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湖:孕育中华文明的天然养分

黄土高原之所以对中华早期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是因为有一样独特的物产:当地盐湖出产的池盐,而盐的重要性和垄断性甚至是粮食所无法比拟的。中国著名的两大池盐产地都在黄土高原上---山西运城解池和陕西定边盐湖,它们都曾为中华文明的形成提供了极为重要的驱动力,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从吕梁市往东翻过吕梁山,沿太原盆地一直南下,就到了运城市。这座城市,很多人知道它是关公的故里,我对它感兴趣,是因为它的南侧有一个大盐湖,古人称之为“解池”。解池出产的盐,曾风靡许多地方,是史前时期人类就开始争夺的物产,也曾决定了中华文明的走向。如今历经数千年,解池出产的盐仍然还在源源不断地供应着市场需求。

山西运城边的盐湖

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任乃强认为,为了找到盐,我们的先民们曾四处寻觅:一支沿着中国东南沿海迁徙,神农氏(一说是炎帝)时代发现了中国最早的盐---海盐;一支沿中部地区迁徙,在五帝时代发现了湖盐,在战国末期发现了井盐;还有一支沿横断山脉北上,到了青藏高原,那里的大片盐湖足以让他们长期留守了。

因此有人说,我们的先民们是追逐着盐在大地上迁徙的,由此创造了不同的文明。伟大文明的产生,一定有食盐供应方便这个重要条件。盐也是理解历史的钥匙,许多纠缠不清的历史,一找到盐的产地就清晰了。由于具备了两样法宝:盐湖和黄土—盐湖出产食盐,黄土出产粮食,因此黄土高原吸引了早期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并逐渐形成和发展出了中国早期文明。

在解池方圆几百里的范围内,考古学家们发现了许多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还有类型各异、风格独特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所有这些都被称为河东文化(位于黄河以东,故得名河东);在西北的陕、宁、内蒙古盐湖群,这一地区既有丰富的水源,又有丰厚的盐利,孕育了西北地区五彩斑斓的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辛店文化。

山西运城鹳雀楼,中国四大名楼之一

解池位于黄河以东、中条山山前的运城盆地底部,池面海拔324.5米,低于同纬度的黄河近15米,年蒸发量2100毫米,而年降水量只有450-770毫米,古海水间歇性入侵带来了盐类沉积补给,形成东西长30公里、南北约4公里的硫酸纳型盐湖。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导致这里的盐自然结晶,不必熬煮即可利用。因此解池出产的盐享有“国之大宝”的盛誉。

运城:五彩盐池千堆雪

据初步统计,在长达四五千年的开采史中,解池累计产出了近1亿吨食盐。在上世纪70年代前,解池还主要以传统的食盐生产为主,此后,现代社会所需的高价值高纯度芒硝---元明粉逐渐取代了食盐。解池—这个开发最早、时间最长、产出最多的古老盐池,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无机盐、合成洗涤剂、钾肥的生产基地。如今,一部分原始盐湖已成了著名的旅游胜地---中国死海。

在夏季,受高温影响,山西运城盐湖的池水温度、浓度发生了变化,一种在盐湖卤水中很少见的红色微生物---轮虫迅猛繁殖,使得盐湖的某些水池变色成了“玫瑰湖”。从空中俯瞰,解池犹如大地调色板,非常美丽壮观。解池以其四五千年的产盐史闻名于世,曾这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古代文明的形成做出过重大贡献。

运城盐湖---大地调色板

由于解池的名声过于显赫,位于黄土高原北部边缘的陕北定边起源就低调多了。走到近前,如果不是运输食盐的传送带和重型卡车的提醒,我很难相信,眼前一座座颜色与老人灰白头发别无二致的土丘就是盐山。而盐湖的湖水浑浊而灰黑,湖畔泥泞到无法行车下脚。

定边盐山盐雕

定边所在的榆林地区,是黄土高原非常独特的一个地带。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地在这里相遇,而长城就在黄土和沙地的分界线上时隐时现---古人修建的长城,正是游牧、农耕文明的分野,也是400毫米等降水量线穿过的地方。蒸发量远远大于降水量,使得陕北、宁夏长城沿线的200多个湖泊都具有咸水湖特征,当地人把它们叫做海子。

这些海子中,归定边的盐湖有14个,水域总面积98平方公里,是陕西省唯一产盐的地方。其中较为有名的盐湖,有花马池(即历史上著名的“乌池”)和苟池(当地老乡称之为“大池”)。和地处农耕文明核心地带的运城解池不同,定边盐湖的开发利用,最早始于迁移到这里的羌族,但真正大规模的开发,还是在中原王朝开疆拓境的时代,随即定边盐湖便深深陷入了农、牧两大部族的反复争夺中。

定边花马池

历史发展到1936年,定边解放,苏维埃中央政府为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开始对定边盐湖进行开发。1941年,王震率领的三五九旅四支队进驻定边县盐场堡打盐,定边被毛泽东誉为“陕北边区的经济中心”,而盐业也成了陕北革命根据地的第一财政。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