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有句名诗,“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形容民国时期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乱局;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借甄士隐之口说,“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讽刺政坛的云波诡谲。用它们来形容两晋十六国时期 150 多年的历史动乱倒也恰当。
根据史书记载,晋武帝治国无方,他手下的重臣何曾是奢侈无度的贪官,贾充是坏事做绝的好臣,杨骏是杨皇后的父亲。朝中虽有贤士,却不被重用。而晋武帝本人不但平庸无能,还十分好色,后宫女子有万人之多。另外,晋武帝又错误地认为曹魏之所以灭亡是没有宗室子弟的拱卫,大封宗室子弟为王,大国多达两万户,不但治民,还有兵权。这一制度诞生的那天便注定了将来政治灾难的到来。
晋惠帝时,这场政治灾难终于以贾后专权与“八王之乱”的形式登上历史舞台。“八王之乱”破坏了社会经济。西晋末年,流民问题成为最大的社会问题。从 301 年开始,全国各地都爆发了流民起义,比较重要的有李特、李雄起义,张昌起义,王如起义等。
北方的少数民族,以匈奴、鲜卑、羯、氐、羌为主的“五胡”纷纷南迁,《晋书·文帝纪》称有 870 万口。内迁的少数民族抓住“八王之乱”和流民起义的时机,纷给起兵反晋,其中刘渊、石勒起兵最早。建兴四年(316 年),刘渊之子刘聪命部将刘曜进攻长安城,刚刚迎立的愍帝司马邺被俘,西晋灭亡。从 266 年司马炎建立晋朝到其灭亡,西晋只存在了 52 个春秋。
317 年,司马懿的曾孙司马睿在江东的建业(今江苏南京)称晋王。次年,正式称帝。在南渡的中原侨姓大族和江东土族的支持下,司马氏苦心经营着偏安江南一隅的东晋王朝,直至 420 年刘裕灭晋建宋,前后存在了 100 多年。
司马睿得以在江南称帝,得力于王导、王敦兄弟的辅佐,所以元帝也给予琅邪王氏崇高的政治地位,当时坊间便流传着“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这种说法虽然可以算得上君臣共治的一段佳话,但更反映了东晋王朝皇权的虚弱无力。它开创了东晋祭则司马、政在土族的政治格局,也使早见端倪的门阀士族政治在东晋发展到了顶峰。继琅琊王氏之后,颖川庾氏、谯国桓氏(桓温等)、陈郡谢氏(谢安等)几个大族轮流执政,皇帝虽称不上傀傀,但并没有什么权力。北京大学著名历史学家田余庆先生的经典名著《东晋门阀政治》便详细剖析了东晋一朝的政局。
王敦之乱,苏峻、祖约之乱,桓玄之乱,严重削弱了东晋的统治力量,也使它在北伐问题上很难有所作为。祖逖北伐、庾氏兄弟北伐、褚裒北伐、殷浩北伐、桓温北伐中,只有祖逖与桓温取得了一些成绩,其他人要么小败则止,要么大败而归、损兵折将。而且数次北伐都发生在东晋前期,到了后期连挥兵北进的勇气都已丧失。
当东晋偏安江南时,广阔的北方地区成为五胡十六国割据征伐的战场。“十六国”由北魏史学家崔鸿的《十六国春秋》得名。其实当时所建政权不止十六个,除少数民族外也有汉人建立的。北方十六国的历史大致以秦、晋淝水之战(383 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主要有前赵与后赵的相继,前燕与前秦的对抗。战后,北方再次陷入分裂状态,前后兴起十三个割据政权。
直至 439 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割据混战的局面。382 年十月,苻坚大举攻打东晋。双方在寿阳城东的的淝水相遇,前秦军队因为撤退无序反胜为败,东晋王朝取得大捷。战后,东晋并没有乘胜追击,苻坚从容地退回关中。
