直达于海。阿森二世去世后,国势渐衰。

自 987 年卡佩王朝建立后,此后的三百多年法兰克王国都处于它的统治之下。按照罗马和法兰克国家的传统,卡佩国王的很多权力都被地方上的大封建贵族篡夺了。但其领地位于法国中部,国王一旦站稳脚跟,就可乘机向周围的大封建主进攻以扩大王权。自 1131 年亨利一世即位就开始打击各大封建主。1152 年,法王路易七世和王后阿奎丹女公爵埃莉诺离婚,埃莉诺又与安茹伯爵亭利结婚。亨利是英王亨利一世的外孙, 1154 年,更是成为英国国王,建立了英国金雀花王朝。他名义上是法王的封臣,但实力远在法王之上,统治着英、法两国。但是,后来在十字军东征中,英法双方展开了长期的角逐。1272 年,图卢兹的土地全部落入法王之手,法王的领地从南向北连成一片,大于法国任何大封建主的领地。

另外,欧洲历史上著名的十字军东征也发生在这一时期。在欧洲的基督徒心中,耶路撤冷是座圣城,耶稣墓地、橄榄山、耶稣殉难地都在这里。因此,欧洲人经常从四面八方赶来朝圣。但是,1071 年,塞尔柱突厥人占领圣城后,开始迫害基督教徒。欧洲人个个义愤填膺,1095年教皇乌尔班二世也发表演讲,高喊:“按上帝的旨意行事!”因此,为了夺回圣地,他们前后进行了七次东征。远征军出发时胸前绣着血红的十字,归来时则把十字移到背后,因此得名“十字军”。

第一次东征(1096-1099 年),经过艰苦卓绝的战争,他们攻陷了耶路撒冷,并对土耳其人展开了可耻的大屠杀。第二次东征(1147~-1149 年),由德皇康拉德三世和法王路易七世率领,一事无成,惨败而归。第三次东征(1189--1192 年),首领有英王狮心王理查、法王腓力二世和德皇“红胡子”腓特烈一世。后德军瓦解,腓力二世中途返回法国,狮心王理查也未能占领耶路撒冷。

第四次东征(1202--1204年),开始以征服埃及的伊斯兰教徒为目标,后来在威尼斯人的利诱下,攻陷了君士坦丁堡,并瓜分了拜占庭皇帝的领地,在这里建立了所谓的“拉丁帝国”。这次东征暴露了十字军扩张掠夺的本性。从1217年—1270年,又陆续进行了第五次到第八次十字军东征。十字军东征的时代从此结束。到13世纪末,凡参加过东征的基督教徒和骑士,都被驱逐出圣地,只有基督徒商人仍被允许留在近东一带。

南宋临安城图

南宋临安:

宋室南渡后,建都杭州,改称临安府,杭州从此成为南宋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皇城位于罗城南端,南依凤凰山,北起凤山门,南到钱塘江,东止候潮门,西至万松岭,周长约九里。其中文德殿尤为富丽堂皇,是皇帝“外朝”举行重大典礼的所在,即俗称金銮殿。

临安城内有一条贯南北的御街,即天街,是全城商业最繁华的地方。

             

金中都

    完颜亮弑金熙宗后即位,于天德三年(1151 年)四月颁布诏书决定自上京迁都燕京。完颜亮任命张浩、苏保衡等营建都城,在辽南京城的基础上在东、西、南三个方向往外扩展,历经两年,至天德五年(1153 年)始告完成。于贞元元年三月(1153 年 4 月)正式迁都,改元贞元。改燕京为中都,定名为中都大兴府。

金宣宗贞?三年(1215 年),金中都被蒙古军队攻破,城池完全被毁,后来的元大都基本上是另起炉灶。

风云人物

                  秦桧像

秦桧:

