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洲与巨型侧颈龟

雨季过后,亚马逊河流域的降雨就会减少,有时甚至会进入枯水期。动物们能够预测这些天气模式,并据此调整自己每一年的行为安排。

每年 10 月,成千上万只雌性巨型侧颈龟开始在亚马孙河流域各处聚集起来。随着雨季结束,亚马孙河各条支流的水位开始下降,逐渐显露出沙洲。对于这些巨型侧颈龟来说,如果沙洲上有超过 1 米厚的干沙,那么这里就算得上是完美的筑巢地。

每年10月,约有5万只巨型侧颈龟来到瓜波雷河的沙洲上筑巢



到达沙洲后,巨型侧颈龟不会马上产卵。在接下来的一两周里,这些体长 1 米的爬行动物一天中有一部分时间都会在沙洲边上晒太阳。这期间,它们的卵会在体内慢慢发育。不晒太阳的时候,它们就浮在水面上,抬起头观察周遭的情况。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来这里产卵的巨型侧颈龟会越来越多。这些大型筑巢沙滩吸引了多达5万只巨型侧颈龟来此。

巨型侧颈龟会花大量时间在沙滩上晒太阳

巨型侧颈龟通常会在半夜或者凌晨产卵,它们要赶在阳光变得炙热之前完成这件事。产卵时间一到,沙滩上很快就布满了前来筑巢的巨型侧颈龟。因为它们的数量实在太多了,所以,刚来的这一批巨型侧颈龟筑巢时往往会不小心挖出上一批巨型侧颈龟的蛋。不过这些蛋不会被浪费,因为红头美洲鹫和凤头卡拉鹰已经在守株待兔,准备享用“从天而降”的美餐。



每只巨型侧颈龟会生出大约 100 枚蛋。整个筑巢和产卵过程需要约 1 个小时,在这个过程中,雌性巨型侧颈龟的身上会洒上附近其他产卵的同类刨土挖洞时掀起的沙子,还有恼人的蜜蜂会来吸食她眼睛里流出的盐分。在巢穴中产完卵,再盖沙拍平之后,雌性巨型侧颈龟就会拖着沉重的身体回到水中,离开这个地方,直到下一个旱季才会再回到这里。

一只正在筑巢的巨型侧颈龟

其他巨型侧颈龟仍在等待筑巢的时机。晚到也有晚到的好处,它们的蛋不会被别的巨型侧颈龟误挖出来。但如果河流提前涨水,沙滩就会被淹没,它们的蛋就无法完成 55 天的孵化过程。筑巢的沙滩一露出水面,巨型侧颈龟就会在本能的驱使下开始繁殖,但剩下的只能交给命运。事实上,巨型侧颈龟的未来完全取决于旱季是否稳定。


非凡的青蛙

在沙漠这种缺水的地方,你会发现一种可能在你意料之外的动物----青蛙。其中,最奇怪也最可爱的一种,是生活在非洲南部干旱地区的沙漠雨蛙。和大多数小型沙漠居民一样,它会执行严格的防暴晒和防高温的策略,在地下的沙洞中度过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只在适合觅食的晚上才出去。

白蚁是沙漠雨蛙的至爱食物

这种雨蛙的形状和大小都像棉花糖。它的腿短而粗,球形的身体上长着桨状的脚,可谓是天生的洞穴动物。不过这也意味着它不能跳跃,它会在沙子上摇摇摆摆地爬行,时刻留意着它最喜欢的食物---白蚁。这些小昆虫的身体约 79%都是水,既能让沙漠雨蛙填饱肚子又能补充水分。雨蛙要多次进攻才能抓到白蚁,当它终于成功抓到白蚁后,沙漠雨蛙必须闭上眼睛,收缩眼球往下推动食物,才能把食物咽下去。这种雨蛙真是处处都很有趣。




