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地图上的中国史(第二卷)

南北朝

 

南北对峙170年(公元420年--公元589年)

偏安江南的东晋王朝,虽然在淝水之战中成功抵御了来自北方的入侵,但内部的重重矛盾也已吞噬掉了它仅有的活力。曾经的落魄子弟刘裕在镇压孙恩、卢循的起义中立下战功,一跃成为东晋政坛上的政治新星。此后,他又两度北伐,击灭南燕和后秦,不断培养自己的政治势力。418 年,刘裕受封为相国、宋公。420 年,以“禅让”夺取了司马氏的帝位。建立宋朝,改元永初,开启了我国历史上持续近一百七十年的南北朝时期。

刘裕出身寒微,因此很能体察普通百姓的疾苦。为了防止各州刺史势力过于强大,他限制州府置将设吏的数量;革除东晋末年的苛政,减轻百姓负担;重视学校教育,广纳贤才。虽然宋武帝刘裕即位仅两年就病死了,但他的这些政策被后继者继承。到了文帝元嘉后期,南方出现了少有的兴盛。

然而此后皇室内部的争权夺利使得刘宋政治日益败坏。太子刘劭杀死宋文帝始开恶端,此后新帝一即位便对掌握兵权的兄弟叔侄大开杀戒。趁着刘氏内乱,萧道成于 479 年将宋顺帝赶下了台,建立了齐朝,史称南齐。南齐仅存在了 23 年,501 年,萧道成的族弟萧衍起兵造反,攻入建康。次年,称帝,建立梁朝。梁武帝晚年轻信反复无常的东魏大将侯景,轻率地接受他的投降。结果,不但没实现统一全国的愿望,反而引狼入室,酿成“侯景之乱”,自己落得个饿死台城的结局。

侯景之乱后,梁武帝的子孙再次上演了一幕为争夺皇位手足相残的历史丑剧。557 年,小吏出身的陈霸先借机夺取了政权,建立了陈朝,自立为陈武帝。不过,较之宋、齐、梁三朝,陈朝势力最弱,疆域最小,仅存在了 33 年便被隋朝的大军消灭了。

当刘裕在南方夺取东晋政权、建立刘宋时,北方也迎来了它的统一。424 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即位,他在几年的对外战争中不断取得胜利。436 年灭北燕,439 年灭北凉,统一了广大的北方。在统一战争中,从道武帝拓跋?、太武帝拓跋焘到文明冯太后、孝文帝拓跋宏,北魏几代统治者不断地进行卓有成效的汉化改革,使北魏政权日益强大,长期遭受战乱破坏的北方经济也逐渐恢复、发展。

然而,后期的政治腐败等社会问题激起了百姓的不满,六镇起义、河北起义、山东起义和关陇起义前后持续八年之久,并最终使北魏分裂为高欢控制的东魏和宇文泰控制的西魏。东西魏没存在多长时间,便被北齐、北周取代。北齐控制的地区主要包括今天的河北、山东、河南、山西及江苏、安徽北部,是秦汉最发达的地区,而北周地盘狭小、经济薄弱。因此,北魏分裂初期,呈现出齐强周弱的局面。

但北齐政坛昏暗、贪腐,再加上土地兼并严重,“胡”、汉斗争激烈,活活断送了大好局势;另一方面,宇文氏父子因为自己国弱民贫,反而奋发图强,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强弱之势悄然转变。577 年,雄才大略的北周武帝一举消灭北齐,统一了北方。

在南北朝时期,南北双方从未断过消灭对方、一统天下的念头。439 年,刚刚统一北方的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意气风发,想乘势南下,消灭刘宋。450 年,太武帝派十万大军直通刘宋悬瓠地区,向宋文帝下战书,拉开了元嘉之战的序幕。不过,北魏大军虽然重创刘宋,但想统一南方还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又过了一百多年,北周外戚杨氏建立的隋朝才最终实现了统一,中国历史也告别了南北朝时期。

南北朝版图



南北朝时期,南北共同的疆域与西晋大体相当,东北至辽东,西抵新疆东部,南至越南横山。南北朝之间的分界线则由于政权的更迭和领土的争夺而不断变化,总的趋势是北朝节节扩张,南朝不断收缩。其疆界变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刘宋、萧齐与北魏对峙时期,萧梁与东、西魏对峙时期,陈与北齐北周对峙时期。

