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地图上的中国史(第三卷)

中华民国(上)

 

民国教育(公元1912年--公元1937年)

19 世纪 70、80 年代,洋务派就兴办了不少新式学校,培养了一批现代人オ。1905 年废止了实行近 1300 年的科举制度,试图建立新的教育体系。但是中国新式教育真正的大发展还是在 1912 年中华民国成立后。

1 月 3 日临时政府成立,蔡元培任教育总长。不久教育部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等教育法令,对清末教育进行改革。比如学堂改称学校,一律禁用旧教材。小学可以男女同校,为女子设立中学和职业学校,禁止小学读经,废除“忠君、尊孔”的教育宗旨,培养公民道德等。这些措施就像三月春风吹绿了中国的教育事业。

    1912 年教育部公布了学制系统,并于次年修改、整合,因此称为“壬子癸丑学制”。新学制规定:初等小学校 4 年,为义务教育,学生 7~10 岁;高等小学校 3 年,学生 11~13 岁;中学校 4 年,学生 14--17 岁;大学或专门学校,预科 3 年,本科 3--4 年,学生 18~23 或 24 岁;小学以下的蒙养园和大学以上的大学院都不计年限。

在科目设置上,初等小学校课程有修身、国文、算术、手工、图画、唱歌、体操,高等小学校增设本国历史、地理、理科 3 种。中学校课程有修身、国文、外国语、历史、地理、数学、博物、物理、化学、法制经济、图画、手工、乐歌、体操,女子中学略有不同。大学分为文、理、法、商、医、农、工 7 科,大学设预科和本科。

大学为研究高深学术,在预科本科之外,另设大学院,学生以在大学本科毕业或经试验有同等学历者为合格,修业年限不限。1913 年,颁布《大学规程》,又详细规定了课程,如文科分哲学、文学、历史学、地理学 4 门。

私人办学运动

1912 年以后,政府放开了兴办学校的权限,除高等师范学校一种外,私人可以开办各级各类学校。在政府的鼓励下,一时间私人兴办的学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如江苏省丹阳县的正则女校、专术专科学校和职业中学,湖南长沙周南女校,上海爱群女校等。有些学校办得十分成功,至今都是国内的知名学校,比如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南开中学、南开大学都是教育家张伯苓一手创办的。

女子教育:

在古代,女子少有受教育的机会。到了清朝晚期,这种局面开始发生改变。西方教会来到中国,纷纷创办女子学校。1844 年,英人阿尔德赛女士奉“东方女子教育会”之命,在宁波设立了我国近代第一所女子学校。戊戌变法后,中国人也创办了自己的女子学校----经正女学。此后,女子学校越来越多,女子接受新式教育的观念也不断获得认可。

临时政府教育部公布的《教育宗旨令》规定,教学内容上,女生课程标准除了加入缝纫及家政课外,一律与男生等同;受教育机会方面,女子除了享受小学及中等师范教育外,还可以接受高等师范学校、中学、实业学校等教育;开创了初等小学男女可以同校的先例。

但是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清朝的遗老遗少对女子教育百般阻挠,甚至有硬毁女子学校,羞辱女学生致其自杀的恶劣事件。由于女性自主意识不强,或者不愿接受新式教育,或者把接受新式教育当作“求夫”的准备或手段,再加上民国初建,百业待兴,国家经费困难,女子教育的经费尤其紧张,所以女子教育的发展仍然十分艰难。

新文化运动后,女子教育有了长足发展,其中最重要的是大学开放女禁。当时的进步人士纷纷提出要实现男女平等教育权,就要实现男女同校和妇女享受高等教育。

据调查, 1922 年除教会学校外,全国入高等学校的女生已达 665 人,1925 年增加到 972 人,1928 年达到 1835 人。

话说版图

1911 年,辛亥革命埋葬了腐朽的清王朝,缔造了中华民国。但民主之路充满荆棘与坎坷,1915 年 12 月 12 日,袁世凯复辟帝制,不久死去。此后,中国进入了军阀割据纷争的时期,即北洋军阀政府时期(又称“北京政府时期”)。1927 年,北伐战争结束,南京国民政府建立,直至 1949 年国民党退守台湾。

北京政府初期继承了清朝的领土疆域,中华民国领土为 22 省、内外蒙古、西藏、青海。这 22 省是直隶省、奉天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山东省、河南省、山西省、江苏省、浙江省、安微省、江西省、福建省、湖北省、湖南省、广东省、广西省、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陕西省、甘肃省、新疆省。另有顺天府仍沿清旧制,1914 年,改制京兆地方。1914 年,设置川边特别行政区、热河特别行政区、察哈尔特别行政区、绥远特别行政区、阿尔泰地方(1919 年划入新疆省)。