正是在这种动荡中,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独放异彩的魏晋玄学。西晋时期出现了以竹林七贤、郭象为代表的名士。“永嘉之乱”后,玄学也随之流传到江东地区。另外,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东晋玄学又开始与佛教结合起来。使玄学在东晋呈现出新的特点,而来自印度的佛教也得以在中国迅速传播开来。
泰始元年(266 年),司马炎篡位称帝建立晋朝,史称西晋,仍以洛阳为都城。西晋疆域相当于三国的总和,但国力衰微,难以和两汉时的盛况相比。如左页西晋时期版图是西晋太康二年(281 年)的形势。
建兴四年(316 年),西晋被刘曜灭亡后,司马睿在建康称帝,重建晋朝,史称东晋。东晋王朝偏安江南,领土仅限于淮河以南,汉水下游、巴蜀盆地的长江以南。共分为 8 州,80 余郡。义熙五年(409 年),东晋刘裕北伐,次年攻灭南燕,占有今山东东部地区。义熙九年(413 年),又西征巴蜀,夺回梁、益二州;义熙十三年(417 年),攻灭后秦。至此,东晋王朝版图达到了最大。但由于刘裕急于南回夺取帝位,又轻易放弃了关中,这一最大的版图没维持多久,东晋即宣告灭亡,南方进入南朝时期。
各少数民族的上层分子和汉族官僚地主在北方和巴蜀地区先后建立了 20 多个割据政权,主要有汉(前赵)、后赵、前燕、前凉、前秦、成(汉)、后燕、南燕、北燕、后秦、夏、西秦、后凉、南凉、北凉、西凉等 16 个国家,所以后世多以十六国时期代称北方各国。
下图是前秦与东晋淝水之战的前一年(382 年)的版图。当时苻坚统治的前秦统一了北方,国势最为强盛,南至今淮河、四川万州以西长江一线,北至蒙古高原,西至今新疆吐鲁番盆地东部、祁连山、湟水流域、岷山、川西高原东部,东至辽东半岛,境内共有 22 州,100 多郡。
两晋十六国时期,在地方行政区划上仍沿用州郡县的三级体制。西晋初始领有 14 州,后经元康、永嘉年间,到西晋末年,有 21 个州,199 个郡国。在实行郡县制的同时,晋初还实行分封制,分封了 27 个同姓王国。
东晋时期,政府为了安置流民,实行侨寄法,在南方使用北方地名设置州县,即设侨州、侨都、侨县。东晋屡有北伐,北方失地有所收复,因此出现了侨、实郡县互改或实地已经收复侨置政区仍然存在等各种复杂的情况。
这一时期,东北还生活着高句丽、契丹、夫余、地豆于、挹娄等族,北部境外有高车、契骨、匈奴等,青藏高原分布着羌族
3 世纪 60 年代起,罗马进入伊利里亚诸帝时期。他们联合元老贵族,残酷镇压人民运动,并采用了以蛮制蛮的办法,暂时遏制了蛮族入侵。到了 80 年代,罗马帝国的政治危机表面上出现了缓和。但实际上城市衰落,农村枯竭,政治经济全面混乱的现实仍然没有解决。人民的反抗斗争一刻未曾停止。263 年,西西里岛爆发奴隶起义。273 年,罗马城内的造币厂工人和奴隶发动起义,沉重打击了政府军。
60 年代,高卢地区又爆发了由奴隶和隶农组织的巴高达运动。运动坚持三年多,一度占领了鲁格敦高卢的奥古斯托敦城后被罗马皇帝康茂德扑灭。但到了 80年代,运动死灰复燃,以更大的规模展开,并组织了军队,最后被戴克里先皇帝的共治者马克西米安镇压。由于帝国皇帝戴克里先和君士坦丁先后进行改革,才使得帝国得以继续苟延残喘,然面这些改革对于已经混乱不堪的罗马帝国已是杯水车薪。
君士坦丁去世以后,统治集团内部又陷入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在395 年,濒临绝境的罗马帝国终于分裂为以君士坦丁堡为都城的东罗马帝国和以罗马为都城的西罗马帝国。除了奴隶、隶农起义外,自 4 世纪中叶开始,人民起义运动也没有停止过。368-369 年,不列颠地区发生纳税人暴动。4世纪 30 年代,北非又爆发阿哥尼斯特运动。372 年、毛里塔尼亚发生费尔姆领导的起义。
由于匈奴人进入欧洲,引发了日耳曼人大迁徙。为了躲避匈奴侵略的西哥特人进入罗号帝国避难,却在罗马又遭受欺压和勒索,西哥特人被迫起义反抗,在帝同分裂后继续反抗西罗马。410 年攻下被称为“永恒之城”的罗马城,使得西罗马被迫迁都拉文那。西哥特人一路凯歌,又继续进攻高卢南部和西班牙北部,419 年建立西哥特王国。在人民起义和蛮族入侵的双重打击下,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的统治也岌岌可危,时刻面临灭亡的危险。
