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地图上的中国史(第二卷)

唐朝(下)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公元755年--公元907年)

到了天宝年间,唐朝还维持着表面的繁荣景象,但实际上内在已经腐烂不堪。高坐皇位的唐玄宗已经不是当初那个有勇有谋、运筹惟幄的英明君主,主政的宰相不是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就是擅长苛政暴敛的外戚杨国忠。唐玄宗不问边患如何,只知宠溺杨贵妃。他听信李林甫之言,信任胡人将领,先后给安禄山、哥舒翰等胡人封王赐爵,甚至收安禄山做养子。终于酿下了来日的灾祸。

天宝十四载(755 年)十?月,身兼范阳、河东、平卢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反叛,拉开了“安史之乱”的序幕。面对危亡局势,曾经叱咤风云的唐玄宗只好仓皇外逃到成都,连心爱的杨贵妃都保不住。8 年之后,这场叛乱オ勉强平定。经历了“安史之乱”浩劫的唐王朝再也无法恢复往日的荣光。

安史之乱”后,割据藩镇不肯受唐中央节制,在自己的领地为所欲为;为了扩大地盘,又与其他藩镇矛盾重重。总之,唐后期的政治动荡多与藩镇有关。唐朝廷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与各地藩镇展开了长期的斗争,规模最大的是德宗、宪宗时期对藩镇势力的用兵。建中二年(781 年),成德节度使李宝臣去世,其子李惟岳要求袭位。而正欲削藩的唐德宗驳回了李惟岳的请求。早就心怀不轨的李惟岳趁机联合魏博镇田悦、淄青镇李纳、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反抗中央。

四镇叛军遭到唐军的残酷镇压,损失惨重。但由于德宗猜忌多疑,对功臣没有给予相应的封赏。使功臣朱滔、王武俊与田悦等人走到了一起,再次发起叛乱,纷纷自立为王,攻入长安。德宗狼狈逃至奉天(陕西乾县)、梁州(陕西汉中)。后来,依靠神策军将领李晟的军队才回到长安。



元和九年(814 年)九月,淮西镇吴少阳死,其子吴元济自领军务。一心削藩的唐宪宗依靠武元衡、裴度等人对淮西用兵。这年十月,裴度来到前线取消了宦官监军,重用猛将李诉。李诉乘着雪夜袭击蔡州,擒获吴元济,迅速平定了淮西诸州。平定淮西叛乱后,沧景、产龙、成德等镇也相继归顺唐中央,唐朝恢复了表面的统一。

此后唐代晚期藩镇叛乱更甚。从光启元年(885 年)到天?元年(94 年)的十年中,唐僖宗、昭宗先后被李克用、王重荣、朱玫、李茂贞、韩健、朱全忠驱赶,又被李茂贞、王重荣、韩健、朱全忠劫持,颠沛流离,居无定所,远甚于东汉末年的少、献二帝。

除了尾大不掉的藩镇外,唐王朝还面临另一痼疾----宦官专权。到了唐后期,宦官竟能形成势力集团,为所欲为,甚至呼风唤雨。唐代宦官之祸“始于明皇,成于肃宗,盛于德宗,极于昭宗”,概括出了唐代宦官专权局面形成、发展的轨迹宦官之祸的始作俑者是唐玄宗。玄宗时期,第一位受重用的名宦就是高力士。

但玄宗一朝,有权干涉朝政的只有高力士一人,并未形成宦官势力集团。这种情况在“安史之乱”后发生了变化。“安史之乱”使得唐朝皇帝对曾经仰赖的勋臣、宿将失望至极。而与此同时,宦官李辅国等人拥戴肃宗,才使肃宗得以北上称帝,表现出难得的忠心。李辅国因此受封为元帅府行军司马事,掌管全国军队,且掌握了司法权。

而德宗到懿宗时期,宦官干政的各项制度逐渐建立,其势力也发展到顶峰。当时内枢密使作为君主的喉舌之司掌控中枢,而神策军中尉则是禁军统帅。这两个重要官职均由宦官担任,被称为“权阉四贵”。宦官专权严重时,连宰相的任命都要受其牵制。后来,连皇帝的废立、生死也掌握在宦官手中。元和十五年(820 年),宦官王守澄与陈弘志合谋杀死了创造“元和中兴”的唐宪宗。自此之后,除了敬宗是以太子身份继位外,其他的如穆宗、文宗、武宗、懿宗、僖宗、昭宗都是由宦官拥立的。

