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地图上的中国史(第一卷)

战国

 

战国(前476--前221年)

经过春秋时期连绵不绝的兼并战争,弱肉强食,到战国初年,神州大地上的 100 多个国家,只剩下十几个。前 323 年,越王无强伐楚失败,楚国反而尽占吴、越之地;另外,宋灭于齐,郑灭于韩,中山灭于魏、赵。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争雄的局面形成。战国七雄不断发展自己的势力,开疆拓土,彼此之间互相攻伐,疆域时有进退。

从前338年秦孝公死、商鞅被车裂到六国合纵攻齐,可以视为战国中期。腥风血雨是这一时期的主旋律,外交与军事活动相结合的合纵、连横也大行其道。此时,也只有秦、齐、楚、魏四国还可称雄。而到了前284年六国攻齐,政治大势更加明朗,秦国已经开始睥睨天下了。





三家分晋图

春秋末年三家(赵、魏、韩)分晋时,赵国分得的领土最大。赵国初都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赵献侯时迁至中牟(今河南鹤壁西),后又迁至邯郸(今河北邯郸市)。极盛时西至河套,傍阴山筑长城,抵西胡,领土覆盖于今山西中北部、河北南部及内蒙古河套地区,兼及河南、山东部分,是北方的强国。

魏国开始定都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魏惠王时迁至大梁。领土主要分布在今山西南部及河南东部,兼及陕西、安徽部分。境内多平原,虽方便农业耕作,但无险可守,易四面受敌。韩国开始以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为都城,曾迁至宜阳(今河南宜阳西)、阳翟(今河南禹州),后又迁至郑(今河南新郑)。占有今河南中、西部,山西南部及陕西东南隅,在七国之中最为弱小。

齐国仍都临淄,疆域北至河北中部与燕为邻,南至泰山与鲁为邻,西隔黄河与赵、魏对峙,东至于海。有山海之险,物产富饶。楚国仍都郢,先后灭掉蔡国、莒国、鲁国、越国,在战国中期达于极盛,今湖北、湖南二省,河南省南部,江苏、安徽、浙江三省的大部,山东、陕西、四川、贵州等省都有它的领土。

燕国都蓟(今北京西南部),原有河北北部和辽南一带,燕昭王时击退东胡,在北部又设立了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赵国初都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赵献侯时迁至中牟(今河南鹤壁西),后又迁至邯郸(今河北邯郸市)。极盛时西至河套,傍阴山筑长城,抵西胡,领土覆盖于今山西中北部、河北南部及内蒙古河套地区,兼及河南、山东部分,是北方的强国。

秦国初期仍都雍(今陕西凤翔东南),秦灵公时迁至泾阳(今陕西泾阳西北),秦献公时又迁至栎阳(今陕西西安东北),秦孝公商鞅变法时又迁往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秦国最初远远落后于东方诸国,后经几代君王励精图治,发展迅猛,不断扩张,占有今陕西全部,甘肃东南部,山西、河南和湖北的西部,湖南的北部及四川地区。秦地势险要,进可攻退可守,成为日后统一六国的有利条件。

七国之中,楚国疆域最为辽阔,其次为秦、赵,再次为齐、魏、燕,韩国最小。至战国末年,七雄的疆域东北越过鸭绿江,达朝鲜北部,北至内蒙古西部河套地区、山西、河北北部和辽宁南部,西抵甘肃洮河流域,南及浙江中部、江西中部、湖南全省及贵州、四川部分地区。

除了中原诸国外,在大漠南北草原地区生活着的游牧民族匈奴,日益强大,成为华夏族北部的劲敌。东北地区有东胡、肃慎等族。西北河西走廊今敦煌、祁连山生活着乌孙、月氏等部族。另外,西部有羌族,西南部有且兰、夜郎、滇、昆明、邛都、?都、冉?、白马等族,长江以南有百越,分为东瓯(今浙江南部)、闽越(今福建)、南越(今广东)、骆越(今广西)等。



七国周边强大的各族

中外史海对照:

马其顿东侵及其后的西亚和北非

当战国七雄逐鹿中原时,世界各地也并未停下前进的脚步。此前希腊北部的上下马其顿比希腊南部的城邦落后很多,但到了前 4 世纪,一跃成为希腊北部的重要国家。前 359 年,马其顿选举前国王幼子为王,腓力以新王叔父的身份摄政,后又废掉幼主,正式即位为腓力二世。腓力在军事、经济上采取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使马其顿真正成为巴尔干半岛的军事强国,并控制了希腊。