辛亥革命前后,俄、英等帝国主义加紧了分裂中国的步伐,多次策动中国边疆地区的武装叛乱,甚至公然武装干涉。沙俄趁机唆使外蒙古封建领主脱离中国,发表“独立宣言”,宣布成立“大蒙古国”,以活佛哲布尊丹巴为“皇帝”。实际上,外蒙古完全落入沙俄之手。此后的袁世凯政府为了取得沙俄的支持,于 1913 年与沙俄签订了《中俄声明》,承认了沙俄对外蒙古的控制。

十月革命爆发后,北京政府于 1918 年派军开进库伦,恢复了对外蒙古的主权。另外,沙俄在策动外蒙古“独立”的同时,还强占了外蒙古西北部唐努乌梁海地区,面积达 17 万平方千米。与沙俄一样,英国也在觊觎中国的领土,屡次在我国边疆地区策动武装叛乱和分裂活动。西藏达赖勾结英国侵略分子策动叛乱。1913 年 1 月,宣称西藏“独立”,英军则以“护商”为借口,侵入拉萨。

广大藏民坚持反对破坏祖国的统一,北京政府也多次入藏平叛。但袁世凯政府虽不敢放弃对西藏的控制,却也不敢得罪英国,只好采取模棱两可的态度。1913 年,英国操纵的中英藏会议在印度北部的西姆拉召开。提出西藏“自治”的 5 项要求,遭到中方代表的坚决反对。

次年,英国与西藏地方签订了非法的“西姆拉条约”。中国政府代表拒绝签字,并声明凡是英国与西藏地方当局本日或他日所签订的条约或类似文件,中国政府一概不予承认。另外,会议期间,英国代表麦克马洪还背着中国政府代表与西藏地方以秘密换文的形式,划定了所谓的“麦克马洪线”,将 9 万平方千米的中国领土划归英属印度。1918 年,日本提出了霸占山东各项权利的要求,段祺瑞政府表示“欣然同意”,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侵略权益。

此外,在收回租界问题上,孙中山和临时政府在一些场合提出过要收回租界主权,但他还幻想着外国的帮助并未采取任何实际行动。至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则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南京国民政府在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的基础上,从 1929 年开始又通过外交途径不断与西方列强交涉,以换文的形式正式收回了天津比租界,镇江、厦门英租界。1930 年,又收回了英国在山东威海卫及刘公岛的租借地。

清朝末年,全国分为省、道、府、州、县(厅)五级。1913 年袁世凯政府公布《划一现行各省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废府州、存道县,实行省、道、县三级的地方行政体制。截至 1926 年,全国共辖地方一级行政单位 33 个:23 省(包括台湾省),5 个特别行政区,4 个地方,1 个特别市。下辖 98 道,1800 余县。1928 年,南京国民政府宣布废除“道”的建制,次年完成。

中外史海对照:

20 世纪初,各帝国主义国家展开了激烈的争夺,为此地中海沿岸和巴尔干地区出现严重的政治军事危机和局部战争。1905-1906 年和 1911 年,法、德两国为争夺摩洛哥发生两次战争危机;1908-1909 年发生波斯尼亚危机;1911-1912 年爆发意土战争;1912-1913 年发生两次巴尔干战争。

1914 年 6 月 28 日,奥匈帝国皇储弗兰茨·斐迪南夫妇在波斯尼亚检阅军事演习时,被一个 17 岁的爱国者普林西比开枪打死。这就是著名的萨拉热窝事件,它成为帝国主义者发动战争的借口。7 月 28 日,奥匈帝国在德国的支持下向塞尔维亚宣战。8 月,德国相继对俄国、法国宣战。同时,英国向德国宣战,奥匈向俄国宣战。这样战争双方分别是两大帝国主义集团:同盟国的德国和奥匈,协约国的英国、法国和俄国。

后来三国同盟的另一成员国意大利于 1915 年 5 月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此后参战国范围越来越广,远远超出了欧洲。1918 年大战结束时,全世界共有 31 个国家参战,其中协约国有 27 个,同盟国 4 个。战火也波及亚洲、非洲、美洲广大领域,这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 到 1916 年年底,东西两条战线已经基本固定下来。战争形势也比较明朗,协约国无论在人力、物力、军事实力上都远远超过同盟国。同盟国速战速决的计划破产,处境越来越不利。

到了 1917 年,交战双方都深感耗费太甚,国内百姓痛苦不堪,政治局势不稳。俄国终于爆发了二月革命。

11 月 7 日(俄历 10 月 25 日)布尔什维克党又举行武装起义,推翻了继续参战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的苏维埃政权。这就是著名的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的胜利和俄国退出帝国主义战争,在各国引起了巨大反响,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1918 年下半年,同盟国各国相继宣布投降。1918 年 11 月 11 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这次战争对双方来讲,都是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是人类历史的浩劫,给世界各国人民造成巨大的灾难。

