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是西汉皇族的后裔。在反对王莽的战争中,他打着匡复大汉的旗号,建立的新政权也称为“汉”。在历史上,刘秀赢得了“中兴之主”的赞誉。后人为了将他与刘邦建立的汉朝区别开来,才分别命名为“前汉”“后汉”或“西汉”“东汉”。不过,虽然同为汉朝,东汉与西汉却有不同的气质、性格,也因此走上了不同的历史道路。
赵翼在《廿二史札记》卷四“东汉功臣多近儒”条谈到:“西汉开国,功臣多出于亡命无赖,至东汉中兴则诸将帅皆有儒者气象,亦一时风会不同也。”赵翼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两汉政坛各自的气质、风貌,同时也暗示了两汉政治势力的明显差异。西汉的“布衣将相”局面表明从朝廷到地方,地主阶层的力量尚且薄弱。而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是南阳的豪族大姓,已远非当年的沛县亭长可比;追随刘秀的将领、谋臣也都是各地的豪强大族,组成东汉政权核心便是南阳、河北两个豪族地主集团。
刘秀依靠他们夺取天下,建立政权后,便不得不对他们百般迁就。在新政权的纵容下,豪强地主的势力迅速膨胀起来,土地兼并的端倪很早即已显露。大量土地、人口隐蔽于各个豪强地主的庄园,国家的税收和徭役根本无法保证。此后,豪强地主的势力不断得到发展。可见,开国之初便埋下了分裂割据的种子。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的混乱,甚至此后的三国鼎立,都不能不说是必然的结果。
东汉政治的另一显著特征是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长期处于主幼母壮、外戚势力把持朝政,宦官帮助皇帝消灭外戚集团又进而操纵政局的恶性循环中。这一局面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诸帝短祚。东汉一朝,除了光武帝、明帝、献帝,其他皇帝的寿命都不到 40 岁。前任皇帝尚在壮年,诸位皇子且是幼子,而有些皇帝甚至无子。这就为接近权力中枢的外戚、宦官提供了可乘之机。
到黄巾起义后,朝野上下一片混乱,袁术、袁绍命人搜捕宦官,大肆屠杀二千余人,才消灭了宦宫势力。东汉持续近一个世纪的外戚、宦官之争始宣告结束。然而,此时东汉也已接近灭亡的边缘。或许有人会问,外戚、宦官专权竟然长达近一个世纪,政局如此败坏、混乱,东汉为什么还存在了那么长时间。这或许与东汉皇帝的大兴儒学有关,东汉开国初的官员多忠正耿直之臣。正是这种忠正耿直使得此后千疮百孔的东汉王朝尚存生机,而屹立不倒。
他们以身犯险,不吝己命。两次党锢之祸,更是彰显了东汉士大夫的气节。东汉一朝,外戚、宦官虽长期专权,但也颇受官僚士大夫的牵制,不致真正为所欲为。东汉王朝既有外戚、宦官专权,又有忠贞正直的官僚士大夫;既有面对匈奴侵扰的隐忍退让,又有班超投笔从戎、经营西域的英雄壮举。这个延续近两百年的王朝固然有黯淡的一面,但也自有其独特的魅力。
东汉初年,光武帝迫于匈奴的压力,放弃了河套至今山西、河北北部的疆土。建武二十四年(48 年),匈奴内讧,分裂成南匈奴、北匈奴。南匈奴内附东汉。北匈奴在东汉大军的打击下辗转至西域地区,汉匈边界这才恢复到西汉后期的状态。
占领匈奴故地的鲜卑族成为东汉王朝新的威胁。东汉王朝放弃了约相当于今河套、陕北、晋西北、河北长城以北的地区。东北方向,建武六年(30 年),东汉王朝又迫于高句丽的压力,陆续放弃了乐浪郡在单大岭以东的七县领土,鸭绿江上游的地区。西北方向,由于羌人的滋扰,疆域一度迁往渭水流域和山西中部。在南方,137 年,东汉边界被迫从今越南富安省南界退到承天省南界。唯有西南方的疆域有所扩展。
