陂径百里,灌田万顷:古代陂塘蓄水灌溉工程的典范
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夹江县,始建于清康熙元年(1662年),在长江三级支流青衣江左岸引水,已延续使用300多年,成为以农业灌溉为主,兼有排涝、城市防洪、城市环境用水的综合性水利工程。灌溉夹江县境迎江、漹城、黄土、甘霖和甘江5个乡镇51个村7.67万亩农田。它至今保留有历史时期修建的引水干渠、附属渠道工程、治水与管理碑刻,是川蜀地区沿江无坝引水自流灌溉工程的典型代表。2014年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位于丽水市郊外约30千米的松阴溪之上,是一处集引灌、储排功能于一体的内河水利工程,至今仍灌溉当地万亩良田。工程整体由拦水大坝、进水闸门、石函引水桥、“叶穴”“概闸”、主渠道及支渠组成。通济渠最初为南梁天监年间(502-519)修建,当时坝基以两层巨大的松原木构成。从天监年间到南宋开禧元年(1205)改为石坝为止,通济堰虽屡有大修,但近700年间木石结构拦水大坝基本不溃,足以证明拱坝结构的成功。
辘轳、桔槔、水车--向上流动:农业史上的升水装置
位于福建莆田市城西南8里的木兰溪,始建于北宋治平元年(1064),花费8年时间建成。建成后,下御海潮,上截永春、德化、仙游三县流水,灌田万余顷。今天人们所能见到狭义木兰陂,为一座砌石溢流堰,其结构为重力拦河坝,在拦水坝南端正向水流处开了32个插板堰闸以控制流量,为中国首座带泄水闸的大型砌石重力坝。整个木兰陂水利工程由陂首、渠系和沿海堤防涵洞三大工程部分组成。木兰陂运行近千年而元淤塞。
重重叠叠的山梁沟壑中,竟有数万亩蜿蜒曲折的紫鹊界梯田依山就势而造,随山势起伏盘旋直上云霄。除去田与田之间有沟口相连,或用竹筒、水管接水外,竟没有任何可称为水利工程的设施。多达几万亩规模的稻田,纯靠自然灌溉 。 水从何来?研究发现,梯田所在的大山,其实就是一座天然的蓄水系统,层层梯田也有蓄水功能。两者加在一起,就保障了梯田作物充足的水资源。这一灌溉工程有千年历史,至今仍在有效运转。
拒咸蓄淡的水利工程杰作。充满高科技的它山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