   秦桧(1090-1155),字会之、宋朝江宁府(今江苏南京)人。中国历史上的大奸臣之?, 因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岳飞而遗臭万年。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 年)中进士,北宋末年任御史中丞,与宋徽宗、钦宗一起被金人俘获。南归后,任礼部尚书,两任宰相,前后执政十九年。秦桧虽是佞臣,却诗文天下,颇擅笔翰。因为秦松是千古罪人,因此他本人书法上的成就就黯淡下去了。相传,宋体为秦桧所创,因其为历史罪人,而未被称为秦体或桧体。流传与他有关的,还有太师椅与烩面。

 

                          宋宁宗赵扩

宋宁宗赵扩

赵扩(1168-1224),宋朝的第 13 位皇帝,宋孝宗时被封为嘉王、平阳王。宋光宗登基后,赵扩被立为太子。绍熙五年(1194 年),宋光宗被逼退位,赵扩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庆元”。宋宁宗在位 30 年,享年 55 岁。他统治期间,宋朝比较安定,百姓比较富裕,还恢复了理学地位。

 

                                    哈尔滨上京遗址金兀术雕像

兀术:

兀术(?一 1148),一作乌珠,即完颜宗弼,太祖阿骨打第四子,金大将。开始跟随?离不、粘罕等攻打宋朝。金天会七年(1129 年)任统帅,渡长江,追宋高宗。第二年在黄天荡遭到韩世忠阻击,相持四十余日,オ得渡江北退。不久,调往陕西,与张浚在富平大战,险胜。此后,连年进攻秦岭北地带,被吴?击退。金熙宗时封沈王,任都元帅,后被封为越国王,撕毁挞懒等与宋签订的和约,于金天眷三年(1140 年)再次发动对宋战争,进兵河南,受到刘?、岳飞的阻挠。但因为宋廷软弱投降,终于与宋达成了“绍兴和议”。

 

                抗金英雄岳飞

岳飞:

岳飞(1103-1142),字鹏举,相州汤阴县(今河南汤阴)人,是宋朝著名的抗金名将。他从 1128 年随宗泽起到 1141 年为止的十余年间,率领“岳家军”同金军进行了大小数百次战斗,所向披靡。1140 年,金兀术毁盟攻宋,岳飞挥师北伐,先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又于郾城大败金军。

宋高宗、秦桧却只想求和,在宋金议和过程中,岳飞遭受秦桧等人的诬陷。1142 年年初,岳飞因“莫须有”的“谋反”罪名与长子岳云一同被朝廷杀害。宋孝宗时岳飞冤狱被平反,改葬于西湖畔栖霞岭,宋宁宗时追封为鄂王。

 

                                  奸臣贾似道

贾似道:

贾似道(1213-1275),子师宪,台州(今浙江临海)人,理宗贾贵妃之弟,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奸臣。开庆元年(1259 年),为右丞相,领兵援救鄂州(今湖北武汉),私自向忽必烈求和,元兵退后却谎称大胜。后擅权十五年。

继位的度宗智力低下,他更是一手遮天,朝延大政都出自其西湖葛岭私宅。襄阳被元兵围攻数年,他却隐匿军报,不以全力支援。恭帝德?元年(1275 年)元军沿江东下,他被迫出兵,在鲁港(今安徽芜湖西南)惨败。后被革职流放,在福建漳州被监送官郑虎臣杀死。

 

 

               朱熹像

朱熹:

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作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制。他博览群书、学识渊博,是二程(程顾、程顾)的四传弟子,也是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因为特别强调“道”,所以他的理学又称为“道学”。其哲学思想体系的基本范畴是“理”,他认为“理”是万物的本源,“气”是构成万物的材料,并强调事物的对立和差别,人性有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另外,他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和自然科学等也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朱熹著述丰富,后人将其编为《朱子语类》《晦庵文集》《朱子遗书》等书。朱熹被尊为“朱子”,其哲学思想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直是元、明、清的官方哲学。