东汉将全国分为十三州(郡),每州设刺史一人。其职权实际成为比郡高一级的地方行政长官。从此地方行政制度由秦汉四百年的郡、县二级制开始进入此后四百年经魏晋南北朝至隋初的州、郡、县三级制。但是由于刺史权重、无人节制,东汉末年逐渐尾大不掉,发展成分裂中央王朝的地方割据势カ。
东汉初期,光武帝还分封宗室叔侄兄弟为王,十位皇子为公。但叔侄兄弟先后由王降为侯,由侯降为公,诸位皇子由公晋爵为王。皇子的封地一般为两郡,非皇子仅一郡。这些诸侯王在政治上无治民权。
刘秀于建武六年(30 年)下诏废除郡国都尉官,取消地方专门统率军队的武官,将军权并于守、相,并取消每年一度的“都试”之制。当然,废除都尉仅限于内郡,边郡保留,以佐太守,分部领兵。
在汉朝疆域之外,东北有高句丽、大余、挹娄、沃沮等部族政权。西北的乌孙脱离了西域长史府的控制,成为一个独立政权,占有今天山山脉、巴尔喀什湖之间的广大地区。青藏高原上分布着唐旄、发羌等部族。在今天的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和四川地区,主要分布着?瓠部、廪君部、板?蛮等少数民族。
罗马进入帝国时代后,仍不断向中欧和西欧扩张。然而依靠暴力实现的统治并不稳固,各地纷纷爆发起义。公元 9 年,屋大维派瓦鲁斯去镇压日耳曼人起义,被全部消灭。从此罗马的北部疆界始终在莱茵河附近徘徊。公元 66 年,东部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发动起义,全歼耶路撒冷的罗马驻军。罗马皇帝尼禄再次派军镇压,直到公元 70 年罗马人才重新占领这个城市。公元 131 年,犹太人再度起义。罗马不得不再派大军镇压,耗时三年,屠杀 58 万犹太人。公元 135 年,耶路撒冷被彻底破坏,曾经繁荣的巴勒斯坦地区成为一片废墟,荒无人烟。从此,犹太人开始了背井离乡、流散各地的民族漂泊史。
罗马为了夺得西亚和两河流域,与安息帝国也展开了长期的战争。从前 65 年庞培东征,一直延续到公元后,仍未分出胜负。51-63 年,罗马东侵亚美尼亚,安息出兵,最后双方订立和约,亚美尼亚国王由安息王族充任,但由罗马加冕,实际上仍是安息占上风。115-116 年,罗马皇帝图拉真再次率军东征亚美尼亚,并占领两河流域和泰西封。由于犹太人激烈的反罗马起义,图拉真才被迫撤军。此后,双方仍战乱不断,但难分胜负。安息西部的国境基本上保持在幼发拉底河以西邻接叙利亚一线。
公元 1 世纪末 2 世纪初,安息内部也不断发生战乱,国势日衰。 1 世纪初,五翕侯之一的贵霜翕侯相继消灭了其他翕侯,统一了月氏各部建立了贵霜国家。贵霜建立后,便不断对外扩张。到了国王迦腻色迦时,国势臻于极盛,成为西起伊朗东境,东至恒河中游,北起锡尔河、葱岭,南至纳巴达河的贵霜帝国。帝国的首都也从中亚迁到了富楼沙(今巴基斯坦的白沙瓦)。
根据《后汉书·班超传》的记载,贵霜还和东汉发生过战争。和帝永元二年(90 年),贵霜派副王谢率兵7 万攻打班超。汉军按照班超的策略部署,事先埋下伏兵,一举歼灭了贵霜军队。这次战役后,贵霜退到了葱岭以南,东汉与贵霜保持了很长时间的友好关系。
西汉时,张骞开辞的丝绸之路到了东汉有了新的发展。通过贵霜帝国,东汉的丝绸、漆器、铁器等手工业制品和特有的水果、药材不断传入贵霜,中国最负盛名的丝绸甚至由贵霜转运到安息、叙利业、埃及和罗马。另外,大月氏和中亚的名马、宝石、毛皮以及印度的玳瑁、珠宝、象牙、香料,西亚和埃及的玻璃、水晶、珊瑚、琥珀等也相继传入中国。东汉时,我国称罗马为“大秦”,班超曾派副使甘英前作大秦联络,但未能成功。
城市图说:
东汉都域雒阳南临雒水,北抵邙山。略呈南北长方形,东西六里,南北九里,规模不及西汉都城长安。皇宫主要有南宫和北宫,中间长达七里,并以三条复道相连。德阳殿是北宫主殿,据说可容万人,壁高二丈,殿前的朱雀阙高耸入云,翩翩巍巍,尽显帝王威仪。雒阳还是全国最大的商业都市,宫西大城内有金市,城东有马市,城南有阳市,熙熙攘攘,汇聚着天下商人和南北宝货。明帝年间,在雍门外三里建白马寺。
外戚、宦官之祸