战后各国都将主要精力用于稳定国内政治形势和发展经济。1924 年以后,欧洲主要国家的工业生产逐步恢复到一战前水平。美国从一战中受益,经济尤其繁荣,但是繁荣背后也隐藏着潜在的危机。1929 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风暴登陆美国,继而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遍及工、农、商、金融各个领域。经济危机过后,世界经济再也没有出现昔日的辉煌,陷入萧条的泥淖。直至 1936 年才逐渐恢复到 1928 年的水平。

另外,俄国新建立的苏维埃政权粉碎了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自卫军的叛乱,于 1922 年 12 月 30 日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面对困顿的国内经济和恶劣的国际形势,相继采取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这一系列政策使苏联的经济不断恢复并有所发展,但年轻的布尔什维克党对于如何走社会主义道路仍在进行艰难的摸索。

武昌起义简图

武昌起义:

1911 年 10 月 9 日,孙武在汉口俄租界赶制炸弹时不慎爆炸,机密文件被俄巡捕搜去,机关暴露。蒋翊武决心在当晚 12 时立即起义。不料风声再次走漏,革命机关被查抄,蒋翊武逃离武汉。

面对群龙无首的困境,新军中的革命党人自行联络,于 10 月 10 日晚发难。当晚 7 时许,工程第八营革命党人首先发动,与守库革命党人,迅速占领楚望台。11 时左右,革命军以工程营为主力,分三路向总督署发起进攻,未能得手。午夜,革命党人再次发起猛攻, 凌晨 2 时,革命军终于攻占了总督署。11 日晚至 12 日凌晨武汉三镇全部光复。此后,湖北革命党人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湖北都督府,以新军二十混成协统黎元洪为都督。

武汉辛亥革命雕塑

辛亥革命

1911 年 10 月 10 日,武昌起义的枪声震惊了全国,起义的火种也以燎原之势点燃了全国。短短一月之内,湖北、湖南、陕西、山西、江西、云南、江苏、贵州、浙江、安徽、广西、福建、广东、上海纷纷宣布独立。

清朝统治已如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但是,革命浪潮的高涨无法掩饰固有的弱点。革命队伍鱼龙混杂,立宪派、旧军阀、旧官僚混迹其中。革命派并没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同盟会的组织也很不健全。他们既担心帝国主义的干涉,又没有具体的应对措施,只希望尽快推翻清朝统治,建立共和制度,以最廉价的成本取得最大的胜利。

不久,孙中山自海外归来,当选为临时大总统,南京临时政府诞生。1912 年 1 月 1 日,孙中山在南京宣布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这标志着中华民国的诞生。

风云人物

袁世凯像

袁世凯:

   袁世凯(1859-1916),字慰庭,号容庵,河南项城人。北洋军阀首领,中华民国大总统。早年任驻朝鲜通商大臣。回国后,在天津小站练兵,培植亲信。他向慈禧太后告密,出卖维新派,又铁腕镇压义和团,继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逐渐成为众人瞩目的实力人物。辛亥革命爆发,逼迫宣统帝退位,被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成为正式大总统。1916 年,复辟称帝,不久在万民唾弃中病逝。

梁启超像

梁启超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近代著名政治活动家、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早年拜康有为为师,走上了改良维新之路。“戊戌政变”后,东渡日本,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倡导改良,反对革命。后积极参加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斗争。他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曾在清华学校、南开大学执教,致力于文化教育与学术研究,写下了《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等名著,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蔡元培像

蔡元培:

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浙江绍兴山阴县(今绍兴县)人,原籍浙江诸暨。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他曾任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中法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重视劳动教育、平民教育和女子教育,为发展中国新文化教育事业,建立中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作出了重大贡献,堪称“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孙中山像

孙中山:

孙中山(1866-1925),名文,号逸仙,曾化名中山樵,后即以中山为号。广东香山(今广东中山)翠亨村人。早年赴檀香山接受西方教育,一直怀有“改良中国”的愿望。1894年成立兴中会,1905年成立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作为革命纲领。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失败后,又发动二次革命、护法运动等革命运动,力图实现民主共和。1924年,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继续革命。1925年,因患肝癌在北京逝世,后移葬南京紫金山。后人将其论著整理成《孙中山选集》《孙中山全集》《国父全集》等书。

胡适像

胡适:

胡适(1891--1962),原名嗣糜,后改名胡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著名学者、诗人、哲学家,因倡导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早年赴美留学,1917 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一时享誉全国。1917 年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1918 年加入《新青年》编辑部,大力提倡白话文,宣传个性解放、思想自由,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1938-1942 年出任国民政府驻美大使。1946-1948 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49 年去美国。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尝试集》《白话文学史》和《胡适文存》(四集)等。