战和风云

秦桧书法《深心贴》

秦桧南归

秦桧本是北宋的御史中丞,靖康之难时也被俘虏到了北方。他贪图富贵、一心保命,很快投降了金人,为金朝贵族挞懒(完颜昌)在军营中效力。到建炎四年(1130 年),秦桧却从金人占领下的楚州(江苏淮安)来到了南宋的涟水军(江苏涟水),并赶赴绍兴府。秦桧刚见到宋高宗,就提出“如欲天下无事,须是南自南,北自北”的谬论,并请高宗致信挞懒求和。高宗本就软弱无能,秦桧的建议正中他的下怀,就对大臣说:“桧朴忠过人,朕得之喜而不寐。”于是,秦桧官运亨通,扶摇直上,很快被任命为礼部尚书,不久又被提拔为右相。

一年后,金朝仍不愿与南宋议和,在群臣的弹劾下,高宗才被迫罢黜了秦桧的相位。关于秦桧南归,有的人认为金人想从内部破坏南宋的抗金战争,故意将秦桧放回去当内奸。到绍兴八年(1138 年),秦桧大权独揽,仍力主对金屈辱和议,临安府有百姓出榜帖:“秦相公是细作。”但是传世的史料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秦桧是奸细,所以也有人认为他是自己从北方逃回来的。

 

            宋金攻城战场面

顺昌之战:

绍兴十年(1140 年)五月,南宋新任东京副留守刘?赴任,行至顺昌(今安徽阜阳),闻金军已攻破东京,进入陈州,便留驻顺昌。不久,金葛王雍(即后来之金世宗)统兵 3 万与龙虎大王会师,包围顺昌。刘?下令打开城门,金军疑惧,不敢轻进。守军以克敌弓、神臂弓等劲弩射敌,继以步兵冲锋,杀败金兵。又连续两天夜袭金营,金军大乱,屯军老婆湾。

金军统帅完颜宗弼闻讯,亲率 10 万大军来援,直抵城下。宋军以逸待劳,轮番休息,与金军相持至中午。金军远程赶来,疲惫不堪,再加上天气炎热,又累又渴。刘?早已派人在颖河上游和城外草丛撒下毒药,金军人马食用水草后中毒。下午,刘?出城接战,金军大败。宗弼拔营而走,刘?遣兵追击,宗弼以 3000 牙兵迎敌。牙兵是金军精锐,士兵身披重甲,头戴铁兜鍪,号“铁浮图”。刘?军先用长枪挑去铁兜鍪,再用板斧砍杀,金军大败,损失惨重,宗弼率残部狼狈逃回汴京。宋军以少胜多取得顺昌大捷。

             
            郾城大战示意图

郾城大战:

金朝兀术掌权后,对南宋发动全面进攻。遭到各路宋军的顽强抵抗。绍兴十年(1140 年)六月,岳飞率部从驻地德安府出发,北伐金朝。他不顾宋高宗班师回朝的圣旨,先后收复蔡州、颖昌、淮宁、郑州、洛阳,并派义军首领梁兴返回太行山,扰乱金军后方。在这种强大攻势下,完颜宗弼不得不率领金军主力与岳家军在郾邸城决一死战。

七月八日,金军以重甲骑兵“铁浮图”居中,以轻甲骑兵“拐子马”居左右两翼,气势汹汹,向宋军发动进攻。岳飞指挥儿子岳云等率军沉着应战,令将士手持长柄刀斧,冲入敌阵,上砍敌首,下砍马腿。骁将杨再兴单骑插入敌军阵中,打算活捉宗弼,左冲右突,受伤十余处,复杀出重围,血染征袍。两军廛战至天色将黑,金军死伤无数,被迫败逃,岳家军取得郾城大捷。

 

 

             

 