腓力二世遇刺身亡后,继位的亚历山大不但继承了父亲的王位,也继承了父亲的雄心与オ干。他经过十年的征战,将马其顿的疆域扩展到印度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建立了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但前 3 世纪初,亚历山大死后,庞大的帝国便分裂成了马其顿、埃及、塞琉古等王国。前 3 世纪中期,帕提亚(安息)、巴克特里亚(大夏)脱离塞琉古王国独立。前 6 世纪末在意大利出现的罗马共和国于前 3 世纪统一了意大利,并战胜了迦太基。

在这个君主专制的帝国,阿育王实行分省统治,并一改过去的穷凶极恶,皈依佛教,不断忏悔自己发动战争的罪恶。然而,这些都未能挽救建立在强权上的孔雀帝国,阿育王一死,帝国便陷入了分裂。

经过春秋时期的酝酿,战国时期中西文化交流已经十分兴盛。战国时,秦国彻底吞并西戎八国。西戎以西的塞人由于月氏人的强大,被迫继续西迁,后来来到黑海西北,与希腊人在黑海的殖民地建立了贸易关系。这些以游牧为生的塞人成为中国和希腊城邦之间最早的丝绸商人。随着丝路的开通,中国与中亚、西亚甚至欧洲的技术、艺术得以畅通无阻地交流。西方人的文献中关于中国的记载也日益丰富,如“支尼”“支那”“赛里斯”都是中国的别称,有学者认为它们都与丝绸有关。

商业都会

城市图说:
战国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如三匹骏马不断飞奔。在它们的带动下,列国的都城和郡县的治所都发展成了规模不等的城市,如蓟、邯郸、武阳、临淄、陶、大梁、洛阳、郑、宛、郢等,齐都临淄尤其著名,是战国时期最繁华的城市之一。

又比如位于今山东定陶县的陶,是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 “的所在,以商业繁荣著称于世。

战国长城

战国长城:
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在山险之地修筑大规模的防御工程,从而使长城正式进入各国的军事生活。

秦国北长城主要分布在陇西郡(甘肃中部)、北地郡(甘肃东北部和宁夏东南部)、上郡(陕西北部)三郡边地。赵北长城东起今河北张北县南,沿阴山山脉,直达高阙(可能在今内蒙古乌拉山西段)。燕长城西起造阳(造阳在上谷郡,汉上谷郡治在今河北怀来县),东至襄平(今辽宁辽阳)。战国长城至今遗迹犹存,但雄风不再,只留下无尽的沧染。

风云人物

商鞅雕像

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姬姓,公孙氏,名鞅,卫国顿丘(今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梁庄镇)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后代。
         商鞅辅佐秦孝公,积极实行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逝世后,商鞅被公子虔指为谋反,尸身车裂,全族被杀。

孙膑像

孙膑(生卒年不详),齐国阿(今山东阳谷)、鄄(今山东鄄城)间人,孙武子孙,著名的军事家。曾与庞涓同学兵法,后庞涓出任魏将,妒忌其才能,将其处以膑刑。

此后,孙膑秘密至齐,被齐威王任为军师,设计大败魏军于桂陵,再败其于马陵,庞涓自尽。所著《孙膑兵法》失传 1000 多年后,于 1972 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

韩非像

齐韩非(约前 280 一前 233),出身韩国贵族,是思想家荀况的学生,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在治国之策上,韩非认为要建立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法、术、势缺一不可。他的思想得到秦王政的青睐,被邀请到秦国。但不久就遭到李斯等人的陷害,在狱中被迫自杀。著作有《韩非子》》。

苏秦像

苏秦(?一前284),字季子,洛阳人,是与张仪齐名的纵横家代表人物。受燕昭王重用,入齐从事反间活动,使齐国忙于对外战争,无暇危及燕国,并为攻齐做了准备。齐?王时被封为相国。秦昭王约齐?王并称东、西帝,他劝齐王取消帝号,联合各国攻打秦国。并迫使秦废除帝号,归还魏、赵部分土地。后因反间活动暴露,车裂而死。

屈原(前340--前278),战国时代楚国诗人、政治家,出生于楚国丹阳姊归(今湖北宜昌姊归)

屈原(前 340--前 278),名平,楚大夫。面对强秦的虎视就眈,他主张改良内政,联齐抗秦。但上官大夫和宠妃郑袖受了秦使张仪的贿赂,使楚怀王日渐疏远屈原,楚怀王因此落个囚死秦国的悲凉下场。继位的顷裹王昏聩更甚,使屈原一再遭到放逐。前 278 年,秦将白起挥戈南下,攻破了楚都郢。屈原满怀报国无门的苦闷与绝望,投江自杀。