陈独秀像

陈独秀:

陈独秀(1879--1942),原名庆同,官名乾生,字仲甫,号实庵,安徽怀宁(今安徽安庆)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1902年留学日本,次年加入革命党暗杀组织,曾办《安徽俗话报》,宣传革命思潮。1915年创办《新青年》,提倡政治民主,反对封建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五四爱国运动的思想指导者,马克思主义的积极传播者。1920年在上海创建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次年在中共一大上当选为中央局书记。1929年因“右倾错误”被开除中共党籍。1932年被国民党当局逮捕,1937年释放。晚年客居四川江津,1942年病逝。他善诗文,除了政论文章,还著有《独秀文存》《陈独秀诗集》等。

鲁迅像

鲁迅:

鲁迅(1881-- 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1898年离开故乡考进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后又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1902 年初毕业后被选派赴日留学,先是学医,后为改变国民精神,弃医从文。1909 年 8 月回国。辛亥革命后,应蔡元培之邀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供职,后又随即迁住到北平。1918 年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在《新青年》上发表新文学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至 1926 年,又相继出版短篇小说集《呐喊》和《彷徨》等。1936 年于上海病逝。主要作品收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专集中。

陈寅恪像

陈寅恪:

陈寅恪游学欧洲,学识渊博,梁启超十分欣赏,便向清华校长曹宗祥推荐。曹问:“他是哪一国博土?”梁答:“他不是学士,也不是博士。”曹又问:“他有没有著作?”梁答:“也没有著作。”曹说:“既不是博士,又没有著作,这就难了!”梁启超生气了,说“我梁某也没有博土学位,著作算是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你若不请,就让他去国外吧!”曹一听连梁启超都这么说,就将陈寅恪先生请到了清华学校。

陈寅恪学识广博,记忆力惊人,而授课内容也从不落俗套,每次都有新的见解。当时已经是知名学者的吴宓、朱自清、钢和泰都要风雨不误地去听。当时大家称他为“教授之教授”“活辞书”。

辛亥风云

1913年各国代表与袁世凯合影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辛亥革命胜利后,北洋新军的首领对南方革命势力进行公开的武力威胁。此后,经南北议和,孙中山辞职,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长期以来,袁世凯都被指责“窃收革命果实”。其实,当时袁有雄厚的政治资本:听命于他个人的北洋新军,长期从政的丰富经验和人事关系,庚子之变时在山东“保境安民”的盛名,新政时力主宪政改革的开明形象,被满人排挤归山的经历。在当时的政界,声名赫赫,无出其右。

国内外大部分政治势力确实觉得他是能“收拾江山”的不二人选。就连革命党内部“拥袁”的呼声也十分响亮。而孙中山无权无钱,南京临时政府已面临捉襟见肘的困境。孙中山辞职,固然表现了不恋权位的高风亮节,但袁氏就职也是历史大势的必然。

蔡锷使用过的指南针

袁世凯称帝与护国运动:

袁世凯一直做着称帝的美梦,并决心在 1916 年 2 月 4 日(农历元旦)正式登基称帝,这激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对。梁启超与前云南军政府都督蔡锷秘密开会,商定文武双管齐下,推翻袁世凯。

1915 年 12 月 25 日,唐继尧、蔡锷、李烈钧等人联名通电全国,宣布云南独立,成立护国军政府,出兵分三路讨袁。 随即,贵州护军使刘显世宣布贵州独立,响应云南护国军。李烈钧率部经广西攻打广东、江西,也是一路凯歌。各省见状,纷纷宣布独立。 1916 年 3 月 22 日,袁世凯被迫宣布撤销帝制。1916 年 6 月 6 日,在全国军民的唾骂声中,袁世凯一命鸣呼。护国运动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大总统勋章及誓词

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誓词:

长 75 厘米、宽 45 厘米。1912 年 1 月 1 日晚 10 时,孙中山庄严宣誓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这是他宣读的亲笔誓词:“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军阀割据::

袁世凯垮台后,群龙无首,北洋军阀很快陷入四分五裂。帝国主义为了扩张在华势力,各自寻找新的代理人;各派军阀为了求得生存,也各自寻找靠山。中国出现了军阀割据、战火连绵的局面。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控制着安徽、陕西、山东、浙江、福建等省,而且掌握着北京政府的实权,势力最大。以冯国璋为首的直系军阀,受到美、英帝国主义的扶植,拥有江苏、江西、湖北三省之地,势力仅次于皖系。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军阀控制着东北地区,在皖、直两系之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背后还有日本帝国主义的支持。此外,还有控制山西的阎锡山和控制徐州的张勋等军阀,以及南方广东、广西、云南、四川、贵州、湖南等地的地方军阀,其中较大的有以唐继尧为首的滇系和以陆荣廷为首的桂系,他们都受到英、美帝国主义的扶植。