嘉定和议

宋宁宗(1195--1224 年在位)早年,外戚韩?胄大权独揽,见金朝外有蒙古威逼,内有农民起义,便想对金用兵,以赚取万古流芳的“盖世功名”。他积极筹备军务,还追封岳飞为鄂王,起用主战派辛弃疾、叶适等,追讨秦桧误国之罪,为北伐讨金大造声势。开禧二年(1206 年),南宋大军分道北进。战争开始虽然收复了一些地方,但后来在金兵的反攻下,一败涂地、损失惨重。以礼部尚书史弥远为首的投降派勾结杨皇后,趁机搞阴谋活动,矫诏杀死韩?胄,厚颜无耻地把韩?胄的头送给金人投降。嘉定元年(1208 年),宋金重新签订和约。此后,南宋进入史弥远擅权的时代,长达 25 年。但此时,金和南宋都日益走向衰落,蒙古正在悄然崛起。

嘉定和议主要内容
 (1) 依靖康故事,世为伯侄之国;(2) 增岁币为银 30 万两、绢 30 万匹;(3) 疆界与绍兴时相同(金放弃新占领的大散关、濠州等地); (4) 另付金犒军银 300 万两。

 

         钓鱼城之战示意图

蒙哥攻宋及钓鱼城之战:

南宋宝?五年(1257 年),蒙古发动三路大军再次进攻南宋。蒙哥亲率主力,剑指四川;宗王塔察儿率东路军出兵襄、汉;在云南的兀良合台自广西北上袭击潭州。三军计划鄂州会师后,直捣临安府。蒙哥率主力入侵大散关,经两沔州、利州,长驱而下,在四川遭到南宋军民的顽强抵抗,年底才抵达合州钓鱼城下。蒙哥因东路军作战不利,以忽必烈取代统帅塔察儿,渡江进攻鄂州。但钓鱼城久攻不下,蒙哥去世,只好从合州撤兵。忽必烈在鄂州城下也遭到守将吕文德、高达的拼死抵抗。但胆小如鼠的宋丞相贾似道在前线主持战事,他匆忙派人向忽必烈乞和,以称臣纳币换取蒙古退兵。忽必烈得知蒙哥已死,急于回国争夺汗位,与贾似道一拍即合,未及签约便撤兵北归。忽必烈一撤兵,被阻在潭州的兀良合台也渡江北返。南宋终于化险为夷。

宝?六年(1258年)年底,蒙哥军沿嘉陵江进攻重庆,到达合州,但在合州钓鱼城下遭到了知合州王坚的坚决抵抗。钓鱼城坐落在今重庆市合川区城东 5 千米处的钓鱼山顶,山突兀耸立,三面环水,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山顶还有良田、水池,长期据守,无饥渴之虞。次年春,蒙哥挥师猛攻钓鱼城,王坚率部据城固守。蒙军频频强攻,毫无战果。蒙古军困在城下数月,士气低落。打算入援合州的吕文德中途遭蒙军史天泽部截击,败归。六月,蒙将汪德臣以云梯乘夜突破外城马军寨,王坚率兵拒战。值天大雨,云梯折断,蒙军后军不至,只得败退。时值酷暑,蜀地炎热,疾疫流行。蒙哥染病,死在军中(也有史书说,蒙哥是登临高地了望、指挥时被宋军射来的飞炮击中,受伤而死)。蒙古军围攻钓鱼城 5 个月而不能下,大汗已死,只好撤兵北返。

 

             突火枪

突火枪

两宋时期,火药配置技术有了很大改进,火药和火器被运用于战争中。但北宋时利用火药制造的火器主要是燃烧性的,到了南宋则发明了管状火器。理宗开庆元年(1259 年),宋军与蒙古军在淮河一线作战,寿春府(今安微寿县)的军民制造出了一种叫“突火枪”的火器。突火枪用较粗的竹子做筒,内置子窠,点燃火药后,利用火药燃烧后产生的气体推力,将子窠射出。子窠类似子弹,用石块、铁块等制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原始步枪。后来把竹筒改作铁管或铜管,叫作火铳。管状火器的出现是火器制造史上划时代的进步,它甚至引发了整个作战方式的改变。

