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漫山遍野杀鬼子(6)

这是中国抗战史上的重要一刻。中日全面战争爆发以来,在正面战场的数十次会战中,日军几乎都是一旦发动攻势便会在中国国土上长驱直入。 历史进入一九四五年之后,战势仿佛在一夜之间发生了颠倒:侵华日军首次因为战况的不利以及伤亡的巨大而放弃作战仓皇撤退,中国军队却斗志旺盛地要对日军实施痛快淋漓的围歼。

雪峰山战场上的中国军队开始了迅猛的动作。日军第一一六师团的三个联队和第五十八旅团很快被分割,其中突出在放洞附近的第一O九联队,被中国军队第五十一、第六十三、第十九师合围在峡谷中。 第一0九联队拼死突围,但在中国军队的围攻下死伤惨重。坂田一良命令第一三三、第一二0联队前去解救,但这两个联队很快就被中国军队第十一、第十八、第五十七、第一九三师包围,在震天动地的喊杀声中,日军第一一六师团师团长菱田元四郎彻底绝望了,命令部队杀开一条血路各自突围。

中国军队在湖南西部的大山里围歼日军之际,正是欧洲盟军摧枯拉朽之时:苏军越过奥得河自东向西发起全面攻势,美英军渡过莱茵河自西向东挺进德国腹地,两军的先头部队在易北河畔实现了历史性会师。四月二十八日,墨索里尼在意大利被处以死刑,曝尸米兰;四月三十日,绝望中的希特勒在柏林的地堡中自杀身亡;五月二日,苏军攻占柏林;五月八日二十四时,德国陆军元帅凯特尔代表德国向苏、美、英、法四国无条件投降,并在授降书上签字。

欧战结束的消息迅速传遍了全中国。中国人知道随之而来的将是日本侵略者的覆灭。四月二十三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隆重举行。 毛泽东预测:一九四五年应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更大发展的一年。全国人民都希望我们解放区能够救中国,我们也有这样的决心与勇气。”

尽管战争的最后结束还有待时日,中国共产党人已经对国家的未来开始了种种设想,这些设想的核心内容是:成立具有广泛民意基础的联合政府,以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建立一个崭新的中国。 一九四五年四月二十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预备会议召开。---此前,所有重要的军事领导人都回到了延安,或者从地下工作区和抗战游击区陆续步行回到延安。

一九四五年四月二十三日至六月十一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五百四十七人,候补代表二百零八人,代表着全国一百二十一万中共党员。毛泽东在大会上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朱德作了《论解放区战场》的军事报告,刘少奇作了《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的发言,周恩来作了《论统一战线》的发言。大会提出了一个新的政治名词,即打败日本侵略者后,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就在中国共产党展望胜利前景的时候,同样预感到战争胜利即将到来的中国国民党,也于一九四五年五月五日至二十一日在重庆召开了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国民党的“六大”,正式代表六百人,列席代表一百六十二人,前一届的中央执委、监察委员和候补委员一百四十九人也出席了大会。国民党总裁蒋介石在开幕式致辞中提出了大会的三项任务:一、加强战斗力量,争取抗战胜利;二、确定实施宪政,完成建国大业;三、增进人民生活,贯彻革命终极目标。

会议期间,吴铁城作了党务报告,吴鼎昌作了政治报告,程潜和白崇禧作了军事报告,翁文灏作了经济报告,潘公展作了特种问题报告,何应钦作了中国陆军总司令部组织情形和湘西战役经过报告。大会还通过了《土地政策纲领》《农民政策纲领》《关于民众运动之决议案》《关于健全党务及党的组织活动等之决议案》等。大会最后通过了《中国国民党党章》,选举了中央领导机构,以“起立方式”推选蒋介石为国民党总裁,把原来党章中的国民党总裁代行总理职权改成行使总理职权。

实际上,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重要议题,既不是致力于正在进行的反侵略战争,也不是努力恢复濒于崩溃的经济,而是如何对付共产党。潘公展在其所作的特种问题报告中明确指出,国民党和共产党的斗争,根本是无法妥协的斗争,目前最为紧要的任务,是建立对共产党斗争的体系,创造斗争的环境和优势。 潘公展列举的主要斗争是:反驳共产党提出的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反驳抗战中存在两条路线的言论,反驳共产党提出的建国纲领,反对解放区的人民代表大会。

五月十七日,大会通过了公开发布的《对中共问题之决议案》,指责“中共仍坚持其武装割据之局,不奉中央之军令政令”。在历史的这一时刻,对于中国共产党,蒋介石最惧怕的有两点:首先,共产党人提出了组建民主联合政府的建国方案。所谓“联合政府”,是指结束国民党一党专政的政治格局,建立一个具有广泛民意基础的多党联合执政的政体样式。 毫无疑同,这是蒋介石不能接受的。

其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于敌后作战中广泛地发动民众,使自身的力量不断壮大,开辟出面积广阔的解放区。这也是蒋介石必须警惕的心头之患。鉴于此,国民党的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认同了蒋介石的观点:日本是我们国外的敌人,中共是我们国内的敌人!一在抵御外来侵略的战争进行到最后的时刻,中国的内战已显露出不可避免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