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红色幕布

亚洲的气候季风较为知名。季风是具有季节性的风,总是从寒冷地区吹向温暖地区。季风每年都在同一时间出现,因此塑造了其所到之处的气候。4 月,随着印度次大陆升温,冷空气开始从海上吹来,这是印度季风开始的标志。季风于 6 月初在印度南部登陆,然后穿过次大陆。在季风高峰期,印度次大陆的降雨多达 1700 万吨。在有些地方,这些季节性降雨占全年降雨的 90%以上。

澳大利亚季风几乎可以与印度季风媲美。除了会带来降雨之外,它对澳大利亚以西 1500 千米外的一个小岛也具有重要意义。圣诞岛(之所以叫圣诞岛,是因为它在 1643 年的圣诞节被正式发现)占地 135 平方千米,岛上有 2000 多名居民。这个数字与世界闻名的另一种岛上居民---圣诞岛红蟹(以下简称红蟹)相比,就显得微不足道了。据估,岛上约有 5000 万只红蟹。它们的繁衍生息完全仰赖于约从 12 月开始的大降雨。

无数小红蟹回到圣诞岛海岸,把海滩“染”成红色



红蟹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都躲在洞穴或石缝中,过着孤独的生活。等到湿度足够高了,它们就会出来觅食。落叶、水果、花朵和植物幼苗都是它们的主要食物,这些食物被消化后又会被红蟹排泄到林地上,成为肥料。如果空气太干燥,红蟹就会退回到它们的洞穴中,堵住洞口以保持洞内的湿度。它们通过鳃呼吸,必须使鳃保持湿润。

当季风在 11 月袭上这座小岛时,岛上的相对湿度已经足以让红蟹开始它们史诗般的海上跋涉,数以百万计的红蟹一同开启了可能长达 10 千米的漫长旅程。红蟹在海里产卵的最佳时间就是下弦月的退潮时段,因此它们必须在这个特定的月相期进行迁徙。人们曾追踪到携带无线电发射机的红蟹沿直线走了足足 4 千米,即使在非常崎岖起伏的地形上也是如此。

当红蟹开始迁徙时,它们就成了岛上的主要话题,这是圣诞岛居民引以为豪的年度活动。不幸的是,尽管他们尽全力提供保护,每年仍有数十万只红蟹死在迁徙的路上。

它们的目的地不只是最近的海岸线。研究还表明,红蟹似乎钟爱在特定的地点产卵。没有人知道确切的原因,但这可能是因为那里是幼蟹们(或者科学上称为大眼幼体)上岸的地方。偶尔,它们会被体型更大的椰子蟹袭击。椰子蟹的螯非常有力,红蟹完全不是它们的对手。如果在它们长途跋涉的过程中天气变得太干燥,红蟹就会静待在阴凉处,以免脱水。



首先到达海岸的是雄蟹,它们会到海边打湿自己,让鳃湿润起来,并补充水分,然后回到海崖边挖一个洞,等待雌蟹的到来。它们就在这些洞穴里交配。之后,雌蟹会在洞中待上约 2 周准备产卵。当合适的潮水来临时,大量雌蟹同时从它们的临时洞穴中爬出来,大卫·阿滕伯勒爵士将其描述为“一个巨大的红色幕布从悬崖和岩石向大海移动”。它们不会游泳,每只雌蟹都会向潮水挥洒 10 万个卵子。

数百只雌蟹爬下悬崖到海中产卵

有些雌蟹钻进沙子里产卵,有些则抓住岩石和海堤。但无论它们选择哪个地点,产卵的“舞蹈”都是一样的:前爪高高举起,身体滑稽而有节奏地抖动。那些没有抓牢的红蟹可能会被冲走淹死,大多数则会在排卵后回到洞穴。这些蟹卵一进入海中就会孵化成幼体,它们可以随意游动,然后漂向近海,不过这里早有蝠鲼和鲸鲨等滤食性动物守株待兔,许多幼蟹都会因此葬身。






拍摄正在产卵的红蟹

然而,这并不会对红蟹的数量构成什么威胁。大量红蟹同时在这里产卵,孵化的幼蟹数不胜数,即使是这些大型滤食性动物也不可能把它们全部吃尽。在海上漂泊了 4 个星期后,这些幼蟹就会返回陆地生活。没有人知道为什么,但每隔 10 年就有一大批幼蟹回到岸上,把长长的海岸染成一片红色。然后,这些成群结队的小红蟹就会慢慢地向内陆进发。

虽然全岛封路有利于红蟹迁徙,但带着大量设备的摄制组就不得不想方设法克服这一挑战了。红蟹的两个产卵高峰春分别是傍晚到日落、凌晨2点到4点,因此及时封路尤其重要。在道路被封闭的时间里,摄制人员必须睡在车内。起初,他们以为最多就是住一两晚,结果一住就是5天。

洋红蜂虎的“塔楼”

旱季和雨季对非洲的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南部和东部地区,有着显著影响。这种影响在维多利亚瀑布所在区域表现得淋漓尽致。维多利亚瀑布位于赞比亚和津巴布韦的交界处,是世界上最大的瀑布之一。壮阔的赞比西河在这里迎来了 100 多米的落差。在 12 月,也就是雨季高峰期,每秒有 5000 吨水在维多利亚瀑布倾泻而下。水雾可以升腾到 400 米的高度,站在 48.3 千米外的地方都可以看到。