端午节的传说:传说屈原是五月初五那天投江殉国的。他死后,当地百姓哀痛万分,纷纷跑到汨罗江边去凭吊他。有人将饭团、鸡蛋等丢入江中,说是让鱼鳖吃饱或是让黏米粘住鱼的嘴,使它们不去咬屈大夫的尸体。后来还有人用栋树叶把饭包起来,缠上彩丝,称为“粽子”。这便是端午节喝雄黄酒、吃粽子、划龙舟的来历。

楚辞》明刊本书影

楚辞是先秦文学百花园中,绽放在楚国大地的一朵奇葩。它“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吸收了荆楚民歌的精华,又融合了神话传说的浪漫与神秘。而且打破了《诗经》四字一句的格式、采取三言至八言参差不齐的句式、形式活泼多样,篇幅可以根据内容的需要任意扩充,适合表达丰富的情感。

诗人屈原正是楚辞的开山鼻祖,他创作的《离骚》更是楚辞中最灿烂的篇章。全诗 373 句,2490 字。前半部分是现实的叙述,写他改良政治的抱负、好佞之徒的陷害和自己对“美人香草”理想政治的坚定信念。后半部分则编织了一幅绮丽的画卷。风、雨、雷、电、云、月是他的侍从、御者、卫土,而风凰和龙则拉着他的车子让他遨游驰骋,无所顾忌地追求白已的理想。但所有的美好最后都归于失望的深渊,只留下?声叹息,两行清泪。《离骚》对后世影响巨大,以至“诗人”也被称为“骚人”。

庄子与《庄子》明刊本

庄子与道家:

庄子(约前 369 一前 286),名周,宋国蒙(今安微蒙城,一说河南商丘附近)人。他一生贫困,但为后人留下了一笔丰富的精神财富。后人将他的著作编为《庄子》书。他认为人可以通过修养获得“道”,得了“道”就可以与“道”同体,即“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

他还把老子的对立面转化的思想引向了相对主义。庄子对现实世界的嬉笑怒骂、冷潮热讽,恰恰表明了他对这个世界极端细致的观察和无法自拔的深沉之爱。

墨子与《墨子》明刊本

墨子与墨家:

墨子名翟,鲁国人(一说宋国人)。他自称“贱人”,是一位能工巧匠。早年受过儒家教育,后来抛弃了儒学,创立了墨家学派,现存《墨子》五十三篇。

他很重视劳动,主张“节用”“节葬”,反对不义战争,宣传不同阶层的人要“兼相爱,交相利”;国君要不分等级地任贤用能,反对“骨肉之亲无故富贵”的世卿世禄制。这些主张反映了小生产者的意愿和要求。墨子的弟子多来自社会下层,他们结成了一个严密的团体,有严格的组织纪律。墨子之后的领袖都称为“巨子”,所有的墨者都要服从巨子的指挥。墨家人物见不得欺凌弱小,经常奔走在各国之间,帮助无辜的受害者,赴汤蹈火、马革裹尸体在所不辞。墨家是战国的传奇,也是战国的英雄。

遗迹文物

都江堰局部

都江堰

约前 256 一前 251 年,李冰被秦昭王派去做蜀郡守。面对如猛虎下山似的岷江水,李冰父子总结前人治水经验,带领当地百姓建成了都江堰。

李冰在岷江峡内用竹笼装卵石,堆砌成鱼嘴状的分水工程。鱼嘴将岷江水一分为二,东边的为内江,供灌溉渠用水;西边的为外江,是岷江的正流。又在灌县城西南凿开玉垒山,凿离的部分称为离碓。离碓夹在内外江之间,东侧是内江水口,称为宝瓶口,可以节制水流。夏季岷江水涨,鱼嘴被淹没了,离碓就成为第二道分水处。

曾侯乙墓编钟

曾侯乙墓编钟

1978 年,湖北随县(今湖北随州)城郊擂鼓墩,曾侯乙墓横空出世。曾国曾经是楚国的国中之国,后来“神秘失踪”,但它为我们留下了这座气势磅礴的地下音乐厅。

该墓出土文物 7000 多件,其中有大量乐器。这些乐器中最受瞩目的当属全套编钟。这套编钟总音域跨五个 8 度,基调与现代的 C 大调相同,中心音域十二律俱全,可以在三个 8 度内构成完整的半音阶,也可以在旋宫转调的情况下演奏七声音阶的乐曲。这套编钟在地下深埋 2000 余年,至今仍能演奏乐曲,音律准确、音色优美,让世人叹为观止,被学者们称为“稀世珍宝”。

李冰父子雕像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雕像

彩绘虎座鸟架鼓,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司南:战国时期可正方向、指南北的仪器

云兽纹青玉璜,1951年出土于河南辉县

青铜剑,1979年出土于内蒙古伊克昭盟杭锦后旗

青铜虎符

青铜冰鉴

龙形饰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