沙漠雨蛙

白蚁是沙漠雨蛙的一个重要水分来源,可光靠白蚁无法满足沙漠雨蛙对水分的全部需求。它们的沿海沙漠家园虽然降雨稀少,但是有一个相对可靠的水分来源----雾。晚上,冷空气从海上吹来,形成一片浓雾,将沙漠笼罩起来。夜雾在植被上凝结,聚成水珠落入沙子。沙漠雨蛙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补充水分的----不是喝水,而是经由皮肤吸收沙子里的水分,也许是借助它独特的“腹部吸水区”,它们静止时腹部会贴在沙子上。这片皮肤没有色素分布,呈半透明状,血管密集。

科学家们认为这片区域就像吸墨纸一样,有助于沙漠雨蛙从湿润的沙子中吸取水分。沙漠雨蛙非常依赖这种水分来源,因此,它们生存的地方一年中至少要有 100 天大雾弥漫。



在大雾弥漫的夜晚,一只只沙漠雨蛙接连出现在了沙丘上,雌蛙会趁这个机会寻找伴侣。如果雌蛙对娇小的雄蛙表现出兴趣,雄蛙就会粘在她的背上,随后雌蛙会迈着摇摆的步伐穿过沙子回到自己的洞穴。雄蛙的腿又小又短,只有这样做它才不会被落下。雄蛙会紧紧抱住雌蛙,和她一起钻到沙子下产卵,这样它们就可以远离沙漠烈日的炙烤。雌蛙会一直守着蛙卵,直到它们变成青蛙,而这个过程并不需要经过蝌蚪阶段。

交配中的沙漠雨蛙

在最佳繁殖时机来临前,澳大利亚储水蛙可以在地下夏蛰多年,进入一种类似于冬眠的休眠状态。为了防止水分流失,它们会缩起身体,用好几层皮肤把自己整个包裹起来,只露出鼻孔。顾名思义,储水蛙会把水分储存在体内(尤其是身体组织和膀胱里),这让它们能在地下安然度过长达 5 年。


最后的野骆驼

戈壁沙漠是世界第五大沙漠,位于亚洲的中心地带,覆盖了蒙古南部和中国北部。人们认为戈壁沙漠是一片寒冷的沙漠,这的确实至名归。在隆冬,戈壁沙漠的温度可以降至零下40度,还伴有寒风。但寒冷并不是全部,因为在仲夏,这里的温度可以飙升到45度。只有少数物种能够全年在这种极端的环境下生存,而野生双峰驼就是其中之一。

野生双峰驼曾经遍布中亚大地,现在却仅存于戈壁沙漠,而且它们充分适应了这片沙漠的恶劣气候。野生双峰驼的体温的变化幅度可达6度左右,这种变化对于大多数其他哺乳动物都是致命的。此外,它们还能承受大量的水分流失(最高可达体重的40%)。不过,如果有机会,野生双峰驼可以一口气喝下上百升水。最神奇的是,它们能嗅出几十千米外的水源。在这样一个几乎没有水的地方,这项技能着实非常实用。



野生双峰驼和它的幼崽



在夏天,野生双峰驼不能离开水源太远,但在冬天,它们可以长途远行。野生双峰驼的行程确实会横跨数千千米。在这段时间里,它们仍然需要喝水。不过,冬天的水洼已经被冻了起来,因此,它们必须依靠另一个水源---西伯利亚带来的降雪。积雪不会融化(天气太冷雪无法融化),而是发生了升华。在干燥的空气中,雪不经过液相直接蒸发。因此,骆驼必须找到雪,并吃下去。

拍摄野生双峰驼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仅因为这个地方面积广阔且野生双峰驼数量稀少,还因为它们对人类非常警惕。这种野生动物有着高度敏锐的感官,它们在4千米外就能察觉到并劈开人类。从双筒望远镜中看去,野生双峰驼只是一些小点,只要我们尝试靠近,它们就会马上跑开。野生双峰驼仍被猎杀的阴影所笼罩,据估算,野生双峰驼每年大约减少30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