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日的敌后战场及正面战场

1943年下半年,中国抗日战争开始向战略反攻过渡。敌后解放区战场在日军重兵“扫荡”、“清乡”及“治安强化”之下,1941年和1942年处于严重困难时期。抗日根据地面积缩小,人口由1亿降至5000万以下。八路军、新四军由50万人减至近40万人。1943年春夏,针对日军“总力战”,抗日军民实行“敌进我退”的方针,派出大量的武装工作队,挺进敌后,开展游击战争,攻击敌伪据点,给敌人后方以严重打击。

1941年,晋察冀部队一军分区一团一部出击外线,袭击驻涞源的日军

奔赴延安的青年

民兵架起土炮,准备打击进犯之敌

中国抗战(续一)

1943年开始,各抗日根据地先后恢复失地,扩大解放区。这一年,我军共对敌作战3万余次,歼敌28万余人,攻克据点近千个。1943年以后,日军仍以主要力量对付八路军、新四军。但是,我军经过上一阶段的艰苦斗争,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所以仍取得了愈来愈大的胜利,为全国最后大反攻、打败日本侵略者创造了有利条件。

老百姓掀翻铁路,切断日军补给线

反“扫荡“中,我军设在房顶上的机枪阵地

海南岛琼崖抗日纵队的女战士

中国抗战(续二)

1943年,在武汉外围长江南北进行鄂西会战和常德会战。1月2日,日军以近10万兵力进攻常德。经一个多月的激战,中国军队收复此役全部失地。中国驻印军队于10月14日向缅甸北部日军发起反攻。

左:美国空军“飞虎队“指挥陈纳德;右:“飞虎队“P--40战斗机

陷入泥潭中的日军

参加常德会战的74军57师机枪阵地

鄂西会战中国民党的炮兵阵地

世界反法西斯抵抗运动

德、意、日法西斯对世界各国的野蛮侵占和残暴统治,激起了全世界人民,包括德意日本国人民的强烈反抗。各国人民在共产党、其他进步正常和爱国民主人士的积极组织领导下,同法西斯占领军及其傀儡集团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在各个战场上有力地配合了同盟军军队的作战。至1944年末和1945年上半年,全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已出现了波澜壮阔的大好局面,使各地占领军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从而加速了德意日法西斯的总崩溃。

马栏游击队员奔赴前线英勇杀敌

苏联地方武装顿巴斯游击队用劣势装备战胜了法西斯匪徒

为了对付神出鬼没的苏军游击队,德军不得不动用了骑兵部队

戴高乐正在视察部队

法国抵抗运动将领柯尼克及其下属正在研究作战情况

法国抵抗运动人员在收听BBC广播

法国抵抗运动战士得到盟国赠送的枪支武器
南斯拉夫抵抗运动领导铁托与战友们在一起

波兰士兵在学习机枪装弹技术

希腊部队的伤员们在医生护士照顾下,身体逐渐得到恢复

左:意大利游击队员给德军制造麻烦;右:挪威人的顽强抵抗使德国人震惊不已

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巩固与发展:卡萨布兰卡会议

随着战局的根本转折,美、英、苏、中四个主要盟国于1943年多次分别举行首脑会议,就加强合作、协同作战以及缔造战后世界和平等重大问题交换意见或达成协议,巩固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卡萨布兰卡会议:美英盟军在北非取得登陆战的胜利之后,下一个主要战略行动方向指向哪里,亟待解决。正是在这种背景下,1943年1月14日至24日,丘吉尔与罗斯福率两国的军事首脑在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举行会议磋商。斯大林因忙于作战指挥,不能出国与会。会议主要议题是军事战略问题。会议决定以西西里登陆为最近作战目标,使地中海的运输线更为安全,分散德国对俄国前线的压力并加强对意大利的压力。

会议任命艾森豪威尔为北非盟军实施“哈斯基行动”(进攻西西里战役)的最高统帅,英国的亚历山大为其副手。会议的第二个主要议题是在北非建立法国政权的问题。经过协商,最后达成协议,建立吉罗和戴高乐共同领导的统一的临时行政机构。会议的最后一个重大结果是宣布了德、日、意法西斯必须“无条件投降”的原则。