 

        钟相、杨幺起义示意图

钟相、杨幺起义:

建炎四年(1130 年)春,鼎州武陵人钟相在家乡举起了反宋大旗,自称楚王,建国号大楚,年号天战(一说为“天载”),建置官属。鼎州、澧州、荆南、潭州、峡州、岳州、辰州等地的十九县农民纷纷响应。起义军迅速攻克澧州,杀守臣黄琮,声势大震。南宋任命孔彦舟领兵镇压起义军,孔彦舟派人混入起义军中作为内应,里应外合,大败起义军,钟相父子被捉,后被处死。钟相牺牲后,部将杨幺率领部众继续战斗,以洞庭湖为中心,建立寨栅,打造战船,训练水军,队伍不断壮大。

南宋屡屡换将镇压,都徒劳无功。绍兴五年(1135 年),南宋再派岳飞领兵镇压。岳飞采用“剿抚并行”的策略,重用叛徒,释放俘虏,分化瓦解起义军,起义军内部有不少人叛变。六月,起义军大寨被岳飞攻破,杨幺被俘,英勇就义。钟相杨幺起义宣告失败。

杂文趣事

           文天祥像

文天祥浩然正气

文天祥(1236 一 1283),字宋瑞,一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恭帝德?元年(1275 年),元兵长驱南下,文天祥在家乡起兵抗元。次年,临安被围,文天样转战于赣、闽、南岭等地。

1278 年遭遇元兵突袭,文天祥被俘。元将张弘范见文天样铁骨铮铮,十分钦佩,想让他劝降张世杰,并为元朝效力,但都被文天祥骂回去了。张弘范读了文天祥过零丁洋时写的诗,特别是那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知道自己劝不动他。后来文天祥被押往大都,一路上绝食 8 天,以示心意已决。

             江西吉安的文天祥纪念馆

雄心勃勃的忽必烈当时正求贤若渴,多次派人劝文天祥归顺大元,都无济于事。后来忽必烈就亲自召见他,问他还有什么愿望,文天祥只是说:唯愿以死殉国!”可忽必烈不愿杀他,把他在大都囚禁了好多年。正是在牢房中他写了彪炳千秋的《正气歌》。后来,民间义士纷纷扬言要攻打大都救出文丞相,忽必烈才被迫下令处死他。在大都柴市(今北京菜市口地区),文天祥朝南跪拜,慷慨就义,结束了自己不平凡的一生。

 

           杭州岳王庙内的秦桧夫妇跪像

莫须有:

宋金淮西之战后,宋高宗觉得金人已经不足以威胁白己的江山,就想鸟尽弓藏,削夺大将们的兵权。于是和秦桧打着犒赏柘皋之捷的幌子,把韩世忠、张浚、岳飞召回都城,解除了他们的实权。高宗一心想和金朝议和,但碍于岳飞多次苦苦劝阻,于是他萌生了杀害岳飞的念头。秦桧趁机诬陷岳飞阴谋兵变,将他和儿子岳云、部将张宪投到了大牢。但是他绞尽脑汁罗织罪名,还是证据不足,不能定案。

韩世忠为岳飞鸣不平,质问秦桧。秦桧答不上来,竟然说:“岳云给张宪写信谋反的事,虽还不清楚,但莫须有(可能有)。”韩世忠愤愤地说:“莫须有三个字,怎能让天下人信服!”寒冬腊月,秦桧夫妇喝酒取暖,但秦桧因岳飞之事,闷闷不乐,没想到秦妻王氏冷笑道:“缚虎容易放虎难。”秦桧听了马上写了张小纸条,命人在风波亭秘密杀害了岳飞等人。秦桧这对奸臣夫妻,就这样杀害了爱国英雄,一手制造了这起千古奇冤的案件。

 

           绍兴沈园的《钗头凤》碑

钗头风:

陆游与表妹唐琬从小青梅竹马,婚后更是郎情妾意、相敬如宾。但是陆游的母亲很不满意儿媳妇,最后竟然要两人离婚。陆游夫妇情深意切,不愿分离,多次向母亲苦苦哀求,可是每次都遭到母亲一顿责骂。陆游迫于母命,只好和爱妻劳燕分飞,另娶王氏,唐婉也改嫁赵士程。十年后的一个春天,陆游游沈家花园,没想到遇见了唐琬和她丈夫。在这尴尬的场面下,两人寒暄了几句就匆匆告别了。可是,这次邂逅又唤起了陆游埋藏心底的深厚爱意,不禁悲从中来。后来正欲离开,唐琬派人给他送来了酒菜。苦酒下肚,不禁泫然泪下,忍不住在粉墙上题下了《钗头凤》这首千古绝唱: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文化艺术与古迹

北京卢沟桥:

卢沟桥位于北京市西南丰台区永定河上。原来只有浮桥相连,金朝定都燕京后这里成为南方各地进京的必由之路和都城的重要门户,所以修建一座石桥变得迫在眉睫。卢沟桥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 年),三年后落成。明正统九年(1444 年)重修。清康熙年间毁于洪水,后重建。卢沟桥全长 266.5 米,宽 7.5 米,最宽处可达 9.3 米,有 10 座桥墩,11 个桥孔。桥身两侧石雕护栏各有 140 条望柱,每个柱头上都雕有石狮,形态各异,现存 501 个。石狮多为明清之物,也有少量的金元遗存。“卢沟晓月”从金章宗年间就被列为“燕京八景”之一。桥东的碑亭内立有清乾隆题“卢沟晓月”汉白玉碑。卢沟桥以高超的建桥技术和精美的石狮雕刻,驰名中外,是我国古代建筑史上的杰作。

 

璀璨的宋代文学:

           夏圭《西湖柳艇图》

宋代文学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是一个文学家群星璀璨的时代。宋代文学主要涵盖了词、诗、散文、话本小说、戏曲剧本等。宋代散文沿着唐代散文的道路而发展,最终的成就却超过了唐文。后人有“唐宋八大家”之说,而八位古文作家中有六人出于宋代。

在词史上,宋词占有无与伦比的巅峰地位。词在晚唐五代尚被视为小道,到宋代才逐渐与五七言诗相提并论。宋词流派众多,名家辈出,自成一家的词人就有几十位。在两宋时期的北方中国,文学也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尤其是金朝统治中原地区的 100 多年间,文学创作相当繁荣。北方游牧民族的粗犷性格,为辽、金文学注入了较多的阳刚之气;戎马倥偬的时代背景,也使辽、金作家更多地注重沧桑兴亡之感的抒发。

 

宋代书院:

           湖南岳麓书院

书院的兴盛是宋代教育的一大特色。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但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机构则在宋代。北宋初年全国只有嵩阳、应天府、岳麓山、白鹿洞、石鼓等少数书院,主要由私人隐居读书之处发展而成,一般在山林静处。庆历(1041-1048 年)后,官学兴盛,书院暂时衰落。南宋时,随着理学的形成和广泛传播,书院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甚至形成了书院与官学并行的局面。宋代书院有官立、半官立、私立之分,如泰山书院、浮?书院为私立,白鹿洞、岳麓、应天府为官立或半官立。当时的书院数量繁多,难以统计,现存文献中记载的约有 500 所~600 所。书院教育一般为科举考试服务,培养出了一批士大夫,但有些有一定的学术性,如学者陆九渊的贵溪象山书院。

             
        秋庭戏婴图

秋庭戏婴图:

这幅戏婴图纵 197.5 厘米,横 108.7 厘米,绢本,设色,南北宋之交的画家苏汉臣作。画的重点是两个锦衣儿童在庭院中聚精会神地玩着一种推枣磨的游戏,两人的眉眼、发饰、衣服都刻画得细致入微。儿童丰润、柔软、天真烂漫的形象跃然纸上,令人心生爱怜。