另外,在罗马帝国后期,基督教也在不断地发展壮大。戴克里先在位期间,尊奉朱庇特,自称朱庇特之子,神话个人,他不能容忍日益强大的基督教对官方信仰的蔑视和排挤,大力压制基督教的发展。他颁布敕令,禁上基督教徒举行宗教仪式,捣毁基督教堂,没收教会财产,处决基督教领袖。然而,基督教在当时的罗马帝国已成为一支强大的力量,并没有因为戴克里先的压制而衰弱。
继任皇帝的君土坦丁对基督教采取了与戴克里先完全相反的措施。313 年,颁布敕令,正式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并归还以前没收的教会财产。由于帝国统治者的宽容政策,基督教也开始走向为帝国统治者服务的道路。为了解决教会内部的教派纷争,323 年,君士坦丁还在尼西亚召集了有 318 名主教参加的大会,使得基督教具有了统一的教义和组织。这次大会使得原始基督教的质变最后完成。
西晋灭吴:
晋武帝咸宁五年(279 年)晋六路出兵。大举伐吴:琅邪王司马?从下邳发兵,直奔建业;安东将军王浑趋横江;建威将车王戎自豫州向武昌进攻;平南将军胡奋逼向公安;镇南大将军杜预自襄阳进江陵:龙将军王浚自巴蜀顺江而下。六路军队共 20 余万人,受驻扎在襄阳的大都督贾充节制。
280 年,面对敌军,东吴丞相张悌率 3 万精兵迎战,被王浑部击败,全军溃败,张悌阵亡,使长江的控制权完全掌握在晋军手中。王浚趁机扬帆而下,直指建业,吴主昏庸,军心涣散,不战而降。东吴立国 57 年而亡。
门阀政治:
历史发展到西晋时期,当年曹丕制定的九品中正制已经面目全非。这时中正官选举人才的重要职务逐渐被世家大族出身的官僚垄断,使这一制度成为他们培植门阀士族势力的重要工具。
长此以往,西晋社会逐渐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土族”的局面,政坛上也是“公门有公,卿门有卿”。门阀士族们在经济上还享有依品占田、荫客、荫亲属的特权,在教育上可以上专门的贵族学校“国子学”。这些对西晋社会产生了极坏的影响。
西晋少数民族内迁:
当时,我国的气候也有干旱、寒冷的趋势,少数民族逐水草而居,便逐渐南下。因此,这一时期出现了少数民族内迁的高潮。
内迁的种族很多,但主要有 5 个---匈奴、鲜卑、羯、氏、羌,当时被称为“五胡”。匈奴主要分布在今天的山西、陕西、甘肃一带,鲜卑散居在今江东、辽西、内蒙古、山西、甘陇一带,羯迁至山西南部的太行山,氐先到四川、陕西、甘肃交界处,后来南入川、东入关中,羌则从甘肃、青海进入陕西。内迁各族无法摆脱统治者的奴役、压迫,因此不断起义、反抗。
八王之乱::
晋惠帝皇后贾后(贾南风)指使楚王玮杀死权臣杨骏和汝南王亮,并以“矫诏”的罪名处死楚王玮。贾后的专权引起群臣反对。应诏在京的赵王伦意欲称帝,先用计使贾后杀太子,后以为太子报仇为名,杀贾后及其党羽。
永宁元年(301 年),赵王伦自立为帝,齐王?、长沙王?、成都王颖、河间王?等发兵讨伐赵王伦。赵王伦被杀后,惠帝复位。此后,齐王?、长沙王?、成都王颖、河间王?、东海王越等为了争夺朝廷的实际统治权冲突不断。永兴三年(306 年),东海王越杀死司马颖、司马?,并毒死惠帝,八王之乱宣告终结。
西晋末年的流民起义:
李特、李雄起义:秦雍六郡流民入蜀后遭到益州地主欺压。李特率众揭竿而起,304年在成都建立政权,338 年李寿改称汉,史称“成汉”,347 年灭于东晋桓温。
张昌起义:朝廷为了镇压李特、李雄起义,征发荆州人民为兵。当地百姓纷纷逃避,303 年在张昌的率领下公开反抗,后被陶侃镇压。
王如起义:官府逼迫流入宛城(今河南南阳)的关中百姓还乡。310 年,不愿回乡的流民在武吏王如的带领下夜袭晋军,后转战汉沔, 312 年因内部分裂而降晋失败。
王敦之乱:
琅邪王氏因对晋王朝有再建之功,地位极其显赫,形成了“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晋元帝司马睿对此一直耿耿于怀。为了加强皇族权力,他不断疏远王导,重用戴渊、刘隗、刁协等人。永昌元年(322 年),王敦以“诛刘、刁,清君侧”为名,在武昌郡发动叛乱。很快占领都城建康,刁协出逃被杀,刘隗北逃石勒。王敦素忌周顷、戴渊二人之オ,杀掉他们方才退兵。明帝司马绍即位后,王敦的权势更是炙手可热,不臣之心愈加明显。太宁二年(324 年),明帝讨伐王敦,王敦之乱宣告结束。
苏峻之乱:
咸和元年(326 年)明帝崩,成帝司马衍即位,外戚庾亮受命辅政。庾亮任命温峤为江州刺史以防范荆州,又欲架空飞扬跋扈的苏峻,征入京师任大司农。苏峻不甘受制于人,潜蓄逆志,联合屯住在寿春(寿阳)的祖约举兵诛亮,南渡长江,攻破建康,烧杀抢掠,改易官司,企图效法王敦,专制朝廷。
咸和四年( 329 年),庚亮出奔寻阳,与温峤、荆州刺史陶侃联军东下,消灭苏峻、苏逸兄弟,收复建康,动乱的东晋王朝勉强重新稳定。祖约北逃后赵,后为石勒所杀。
孙恩、卢循起义:
藏身海岛(可能为今舟山群岛)的孙恩,聚众百余人,一直蓄谋起事。隆安三年(399 年),司马元显征发江南八郡免奴为客者当兵,民怨沸腾。孙恩趁机在浙东登陆,发动起义。攻下上虞、会稽等地,各地百姓纷纷响应,声势浩大。后被谢琰、刘牢之击败,被迫退回海岛。400-402 年,孙恩又多次登陆,前后数十战,但最后一次进攻临海失败,孙恩投海自杀。余众推举其妹夫范阳大族卢循为领袖,继续反抗晋王朝,转战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
义熙六年(410 年),卢循率众北上,直抵建康但最终还是贻误战机,听闻刘裕回师又惊慌失指、自乱阵脚,无功而撤。卢循退至番禺,番禺也被晋军占领,被迫向交州转移。与交州刺史杜慧度战于龙编,兵败自杀。
前秦统一北方:
苻坚即位后,在汉人王猛的辅佐下,锐意进取,很快走完了前秦封建化的道路。他因此得以大展宏图,一统中原。前秦建元六年(370 年),灭前燕,擒慕容?,将关东六州划入前秦版图,并加以安抚,让鲜卑贵族继续领兵。次年,降服仇池杨纂,置南秦州。建元九年(373 年),又从东晋手中夺得西线战略要地梁、益二州,于是西南夷邛、?、夜郎都归附前秦。建元十二年(376 年)攻灭前凉张氏、鲜卑拓跋氏代国。建元十八年(382 年),又命氐族贵族吕光进驻西域。中原地区终于统一于前秦王朝,只有偏安东南一隅的东晋与其对峙。
桓温北伐:
东晋大臣桓温永和十年(354 年),率步骑 4 万,自江陵取道襄阳,直捣关中。在?柳(今陕西蓝田)连败前秦军队,兵锋直达长安霸上.前秦采取坚壁清野的战术,尽割田麦,使桓温以秦麦为粮的策略宣告破产,桓温被迫退军。永和十二年(356 年),桓温第二次北伐,击败羌族酋长姚襄,占领洛阳,但后因东晋策略不当,洛阳被前燕占领。太和四年(369 年),他再率袁真等 5 万人出徐、兖,连战告捷。但又因粮草不济,退往襄邑,被埋伏在襄邑东涧的前燕军打得措手不及,损失 3 万余人。东晋收复的淮河以北的失地也重落敌手。不久桓温贲志而殁,声势浩大的北伐惨淡收场。
淝水之战:
前秦建元十九年(383 年),皇帝苻坚下诏举国攻晋,率步骑 87 万大军一起向南进发.东晋宰相谢安派弟谢石等率 8 万军迎击秦军,胡彬率水师五千增援寿春。寿春被苻融所占,胡彬只好退守硖石自保。苻坚得知晋军寿春粮草不济的军情,亲至寿春,派东晋降将朱序劝降。朱序身在曹营心在汉,将前秦军虚实吐露无遗。
后谢石采纳他先发制人的建议,派刘牢之夜袭洛涧,斩梁成。率大军在淝水东岸与前秦军隔河对峙。谢玄要求前秦军把阵地后移,让晋军渡河决战。苻坚本欲晋军半渡时发动突然进攻,便挥师后撤,不料阵脚大乱,朱序又大呼苻坚已败,前秦军一退再退,如洪水般不可收拾。苻融被斩,苻坚为流矢所中,逃回淮北。
司马炎
司马炎(236-290),字安世,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即晋武帝,西晋的建立者,266--290 年在位。咸熙二年(265 年)继其父司马昭为相国、晋王,不久代魏称帝。太康元年(280 年)灭东吴,统一全国。在位期间实行占田制,使社会经济得以较快恢复。为了取得世家大族的拥护,准许他们荫庇亲属、佃客,占有土地,不纳赋税,加强了门阀制度。同时大封宗室,成为后来“八王之乱”的根源。死后不久,全国重新陷入分裂混战的局面。