安史之乱”之后,唐王朝元气大伤,积重难返,这直接影响了文化领域,其中诗歌表现得最为明显。爱情、冶游、闲适成为主要题材,而过去的边塞诗、友情诗、酬答和送别诗不再多见。这说明交游天下的社会环境和心情都已一去不复返。

唐朝版图

而对汹汹而来的“安史之乱”,唐王朝并没有雄厚的军事力量,因此不得不向回纥借兵。但回纥“部众所过抄掠,辄杀人无所忌惮”,借兵的代价太过沉重。而镇压叛乱的将帅仆固怀恩等人,也怕飞鸟尽、良弓藏,不想彻底剿灭“安史”余部。因此,唐中央不得不赞成让“安史”降将“分帅河北,自为党援”。这些降将又摇身一变,成为了成德、幽州卢龙、魏博三镇的合法掌权者。

另外,为了安抚内地掌握兵权的刺史,朝廷也授予他们节度使的称号。这样,曾经叱咤风云、不可一世的唐帝国转而变成了“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的割据藩镇,直至唐王朝最终灭亡,也未曾扭转

此后,随着唐王朝的日渐衰弱,各地节度使的权力日渐膨胀。除军事外,他们还兼管民政、财政、监察。节度使还兼辖区内驻地的本州刺史,驻地州称都府,其他州称支郡。节度使的辖区称为镇、方镇、藩镇或道。不太重要的地方则设观察使或防御使、经略使统辖一道,与节度使相似,只是地位略低。唐后期全国共有四五十个镇。这样唐朝中后期形成了道(方镇)、州(府)、县三级的地方行政区划。

《旧唐书 地理志》载,肃宗至德、乾元年间,共三十二节度,七观察,二经略,三防御,共四十四方镇。《新唐书 方镇表》列四十ニ个。以宪宗元和十五年(820 年)为准,考诸史籍,可知当时除了京师京兆府外,全国共分为四十八镇。

受此重挫的唐王朝元气大伤,自然无暇顾及边疆地区,曾经的羁縻府州逐渐撤废或内徙。今陇山、六盘山和黄河以西、四川盆地以西都被吐蕃占领。不久整个河西走廊也被其攻陷。与南诏边界退至大渡河一线,西南地区的今云南全省、四川南部、贵州西部都成为南诏的领地。唐代未年,今贵州、湖北西北部、湖南西部和广西西部也都脱离了唐朝的管辖。

东北的渤海国日益兴盛,不断扩张,东北疆域也不断收缩,退至今辽宁中部。但此后契丹族兴起,天成元年(926 年),灭渤海国,日渐成为中原王朝新的威胁。大中年间,张议潮曾率领沙、瓜、伊、西、甘、肃、兰、鄯、河、崛、廓等 1 1州归入唐朝。但唐朝国力衰弱,不久陇右、河西的土地又陆续被吐蕃、回纥夺走,只有瓜、沙二州始终为汉人占有。




中外史海对照:

750 年,倭马亚王朝灭亡,阿拉伯帝国进入阿拔斯王朝时期,由于阿拔斯王朝旗帜尚黑,被我国称为“黑衣大食”。阿拔斯建立政权后,实行恐怖政治,以极其残酷的手段打击异己势力。幸存的倭马亚王朝后裔阿布杜?·拉赫曼逃到西班牙,以科尔多瓦为中心建立了国家。阿拔斯王朝在 8 世纪中叶至 9 世纪中叶达到鼎盛,工农业生产和国内外贸易都十分繁荣。

但这种“国强”并未带来“民富”。阿拔斯王朝为了保证皇族显贵、高级官僚富有豪华甚至奢靡腐烂的生活,向人民征收各种名目的捐税。因此,帝国兴盛时期就出现的人民反抗斗争,到 9 世纪中叶后更如燎原之势,不断爆发。816 年爆发巴贝克起义,持续 20 多年。869 年爆发黑奴起义,持续 14 年。890 年,卡尔马特派起义爆发,并于 899 年在波斯湾西岸巴林建立了国家。在这些人民起义的打击下,阿拉伯帝国再也无法恢复往日的强盛,日渐衰落。