北魏在太武帝拓跋焘在位期间国力进一步增强,在对夏、柔然的战争多次取得了胜利。北魏太延二年(436 年),魏灭北燕。太延五年(439 年),北魏灭北凉完成了北方的统一,其疆域大致北至今中蒙边界稍北。蒙古高原和今叶尼塞河上游、贝加尔湖一带生活着柔然、高车、契骨等部族。东界已退至辽河以西,控制今大凌河下游,辽东被高句丽控制。西域只占有焉耆和鄯善一带,其他地区都脱离了它的统治。南界在今黄河以南,占有今河南中部及山东西北的局部地区。

450 年,南朝宋北伐失败,魏军反击,兵锋一度到达濒临建康的长江北岸,疆域扩展至淮河一线,南朝仅保住今江苏北部。萧道成建立齐国后,沔北南阳、新野、北襄城、西汝南及北义阳五郡,寿春、合肥、建安等淮南地又相继被北魏夺去。

南朝萧齐政权自齐武帝死后,宗室内部为了争夺皇位,自相残杀,萧道成的族弟萧衍打着为兄长报仇的名义在襄阳起兵,502 年,夺取了政权,建立了梁朝。北魏趁南朝改朝换代之际,兴兵南进,先后占领梁司州及北梁州。但由于北魏国内政局动荡,日益衰落,再也无力大举南攻。萧衍反而一度出兵北伐,收复了淮南,甚至远征洛阳。至 534 年,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大致以黄河、今山西西南、河南西部、湖北北部一线为界。

南朝萧梁与西魏的疆界西起川、陇之间,沿秦岭山脉及沔水北,今陕西、河南与湖北的边界向东延伸。到东、西魏南境接壤处,又沿淮北今河南泌阳、正阳,东北经今安徽濉溪北,江苏徐州南,过泗水、沂水、沭水东北至海州湾与东魏为界。萧梁后期,因侯景之乱,东魏占领了萧梁长江以北的两淮之地。551 年,西魏夺得汉中、上津、魏兴三郡。553 年,又占领梁州、益州。不久,西魏又划出江陵附近数县立萧察为梁帝,作为附庸,史称后梁。

北齐、北周在南部与南朝以长江为界,疆域超过北魏盛时。557 年,陈霸先建立陈朝时,长江以北的土地除了后梁政权所占江陵一隅,尽数落入北齐手中。里、樊以西,汉中、巴、蜀均被北周占领。陈朝国力日益衰落,成为南朝各代疆域最小的一个。

这一时期的地方行政区划仍然沿用州、郡、县的三级体制,但也有不少变化,开启了隋唐新制。比如州郡县的大量虚设和滥置,导致了其衰落和转化,最终演变成隋唐时期的州、县二级制。边地军镇、军府的设置,州郡长官兼督其他州郡的不定之制,为唐代的道与都督节度使制开创了先例。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北魏孝文帝时废除宗主督护制,实行三长制的改革。宗主督护制是北魏征服中原的过程中,对建有“坞堡”的汉族豪强地主妥协的产物。486 年,北魏规定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即“三长”,选拔能办事而又谨守法令者担任。三长负责掌握乡里人家的田地,检?户口,征收租调,征发兵役、徭役。通过这次改革,北魏的基层统治机构愈加完善,政令也能较好地贯彻到基层。

中外史海对照:

古代希腊人和罗马人把他们周边文明程度较为落后的民族统称为“蛮族”。生活在罗马帝国边境地区的蛮族主要包括凯尔特人、日耳曼人、斯拉夫人。而日耳曼人又因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的不同划分为东日耳曼、西日耳曼两大集团。其中东日耳曼人主要指哥特人、汪达尔人和伦巴德人。哥特人又分为东西两部。罗马帝国早在 4 世纪时就遭遇蛮族入侵,其中便有西哥特人。西罗马皇帝面对汹汹而来的蛮族势力,想让他们自相残杀,于是允诺只要西哥特人赶走其他蛮族,便可以获得土鲁斯和波尔多两块土地。于是,419 年西哥特人建立了西哥特王国。尤里克国王统治时期(466-484 年),西哥特王国达到鼎盛时期,领土大为扩张:以伊比利亚半岛为主,北至高卢南部的卢瓦尔河,东至罗纳河,481 年还将普罗旺斯纳入版图。直至两个多世纪后才逐渐衰落。