东汉一朝,除了光武帝、明帝、献帝外,寿命都不到 40 岁,壮年而殁;从明帝到献帝共 11 帝,除了明帝、章帝外,几乎都是幼年继位。因此,每一代开始时都是由皇太后临朝称制。而年纪轻轻、毫无主政经验的皇太后大多只能依靠自己的父兄或身边的宦官。皇帝长大后,为了争夺权力,极易与外戚宦官发生冲突,甚至相互残杀。而外戚宦官本身就是腐朽的政治势力,穷奢极欲、一手遮天。为了维系摇摇欲坠的东汉王朝,开明的官僚和太学生纷纷攻击外戚宦官,但由于实力不敌,横遭党锢之祸。因此,外戚宦官专权既是东汉政治的一大特点,也是一大毒瘤。
东汉反击匈奴:
东汉初年,匈奴声威再起,控制了漠北、西域及东北广大地区,不断骚扰东汉边疆。46 年,匈奴遭遇天灾人祸,一分为二。48 年南匈奴单于降汉,为东汉守边。北匈奴则继续雄踞漠北,控制着西域地区
73 年,东汉对匈奴实施战略反击。二月,汉军发兵四路,前三路均无功而还。窦固率军由酒泉挥鞭北上,直达天山,斩千余人,一扫北匈奴呼衍王威风,追至蒲类海,留吏士屯伊吾城,并以班超为假司马出使西域,宣扬圣恩,招降西域。89 年,窦宪率南匈奴及度辽兵共五万余骑,大破北匈奴于稽落山(今蒙古国额布根山),斩 1 万余人,降 20 余万。91 年,耿?出居延塞 5000 余里,围北单于于今阿尔泰山,北单于率数骑落荒逃走。其弟於除键自封单于,俯首称臣。北匈奴连遭打击,一蹶不振,甚至畏于新兴鲜卑的进逼,不敢东归故地而盘踞在西域地区。
班超经营西域:
王莽新朝至东汉初年,中原地区烽烟四起,使原本归属汉朝的西域诸国又重新沦为匈奴的附属国,中原与西域的联系也随之被切断。73 年,窦固等击北匈奴,占领伊吾后,班超投笔从戎,肩负着经营天山南路西域诸国的重任奔向沙漠绿洲。在第一站鄯善,班超率领 36 名壮士月夜火攻北匈奴使官,一扫鄯善国王的犹豫,使其决计归汉。
90 年,班超在疏勒采取坚壁清野、伏兵截击战术,击退大月氏。91 年,朝廷委任班超为西域都护,驻它乾城,又置戊己校尉,居高昌壁。至 94 年,西域五十余国重归汉朝。汉和帝下诏加封班超为定远侯。97 年,班超令甘英出使大秦,抵达了安息西界的西海(今波斯湾),因遭安息人劝阻而止步。班超在西域的经营,密切了西域与中原的关系,为东西方文化的交往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昆阳之战:
23 年刘玄称帝,建更始政权。王凤、王常、刘秀等人挥戈北上,攻占昆阳、定陵、郾。王莽命王寻、王邑等率领浩浩荡荡的 42 万精锐直逼昆阳,把昆阳城内仅有的八九千起义军围得水泄不通。但义军临危不惧,王凤、王常坚守阵地,刘秀、李轶等 13 人如 13 匹黑马杀出重围,搬来定陵、郾县的救兵。刘秀率 3000 人冲乱敌军布阵,与王凤、王常里应外合,内外夹攻,新莽军队仓皇远逃。昆阳大捷为起义军赢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崤底之战:
建武元年(25 年)九月,30 万赤眉军浩浩荡荡地开进长安城,消灭刘玄更始政权,曾经的牧童刘氏宗室刘盆子被推上皇位。建武二年(26 年),冯异被任命为征西大将军主征赤眉。冯异先派一支部队假扮赤眉军乘夜埋伏道旁。第二天清晨,1 万赤眉军猛攻冯异前部。冯异以少数兵应战,示弱诱敌。赤眉军全力猛攻,逐渐兵波势衰。冯异伏兵突起,赤眉军惊慌失措,加上敌我难辨,于是一触即溃,纷纷逃跑,汉军猛追不舍,在崤底大破敌军, 8 万余人缴械投降,余部仓皇东逃。刘秀亲率六军,以逸待劳,在宜阳将赤眉军团团围住,刚刚称帝的刘盆子马上变成了阶下囚。由此,刘秀扫清了称帝后的第一个劲敌。
平陇之战:
建武六年(30 年),已取得关中地区的刘秀和割据西北的隗嚣开始大战。刘秀派大将耿?进军陇坻,但隗嚣将王元伐木塞道,以逸待劳,汉军大败而归。次年,隗嚣联合公孙述主动出击,进攻安定、开县,无功而返,退守陇山。八年(32 年),刘秀乘隗嚣新败之机,命来歙等人伐木开道,出其不意,夜袭路阳守将金梁,占有了这一军事要地,并诱使隗嚣前来救援。隗嚣数万精兵“新山筑堤,堵水灌域”,但也没将这枚钉子---略阳拔掉。正当隗嚣兵疲力困、灰心丧气之时,刘秀亲率大军出征,兵临城下,隗嚣部众慑于声势,大多不战而降,隗嚣退守西城。次年春,隗嚣壮志未酬,重病而死,继位的隗纯不久便投降汉军。陇西的心腹大患终于一举拔除。