481 年,法兰克人建立了墨洛温王朝。王朝后期诸王都懦弱无能,被称为“懒王”。因此,总理国家事务的大臣宫相权势越来越盛,大有取代国王的趋势。732 年,宫相查理·马特率军打败了前来进犯的阿拉伯人,权力更是炙手可热。751 年,在苏瓦松的贵族集会上,查理·马特的儿子丕平得到大家的公认,成为新的国王。法兰克人从此进入了加洛林王朝统治时期。

丕平之子查理在位的 746 年是法兰克王国疆土扩张的重要时期。774 年,控制了意大利北部。778 年,攻入阿拉伯人控制的西班牙,占领巴塞罗那城,但不久失败。796 年,击败游牧的阿瓦尔人。到 800 年前后,查理统治下的法兰克王国的版图与西罗马帝国的欧洲部分基本相合,因此被称为“查理帝国”,查理又被称为“查理大帝”或“查理曼”。查理去世后,虔诚者路易继位,他的几个儿子多次叛乱。虔诚者路易死后,三个儿子罗退尔、日耳曼人路易和秃头查理缔结凡尔登条约,将帝国一分为三----西法兰克、中法兰克、东法兰克 。

城市图说:

唐显庆二年(657 年)以洛阳为东都,光宅元年(684 年)改东都为神都。天授元年(690 年),武则天在洛阳登基,改唐为周,称圣神皇帝。

经过隋、唐的兴建,洛阳城内建有宫城、南北西三市和百余座坊,规模与长安相仿,其经济、文化的发达程度也不亚于长安。长安、洛阳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构成了盛唐的政治轴心。

唐代中外交通

唐朝时,陆路交通以都城长安为中心,有北路、东路、西路、西南路四线。北路经今蒙古地区到叶尼塞、鄂毕河上游,往西达额尔齐斯河流域以西。向东经过河北、辽东可达朝鲜半岛。西路穿过河西走廊,可通往中亚、西亚、巴基斯坦和印度,即汉代已经形成的丝绸之路。西南路经四川、云南,可到尼泊尔和印度。

在海路交通方面,有三条航线可达日本:渡海沿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东渡黄海经朝鲜半岛;横渡东海。从广州出发,经越南海岸,在马来半岛南端的马六甲海峡,东可到达印度尼西亚的爪哇,西可到斯里兰卡和印度,继续西行经过阿拉伯海还可到达波斯湾沿岸诸国。另外,唐代还初步开辟了到埃及和东非的航线。

中华茶道:

我国是茶树的原产地,南山北岭孕育出了苍翠、婀娜的棵棵茶树,大河小溪流淌着源源不断的古老茶文化。入唐后。我国在茶树栽培、茶园管理和茶叶制作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据封演所撰《封氏闻见记》所载,到玄宗开元年间,在泰山灵岩寺禅师的提倡下,饮茶的风气从长江流域传到了黄河流域。北方许多城市都出现了煎茶供客人饮用的店铺。而茶从江淮之地运来,或舟或车,相继不断,十分繁盛。当时产茶之地还涌现出许多茶中精品,并大量流入吐蕃和回纥地区。在这样的社会时尚中,产生精于品茗的“茶圣”“茶仙”陆羽以及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也就不足为奇了。

根据日本印本重印的“过所“

过所

过所”是百姓旅行的通行证。过所上必须写明行客身份、名字、年龄,随员身份、名字、年龄,携带的物品、牲口头数、出行目的等内容。遇到水陆关津就要拿出来接受检查。关津主司一?行人是否持有过所或公验,无者拘留;二验行人过所真伪,假冒者拘留;三核查过所所列各项,相符则过,不合则要被拘留送回原州发落。凡是私度、越度、冒度的,都要按情节轻重治罪。

图中所示是唐大中九年(855 年)越州都督府和尚书省发给日本僧人圆珍的过所。他从越州赶往长安,在度潼关时,关丞按验其过所,上面判有“勘入”。从长安回国途中在度蒲津关时,蒲关丞在其过所上判“勘出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

十年养精蓄锐后,安禄山于天宝十四载(755 年)在范阳率 15 万大军悍然反叛。叛军如山洪爆发般迅速席卷河北之地,洛阳陷落。次年,安禄山自称大燕皇帝。昏庸的玄宗不信任防守潼关的哥舒翰,迫使哥舒翰仓促出战,在灵宝被叛军一举击溃,潼关陷落。