大约在 406 年以后,蛮族汪达尔人、苏维汇人、萨尔马特部落阿兰人不断涌入高卢地区,占领了西班牙半岛西部和南部的大部分地区。大约在 411 年,西班牙地区出现了两个蛮族王国----南方的汪达尔--阿兰王国,北方的苏维汇王国。

此后,汪达尔国王该萨里克率领大军进入非洲,在北非建国。439 年,又夺取罗马北非首府迦太基,并迁都于此。442 年,罗马被迫承认了汪达尔人对北非大部分地区的统治。而西罗马帝国在蛮族入侵和人民起义的打击下早已虚弱不堪,只能苟延残喘。476 年帝国军队的最高统帅日耳曼人奥多亚克终于起兵反叛,推翻了最后一位皇帝罗慕路斯·奥古斯都,西罗马帝国灭亡。

为了重现古罗马的荣光,拜占庭帝国在?士丁尼(527-565 年)统治时期采取对东方和平、对西方战争的对外政策。他匆忙结束与波斯的战争,兵锋直指西方蛮族王国。533 年,命贝利撒留进攻汪达尔王国,从而揭开了长达 20 年的征服战争的序幕。534 年灭亡汪达尔王国,554 年消灭东哥特王国,同年又利用西哥特王国的内部矛盾,趁机占领了西班牙东南沿海地区。查士丁尼的梦想是恢复古罗马,所以东欧拜占庭帝国的许多措施虽然不能顺应历史潮流的发展,但保存了灿烂的古希腊罗马文化,高度发达的文明使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城市图说:

建康城在现在的江苏南京,东北依钟山,西北濒长江,江边丘陵起伏,自古就是形胜之地。自三国东吴定都建业,此后的东晋、宋、齐、梁、陈都相继建都于此,称建康,到 589 年隋灭陈,前后达三百余年,所以有“六朝古都”的说法。

东晋后期,仿照曹魏邺城和魏晋洛阳城的制度,在东吴苑城和昭明宫的基础上扩建了建康官,周长八里,大小殿堂三千多间,极为富丽堂皇。南朝宋后,在建康城内外兴建了三十多处皇家花园和离官别苑,其中最负盛名的是以鸡笼山为中心的华林园和以覆舟山为中心的乐游苑。

拓跋圭塑像

拓跋魏的早期历史:

拓跋氏是鲜卑族部落联盟的一支,最初生活在今天的黑龙江、嫩江流域大兴安岭北部的嘎仙洞附近。大约在东汉初年,在拓跋推寅的带领下,迁徒到今天内蒙古呼伦贝尔的呼伦湖附近。东汉末年,拓跋邻和儿子拓跋诘汾带领八个小部落,继续南迁,跋涉千里,来到匈奴故地。拓跋氏的一支后来在拓跋诘汾次子拓跋力微的带领下,在云中一带过着游牧的生活。258 年迁居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举行祭天大典,统一各部,并与曹魏、西晋通好。拓跋力微死后,经过了短暂的分裂、离叛,西晋末年再度崛起。338 年,什翼犍继代王位后南征北战,日益强盛。虽曾被前秦征服,但淝水之战后在什翼键嫡孙拓跋?的带领下,于 386 年重建代国,不久,改国号魏,逐渐走向辉煌。

刘裕扩张示意图

刘裕当国:

义熙元年(405 年),刘裕灭掉桓玄后,迎回东晋安帝,辅佐朝政,手握军政大权。义熙五年(409 年),刘裕亲率水军从建康出发,矛头直指南燕。次年初攻下广固,生擒南燕国主慕容超,灭南燕。义熙九年(413年),刘裕攻破成都,收复益州,也为灭后秦扫除了后顾之忧。义熙十二年(416 年)八月刘裕亲率大军北伐。四路军队,水陆并进,各路作战顺利,次年三月,晋军主力即到达洛阳,分两路进攻关中。一路入武关,包抄长安后路,一路从潼关直取长安。北府兵骁勇善战,争相进击,七月,姚泓无奈出降,后秦灭亡,收复关中。刘裕的威望与日俱增,不久封为宋王,420 年代晋称帝。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冲龄即位,冯太后一直临朝称制,前期的整顿吏治,实行三长制,推行均田制,新户调制的政治经济改革主要是在冯太后的主持下完成的。太和十四年(490 年),孝文帝亲政,493 年迁都洛阳,继续进行汉化改革。他效仿汉魏制度,废除鲜卑官号,改定官制。并下令禁止鲜卑人披发左衽的旧俗,改穿汉服。规定汉语为“正音”,朝堂上三十岁以下的官员必须讲汉语。并把鲜卑人诸如拓跋、独孤、步六孤等二三字的复姓改为音近的单音汉姓,随迁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河南洛阳为原籍,死后不得归葬代北。同时还模仿汉族“以贵承贵,以贱袭贱”的腐朽门阀制度来定鲜卑族姓,拓跋氏改为元氏,门望最高。孝文帝力排众议,克服拓跋贵族保守势力的种种反对,保证了改制的顺利进行,促进了北方各族的融合。

北魏迁都路线

北魏迁都:

北魏自天兴元年(398 年)定都平城,至孝文帝太和年间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旧时的北魏已无法与当时的强盛同日而语,平城作为都城也愈发不合适。这里土地贫瘠、交通不便而人口集中,粮食常常供给不足。而且地处北境,极易受到柔然的威胁,南方又悬远难制。在政治上,北魏统治者也迫切需要与汉族地主的合作。但是在都域平域,鲜卑贵族的顽固势力盘根错节,很难展开汉化改革。远见卓识的孝文帝决定巧施计谋,迁都洛阳。太和十七年(493 年),他声称南伐萧齐,亲率三十余万大军,浩浩荡荡南下。行至洛阳,阴雨连绵,他假装迫切南行,大臣们跪倒一地,苦苦劝阻。他利用群臣的这种心理,趁机宣布迁都洛阳。

鸠摩罗什(344-413)原籍天竺(今印度),生于西域龟兹国(今新疆库车)

佛教的流行:

经过魏晋南北朝的战乱和统治者的提倡,意识形态上与玄学、儒学的结合,佛教逐渐深入民心,成为最有影响的宗教。后赵的佛图澄、前秦的释道安、后秦的鸠摩罗什、南燕的僧朗,都是当时的名僧,都得以参与国家大事的决断。北朝时,除了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两度灭佛,其他皇帝都大力提倡佛教。

在南方,梁武帝不但将佛教定为国教,还几次舍身出家,仅建康城就有寺院 500 多所。当时西行求经的人很多,翻译出来的佛经也为数不少。据后人统计当时共译出佛经 1000 多部,3437 卷。但是佛教的盛行也给当时社会带来严重的危害,这也是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灭佛以及范缜从理论上打击佛学的重要原因。

南北朝之间的战争与融合

刘宋初次进攻北魏:

南朝宋文帝刘义隆自登基以来,就有收复黄河以南失地的雄心。元嘉七年(430 年)兴师北伐,派右将军到彦之率五万将土入河北上,又派骁骑将军段宏率八千精骑直指虎牢。北魏拓跋焘不甘示弱,令翼州、相州、定州打造三千战船,并选派幽州以南各地驻军在黄河北岸集结戒备。到彦之自淮入泗,七月抵达须昌,进入黄河逆流而上,留军镇守滑台、虎牢、金墉。其他各路大军进驻灵昌津,很快收复了司州、充州,但这正中北魏太武帝先予后取的圈套。宋军因驻守各地而兵力分散,魏军开始全线反击,重新收复失地。到彦之焚舟弃甲,退回影城。

宋军一败再败,滑台孤悬,不断告急,檀道济前去救援也无济于事。这次北伐,以失败告终并损失惨重,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刘宋都无力大规模出兵。