雨季高峰期的维多利亚瀑布

然而 5 个月后,奔腾的瀑布变成了涓涓细流,好像有人关掉了水龙头一样。但是,这种巨大的变化完全是自然形成的。这是本地区稳定的干湿循环的一部分,生活在这里的所有生命都已经适应。因此,无论旱季还是雨季,都有几家欢喜几家愁。

5月旱季时瀑布成了涓涓细流



随着旱季来临,曾经没在水下的河岸暴露出来,此时洋红蜂虎闻风而来。它们从刚果丛林飞到这里,在这些沙洲上繁殖。河岸是它们打造巢穴的绝佳地点。任何捕食者都无法从河岸上方接近,而且因为太陡,任何东西都无法从河岸下爬上去。

洋红蜂虎的洞穴可以向下延伸 2 米筑在松软的河沙中,受欢迎的河岸段有多达 6000 个巢穴。不幸的是,它们一年一度的聚集吸引了其他敏捷的食肉动物----非洲海雕。这些猛禽不仅喜食鱼,也相当偏爱洋红蜂虎。每年的这个时候,非洲海雕的偏爱尤为“明显”,因为它自己也有幼崽要哺育。

瓦氏赤羚来到洋红峰虎筑巢的河岸边

一只非洲海雕沿着河岸飞过,这给整个鸟群带来了恐慌。当非洲海雕捕猎时,聪明的洋红蜂虎应该撤退到它们的洞穴里。然而,这种五颜六色的鸟大多数都只会乱跑。非洲海雕会瞄准那些来不及逃走的鸟,把它们按在河岸上。


跃起的鳄鱼和崩塌的河岸

为了拍摄鳄鱼捕猎,摄影师汤姆·罗兰每天都坐在一条小船上,藏在鳄鱼聚居区前面一条河的河边拍摄。汤姆在观察筑巢的鸟群时,看到一小块河岸掉进了河里。这引起了他的兴趣,于是他把镜头对准了大部分鸟群,并将摄像机设置为预拍模式。5 分钟后,一大块洋红蜂虎筑巢的河岸坍塌到河中,数百个巢也随之倾覆。倒塌一开始,汤姆就点了录制,从头到尾记录了整个过程。

河岸坍塌了,数百个洋红蜂虎的巢穴随之倾覆

这是一个非常有戏剧性的镜头,而且这次坍塌比他的任何一个当地助理所见过的都要严重。在最后 1 天的最后 1 个小时里,摄像机只剩最后 1 块电池了,最后一丝暮光即将消失,我已经仔细观察了 3 小时,看到鳄鱼为了捕捉洋红蜂虎跳起了 5 次。鳄鱼没能抓到猎物,但奋力跳跃的动作仍然令人兴奋。就野生动物拍摄而言,有时拍到几分钟的精彩内容就足够了。

尼罗河鳄鱼试图捕捉飞过卢安瓜河的洋红峰虎

狂野的气候

不同地区的热带风暴有不同的名称:大西洋和北太平洋东部的风暴称为飓风,印度洋的称为旋风,西太平洋的称为台风。形成飓风的因素包括来自热带水域的暖湿空气、低空风,以及能产生旋转的气流的纬度。在旋转的作用下,风暴眼形成了。风暴眼是一个基本无风的区域,直径在 30 千米~65 千米。在飓风中,风暴眼的眼墙上对流最强烈,风速最高。5 级飓风(最高级别)的风速可超过每小时 250 千米,释放的能量相当于 1 万枚核弹。

飓风诞生于海洋,而龙卷风可以形成于陆地和海洋。飓风和龙卷风都有猛烈的旋转气柱,但龙卷风比飓风小得多。大多数龙卷风的直径在 20 米~100 米。此外,龙卷风通常只持续几分钟,平均传播距离只有 1 千米~2 千米。1925 年的“三州龙卷风”是美国有记录以来最致命的龙卷风,它行进的路程超过 350 千米,是有记录以来行进路线最长的龙卷风,造成 695 人死亡。有记录以来,龙卷风的最快风速是 1999 年 5 月测得的每小时 484 千米。

世界上雷雨最多的地方是印度尼西亚的爪哇,那里平均每年有 220 天会发生暴风雨。伴随着雷雨而来的是闪电,闪电的速度可达每小时 21.8 万千米,温度高达 30000℃,超过太阳表面温度。委内瑞拉的马拉开波湖是世界闪电之都,每年有 300 个夜晚都在电闪雷鸣。

然后是沙尘暴和暴风雪,洪水和干旱。地球上的沙尘暴每年产生多达 2 亿吨的沙尘,规模最大的沙尘暴可以跨越海洋数千千米。一场暴风雪可以降下多达 4000 万吨的雪。有记录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干旱发生在智利的阿塔卡马沙漠,那里有 400 年(1571—1971 年)没有下雨。降雨量不足也被视为导致埃及帝国灭亡的原因之一。人类历史上最致命的洪水发生在 1931 年的中国,死亡人数约 400 万。





美国4级龙卷风,漏斗云下部被阳光照亮



美国南达科他州恶土国家公园,轰鸣的闪电照亮了壮观的岩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