玄宗仓皇出逃益州,都城长安落入敌手,肃宗即位。肃宗至德二载(757 年),安禄山在洛阳被其子安庆绪杀死。在肃宗的主持下,唐军迅速收复长安。乾元二年(759 年),史思明杀死安禄山之子安庆绪,自立为大燕皇帝。不久,史思明被其子史朝义杀害。后代宗即位,调集各路人马,并向回纥借兵,终于在广德元年(763 年)初灭掉史朝义,安史之乱最终结束。



安史之乱形势图



唐代宗灭史朝义之战

宝应元年(762 年)十月,雍王李适担任天下兵马元帅,都统河东、朔方及诸道行营、回纥等兵十余万,讨伐洛阳史朝义叛军。二十九日,三路唐军在洛阳北郊大败叛军,歼 6 万余人。史朝义率残部仓皇东逃,至汴州,部下张献诚不纳,只好逃往魏州(今河北大名北)。

次年正月,史朝义听信部下田承嗣建议,留田承嗣守莫州,自率 5000 骑兵北走幽州,企图征调范阳节度使李怀仙部以解莫州之围。而田承嗣随即开城投降。李怀仙早已降唐,拒绝史朝义入范阳城。史朝义最后决定北入奚、契丹,行至温泉栅(今河北丰润东)时,被李怀仙追上,走投无路,被迫自杀。安史之乱结束。

藩镇割据与宦官之祸

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形势




玄宗好大喜功,边疆战事不新,边防重镇的军事实力迅速增强,聚集着全国的精兵悍将。当时掌握边镇武力的官员被称为节度使,其势力即为藩镇或方镇。天宝初年唐朝共设九个节度使和一个岭南五府经略使,兵力达到中央及内地的 6 倍,唐王朝出现“内轻外重”的军事格局,并最终酿成“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后,藩镇势力并未削弱,还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危险局面。

《旧唐书》共列方镇 44 个,实际不止。其中“河朔三镇”(成德、魏博、卢龙)等公开对抗中央,被称为叛镇,祸害最烈。另外有中原型藩镇,控扼河朔,屏障关中,又是东南财富流入关中的重要通道;边疆型藩镇,用于防范周边少数民族的入侵;东南型藩镇,唐王朝的财富供应地。这三类藩镇大体上服从中央政令,但也常常与中央兵戎相见,桀骜难驯。双方的较量一直持续到唐灭亡。五代十国时期可以说是唐藩镇割据的延续。

甘露之变:

文宗的祖父宪宗、哥哥敬宗都死在宦官手中,父亲穆宗和自己也都是宦官的傀儡,因此他登基后一心想铲除宦官。出身卑微的李训、郑注被文宗委此重任。不久,李训、舒元与官至宰相,郑注也做了风翔节度使,且打压了牛李两党官员和部分宦官。

大和九年(835 年)年底,百官在紫宸殿朝见文宗,韩约上奏,金吾左仗院的石榴树上天降甘露。文宗命李训等官员前往核实。李训回奏称不太像真甘露。文宗又令左、右神策中尉仇士良、鱼弘志带众宦官再次前往。此时,李训布置在左仗院的伏兵只待宦官一到便围而歼之。但仇士良老奸巨猾,看出了破绽,返回紫宸殿劫持文宗,并派禁军屠杀百官。李训、舒元舆、韩约、郑注等相继被杀害,其他被牵连者不计其数。




风云人物

韩愈画像

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因其地望“昌黎”,自称“昌黎韩愈”,所以又称韩昌黎;曾两任吏部侍郎,世称韩吏部;死后谥号“文”,又被称为韩文公。他是古文运动的主将,倡导“文以载道”,力图创造出一种自由流畅、直言散行的新散文体。他身体力行,创作的《原道》《原毁》《师说》《杂说》等散文气势磅礴,感情充沛,说理透彻,逻辑性强,因此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又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还反对佛教,认为佞佛耗财伤民,并写有著名的《谏迎佛骨表》。今有《韩昌黎集》传世。

戏曲《贵妃醉酒》中的杨贵妃

杨玉环:

杨玉环(719~756),即杨贵妃,又名太真,蒲州永乐(今山西水济)人,天生丽质、美若天仙,又通晓音律、能歌善舞。她开始为玄宗之子寿王瑁的妃子,被玄宗发现后深得玄宗喜爱。

