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上下--蕴藏着最多最好的文物国宝(上)
文物,是历史辉煌与文明兴衰的最直接物证。如果将储存华夏文明的地层比作一部书,那么黄土高原区域,则是最厚重的那一卷。俗话说:“地下文物看陕西,地上文物看山西。”陕西和山西恰好构成了黄土高原的主体。黄土高原,诞生了最多的帝王陵墓、孕育了使用最长的都城、贡献了最多的重量级国宝、产生了最多的考古大发现---当然,也是盗墓等文物犯罪最猖獗的区域。
“在陕西,一锄头下去便是秦砖汉瓦。”曾有一位本土人士对着陕西的黄土地,做出如此描述。这句话虽有夸大成分,但也的确折射出陕西文物储藏的极其丰富,也正应了那句话“地下文物看陕西”。一河之隔的邻省山西,则有这样一项美誉---“中国古代建筑的宝库”。以地面遗存而言,“地上文物看山西”已成很多人的共识。
陕晋豫三省考古大发现,占到全国的四分之一。除了陕西,甘肃东部、河南西部、山西南部等黄土高原腹地,都是文物出土集中的地方。究竟是什么原因,把这里变成“中国文物大本营”的呢?
首先,这些地区都是古人类生活和早期文明发源的地方。在远古时代,这里土壤、水热条件适宜,并拥有天赐能够“自我增肥”的黄土层---这里处在黄河中游,而洪水偏爱下游平原,海拔超过1000米的黄土高原,更像是一座避开洪灾的安全岛。陕西蓝田人遗址、山西丁村人遗址等旧石器遗址,大地湾、仰韶村、半坡、庙底沟、姜寨等新石器遗址,像石峁、陶寺等早期文明遗存---不同时期的文化、文明,基本上是连续相继出现在黄土高原。
其次,陇东、豫西、晋陕这片区域,特别是秦晋豫三省交界的黄河大拐弯地区,是商周时期各诸侯国集中分布的区域。尧舜禹最可靠的活动地在晋西南盆地,商周都城则主要在关中、河南一带。春秋强国晋国,其墓地发掘出土了山西博物院的镇馆之宝---鸟尊。鸟尊的盖子内和腹底刻有铭文“晋侯作向太室宝尊彝”,说明它是一件宗庙祭祀礼器。晋穆侯与其夫人齐姜、次夫人杨姞的墓葬是唯一一座一夫二妻并列墓,杨姞虽为次夫人,但她一人的随葬品就达到了4280余件,其中玉器就有800多件。
第三,从先秦到唐代,跨度超过千年的中心地位,让这里成为众多珍贵文物的汇聚地。西安、洛阳都是中国历史最重要统一王朝的都城,咸阳、太原、大同也短暂做过都城,做过诸侯国都城的地方就更多了。仅西安一地有西周、秦、西汉、新、东汉(献帝)、西晋(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13个王朝都城,累计时间超过1100年。
回顾2010—1016年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名单,仅陕西、山西、河南三省的入选单位,就多达16处,占到名单中数量的约四分之一。从1990年到2016年,河南地区入选“十大考古新发现”高达43次,绝大部分出自该省的黄土高原区域。
看最古老地上文物,来山西就够了
上世纪初,曾有日本学者断言,中国已经没有唐朝木质建筑了,如果想看,只能去日本。我国建筑学家梁思成、林徽因,一直希望能够在祖国找到大唐木构建筑的遗迹。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夕,梁、林在一本名为《敦煌石窟图库》的书上看到了敦煌莫高窟61号洞窟的壁画,上有“五台山图”,其中一座大佛光寺非常显眼。他们决定深入山西,试图去找到唐代木构建筑的实物。
这一年的6月26日,二人来到佛光寺,从形制上看,东大殿的确像是唐朝的,但还需要找到确凿证据。由于时间久远,大殿内生活着不少蝙蝠,在梁思成腿脚受伤不方便的情况下,林徽因爬上梯子,清理蝙蝠的粪便后,终于在梁上找到了唐代的题词,确定了佛光寺东大殿,乃是唐代遗存。佛光寺东大殿,是近代被发现的第一座、也是最大的一座唐代古建筑。除此之外,山西省的五台南禅寺大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平顺天台庵佛殿,都被证实是唐代建筑。这4座唐代木构建筑,也是全国仅有的实物。它们齐聚山西,这是巧合吗?