贾南风
贾南风(256-300),平阳襄陵(今山西襄汾)人,晋惠帝皇后。晋初大臣贾充之女。相貌丑陋而酷虐残暴,由于晋惠帝智障、儒弱,毫无执政能力而得以专秉朝政。永平元年(291 年),她指使楚王玮杀死杨骏。她不满汝南王亮辅政,又使玮将其杀死,并以“矫诏”的罪名处死玮,从此擅政 10 年。她飞扬跋扈,引起朝臣不满,终于爆发了“八王之乱”。后被赵王伦杀死。
石勒
石勒(274-333),字世龙,上党武乡(今山西榆社北)人、羯族,十六国时期后赵的建立者,319-333 年在位。幼年为人佣耕,曾被贩卖到山东为奴,与汲桑等聚众起义。后投弃刘渊为将,联合汉族统治阶级,逐渐发展成割据势力。319 年,自称赵王,建立政权,史称后赵。太和元年年底(329 年初)俘刘曜,灭前赵,占领北方大部分地区,定都襄国(今河北邢台)。330 年称帝,年号建平。石勒统治期间,主动汉化,吸纳汉族地主阶级进入统治阶层,仿效魏晋实行租调制。
司马睿
司马睿(276-322),即东晋元帝,317-322 年在位。初封琅邪王,永嘉元年(307 年)出任安东将军、都督扬州江南诸军事。听从王导的建议,出镇建业,依靠战乱中南迁的北方士族,联合江南士族顾荣、贺循等,统治长江中下游和珠江流域。316 年,刘曜攻占长安,晋愍帝投降,他于次年称帝,都建康(即建业),史称东晋。他当政期间,门阀政治不断发展,大家士族拥有政治、经济特权。他也因王敦擅权忧愤而死。
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后改名潜,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末刘宋初的诗人、文学家。出身没落官僚地主家庭(东晋大司马荆州都督陶侃的曾孙),当过彭泽县令,后因对门阀士族的腐朽统治不满而辞官归隐。他接触农民,写有许多反映田园生活的作品,如《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是魏晋文学的代表作,对后世影响很大
裴秀与制图六体
裴秀(224-271),字季彦,魏晋期间河东闻喜(今山西省闻喜县)人,西晋大臣、地图学家。裴秀主编完成《禹贡地域图》18 篇,它是中国目前有文献可考的最早的历史地图集。地图集序言中提出了绘制地图的六项原则,即著名的“制图六体”,为中国传统地图(平面测量绘制的地图)奠定了理论基础,裴秀因此被称为“中国传统地图学的奠基人”
陈寿与《三国志》
陈寿(233-297),字承祚。蜀国巴西安汉(今四川省南充市)人。自幼好学,师从史学家谯周,孜孜不倦,为人狷介耿直、洁身自好。蜀汉时为观阁令史,西晋朝历任著作郎、治书侍御史。酷爱史学,立志著成一部三国史。他根据魏、吴已有史书,并广泛搜集蜀国史料,于晋灭吴后编纂成《三国志》。《三国志》首创分别以各国为正统的体例,十分符合三国的现实,又善于叙事,文笔简洁,剪裁得当,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南朝宋时经裴松之作注,更是锦上添花,成为我们今天解读三国历史最主要的典籍。
葛洪与《抱朴子》
葛洪是两晋时的道教领袖,他因著有《抱朴子》一书而名垂史册。在这部书里,他既讨论了诸如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却祸等道教理论;又论述了人间得失、世事臧否等政治理论。在他眼中,宇宙万物是由神秘的“玄”产生的,有神骨的人得到了“玄?”“或”“真一”就可以成仙,而成仙离不开服用金丹。《抱朴子》一书也被历代统治者奉为道教经典。另外,葛洪还是著名的医药学家,他撰写的《肘后备急方》记录了当时许多行之有效的药方。
顾恺之与《女史箴图》