灭蜀之战:
建武元年(25 年),公孙述在成都称帝,占据今四川及陕西南部。建武十一年(35 年)刘秀挥戈西进。公孙述凭借三峡和秦岭,据险固守。刘秀采取水陆并进之策,派大将岑彭等率水陆军六万、骑兵五千、战船千艘长江西进;派来歙等率军攻河池南进,合击成都。汉军一路焚毁浮桥、望楼,突破水路,攻占夷陵,继而攻破沿江各处险要,大败蜀军,绕过武阳,攻取广都。不到一年,汉军就兵临成都。吴汉以一部迎战蜀军,待其疲困后,出其不意地以主力突然进攻,蜀军大乱,公孙述重伤而死。次日一早,延岑弃城投降。至此刘秀取得了统一战争的最后胜利。
刘秀
刘秀(公元前 6 一公元 57),字文叔,南阳郡蔡阳(今湖北枣阳)人,东汉王朝的建立者,25-57 年在位。新莽政权末年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和兄长刘?乘机起兵,加入绿林军。更始元年(23 年),刘秀打起恢复汉家的旗号,羸得了部分官僚地主的支持,势力渐强。
建武元年(25 年), 刘秀称帝,重建汉朝,史称“东汉”。此后又镇压赤眉军,削平各地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张衡
张衡(78-139),字平子,南阳郡西鄂县(今河南南阳卧友区)人,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画家。先后担任太史令长达 14 年,所作《二京赋》传诵一时,且在天文学上的成就尤其突出。著作《浑天仪图注》中提出了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理论,《灵宪》一文系统地描述了天地万物生成变化的过程。还制造了水运浑天仪、地动仪等,并准确记录了 138 年甘肃发生的强地震。为了纪念张衡的功绩,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将小行星 1802 命名为“张衡星”。
班固
班固(32-- 92),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史学家、文学家。由于继续撰写父亲班彪的著作《史记后传》,被人告发私改国史,下狱。经过弟弟班超上书力辨,被释,出任兰台令史,转迁为郎,典校秘书。后来,用二十年之功完成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详细记录了西汉一朝的历史。他善作赋,有《两都赋》闻名于世。并著有《白虎通义》,论述了五经同异。永元元年(89 年)随大将军窦宪远征匈奴,后窦宪因擅权被杀,班固受到牵连,死在狱中。后人辑有《班兰台集》。
许慎
许慎(约 58-147),字叔重,汝南郡召陵(今河南漯河市召陵区)人,经学家、文字学家、语言学家,中国文字学的开拓者。性情笃厚,博学经籍,有“五经无双许叔重”之誉。永元十二年(100 年)著成《说文解字》十四卷,分 540 部,收 9353 字,重文 1163 个,第一次对中国文字进行大分类,并以“六书”作为整理文字的条例。在中国文字学史上有不可磨灭的功绩,对研究先秦两汉的语言文字、音韵训诂、文物典章制度有重要意义。
尚书台:
在秦和西汉初年,尚书仅仅是九卿少府的属官,负责呈报章奏,秩六百石,地位和待遇都较低。东汉建立后,刘秀加大尚书的权力,并成立尚书台,作为总理国家政务的中枢机构。三公和九卿只能受命办事,要想参与中枢决策,必须经过皇帝的恩准,加“录尚书事”头衔。六曹尚书的职责涉及行政、民事、外交、司法诸多方面,并凌驾于三公九卿之上,大大削弱了三公的权力。
庞大的军队体系
