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改革

西晋末年,中华大地上战火纷飞,狼烟四起,西晋朝廷最终被迫南迁,定都建康,史称东晋。北方中原大地则上演了朝代更迭最为频繁的一幕,十多个民族政权陆续登场,历史从此进入五胡十六国时代。这段纷扰的岁月持续了一百多年,直到一只来自草原的部落出现,纷争局面才宣告结束,北方建立了中华大地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统治的稳固政权,史称北魏。

西晋末年公元306年形势图

对于刚刚进入中原的北魏统治者来说,既要巩固政权,又要长居此地,如何改变这一局面呢?初入中原,拓跋鲜卑成功地实施了一国两制,胡汉分治。这个始创于十六国时期的治国手段,也成功缓解了鲜卑与汉族的矛盾,使这个新兴王朝在这片土地上站住了脚,同时朝廷也开始任用汉族官员,北魏形成了鲜卑贵族和汉族共同执政的政权。 仅当时的都城平城地区,在建国短短50年内就有100多万人汉人迁入,胡风汉俗,相互杂糅,成为北魏王朝普遍存在的现象。

然而,拓跋珪死后,天平开始向民族矛盾方面倾斜,民族矛盾的集中表现就是农民起义不断爆发,建国后的几十年时间内,先后达八十多次。 公元423年,北魏的第三位皇帝,年仅十七岁的拓跋焘即位,进一步解决胡汉矛盾,迫切地提上了议事日程。在拓跋焘即位后的第三年,一个宏伟的建筑正在平城的东城外悄然兴建,这个建筑,既不是拓跋焘为自己修建的宫殿,也不是为某位宠妃修建的殿堂。而这次修建的目的是为了供奉一位汉人,他就是儒家思想创始人孔子。

拓跋焘修建的供奉孔子的大同府文庙

此后,拓跋焘经常来此祭拜,他还规定在此建立太学,要求鲜卑和汉族贵族的子女必须在此学习儒家经典。拓跋焘希望借助儒家学说,为治国安邦开辟一条新的路径。儒家学术只能解决治国思想问题,北魏王朝还需要大批熟悉中原文化的大臣,拓跋焘开始大量任用汉族知识分子 。

经过一系列的汉化改革,北魏王朝出现了相对稳定的局面,国力不断增强,拓跋焘指挥北魏铁骑先后灭掉北燕、北凉,使喧哗纷扰达一百二十余年的北方重归统一。然而,封建化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拓跋焘的汉化倾向引起了鲜卑贵族元老的不安,汉族大臣权力的扩张,也造成了他们的疑惧,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之争日益激烈,最终酿成了北魏第一大案---国史之狱。(国史之狱见右栏)

国史之狱后,在失去中原大族支持的情况下,鲜卑族如何在这里生存下去,却成了最大的问题。随着国史之狱后的矛盾激化,拓跋焘的生命也无奈地走到了尽头。由于宫廷政变,拓跋焘被太监所杀,如何让拓拔鲜卑融入中原文化,是太武帝拓跋焘的未竟事业,只能等待后人来解决。在接下来的二十年中,北魏政权一度陷入混乱局面,整个王朝甚至到了岌岌可危的边缘。

拓跋焘

北魏孝文帝登基以后,农民起义仍然不断爆发,汉族出身独揽大权的冯太后,凭借着自己对胡汉双方的了解,最终找到了破解民族矛盾的办法。孝文帝登基的十三年,在冯太后的鼎立支持下,一场轰轰烈烈的启动,时值北魏太和年间,史称太和改制。 太和改制的第一项就是恢复中原实行的百官俸禄制,使汉族官僚物质待遇得到提高。

北魏建立后,北方少数民族大量涌入中原,产生了大量流民。这些流民成为了社会最不安定因素,也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公元485年,孝文帝在冯太后的支持下,颁布了均田令,均田令的最根本原则,是把国家掌握的无主荒地授给农民,农民以夫妻和耕牛头数授田。 孝文帝同时也颁布新的租调制度,农民种地越多赋税越低,这样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