顾恺之(约 344-405),字长康,晋陵无锡(今江苏无锡)人。东晋时期的著名画家,相传顾恺之作品的摹本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他还著有《论画》《魏晋胜流画赞(摹拓妙法)》和《画云台山记》三本绘画理论书籍。
《女史箴图》是对西晋张华所著《女史箴》一文的图解,张华的原文也被抄录在图像一侧。其中一段文字批评“人咸知修其容,莫知饰其性”,而画面却偏离了文义,直接描绘了女性美丽的容貌。
法显取经:
后秦弘始元年(399 年),年近 60 岁的法显和同伴 9 人从后秦京师长安出发,西行印度取经。他们翻山越岭,历经沧桑,终于经阿富汗到达了佛教圣地---印度。他们游历印度各地,还曾到达释迦牟尼的诞生地迦维罗卫城(今尼泊尔境内)。在回国途中又游览了狮子国(今斯里兰卡)和耶婆提国(今印尼的苏门答腊)等地。当年同行者共 10 人,而 14 年后重回故国时只剩下他自己。
回国后,他又一心扑在佛经翻译上,是我国取经、译经的第一人。另外,还著有《佛国记》,介绍了古代中亚、南亚、南洋诸国的地理、历史、风土人情。
石崇、王恺斗富:
西晋的石崇原来在荆州任上搜刮民脂民膏,收藏了许多奇珍异宝,是洛阳城首屈一指的富豪。为了炫耀财富,他还建了金谷园,种满奇花异草,养着成群的美貌歌女。而晋武帝的舅舅王恺也不甘示弱,用糖水洗锅,还做紫丝布步障,长达 40 里。石崇为了比过王恺,便让厨子用蜡烛当柴火烧饭,用上等香料粉刷墙壁,而且做锦步障 50 里。王恺岂肯认输,就向外甥晋武帝搬救兵。晋武帝为了帮舅舅,就将宫中 2 尺多长的珍贵珊瑚树送给他。王恺迫不及待地拿给石崇炫耀,没想到石崇随手拿起身边的铁如意就把它打碎了,还不屑地说:“这没什么,我赔你。”说着,让侍卫从家里拿来很多珊瑚树,让王恺自己挑。其中,好多株都高三四尺,光彩夺目、世间罕见。王恺见了自愧不如,也只好甘拜下风,再也不和石崇斗富了。
东山再起:
成语“东山再起”,说的是东晋谢安辞职归东山(今浙江上虞境内),其后复职为相的故事。谢安家世显赫,是东晋的头等士族。他的父亲、兄弟都在朝中做大官,但谢安没有凭借门第猎取高官,而是在东山过着隐逸生活,常与王羲之等人一起饮酒赋诗。可在他 40 多岁时,情况发生了变化。当时苻坚统一了北方,不断把矛头指向东晋,谢安家族也出现问题,逐渐衰败。在这种形势下谢安只得放弃名士生活,离开长期隐居的东山,出来做官了。人们称之为“东山再起”。
卧冰求鲤:
王祥自幼懂事、孝顺,可惜母亲去世得早,而后母朱氏十分狠毒又不喜欢他,常常在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父亲听了后母的谗言,也开始嫌弃他,天天让他清扫牛粪,他也任劳任怨。一个天寒地冻的日子,后母直嚷着想吃鲜鱼,王祥记在心里,一个人默默地来到河边解开衣服,想用自己的身体把冰融化了,给后母抓鱼吃。没想到厚厚的冰突然自己化开了,一对鲤鱼跃出河面。后来王祥被举为秀才,做了大官,清正廉洁、政绩不凡。
魏晋玄学:
魏晋时期的士大夫将道家的《老子》《庄子》和儒家的《易》称为“三玄”,并十分崇尚其思想。曹魏时期以何晏、王弼为代表,主张虚无的“道”或“无”是产生万物的“宗主”。稍晚的嵇康和阮籍以谈玄说虚来反抗司马氏,并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口号。西晋的玄学以向秀、郭象为代表,认为名教即自然,应该任其发展。东晋后的玄学日益与佛教结合,清谈名土们都竞谈佛理,许多僧侣也长于清谈。玄学对当时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它有利于解放人性、反对封建礼教,但当时名士虚无浮夸、放荡不羁的生活作风也为后世所诟病。
这一时期名士辈出,其中最负盛名的七位被誉为“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他们才华横溢而又桀骜不驯,游走在现实与理想之间,常借清谈、饮酒、佯狂来抒发胸中块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