刘宋与北魏瓜步之战:宋文帝元嘉二十七年(450 年)二月,北魏派十万步骑进攻刘宋悬瓠域,拉开了瓜步之战的序幕。

七月,刘宋派王玄谟率主力部队北上黄河,围攻滑台,但其军纪败坏、大失民心,被魏军击败,被迫撤退。西路军在名将柳元景的率领下,出熊耳山,连克弘农、潼关,势如破竹。但由于主力受挫,也只好撤军。此时,北魏军乘势南下,拓跋焘亲率大军渡淮,直趋瓜步,扬言要攻下刘宋都域建康。刘宋大惊,内外戒严,自暨阳至采石六百余里布下重防。次年春,北魏军企图围攻盱眙,但见刘宋布防严密无隙可乘,加之天寒地冻、粮草不济,只好撤军北还。刘宋备受打击,国力削弱,防线也逐渐由河北移至淮北,最后退守淮南。南北对峙的局面也开始向北强南弱转化。

潼关之战:

537 年正月,东魏丞相高欢率十万大军,兵分三路扑向西魏。高欢亲率北路军从晋阳进至蒲坂,在黄河搭起三道浮桥,摆出强渡黄河的架势。车骑大将军窦泰从中路偷袭潼关,司徒高敖曹从南路迂回攻击上洛,对关中形成三面围攻之势。

西魏丞相宇文泰率不足一万的军队由长安进抵广阳,迎战敌军。宇文泰识破对方计谋,发现高欢一路是佯攻,中路窦泰才是主攻方向。如能打败窦泰,高欢的主力必将不战自退。于是,宇文泰以少量兵马留在广阳以逸待劳高欢军,自己则亲率 6000 精骑撤回长安,扬言退保陇右,暗中却向潼关疾进。

宇文泰率军进至马牧泽(今陕西潼关北),并立即向窦泰军发起猛攻。窦泰猝不及防,几乎全军覆没,被迫自杀。高欢部、高敖曹部只好随之撤军。

北方人口南迁:

西晋永嘉后的二三百年间,北方地区进入了“五胡乱华”的十六国时期,我国的气候又逐渐寒冷,生存条件日益恶劣。所以通向江南国境封锁线上一旦有豁口,他们便如潮水般越淮渡江,涌向南方。这些流民近者来自徐州、充州、关中一带,远者来自并州、冀州。他们大部分集中在荆、扬、梁、益诸州,有的甚至远到岭南。另外,也有少部分人迁往东北和河西走廊。迁徙人数之众,达政府编户的 1/6。南朝政府为了安置这些流民为己所用,拉拢流民领袖如祖逖、苏峻等参与到统治阶层,还在南方成立侨州郡,即取旧居地名侨置郡县,只要注籍侨州郡户口簿,就可以享受免调役的优待。这也对吸引北人南迁起过一定的作用。

动乱与发展

侯景



南朝侯景之乱:

南朝梁武帝太清元年(547 年),东魏大将侯景与当权的高澄发生矛盾,表示愿献上统领的河南十三州降梁。梁朝大臣顾虑侯景反复无常、桀骜难驯,多不赞成。但年老昏聩的梁武帝幻想借此一统中原,派宗室萧渊明率兵接应受降。不料,东魏军早有防备,在彭城击败梁军,并俘获萧渊明。东魏借机挑拨离间,声称愿用萧渊明交换侯景,并与梁重修旧好。

梁武帝再次上当,答应了这个交易。走投无路的侯景于太清二年(548 年)在寿阳造反,随即挥师渡江,攻下建康的石头城、东府城、台城。梁武帝萧衍被软禁,最后活活饿死。

萧衍死后,侯景先后拥立萧纲、萧栋为帝,不久代梁自立,改国号汉,屠杀萧氏子孙。552 年,王僧辩、陈霸先攻下建康,侯景被部下砍死在船中,侯景之乱才宣告结束。侯景之乱是南方的大浩劫,从此南朝势力更加衰落,南弱北强的局面正式形成。

北魏末年各族人民大起义

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原来拱卫京师的北部军镇及镇兵、下层军官在破六韩拔陵的带领下,于正光四年(523 年)发动起义,起义军很快占领了六镇。北魏军队 无奈之下竟然求助于宿敌柔然。 孝昌元年(525 年),起义军在北魏、柔然的夹击下失败。