北京天坛黄龙旗

张勋复辟

张勋在清末的时候官拜江南提督,对清室感恩戴德,虽建立了民国,脑后还留着大辫子,他手下的官兵也是如此,当时被称为“辫子军”。

1917 年 7 月 1 日早晨,张勋、康有为率众入宫,行跪拜大礼,请溥仪复位。还是孩子的博仪下诏宣布“临朝听政,收回大权,与民更始”,大封复辟功臣。这天,北京的警察还挨家挨户地命令悬挂黄龙旗。黄龙旗店又重操旧业,但一时供不应求,许多人家只好用纸糊一面龙旗应付。而那些早就?望清室复辟的王公贵族、遗老遗少可高兴坏了,没有朝服的就急忙到旧衣铺去抢购朝服,没有发辫的就到戏装店定做用马尾制作的假发辨。但是,复辟遭到了全国各地人民的反对,黎元洪、段祺瑞等人组成讨逆军将“辫子军”打得一败涂地。上演 12 天的复辟闹剧就这样落下了帷幕。

 

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

孙中山为了革命理想,赴汤蹈火,在所不惜。但屡战屡败的惨痛教训让他决定建立一支“理想上的军队”。国民党“一大”召开后,正式决议创办“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校址选在广州珠江口黄埔长洲岛上,因此又叫“黄埔军校”。

1924 年 5 月 5 日,第一期 500 人入学编队,6 月 16 日举行开学典礼。1930 年 10 月停办,共办 7 期。孙中山任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廖仲恺任国民党党代表。学校下设政治、教授、教练、管理、军需、军医各部,周恩来曾任政治部主任,叶剑英曾任教授部副主任。黄埔军校为国共两党培养了?大批新式军事人オ,为日后国民革命军的组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北伐路线示意图

北伐战争:

为了消灭直系吴佩孚、直系孙传芳、奉系张作霖,1926 年 7 月,国民党中央发布《国民革命军北伐宣言》,开始北伐。北伐军制订“打倒吴佩孚,联络孙传芳,不理张作霖”的作战方针,实行各个击破。7 月 11 日,北伐军攻占长沙。25 日,成立湖南省政府。8 月 12 日,蒋介石率总司令部到达长沙。

起初,吴佩孚对北伐军不屑一顾,仍把主力调往西北,进攻冯玉祥的国民军。直到北伐军攻占了岳阳,他才调集精锐,亲赴湖北督战,但以叶挺独立团为先锋的北伐军,连克汀泗桥和贺胜桥,吴佩孚部主力被击溃,已无法阻挡北伐军的攻势。9 月初,唐生智第八军攻克汉阳、汉口,10 月 10 日,攻占武昌。吴佩孚逃往河南,北伐军威名远播。11 月 8 日攻克南昌,孙传芳逃往南京,其主力被歼。12 月,攻占福州,福建全省并入国民政府。1927 年 3 月,北伐军迅速攻占安徽、江苏、浙江。21 日,中共领导上海工人发动第三次武装起义,激战 30 小时,占领了上海。至此,广州国民政府的北伐战争宣告结束。

南京总统府

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1927 年 4 月,国民政府一分为二:武汉汪精卫国民政府与南京蒋介石国民政府。经过激烈的争权斗争后,实现了“宁汉合流”。为了解除奉军的威胁,国民政府再次发动北伐。1928 年 4 月,盘踞在山东的奉系张宗昌部被击溃,张宗昌北逃大连。张作霖的“安国军”也不堪一击,接连失败。6 月 1 日,张作霖感到北京不保,连夜退回东北老家。4 日凌晨 5 时许,张作霖乘坐的火车专列经过沈阳皇姑屯时,被日本关东军预先埋好的炸药炸成重伤,当日死去。张作霖之子张学良继任东北保安总司令。面对国仇家恨,他于 1928 年 12 月 29 日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至此,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了全国。

九一八事变:

1931 年 6 月,日本陆军省制定《解决满洲问题方策大纲》,决定对中国东北采取军事行动。9 月 18 日晚,日本关东军在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距北大营约 800 米处炸毁了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当晚 10 点左右,以此为借口,日军向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和沈阳城发动进攻。事变发生时,驻守沈阳的东北军要求抵抗日本侵略者,但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十几万东北军撤到关内。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东北三省全部沦陷。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组织抗日义勇军,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在东北组织游击队,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

星火燎原

北京五四爱国运动纪念碑

北京五四运动

1915 年,日本抢占了胶州湾,并将势力范围扩大至大半个山东省。中国人民希望在一战后结束日本对中国的羞辱,收回在山东的全部权益。但是,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完全失败。 1919 年 5 月 4 日,十多所高校学生 3000 多人齐聚天安门,打出了“取消二十条”“外争主权、内惩国贼”“还我青岛”等旗号,主张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