天宝四载(745 年)被封为贵妃。姐妹也因此显贵,堂兄杨国忠更得以操纵朝政。天宝十四载(755 年), 安禄山以杀杨国忠为名发动叛乱,玄宗带着她逃到马嵬驿(在今陕西兴平西)时,全军将士哗变,要求处死杨贵妃。最后她被缢死以平军心。

《上阳台帖》,唯一传世的李白墨迹

李白:

公元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自称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生于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托克莫克),幼年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县)。他年轻时击剑任侠,求仙问道,周游四方。他以经世济民为己任,也渴望追求功名,曾在唐玄宗身边工作。

他的诗歌内容广泛,想象恢奇多闻,汪洋恣肆,语言直率流畅、宛若天成。继屈原之后,把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发展到新的高峰。

杜甫像

杜甫:

712-770年,字子美,襄阳(今湖北襄阳市)人 。他出身于“奉儒守官”的世家,但后来家道中落。同时,他又经历了大唐由盛而衰的转变。这些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的诗沉郁顿挫、叙事谨严,树立了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丰碑,真实地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现实。他和李白成为盛唐诗坛的双子星座,韩愈称“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白居易像

白居易:

772-846年,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山西太原市),寄籍下?(今陕西渭南),生于河南新郑。在文学创作上,他反对一味追求辞藻华美而内容空洞的文章,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诗歌运动的代表。他的诗歌通俗易懂、淳朴自然,广为传通。现存 3000 余首,在唐朝诗人中数量居第一位。其中,《卖炭翁》《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等都是传世名作。

杜佑像

杜佑与《通典》:

杜佑(735-812),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朝中叶的宰相。他用力 30 余年,终于在刘秩《政典》的基础上完成了我国第一部典制体通史---《通典》。全书 200 卷,分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法、州郡、边防九门,记载了自上古到唐代宗时期的各种典章制度及其沿革。《通典》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人模仿他的体例著书,又有《续通典》《清朝通典》。

唐朝文化艺术

唐代诗人分布图

大唐诗韵,光耀千古:

唐代文学犹如一座百花园,争奇斗妍、姹紫嫣红,而诗歌可谓最为光彩夺目的一朵奇葩。清人所编的《全唐诗》收了 2300 多位诗人的 48900 多首诗,数量之多、流派之众,以往各朝代都难以望其项背。

开元、天宝的盛世年间,诗歌进入繁荣期。オ华横溢的大诗人如泉水般涌现,孟浩然、王维以清新优美的田园山水诗闻名,高适、岑参擅长悲壮豪迈的边塞诗,而最杰出的是“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李白的诗热情奔放、雄奇飘逸,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杜甫的诗沉郁雄浑,语言精练,真实地反映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历史现实。中晚唐诗人有钱起、卢纶等“大历十オ子”,有新乐府诗派的元稹、白居易,还有清奇、冷僻的孟郊、贾岛、韩愈等。

韩愈《师说》

古文运动与唐宋八大家:

南北朝时期,骈文独霸文坛,但它一味讲求声律、词藻、排偶,萎靡浮夸、言之无物,已成为人们自由表达思想的障碍。到了唐朝,提倡古文、反对骈文,力图革新的古文运动应运而生。它名义上是要恢复先秦和汉朝的散文体,似有泥古之嫌,但实则是要以质朴自由、不受格式拘束、有利于反映现实生活的新散文代替内容空洞的骈文。

陈子昂开其先河,韩愈则是运动的主将。他提出“文以载道”,并身体力行,创作了 300 多篇散文名作,气势磅礴、感情真挚,极具感染力,因此获得“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此后,柳宗元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文学主张,名篇《捕蛇者说》《永州八记》等流传至今。至北宋时,以欧阳修为代表的一批文人,提倡继承韩、柳提出的道统和文统,创作了大量平易自然、有血有肉的散文,使散文走上了反映现实生活的道路。后人把倡导古文运动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共称为“唐宋八大家”。

黄梁一梦石雕

传奇小说:

传奇小说是唐朝文学的新成员。它是唐代中后期城市经济繁荣的产物,与六朝的志怪小说相比,故事的主人公更多的是现实生活中的人而不是鬼神,也更好地反映了社会现实。而且在古文运动和诗歌的滋养下,传奇小说在语言结构、情节和人物塑造上更加成熟,表明我国的古典小说开始脱离了萌芽状态。