孝文帝与冯太后

历时六年的改革,将北魏逐步带入了太和盛世,北魏的皇权对农耕文明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孝文帝也在冯太后的历练扶持中长大。公元490年,冯太后去世,24岁的孝文帝开始了亲政生涯,体内流淌着的野性的拓拔皇族血液与汉文化的熏陶,引导他展开了一场狂飙突进的汉化改革。

这是孝文帝亲题的文圣尼父,在冯太后去世不久,孝文帝就为孔子修建了独立的庙宇,这在拓跋鲜卑尚属首例。虽然汉族文化早已融入孝文帝的骨髓之中,无奈平城鲜卑旧势力过于强大,孝文帝的改革处处受阻,如何摆开掣肘,让汉族文化融入这支少数民族呢。 公元494年,孝文帝正式宣布迁都洛阳,从草原深处,来到平城,一百年后,拓拔鲜卑终于来到了中原腹地洛阳,这里有极为深厚的汉文化底蕴,孝文帝用尽心思来到这里,就是为了摆脱鲜卑大臣的束缚,这为他后来的强制性汉化改革打下了最有力的基础。

孝文帝在洛阳修建的永宁寺塔遗址

一场汉族仪式的皇家婚礼正在洛阳的皇宫中举行,婚礼的主角是孝文帝和北方汉族卢氏之女,孝文帝迁都之后,他一改早期鲜卑的婚俗,带头和汉族高门通婚。至此,孝文帝的汉化改革正式拉开序幕,在颁布婚禁诏令的同时,孝文帝规定汉语为官方语言,禁止三十岁以下的年轻官员在朝堂上讲鲜卑语,皇宫里的拓拔皇室也一律学汉语、说汉话。

在当时洛阳城周围分布着众多的尼寺,其中一座为瑶光寺,在孝文帝迁都两年后,一天瑶光寺迎来了一位不同寻常的人物,竟然是孝文帝的皇后。据说,在孝文帝禁止讲鲜卑语后,皇后仰仗自己的身份,在宫廷里一直讲鲜卑语,这无疑是对孝文帝改革的公然挑衅,皇后被孝文帝发现后,最终被贬为庶民,在瑶光寺里终老一生。就在皇后被贬为尼前不久,在皇宫身穿汉族衮冕的孝文帝在皇宫光极堂班赐汉式冠服,命令群臣不准在公众场合着鲜卑服装。

北魏孝文帝画像

除此之外,100多个鲜卑族姓也统统改为汉姓,拓跋皇室改姓为元,从此,孝文帝拓跋宏成为元宏,就在孝文帝迁都后的第二年他率领群臣离开洛阳,去拜访一位他仰慕已久的汉人,队伍来到了当时的鲁城,也就是今天的山东曲阜,他要拜访的不是别人,正是儒家思想的创立者孔子。

迁都以后,孝文帝为了防止鲜卑贵族们再回大同,他颁布了一道法令,把迁到洛阳鲜卑人籍贯改为河南郡洛阳县,死后安葬洛阳,不得迁回大同,孝文帝还给自己在洛阳附近的邙山,亲自选了墓地,命名为长陵。邙山埋葬着孝文帝之后的北魏皇帝和迁来洛阳的鲜卑大臣。如今在孝文帝陵墓的周围散落着无数村庄,千古皇陵已逝,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已经分不出谁是鲜卑人,谁是汉人了。

长陵:孝文帝陵墓

表面看来,孝文帝的改革,是拓拔族改变了自己的民族传统的习惯,但作为部落首领,他完成了祖先的意愿,使整个拓拔鲜卑彻底融入华夏文明之中,北方众多少数民族,在他的带领下,一起投入民族大融合的高潮中,正是有了这样一次次的民族大融合,才使华夏民族的发展犹如滔滔江水,奔流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