而庭院中不远处的圆凳、草地上还散放着转盘、小佛塔、铙钹等玩具,充分表现了儿童玩心重。把很多玩具都摊开,见着更好玩的就将其他的弃之不顾的特点,而这些细节正是最撼动人心之处。在散落玩具旁有笋状的太湖石高高耸立,旁边的芙蓉花与雏菊争妍斗艳,摇曳生姿,点出秋的清明。这幅画本是北京故宫博物院旧藏,国民党撤退台湾时将其带走,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宋慈与《洗冤集录》:

           《洗冤集录》书影(清道光二十三年刊本)

宋慈(1186-1249),字惠父,福建建阳人,我国古代杰出的法医学家。宋慈曾任荆湖南路提点刑狱,由于长期担任刑法官,积累了丰富的现场经验。他又综合《内恕录》等法医学著作,详加考订,完成了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法医学专著---《洗冤集录》。

这部书共五卷,记述了人体解剖、检验尸体、检?现场、鉴定死伤原因、自杀或谋杀的各种现象,各种毒物和急救、解毒的方法。详细描述了自杀与他杀的区别,如死与非死、自缢与假自缢、自伤与他伤,列举了各种猝死的情状。书中诸如人工呼吸法、迎日隔伞验伤、银针验毒等方法都符合现代科学。这部书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司法检验专著,曾被译为法、英、荷兰、德、日、俄等多种文字,流传极广,对法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磁州窑黄褐釉芦雁图虎形枕

磁州窑黄褐釉芦雁图虎形枕:

这件瓷枕长 34 厘米,宽 13.4 厘米,高 10.5 厘米,1986 年河北省文物商店拨交,胎褐红色,釉黄褐色。呈卧虎形,一端是虎尾,并盘至前身近肘处,四肢匍匐。全身都绘有褐色虎皮纹。虎背是枕面,绘有两只鸿雁,口衔苇草,展翅飞翔在芦塘上空。整件器物造型生动,笔法简练,线条柔和、自然,枕底还有墨书“泰和伍年伍月初七日……”等字样,“泰和”是金朝章宗年号,因此可以作为金磁州窑断代研究的标准器,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被定为二级品,现藏于河北博物院。

 

双凤齐飞玉饰:

           双凤齐飞玉饰

这件玉饰高 6 厘米,厚 0.6 厘米,宽 8 厘米,扁体,用镂雕加阴刻线琢成一对凤的形象。凤口衔着卷草,嘴尖相对,双腿合并交叉在一起,双双展开翅膀,作飞翔状,有“在天愿作比翼鸟”美好寓意。顶部正中有镂孔,代替穿孔,可以系带。整件玉饰琢制、抛光技术十分高超,显示了当时的工艺水平。1974 年在北京房山墓葬出土,系金朝文物,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经济和水利

两宋时期黄河河道的变迁:

          黄河河道变迁图

北宋庆历八年(1408 年),黄河第三次大迁徒,自澶州商埽(今濮阳东昌湖集)决口,并由此改道折向西北,经河南内黄、河北武邑、献县,至青县汇入御河(今南运河),从天津入海。宋人称这条河道为“北流”或“北派”。嘉?五年(1060 年),又在大名府魏县第六埽(今南乐)向东决出一条支流,经今山东堂邑、夏津等地,在河北、山东间入海,被称之为“东流”或“东派”。

建炎二年(1128 年),开封守军为阻止金兵南下,在滑县决河,黄河向东改道,向南注入泅水再入淮,向北注入北清河。决河未能阻止金兵南进,反而造成河道数十年或决或塞,迁徒不定,祸患无穷。金章宗明昌五年(1194 年),黄河在阳武(今河南原阳)决堤,河道南移,分别进入泗水和济水故道,形成新的南派、北派,出现南北分流的局面,不入河北平原达 600 多年,这是第四次大迁徒,也是黄河历史上的一个重大变化。

