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不惜一切代价让中国继续打下去(1)

一九四三年下半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已见胜利的曙光。在苏德战场上,斯大林格勒会战的胜利令苏联人渡过了战争最黑暗的阶段。德军的第六集团军,罗马尼亚的第三、第四集团军以及意大利的第八集团军被苏军歼灭殆尽。德军在苏德场上的总兵力减少到五百二十余万,而苏军的总兵力增加到六百四十余万,飞机和坦克的数量也超过了德军。

七月五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会战---库尔斯克会战----骤然爆发。会战开始后的第一天,德军就投入了全部基本兵力,但在苏军空前猛烈的炮火轰击中伤亡惨重。双方随即展开了规模巨大的坦克、步兵以及战机的混战。战斗到第七天,苏军在尚未动用战略预备队的情况下,基本上扼制住了德军的攻势,德军付出巨大伤亡后仅契入苏军防御阵地十至十二公里。为了拿下库尔斯克,德军集中兵力突击一点,苏军也在这一点上集中兵力反击。

十二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坦克遭遇战爆发,交战双方的两千多辆坦克和自行火炮参加了战斗,然而德军第一天就损失了四百多辆坦克,一万余名官兵被击毙。接着,苏军开始了全面反攻,各集团军群迅猛突击,在斯摩棱斯克、顿巴斯、基辅和克烈缅楚格方向,沿着长达一千五百公里的战线对德军实施猛烈攻击。经过奥廖尔战役、顿巴斯战役、第聂伯河战役等一系列大战后,苏军重创德国陆军一百一十八个作战师,相当于德军在苏德战场上陆军总兵力的一半,把战线向西推进了三百至六百公里,收复了第聂伯河左岸乌克兰地区和北高加索,并开始向第聂伯河右岸和白俄罗斯地区挺进----德军被赶出苏联国土的日子不远了。

在地中海战场,盟军占领北非之后,意大利完全暴露在攻击之下。七月十日,盟军发动了对西西里岛的进攻战役,该岛上驻有意大利军队九个师以及德军的两个师。而盟军第十五集团军,辖蒙哥马利上将指挥的英军第八集团军和巴顿上将指挥的美军第七集团军,共十三个师近五十万兵力,作战飞机四千余架,舰艇三千二百余艘。战役发起后,盟军顶着狂风巨浪登陆西西里岛海岸,土气低落的意大利军队土崩瓦解,德意军死伤三万三千人,被俘十三万二千人,还有十万人逃回意大利本土。八月十八日盟军攻占西西里全岛,从此掌握了地中海控制权。

接着,英军第八集团军强渡墨西拿海峡向意大利本土突进。在大势已去的情况下,意大利内部发生混乱,墨索里尼被扣押。九月二十九日,英国、美国和意大利的代表在《意大利投降书》上签字,意大利宣布从此倒向盟军一方。

在太平洋战场上,自一九四三年五月起,盟军先后在北太平洋、南太平洋和西南太平洋对日军发动了全面反攻。已经初步掌握制空权和制海权的盟军,采取越岛作战的方式,向后方日军防守薄弱的岛屿连续攻击,使得前方岛屿上的日军逐渐失去支撑,战争的主动权随之完全落在盟军手中。八月,日军不得不撤离阿留申群岛,将北太平洋防线收缩至千岛群岛。在南太平洋上,日军企图坚守的所罗门群岛、新乔治亚群岛以及新几内亚岛的东南部相继被盟军攻克,日军仅在所罗门群岛战役和新几内亚战役中,就损失了十三万官兵、七十多艘舰船以及八千多架作战飞机。在西南太平洋上,新不列颠岛上日军的主要战略支撑点拉包尔,已完全处于盟军海空军的控制下。盟军在太平洋上的攻势作战取得了完全的胜利,反攻菲律宾的通道已经打开。

一九四三年九月,日本人不得不重新审视“世界形势”以及“战略方策”。二十五日,日军大本营和政府内阁召开联席会议,最终拟订出《今后应当采取的战争指导大纲》,并于意大利宣布投降后第二天---九月三十日---提交天皇召集的御前会议予以确定。《指导大纲》决定:日本须从东南太平洋的“激烈消耗战中撤出来”,“抓紧时间”建立起一个“绝对国防圈”,并以此为最后的防线,其间“迅速充实以航空兵为中心的陆海军战斗力”,“坚决以独自的力量”与英美决一死战。

从军事上讲,日本人的战略企图已经无法实现。在东南太平洋上,日军付出巨大死伤代价保持下来的马绍尔群岛、吉尔伯特群岛、所罗门群岛北部和新几内亚的东部,都已濒于崩溃。面对盟军在海空战力上远胜于日军的战场态势,日军即使再投入兵力也难有把握长期确保这些占领地。因此,不得不将“绝对国防圈”收缩至从新几内亚的马当,越过俾斯麦海,直到拉包尔、布干维尔岛一线。日本人决心死守该线。

日本的军力开始捉襟见肘。受到重创的海军和海军航空兵已失去与盟军抗衡的能力,陆军也因国内预备兵源的枯竭而无法得到补充。一九四三年九月,日本陆军约七十个师团中,由于中国战场的牵制以及东南亚占领区的扩大,只有五个师团被部署在太平洋地区,其中大部分驻扎在南太平洋或西南太平洋的散落岛屿上。由于海空军力量被削弱,岛屿部队补给困难,装备短缺,岛上的日军直到战争结束的那一刻依旧严重地依赖白刃作战的武器---刺刀。

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美国军火工业所达到的举世罕见的生产能力令德国人和日本人目瞪口呆。具有强大工业制造能力、技术能力和资本能力的美国,其军火生产一且开闸,生产线犹如钢铁洪流一般席卷而来,美国制造的飞机、舰船、坦克、火炮,源源不断地被运往盟军的各个战场,金元帝国迅速变成世界上最壮观的军火工厂,美国所迸发的巨大的国家能力成为德意日法西斯的一场世纪噩梦。

巨大的军工生产能力造就了强大的美国军队。此时美军的兵力总数已过千万,单位火力密度超过了世界上任何国家的军队。在盟军为反攻欧洲大陆实施著名的诺曼底登陆时,盟军的上万架飞机几乎遮盖了诺曼底海岸的天空,而德军的迎战飞机只有四百架。在太平洋战场上,在美军铺天盖地的航空炸弹的打击下,无论日本陆军和海军如何顽强也只能是集体“玉碎”----日本所剩无几的海军舰船和飞机,最终都龟缩到日本本土附近保卫天皇去了。

军火生产高昂的利润强烈刺激了美国经济发展。自一九四一年起,美国工业生产年增长率高达百分之十ニ,工业生产比值和外贸出口成倍地增加,这使得掌握着全世界三分之二黄金储备的美国,迅速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强国。不知在这种情景下日本人坚持把美国定为“主敌”,决心将美国打得“失去战意”,是不是精神已经错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