游行队伍随后火烧赵家楼曹汝霖家,痛殴在曹汝霖家的章宗祥。 19 日,北京大中学校 25000 名学生实行总罢课。6 月 3 日,北京数百名学生上街演讲,被反动军警逮捕 178 人。5 日,北京 5000 多名学生再次上街演讲。天津、山东、上海、武汉、南京、广州等各地学生也纷纷罢课,声援北京学生。

在这场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威胁下,北京政府被迫免去了曹、章、陆三人的职务,总统徐世昌提出辞职。6 月 28 日,中国代表团迫于国内舆论压力,拒绝在和约上签字。五四爱国运动获得胜利。

浙江嘉兴南湖边复建的南湖红船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随着五四爱国运动的不断深入,马克思主义逐渐在中华大地生根发芽。1920 年 8 月,陈独秀、俞秀松、李达、李汉俊、陈望道等首先在上海成立共产觉早期组织,推举陈独秀为书记。不久,北京、武汉、长沙、济南、广州及法国巴黎、日本东京等地,先后成立共产党早期组织。

1921 年 7 月 23 日,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 106 号(今卢湾区兴业路 76 号)召开。出席大会代表有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 13 人,代表来自全国的 50 余名党员。大会进行到 7 月 30 日晚,突然遭到租界暗探的干扰,被迫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上。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党纲,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并指明党的奋斗目标是领导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大会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大会选举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选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这样,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诞生了。

    井冈山会师纪念碑

南昌起义:

1927 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为了挽救革命,决心在南昌领导北伐军 2 万多人举行武装起义,由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指挥。8 月 1 日凌晨 2 时,南昌起义的枪声响起,各路起义军按照预定计划,全歼守敌,占领了南昌。起义军继续沿用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的番号,以贺龙为代总指挥,叶挺为前敌总指挥,刘伯承为参谋长,郭沫若为总政治部主任。5 日,起义军撤离南昌南下广东,打算夺取广州,重新北伐。9 月下旬到达潮汕地区时,遭强敌围攻,主力损失严重。残余兵力一部分撤至海陆丰地区,一部分由朱德、陈毅等率领,进入湘赣粤边开展游击战争。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1933 年 7 月 11 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规定,8 月 1 日为人民军队的建军节。

秋收起义(1927 年)
    1927 年 9 月 9 日,中国共产党在湘赣边界领导发动农民武装起义。起义部队组成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在毛泽东、卢德铭的指挥下,一度占领了醴陵、浏阳和一些集镇,因敌我力量悬殊,进攻长沙的计划无法实行,于 19 日在浏阳文家市会合。20 日,毛泽东率队伍向位于湖南、江西边界的井冈山进发。途中在永新县三湾村进行改编,党支部建立在连队上,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于 10 月下旬到达井冈山地区,创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会师(1928 年)

    1928 年 1 月,朱德、陈毅率南昌起义余部和湘南农民军发动湘南起义。4 月,转战井冈山地区,与毛泽东领导的部队在宁冈砻市会师。会师后,两支部队合编成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这对井冈山革命势力的发展及第一块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发挥了重要作用。



红军过草地油画

红军长征:

工农红军主力未能打破国民政府的第 5 次“围剿”,被迫退出根据地,进行长征。1934 年 8 月,第六军团从湘赣根据地出发,10 月到达黔东根据地,与第二军团会合。此时,中央红军主力(红一方面军)八万多人也从福建长汀、宁化和江西瑞金、雩都出发,冲破了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但人员损失过半。为了躲开国民政府的围追堵截,放弃了向湖南西部进发的原定计划,向贵州前进。攻克黎平,强渡乌江,攻占遵义城。

1935 年 1 月,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后转战贵州、四川、云南边界,四渡赤水,南渡乌江,直逼贵阳,巧渡金沙江。

此后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终年积雪的夹金山,到达川西懋功。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后又穿过荒芜泥泞的草地,到达巴西、阿坝等地。10 月,终于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吴起镇。

之前坚持逃跑路线的张国率红四方面军南下,不能立足,被迫转战西康甘孜(今属四川)。1936 年 7 月,与红二方面军会合后共同北上,到达甘肃会宁地区,10 月,与红一方面军会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这次长征战略大转移揭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杂文趣事

孙中山与宋庆龄

孙中山的革命伴侣

孙中山为了革命事业日理万机,宋家的千金宋霭龄一直担任他的秘书, 但后来宋霭龄嫁给了孔祥熙,便辞去了工作,此时从美国归来的宋庆龄便接替了姐姐的工作。随着交往的深入,宋庆龄对这位革命领袖有了更多的认识, 敬佩转化为爱慕,孙中山闯进了这位少女的心怀。