因兵败而被迁往河北的 20 万六镇兵民在河北再举义旗。 528 年,起义军在葛荣领导下,拥兵数十万,包围邺,前锋已过汲郡,后被尔朱荣奇袭得手,起义失败。同时,河间大族邢杲在山东聚众起事,一度攻入青州外城,后被魏将元天穆镇压。

正光五年(524 年),羌人莫折大提率领当地百姓揭开关陇起义的序幕,后被尔朱荣击败。北魏末年各族人民大起义前后延续八年之久,席卷今河北、山东、内蒙古、宁夏和甘肃广大地区,沉重地打击了北魏的统治。

风云人物

宋武帝刘裕像

刘裕:

刘裕(363~422),字德与,祖上是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后迁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南朝宋的建立者,420-422 年在位,即宋武帝。幼年生活贫困,以耕地、捕鱼为生。后来成为东晋北府兵将领,追随刘牢之镇压孙恩、卢循起义。义熙元年(405 年)击败桓玄,手握东晋权柄。他对内整顿更治,重用汉人;抑制兼并,整顿赋税制度。对外灭南燕,收巴蜀,平后秦,因此被封宋王。元熙二年(420 年),代晋称帝,因号宋。他建立的刘宋政权与北方的北魏标志着南北朝对峙的开始。

梁武帝萧衍像像

萧衍:

萧衍(464-549),字叔达,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南朝梁的建立者,即梁武帝,502~549 年间在位。他曾任南朝齐雍州刺史,镇守襄阳。后乘齐内乱不断,襄阳起兵夺取皇位。太清元年(547 年)接受东魏将军侯景归降,但侯景反复无常,次年冬引兵渡江,攻破建康城,他饥俄而死。他在位期间优待士族,但对普通百姓十分严酷。崇尚佛教,大建寺院,四次舍身同泰寺。梁武帝博学多才,长于文学、音律、书法,对南方的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明人辑有《梁武帝御制集》。

冼夫人像

巾帼不让须眉的冼夫人:

侯景攻入了建康城,高州刺史李迁仕被调派增援台城,但他在大皋口徘徊不前,并召会高亮太守冯宝。夫人冼氏劝丈夫别去. 没几天,李迁仕果然与陈霸先交战,反叛大梁。冼夫人知道后又心生一计,对丈夫说:“如果你去免不了一场恶斗,不如让我带一千人去,假装去给他送礼,我是妇道人家,暗藏兵器他也不会起疑。“冯宝听从了夫人的建议,轻而易举地拿下了高州城,并与陈霸先合击杜平虏。

陈武帝陈霸先

陈霸先:

陈霸先(503-559),字兴国,吴兴长城(今浙江长兴)人,即陈武帝,南朝陈的建立者,557 年-- 559 年在位。本为小吏,太清三年(549 年)在广州起兵,追随湘东王绎(梁元帝)平定侯景之乱,任征虏大将军,后趁梁元帝江陵被杀,逐渐取得权位,557 年废梁敬帝自立。在位三年,任贤使能,政治清明,江南局势渐趋稳定。他有志于统一全国,但国力衰弱,力不从心。

宇文邕像

宇文邕:

宇文邕(543- 578),即北周武帝,鲜卑族,宇文泰第四子,560-578 年在位。初即位时,堂兄宇文护专权,天和七年(572 年)杀护,亲临朝政。宇文邕为政果断明决、善于用人、崇简抑奢,贬抑佛道二教,使寺院占有的大量人口重新向国家纳税、服役。建德六年(577 年)灭北齐,占有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为后来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祖冲之像

祖冲之与圆周率

生活在宋、齐年间的祖冲之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科学家,在数学、天文历法、机械制造等方面都有精深的造诣。特别是他在前人的基础上,求出圆周率在 3.1415926 和 3.1415927 之间,是世界上把圆周率的准确数值推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第一人。当时,他用两个分数表示圆周率,一个是密率----355/113,一个 是约率---22/7。密率是分子分母都在1000以内的分数形式的圆周率最佳近似值。这是当时的最好成就。为了纪念祖冲之的卓越成就,后人把密率称为“祖率