 

经济重心的南移:

          南宋各经济区示意图

自东汉末年以来,南方地区便不断得到开发、发展,唐“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到南宋时期,北方移民大量涌入,南方的经济发展水平超过了北方,南移之路终于走完。农业上,大兴水利,广建圩田,小麦、棉花不断推广,水稻、茶叶种植等又有新的发展。手工业中,丝织技术提高,棉纺织业进一步推广。广州、泉州、温州、明州等都是著名的海船制造中心。供内河、沿海使用的船只种类繁多,有漕船、商船、游船、渔船等,数量大,打造精巧,还出现了装有轮子的车船。

南宋虽然失去了北方的一些制瓷中心,但在技术上有了很大进步,景德镇的瓷窑多达 300 所,哥窑、弟窑等龙泉名窑仍保持着自己的特色和水平。都城临安交通便利,是全国各地乃至海外商品的集散地,商业极其繁荣。此外,平江、建康、鄂州、江陵、成都等城市的商业也很发达。在广州、泉州、明州等对外贸易港口,舟车云集,业务繁忙。宋高宗末年市舶收入岁达 200 万贯,是北宋治平年间的 3 倍多。

             
      宋代海外贸易图

宋代海外贸易:

两宋时期,尤其是南宋,随着经济重心南移,西北陆路交通受阻,东南海外贸易达到空前的繁荣。早在宋太祖开宝四年(971 年),就在广州设市舶司,后又陆续在杭州、明州、泉州、密州、秀州设市舶司或市舶务。南宋时除密州入金朝外,又有增设。市舶司的长官初为知州兼任。元丰三年(1080 年)改设专官,称提举市舶司,专门负责管理舶商,征收舶税,接待外商并维护其正当利益。市舶之利是宋政府的重要财政收入,因此朝廷大力奖励海外贸易,为了招徕外商,还在通商口岸办创办外商驿馆。当时与中国通商的有 50 多个国家和地区,如高丽、日本、交趾、占城、真腊、蒲甘、勃泥、?婆、三佛齐、大食等,大多分布在南洋群岛与亚洲南部、西南部的沿海地区。

 

      宋代窑址分布图

宋代制瓷业:

宋代是古代制瓷业繁荣和多种瓷窑体系形成的时期,窑址遍及全国各地。目前,在发现有瓷窑分布的 19 个省市自治区 170 多个县中,有 130 个县有宋代窑址,总数在千处以上,其中浙江、河南、福建等省最为密集。最为人称道的是五大名窑----官窑(河南开封)、钧窑(河南禹州)、汝窑(河南汝州)定窑(河北曲阳)、哥窑(浙江龙泉)。官窑瓷器体薄色青,略带粉红,浓淡不一;钓窑釉具五色,有兔丝纹,红若胭脂,青若葱翠;汝窑色釉晶莹,宛若清泉;定窑白瓷如雪,红瓷如枫;哥窑青瓷被誉为“千峰夺翠”。

五大名窑在工艺、釉色、造型、装饰上都各具特色,产品广受欢迎,各地民窑纷纷仿烧,形成了众多瓷窑体系。宋瓷的制作工艺和艺术水平达到了唐代所无法企及的高度,对辽、西夏、金制瓷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还跨越国界,远销亚非。

龙泉窑青釉胆瓶

金翅岛,银质鎏金,造型为莲花座上一展翅欲飞的鸟

北京卢沟桥上的石狮

鎏金银盒、水晶、玛瑙、玉珠坠组合腰佩

青铜塔,塔作七层方形楼阁,塔身、塔座为铜制鎏金

景德镇窑影青观音坐像,观音菩萨头戴化佛冠,有冰裂纹

鎏金银摩羯,造型起自印度


定窑白瓷孩儿枕


青铜嵌金银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