当时她年仅 22 岁,孙中山已经 49 岁。宋家极力反对,不仅仅是年龄差距,还因为孙中山是个革命者,是有妇之夫。父母劝说不动痴情的宋庆龄,便把她软禁在阁楼。但她决心已下,爬出了窗户到日本东京与孙中山会合,并举办了简单的婚礼。

天津梁启超纪念馆

梁启超教子有方:

梁启超不但是叱咤风云的学界泰斗,还是最优秀的父亲,缔造了满门才俊的传奇。其子梁思成是建筑学家,我国建筑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立下了汗马功劳。梁思永是现代考古学的开拓者,称得上我国“第一位考古专门学者”。二人都当选为第一届中国科学院院士。梁思礼先后领导和参加了多种导弹和运载火箭的控制系统研制试验,1993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除了这“三院士”外,梁启超的子女中还有诗词专家梁思顺,图书馆学家梁思庄,十九路军炮兵上校梁思忠,经济学家梁思达,社会活动家、被誉为“燕京三杰”之一的梁思懿,投笔从戎的“老革命”梁思宁。

文化与发展

今日上海外滩

上海:冒险家的天堂

上海地处中国海岸线中点和长江入海口,水路交通便利,农产品丰富,周围盛产丝、茶等特产,拥有广阔的经济腹地。随着被卷入世界市场,这些优势也迅速转化为实际的经济效益。1931 年,外商对上海的投资多达 111 亿美元,占外商在华投资的 34.3%。随着外资的引入,殖民当局把持的工部局和公董局也逐渐把西方治理城市的先进方法和物质文明带入上海。如修建现代意义的通衢大道,成立远东第一家煤气公司----上海自来火公司,创设电光公司等,极大地改善了上海的城市环境。此后,交通运输、电讯通信、金融、工业等部门迅速发展,使上海迅速成为我国重要的多功能经济中心。
   

与此同时,上海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重要变化,大批新兴知识分子纷纷云集这里,传播西学、发展教育,使其成为西学传播中心、书籍出版中心、报刊中心、文学艺术中心和教育中心。带着淡淡海腥味的“海派”文化在此逐渐成长。在开放、包容的大上海,既有一掷千金的资本家,也有食不果腹的洋车夫;既有衣冠楚楚的饱学之士,也有满身刺青的黑帮老大;既有朝气蓬勃的有为青年,也有醉生梦死的达官贵人。它充满机遇与挑战,激发人的冒险精神和激昂斗志,也容易让人沉沦与堕落。

商务印书馆曾出版的图书

商务印书馆

1897 年 2 月,在上海江西路德昌里末弄 3 号,一家不起眼的小印刷厂----商务印书馆开业了。 后来由于吸引了一批知识分子加入,它便走上了不平凡的道路。1903 年,张元济开始主政,商务印书馆成立了编译所,主体业务从印刷转为出版 。

1921 年,王云五入馆,1930 年担任总经理直至 1946 年辞职。王云五头脑灵活, 一改过去以教科书为重的局面。先后成功出版了《百科小丛书》《万有文库》《大学丛书》《中国文化史丛书》《丛书集成》等,不但令商务印书馆获利,而且开启了中国现代丛书出版的风气。到了 30 年代,商务印书馆的发展达到顶峰,成为世界三大出版社之一。从 1902-1950 年,不包括大部丛书,它的出版物达 15116 种,28058 册;拥有旧中国创刊时间最长的《东方杂志》,以及《小说月报》《教育杂志》《学生杂志》《妇女杂志》等近 20 种。
   

商务印书馆致力于教科书和教育出版,广泛影响了民国几代人,可以说“凡是在解放前进过学校的人,没有不曾读过商务印书馆的书刊”,“凡是经过认字的知识分子,即知道商务”。商务印书馆不但走进了中国近代史,也改写了中国近代文化史。

今日北京前门有轨电车

电车进入中国:

有轨电车在 1881 年诞生于欧洲,20 年后便进入中国。但我国最早的有轨电车不是在市内而是在城外开行。清末,天津至北京的铁路通车,清政府愚昧、迷信,不让火车通往城内,终点站设在城郊的马家堡。为了将乘客从马家堡运至北京城内,1899 年便修建了从马家堡至永定门的电车轨道。 1904 年、 1906 年、1908 年,香港、天津、上海市内相继开通电车,它オ真正以市内现代公共交通工具的身份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电车载客量大、速度快、价钱低廉,天津电车票价头等车厢铜元 4 枚,二等车厢全程铜元 2 枚,半程仅需 1 枚,比当时人力车一里路需 8 枚铜元的车资还要低廉得多,即使一般下层劳动者也能接受,因而广受欢迎。

中山装

中山装和新式旗袍的流行:

中山装起源于辛亥革命前后,因孙中山亲自设计并大力倡导而得名。其设计寓有深刻的政治涵义:依据国之四维(礼、义、廉、耻)而确定前襟四个口袋;依据五权分立而确定前襟五粒纽扣;依据三民主义而确定袖口三粒纽扣。中山装的外形设计和工艺技术,体现出鲜明的中西合壁特色。一方面,它基本上是根据西方样式创制的,与传统中装宽袍大袖的风格迥然相异;另一方面,它又浸润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神韵,具有鲜明的东方特色。由于中山装既适应了时代潮流,又符合中国国情,同时也因孙中山的威望和政府的提倡,它一经定型,便在国内公职人员和教员、学生中流行起来,成为民国时期中国男子的主要服装样式之一。

月份牌上的民国女性

发型的变化 :

清中后期,妇女主要流行大拉翅、牡丹头、荷花头、钵盂头等发型,少女则多梳单辫或叉角辫。 民国初年,更盛行一种极短的刘海发,远远望去若有若无,称之为“满天星”。当时,女性剪发开始出现,20 年代初逐渐流行。剪发后,多用缎带束结,富贵人家的妇女还用珠翠宝石做成各种发箍套在头上。

30 年代初,上海、天津等大城市,烫发开始流行,有些人还将头发染成红、黄、棕、褐等颜色。另外,早在洋务运动时期,许多欧美留学生就纷纷剪去辫发,穿上西式服装。回国后,掀起了“剪辫易服”的风潮。

宣统二年,清政府最终颁布了准许臣民自由剪发的法令。民国政府更发出《剪辫通令》,各界人士纷纷剪去辫发。农村男子多剔成光头,而城镇商学界及公职人员则多留短发,有中间分叉、左分叉、一边倒、后梳、平头等发型。

《新青年》

新文化运动:

辛亥革命的失败和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促使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要挽救中国,必须促使国民意识觉醒。他们摸索着思想文化上的革故鼎新。1915 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成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1918 年,《青年》改名为《新青年》,集结了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刘半农、沈尹默、易白沙、吴虞等一批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坚力量。

他们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高举“民主”“科学”两面大旗,不断批判封建礼教、伦理纲常和家族制度。并以文学革命为旗号,向封建旧文学和八股文发起猛烈进攻。主张文学需言之有物,反对无病呻吟,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新文化运动如沧海大浪洗涤着广大知识青年被封建思想腐蚀的大脑 。虽然当时的形势使他们产生对中国文化全面否定和对西方文化盲目崇拜的错误倾向,但它的历史功绩仍不可磨灭。

徐志摩与陆小曼

徐志摩的诗 :

徐志摩(1896-1931) 的诗开辟了现代新诗新的传统,是新月派诗人,在民国诗坛独树一帜,并多以爱情为主题,展现绘画美、音乐美。吟一首志摩的诗便唇齿留香,仿佛看到倩影如歌的康桥,看到“冲破浓密,化作一朵彩云”的黄鹂,听到梅花雀在枝头的婉转啼唱。他的诗歌不同于传统古典诗歌的含蓄,营造了一种自由、和谐、唯美的艺术空间。

爱是徐志摩的信仰,也是徐志摩的灵性,正是爱激发了他的创作。 他不满与张幼仪的包办婚烟,向往爱的自由,在康河之畔苦恋才貌双全的林徽因,但林徵因与梁思成订婚,他只能叹息“我想攀附月色,化一阵清风,吹醒群松春醉,去山中浮动”。此后,初见有夫之妇的陆小曼时又不禁呼喊“像一朵曼陀花英英的露爽,在空灵与自由中忘却了迷惘”。两人冲破世俗的藩篱,终于走到一起。但挥金如土的陆小曼让他整日为钱奔波。他的爱情理想再次破灭,诗情枯竭,也少有佳作问世。

曹禺像

曹禺与《雷雨》:

近代中国,国门洞开,新鲜事物不断传入古老的东方,话剧在这种背景下也走进人们的生活。清末民初,话剧又称“新剧”或“文明戏”,以区别于传统的戏曲。而当时最有代表性的剧作家和作品莫过于曹禺和他的《雷雨》。《雷雨》创作于 1933 年,是曹禺的处女作也是成名作,上演后立即引起了轰动。这部四幕话剧表现了周朴园、侍萍、蘩漪、周萍、四凤两代人之间的情感纠葛,对于感情、爱情、人性、阶级、命运及其背后的力量作了深刻的探索,也批判了当时封建性浓厚的资本家家庭的腐朽。

《雷雨》在思想艺术上取得了空前的成就,标志着中国话剧在探索中已走向成熟。北京人艺至今高举“中国百年第一大戏”的旗帜,组织最出色的演员阵容在全国公演《雷雨》,可见该剧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