军队的设置和分布彰显着拱卫京师和加强中央集权的精神。同时,为了防止地方官员武装叛乱,光武帝刘秀在建武六年(30 年)还下诏废除了负责地方部队和治安的郡国都尉,将地方军权归于守、相。虽然这似限于内郡,边郡因为边防多事未被废除,但对地方军权已经削弱不少。
造纸术的传播
在造纸术发明以前,我国古代曾先后使用龟甲、兽骨、金石、竹简、木牍、缣帛等材料记事。但是简牍沉重,缣帛昂贵。东汉和帝时,尚方令蔡伦对西汉以来劳动人民发明的造纸术进行了历史性的改进。在他手中,树皮、废麻、破布、旧渔网都成了宝贝,经过挫、捣、抄、烘等一系列工艺加工,摇身变成为光鲜、实用的纸。这种纸被称为“蔡侯纸”。后来,时间的脚步不但没有将这一发明踏入历史的泥沙,反而因为它的物美价廉而走向了世界各地。造纸术作为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在 4 世纪传入朝鲜,7 世纪传入日本,8 世纪传入阿拉伯,12 世纪传入欧洲、非洲,16 世纪传入美洲,19 世纪最后传入大洋洲,为世界各国典籍的保存、文化的传播立下了不朽功劳。
制瓷业的发展:
瓷器,是我国古代独创的一项重大发明。东汉时期,浙江、河南、安徽、江苏、湖南、湖北等地出现了瓷窑和瓷器。东汉晚期的成熟瓷器品种有青瓷和黑瓷。青瓷是东汉瓷器的大宗,胎质坚硬,釉色淡青或青中泛黄。纹饰与原始瓷器相同,多为水波纹、弦纹、贴印铺首等。器型模仿原始瓷器,有泡菜坛(即双唇罐)、罐、壶、盘口壶、?、碗、钵、盘、洗、盏、钟、瓿等,也有少量五联罐、唾壶、砚台等,多为日常用器。黑瓷与青瓷同时产生,是在酱色釉原始瓷器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浙江上虞、宁波等窑址及江苏、安微的墓中均有出土。黑瓷的釉仍为石灰釉,氧化铁含量高达 4%~5% ,呈黑或黑褐色。常见泪痕和低凹处聚釉,器型简单,以壶、罐、瓿、?等大件器物为主。
敦煌悬泉置汉简:
1990-1992 年,甘肃省的考古工作者对敦煌甜水井附近的汉代悬泉置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置”是古代的驿站,主要用来传递文书、传达命令、接待宾客。悬泉置正是这种集置、传舍、厨、厩为一体的综合机构,而且从西汉一直使用到魏晋。在这个遗址中出土遗物 7 万余件,其中简牍 3.5 万多枚。因为地处西北,竹简很少,以木简为主。在有字的简牍中有明确纪年的就多达 1.9 万枚,较早的有西汉武帝时的文书,西汉昭帝以后至东汉光武帝建武初年的数量最多,年号基本可以连续。最晚的年号是汉安帝的永初元年(107 年),上至建武二十六年也连续出现。
简牍内容十分丰富,含有大量的诏书及各级官府的通行文书、律令、司法文书、簿籍、私人信件和图书典籍。这些内容对于我们了解这段时间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画像石、画像砖:
两汉时期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阙和庙等建筑上多雕刻画像,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很有时代特色,这些石刻被学术界称为“画像石”。另外,许多用于嵌砌、装饰墓葬的砖模印或刻画有画像、花纹,称为“画像砖”。画像石和画像砖并非始于两汉,以前也有使用,但两汉最为兴盛,东汉尤多,它因此成为两汉王朝的文化符号。
画像石(砖)的内容十分丰富,如农业、治铁、织、建筑、天文、交通、医疗、音乐、舞蹈、杂技、游艺、宗教、历史故事、古圣贤、奇珍异兽、战争、生活用具、武器、庖厨等方方面面,可以说是刻画在砖石上的历史画卷。它的分布也十分广泛,目前,在我国山东、江苏、河南、北京、山西、陕西、四川、安徽、浙江、湖北、江西、贵州、广东、广西等省市都有发现。其中尤以黄河流域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出土较多。而四川的画像石与石棺画像尤其引人注目。这些像石(砖)古拙质朴而又形神兼备,韵味无穷,因此不仅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还是座巨大的艺术宝库。