当然不是,山西的自然地理条件非常独特。这里四面大山大河,文物多在半干旱区的盆地之中,干燥的环境有利于文物的保存,尤其是没有白蚁,避免了虫咬毁损的风险,盆地的封闭在古代有利于躲避外界侵扰。人为原因也是它们保留下来的重要原因。一是,古代山西老百姓热衷祭神活动,对故土乡里有着深厚感情,对神灵颇为敬畏,很多古建筑跟神祗有关。二是,相比周边的河北、河南等省,山西大的战乱较少。
比如,大同五台山南禅寺在古代只是名不见经传的乡村小庙。如果北魏甚至更早其五台山数以百计的寺庙有一座幸存下来,不知要比南禅寺豪华多少倍。但是,南禅寺因为它的偏僻和默默无闻,反而幸运地保存至今,成了亚洲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山西还有3座五代时期的建筑,都有确切纪年时间。五代十国为时短暂,又是战乱时期,建筑实物能够保留到今天者凤毛麟角,而山西恰好保存了这个时期的3座木构建筑,且诞生于三个不同的朝代,堪称实物版的五代建筑史。
宋、辽、金时期木构建筑,山西现存99座,有庑殿式、歇山式、悬山式、单檐式,代表作有:高平崇明寺中殿、高平游仙寺前殿、晋祠圣母殿、应县木塔、大同华严寺大雄宝殿、大同佛光寺文殊殿。山西现存元代木构建筑有数百座,以芮城永乐宫、洪洞广胜寺为代表。山西明清建筑则至少有8000多座,遍布城乡。
进入这些建筑内部,摆在面前的是一座又一座艺术宝库。山西保存下来的古代建筑多是佛教寺院和道教庙观,内部多有壁画。据不完全统计,山西现存寺观壁画面积达20000多平方米,保存较好的约7000余平方米---数量之巨、画艺之精,或仅次于敦煌莫高窟。五台佛光寺东大殿和平顺大云院弥陀殿内,残存着唐到五代时期的壁画 86平方米,这是唐至五代寺观壁画仅存的实物。高平开化寺大雄宝殿内宋代壁画,是寺观殿堂之中仅存的原作。
山西元代寺观壁画已知现存1700余平方米,分置于芮城永乐宫、稷山青龙寺、兴化寺、洪洞广胜寺水神庙等8座寺庙之中。壁画规模最大的是元代道观永乐宫,内容为《朝元图》和吕洞宾、王重阳神化事迹、明清寺观壁画虽然仍在造作,但部的说来,画艺和色韵已急剧衰退,远不能与唐宋时期相提并论了。而且,山西的寺观壁画多有确切年代和画师的姓名---这几乎等于还原了被文人所忽略的另一部中国绘画史。
若以总量而论,山西可移动文物数量多达3.5万余处,在全国夺得头筹;现存各类古建18118处,冠居全国;现存唐代以来彩塑12712尊,居全国第一;现存寺观和墓葬壁画2.4万平方米,居全国首位;已发现旧石器文化遗址260余处,全国第一;目前保存古代戏台2888认,数量居全国之冠,其中1座金代戏台、8座元代戏台为全国仅有;现存战国至清代长城2500多公里,是我国保存长城朝代跨度最大的省份。
如此多的“头筹”、“独占”、“首位”、“第一”说明: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地上文物大省的头把交椅,非山西莫属!如果,陕西被称为地下文物的大本营,那山西便堪称地上文物博物馆!“地下文物看陕西,地上文物看山西”,名副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