大历到大中年间(766-859 年)是其创作的鼎盛时期,社会各色人物都参与其中,有宰相,有学士,有布衣,有无可评考者,也有鼎鼎大名的诗人或风流オ子。

名家名作层出不穷,可谓文坛盛事。较为著名的有沈既济的《枕中记》、李公佐的《南柯太守传》、陈鸿的《长恨歌传》、白行简的《李娃传》、蒋防的《霍小玉传》、元稹的《莺莺传》、李朝威的《柳毅传》等。这些作品取材广泛,人物个性鲜明,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宋、元、明的许多戏剧故事即取材于此。

张董《虢国夫人游春图》北宋摹本

璀璨的书法和绘画艺术:

大唐书法艺术独放异彩。初唐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的楷书潇洒飘逸,遒劲有神。欧阳询的传世碑刻《九成宫醴泉铭》有“楷书第一”的美称。盛唐、中唐的书法界更是人才济济。颜真卿将篆、隶、行、楷结合起来,创造了“颜体”,方正敦厚、沉着雄浑。 怀素、张旭、贺知章都以草书见长。怀素的草书刚劲有力、天真放逸, 唐后期的柳公权以楷书见长,也自成一家,笔极谨严、神气清健,世称“柳体”。 另外,高宗、武后时的孙过庭不但擅长草书,还是书法理论家,著有《书谱》二卷。

现存的《步辇图》和《历代帝王图》便是阎立本的代表作。 有“画圣”之称的吴道子以轻盈飘逸的“吴带当风”独步画坛,李思训、李昭道父子被称为山水画的北派之祖 。王洽创泼墨山水画,人称“王泼墨”。以张萱、周坊为代表的仕女画画家为我们留下了《虢国夫人游春图》 、《簪花仕女图》 等作品。

            左:周坊《?花仕女图》;右:柳公权书法《玄秘塔碑》
三彩骑马俑,1995年于陕西高陵马家湾乡唐李晦墓出土

唐三彩

唐三彩即唐代三彩陶器,指盛行于唐代的具有典型艺术风格的多彩低温铅釉陶器。因为以黄、绿、白三色为主,所以被称为唐三彩,实际上还有蓝、赭、紫、黑等色。唐三彩是随葬的明器,并非实用器物。它的胎是含有大量高岭土的白色粘土,有些则纯为高岭土,质地细腻。釉是由含铜、铁、锰、钻等多种呈色元素的矿物配制而成的,且加入铅作助熔剂,在 800℃~900℃氧化环境中一次或二次烧成。

呈现各种色泽正是不同着色金属发挥的作用。如含铜呈绿色,含铁呈黄、褐色,含锰为紫色,含钻呈蓝色。唐三彩的器形十分丰富,多姿多彩,有奔腾的骏马,有被誉为“沙漠之舟”的骆驼,有各种文史俑、武土俑、仕女俑,以及碗盘、水器、酒器、文具、家具、房屋等,不胜枚举。

近现代画家傅抱石《琵琶行》

琵琶行

元和十年(815 年),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杀死了宰相武元衡,刺伤御史裴度。白居易愤而上书,要求捉拿凶手,那些看不惯他的权贵们趁机鼓动宪宗把他贬为江州刺史,还没到任,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第二年秋,他到湓浦口送客人,夜里听到船上有人弹琵琶,歌声顺着江水飘到耳中,很像京城流行的调子。过去一问,果然是曾在长安红极一时的歌女,还专门跟穆、曹两位大师学过琵琶。但后来人老珠黄,只好嫁给商人为妻。

白居易想不到在这里能听到长安的曲子,于是摆上酒,请她畅快地给弹几曲。她弹完了,却一副闷闷不乐的样子,杯酒入肚,禁不住说起年轻时夜夜笙歌的快乐时光,而如今形单影只,四海飘零,忍不住泪流满面,唏嘘不已。白居易听了她的遭遇,想起自己被贬江州,空有一腔热血却报国无门,不禁感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于是写下了这首《琵琶行》,一直流传到今天。

唐蕃会盟碑(位于今西藏拉萨大昭寺前

长庆会盟:

唐蕃互派专使先后在长安、逻些(今拉萨)举行会盟。因会盟发生在唐长庆年间,史称“长庆会盟”,亦称“甥男会盟”。长庆元年(821 年),吐蕃赞普赤祖德赞派专使到长安请求会盟,缔结友好盟约。唐穆宗同意了这一请求,先后在唐都长安和吐蕃国都逻些举行了隆重的会盟仪式。

长庆二年(822),唐使刘元鼎与吐蕃大臣钵阐布在逻些会盟。次年,吐藩建立了唐蕃会盟碑。碑的尺寸为 4.78 米 x0.95 米×0.50 米,站立在一尊石龟上。石碑四面都有碑文,西面是会盟的藏汉双语对照,东面只用藏文铭刻了赤祖德赞的敕令。文字朴实无华、简约流畅,气势浑厚雄壮,结构细密严谨,是我国古代吐蕃遗迹中最著名的纪念碑之?。至今仍耸立在著名的拉萨祖拉康(或称觉康,即汉文“大昭寺”),见证着汉藏两族人民的友谊、团结。

清光绪年间的年画《打金枝》

不痴不聋,不作家翁:

郭子仪是中唐时期的大将,在“安史之乱”中更是立下了汗马功劳。唐代宗就将四女儿升平公主许配给了他的儿子郭暖。一天,郭暖和公主吵了起来,郭暖在气头上口不择言,指着公主说:“你是仰仗你父亲是天子吗?我父亲不是不能当,是不屑于当!”公主气得柳眉倒竖,杏眼圆睁,但又不知怎么接,就哭着跑回宫里向代宗告状。代宗说:“这事你不知道,郭家真的是这样呀!要是他们真想称帝做天子,天下怎么还会是李家的?”公主还是气不平,代宗又安慰了一番让她回家。

郭子仪听说了,就将郭暖囚禁起来,自己进宫请代宗处罚。没想到代宗没生气,还笑着对郭子仪说:“你没听过民间有句话说‘不痴不聋,不作家翁’。儿女闺房中的话有几句真,怎么能听呢?”郭子仪这才松了口气,不过,还是回家打了郭暖几十棍子。后来这个故事流传很广,还被后人添枝加叶,成为今天许多戏剧的刷本---打金枝。

唐末起义

庞勋起义形势

庞勋起义

咸通九年(868 年),戍兵见归期无望,群情激愤,杀死军官,拥立粮料判官庞勋起义,违命北归。行至潭州,遭遇朝廷围剿,转而沿江东下,从湖南经江西进入淮南,攻陷宿州、徐州、滁州、和州、濠州。

捷报传来,起义军声威大震,淮南地主官僚纷纷逃往江南。但次年正月,康承训率 7 万唐军在鹿塘寨击败义军,斩杀 2 万余人。庞勋留部将许佶守徐州,亲自迎战康承训,再次失利,被迫退回徐州。 九月,义军在宿州被唐军追及,庞勋战死,经过一年三个月战斗,起义失败。

黄巢起义纪念地碑,位于泰山后崇山中

唐末农民起义:

唐朝晚期,天灾人祸不断,百姓苦不堪言。乾符元年(874 年),王仙芝在长垣率众起义。次年,黄巢在冤句(今山东菏泽西南)率众响应。散在各地的义军纷纷聚在黄、王二人旗下,如烈火般骤成燎原之势。义军采用避实击虚、流动作战的方针,转战河南,震动东都,并再战荆襄,攻下郢州、复州、隋州、安州,打得唐军退缩不前。朝廷转而招安,企图以高官厚禄收买义军首领。王仙芝动摇,但遭到黄巢的坚决反对。乾符五年(878 年)蕲州黄梅之役,王仙芝兵败被杀。

义军在黄巢统一领导下,挥师北伐,再度威胁洛阳。见洛阳守备森严,便渡江南下,挺进浙江、福建境内,拿下福州城,进而攻占广州,控制岭南大部分地区。次年,义军沿湘江北上,连克永州、衡州、潭州,大败唐将李系部。但后来在进攻襄阳的途中,遭节度使刘巨容伏击,被迫渡江南下东走。

抱鸭壶三彩女俑

敦煌石窟彩绘菩萨幡

金佛

越窑青瓷

三彩釉陶镇墓兽

越窑褐彩如意云纹镂空熏炉

镶金嵌珠宝玉带饰

三彩黑釉陶马

三彩釉陶胡人骑坐骆驼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