东汉彩绘陶击鼓说唱俑:
1957 年出士于四川成都的墓葬,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通高 55 厘米,泥质灰陶制成。这位说唱艺人带着帽头,胖圆验,弯眉笑眼,开怀大笑。上身袒露,胳膊上戴着饰物,左胳膊夹着圆鼓,右手拿着槌正要击鼓。下身穿着长裤,左腿屈膝,右腿上扬,光着双脚。本来身涂白粉,施着朱彩,但现在已经脱落。
马踏飞燕:
又名“铜奔马”,东汉青铜器,身长 45 厘米,宽 13 厘米。1969 年出土于甘肃武威雷台墓,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马昂首嘶鸣,肌肉结实、四肢修长,三足腾空,一足踏着飞鸟,呈飞奔状。飞鸟突然被压在马蹄下,惊恐地回头张望。这种大胆的构思将骏马风驰电掣般的速度、骁勇矫健的雄姿表现得淋漓尽致。其雕像技艺高超,保持着精准的平衡,重心稳稳地落在踏鸟的马蹄上。这座铜奔马堪称我国古代艺术品的杰出代表,1983 年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
《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著作,虽成书于东汉,但并非一时一人之功,而是秦汉时期众多医家总结、搜集、整理的集体成果,对后世药物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书中共收集药物 365 种,包括植物药 252 种,动物药 67 种,矿物药 46 种。又根据药物的性能和使用目的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 120 种,“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中品 120 种,“少毒有毒,斟酌其宜”;下品 125 种,“多毒不可久服”。这是我国提出的最早的药物分类法。该书详细记载了每一味药的主治、性味、产地、采集时间、入药部分和异名等。即使在今天看来,该书记载的大部分药物的药效都是正确的。
西王母崇拜:
西王母是西方仙界的神仙,关于她的传说由来已久,《山海经》中就有记载。到了东汉时期,人们对她的崇拜达到了高潮。在东汉人的想象中,西王母取代了天帝,居住在昆仑山,头戴华胜,端坐在龙虎座或象征着昆仑山的蘑菇石上,肩生火焰或双翅。穿着长裙的女性羽人随待两旁,捣药玉兔、蟾蜍、三足乌、九尾狐等异兽环绕在周围。
黄巾起义
184 年二月,黄巾起义爆发,数十万农民军在“大公将军”张角、“地公将军”张宝、“人公将军”张梁的带领下攻克南阳等地,声势大盛。由于他们都头裹黄巾,因此被称为“黄巾军”。
黄巾军终于因为计划不周、战斗力不强,锐气渐消、一败再败,张角病死,张宝、张梁相继战死。不过,这次声势浩大的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但东汉王朝也由此名存实亡,拉开了群雄竟逐、三国鼎立的序幕。
佛教传入
佛教起源于印度,伴随着丝路上的阵阵驼铃、漫天黄沙来到中原大地。65 年,一个名金人出现在汉明帝的梦境中,顶上金光闪闪,在殿宇间盘旋不止,第二天明帝询问群臣,有大臣认为此金人即为“佛”。
后来明帝命使者远访天竺,以求佛祖图像。蔡?跋山涉水,行至大月氏,恰逢摄摩腾和竺法兰两位天竺高僧,于是邀二人同归汉朝,并用白马驮着四十二章利和释迦牟尼的立像。回到洛阳后,明帝礼遇两位天竺高僧,并在雍关之西修建了千古流传的白马寺,请两位高僧讲解经书,光大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