范缜像

范缜与《神灭论》

齐、梁之时,王公贵族们大力提倡佛教,梁武帝还将佛教定为国教。但范缜目睹佛教泛滥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危害,坚持反佛斗争。他顶住压力,写了著名的《神灭论》一文。该文共 30 余条,批判了佛教宣传的人死后灵魂离开肉体后独立存在的谬论,提出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并进一步提出精神是活人的“质”所特有的,只有活人的形体才有精神的作用。《神灭论》一出,大大震撼了迷信佛教的统治阶级。梁武帝曾发动大臣六十余人撰文围攻范缜,但范缜不为所动,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

贾思勰雕像

贾思勰与《齐民要术》

贾思勰出生在北魏末年的耕读世家,自幼便十分重视农业知识的学习、研究。为了传播、推广农业技术,他博览群书、遍访老农、搜集民谚、实地考察,完成了这部衣业科学巨著----《齐民要术》。这部书共 10 卷,92 篇,集周秦至北魏农业生产知识之大成。包罗万象,内容十分丰富。包括土壤整治、肥料施用、精耕细作、防旱保墒、选种育种、粮食和蔬菜作物的栽培、果树的培植和嫁接、畜禽的饲养和医治、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许多农业技术,在一千多年后的今天仍被广泛地使用,如果树的嫁接、果树熏烟防霜法、葡萄冬季埋蔓法等。

石窟艺术

 1 世纪,伴随着佛教的东来,佛教石窟艺术也在中华大地绽放出绚丽的花朵。我国开凿石窟约始于 3 世纪,盛行于 5--- 8 世纪,最晚绵延到 16 世纪。南北朝时期,凿崖建寺之俗风靡全国,著名的云冈西部五大窟与龙门三窟是为北魏皇帝祈颂功德而建,北响堂山石窟是北齐高欢的陵庙。这时期最重要的石窟有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甘肃敦煌的莫高窟、甘肃天水的麦积山石窟、山西太原的天龙山石窟、河北邯郸峰峰的南北响堂山石窟等。除了敦煌莫高窟和洛阳龙门石窟在隋唐以后仍不断开凿外,其他各处多是在 5 世纪中叶到 6 世纪后半期开凿的。从地域上看,西起新疆,东到山东,南到浙江,北到辽宁,分布极广。这些石窟中既有特色建筑,又有大量的塑像、内容丰富的壁画、风格各异的书法名作,是享誉世界的艺术宝库。

洛阳龙门石窟

洛阳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南郊,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际,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的营造,雕凿断断续续达 400 年之久,其中北魏和唐代大规模营建有 140 多年,因而在龙门的所有洞窟中,北魏洞窟约占 30%,唐代占 60%,其他朝代仅占10%左右。龙门石窟南北长达 1 千米,至今存有窟龛 2345 个,造像 10 万余尊,碑刻题记 2 800 余品。龙门石窟是佛教文化的艺术表现,但它也折射出当时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时尚。石窟中保留着大量的宗教美术、建筑、书法、音乐、服饰、医药等方面的实物资料,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因此,它是一座大型石刻艺术博物馆,2000 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

莫高窟内文物

【敦煌莫高窟】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被誉为 20 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朝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现有洞窟 735 个,壁画 4.5 万平方米、泥质彩塑 2415 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近代发现的藏经洞,内有五万多件古代文物,由此衍生出专门研究藏经洞典籍和敦煌艺术的学科----敦煌学。1961 年,莫高窟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 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

云冈石窟内佛像

【大同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位于今山西大同市西北,当时被称为武州塞,因为临近北魏旧都平城,香火特别旺盛。现存洞窟 53 个,造像达 10 万尊之多,主要是 5 世纪末的作品。

这些佛教造像有的正襟危坐,有的载歌载舞,或击鼓或敲钟,或手捧短笛,或怀抱琵琶,悠然自得,栩栩如生,引人入胜。

其中昙曜五洞开凿的最早,有明显的印度犍陀罗色彩:鼻梁高挺,唇薄肩宽,衣服短瘦。但佛像上的舟行佛光、阴刻花纹又都流露着中国本土艺术的魅力。

由于云冈砂岩比较松软,经过一千多年的风吹雨打,不少造像的形体已经模糊。现在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 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

佛教造像

金铜观音造像

鎏金铜坐佛

执盾武士陶俑(南朝)

南朝陶牛车

多面体煤精组印

鎏金银壶,北周

青瓷莲花尊

北魏鎏金高足铜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