罗斯福与丘吉尔在卡萨布兰卡

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吉普车里出席卡萨布兰卡会议的仪式

开罗会议

1943年11月22日至26日,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和当时中国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在开罗举行了代号为“六分仪”的会议。会议主要讨论了如何进一步协调对日作战以打败日本法西斯这一十分重要的问题。盟国决定占领缅甸北部,打通滇缅路,增加对华援助。

会议签署了《中美英三国开罗宣言》。三国通过宣言重申:三国对日作战的目的在于制止及惩罚日本的侵略;剥夺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在太平洋所夺占的一切岛屿,把日本侵占中国领土东北地区、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使朝鲜恢复自由独立,并坚持战斗到日本无条件投降。会议之后,《开罗宣言》被带到德黑兰,经苏联首脑斯大林同意后于1943年12月1日与《苏美英三国德黑兰宣言》同时公布于世。

中英美三国首脑蒋介石、丘吉尔、罗斯福及宋美龄在开罗会议

1943年8月魁北克会议时,罗斯福、丘吉尔及英国外交大臣艾登等在一起

德黑兰会议

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和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斯大林偕各自的外长和顾问,就盟国战略与战后和平问题于1943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举行了首次会晤,史称“德黑兰会议”。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开辟第二战场问题。三国首脑达成协议,进攻西欧的“霸王”战役和进攻法国南部的战役于1944年5月同时发动,登陆兵力达100万人;苏联则承诺在同一时间向德军进攻,以配合盟军西线的行动;关于对日作战问题,苏联初步同意在欧洲战争结束后半年左右参加对日作战。

会议还就战后世界安排问题进行磋商。关于战后德国的处置问题和波兰边界问题,由于意见不一致,而未达成具体协议。德黑兰会议还就战后国际组织问题交换了意见,并同意建立一个非地区的世界性的国际组织以维护战后的秩序与稳定。会议结束后,三国签署了《苏美英三国德黑兰宣言》和《苏美英三国德黑兰总协定》。

1943年1月,斯大林、罗斯福和丘吉尔在德黑兰举行第一次会晤

德黑兰会议会场

华侨及各国人民对中国抗日的支援

抗战爆发后,侨居世界各地的1000余万华侨,先后建立了全欧华侨抗日救国联合会、旅美侨胞义捐救国会、墨西哥华侨抗日后援会、厄瓜多尔华侨救国总会、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等约649个团体。他们“输财助战”,捐款总数达50亿法币,还大量认购公债,捐献抗战物资。他们积极回国参加抗战,仅粤籍华侨就达4万余人,成立各种由专门技术人员组成的救国团体,如暹罗华侨汽车司机工友归国服务团、新加坡机器工程回国服务队、非洲汽车工友服务队、缅甸华侨义勇工程队、星洲华侨救护队、越南华侨童子军战地服务团、美洲华侨航空义勇军、菲律宾华侨飞行员战斗队和整修飞机工程员服务队等。

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取得,也是与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抗日战争的支援分不开的。世界反法西斯各国人民的广泛同情和支持,尤其是苏联最早同情和支援中国抗战,后期出兵中国东北歼灭关东军,以及美英等盟国给中国以人力、物力的援助,是中国抗战取得胜利的外部条件。

八路军重庆办事处的同志与侨胞慰劳团合影,左一为董必武

左:香港九龙全体司机捐献给八路军的救护车;右:纽约侨胞捐赠给八路军的救护车

马来亚森美兰华侨捐赠的救护车正开往八路军驻地

解放区欢迎国际友人班维廉夫妇等会场

左:周恩来夫妇和美国进步作家斯诺在一起;右:叶剑英等和尼赫鲁合影

苏联派阿洛夫医生到解放区工作,图为阿洛夫在做手术

左:加拿大白求恩同志奔赴华北抗日前线;右:奥地利共产党员罗生德尔大夫先后在华东和山东抗日根据地从事医务工作

左:日本反战女作家绿川英子;右:山东人民为德国作家希伯修建的纪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