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不惜一切代价让中国继续打下去(2)

尽管盟军的作战重点依旧在欧洲,但中国战场对于盟军,特别是太平洋地区的美军愈发重要。稍有军事常识的人,只要看一眼亚洲地图就会意识到太平洋岸边的中国大陆对于太平洋战场上的盟军而言,将是一个怎样广袤的陆基基地。且不说中国战场牵制着日军大部分的军事力量,仅就太平洋战场的侧翼而言,一且失去了中国的巨大依托,美国再强大也难以奢谈打到日本本土去。

美国前所未有地和中国亲密了起来。此时,在中国战场上的美军,除了军事顾问团成员、援助中国的技术人员和军事教官外,作战部队主要是第十四航空队,这支部队驻扎在中国广西的桂林。奇峰碧水环绕下的桂林城,自古便是中国的山水胜地。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小城呈现出五色纷杂的奇异情趣:这里是中国各方抗战力量的聚集地,国民党党政机构、共产党的办事处、民主党派和民间团体总部比邻而设;这里也是战时中国言论最为自由的地区,各类宣传抗战的文艺队伍五花八门,编辑印刷的各类出版物风行全国。

但是,桂林最奇异的风景,是随处可见的美军。这里的空军基地驻扎着美军第十四航空队,还有不少美军经过这里周转行程。几乎所有的美国人都被桂林附近奇形怪状的葱郁小山惊呆了,美军官兵认为:可以把这些小山装上轮子,待日军飞机袭击的时候,就把这些小山推来推去当作屏障。美国人把桂林称为“东方的巴黎”。但是,美军终究不是来旅游的,他们要打仗。

美国空军以桂林为基地四面出击。滇缅作战时,他们飞越沉睡的中国村庄,轰炸了缅甸萨尔温江岸边的日军;他们从空中轰炸突击中国军队阵地的日军,炸毁日军的仓库、车队和船舶,同日军的零式战机疯狂地格斗。一九四三年感恩节的时候,他们去轰炸台湾的日军机场。吃了火鸡、喝了威士忌的飞行员升空了,他们都知道携带的油料仅够扔完炸弹后勉强飞回桂林,只要稍有意外就回不来了。在台湾新竹机场上空,他们一声呼啸发动了突然攻击,日军的战机四分五裂,燃起冲天大火。在炸毁了五十多架日机后,他们向他们喜爱的“东方的巴黎”方向返航。尽管牧师自他们起飞就站在跑道边真诚地祷告,但仍旧有美国青年没能活着回来。

令美军飞行员付出巨大牺牲的航线,是飞越喜马拉雅山的“驼峰航线”。“驼峰航线”西起印度的阿萨姆邦,向东飞越野人山、喜马拉雅山、高黎贡山、横断山等,这些山脉平均海拔都在四千米以上,最高的可达七千六百米;雪山峡谷之间,萨尔温江、浦公河、怒江、澜沧江、金沙江穿流而过。自一九四二年起,美军飞行员迎着厚厚的喜马拉雅云层,以飞行高度的极限飞越险峻的山口。在这条人类飞行史中最危险的航线上,哪怕风向稍有变化就有可能导致机毁人亡。为了爬升得更高一些,他们甚至使用了尚未经过试飞的新出厂的 C-46 型运输机。他们在凭借肉眼观察划出的航线上,一次次地与死神擦肩而过。

自“驼峰航线”开辟以来,美国援助中国的抗战物资被源源不断地运来。最初运到中国的物资每月几百吨,后来增加到上千吨,最多的时候一个月竟达七万多吨。直到战争结束的一九四五年,经“驼峰航线”运往中国的抗战物资累计达六十五万吨,运送战斗人员累计达三万多人。在中外战争史上从未有过的规模巨大的空中运输中,美军于“驼峰航线”的飞行中共损失飞机一千五百架以上,还有三千多名美军官兵付出了生命代价。

当然,美国人的牺牲必须是为了美国利益。在度过了战争初期的艰难时刻后,美国觉得有必要向全世界表明,盟军与中国已经形成了一种互相依靠的同盟关系,这种关系符合美国赢得战争胜利的需要。----美国人决定把将介石从中国请出来,在世界的某个地方与美、英首脑会晤,并让这次会晤成为世界舆论的头条。美国人把召开英、美、中三国首脑会议的想法,通报给了国民政府外交部部长宋子文,要求长期住在美国盯着盟军军备配额的宋子文转告蒋介石。一九四三年六月七日,蒋介石回电宋子文,让他和仍在美国的宋美龄商量后回复罗斯福。

除了对苏联始终存在的戒心之外,蒋介石认为有必要事先与罗斯福单独会面----蒋介石想在首脑会议前,得到美国对中国抗战和战后前景的某种承诺,不然无法确定在首脑会议上他将处于何种位置。七月四日,罗斯福回电,称单独会面十分重要,建议在重庆或华盛顿间选个地点。蒋介石八日回电同意罗斯福的建议。

罗斯福于七月中旬再电蒋介石,提出在美国的阿拉斯加召开三国首脑会议。二十?日,依旧对苏联心存戒备的蒋介石回电,认为如果在阿拉斯加开会,他就必须经过苏联的西伯利亚,到了苏联国土上而不与斯大林见面不合适,因此建议改个地方。至于中美首脑单独见面的地点,罗斯福建议蒋介石在他动身之前到华盛顿来。但这一建议被宋子文以“钧座军政羁身,似难以远行,除非此行有解决太平洋战事之把握”为由拒绝了。

一九四三年十月ニ十八日,罗斯福向蒋介石发出正式邀请,中、美、英三国首脑会议将在埃及海岸的某个地方举行。罗斯福说,现在还没有得到斯大林是否出席会议的答复,但无论怎样,他和丘吉尔都将在埃及与将介石会面,届时罗斯福将率领美国最高级别的陆海空军官前往,中美之间的任何问题都将得到圆满的解决。十?月?日和九日,罗斯福又两度来电,承诺在会议正式开始前可以与蒋介石单独会晤。蒋介石回电罗斯福,表示他将准时参加会议。

会议最后确定的地点是埃及的开罗。这次具有历史意义的会议史称“开罗会议”。一九四三年十?月十八日,蒋介石借夫人宋美龄率中国代表团分两批离开重庆,经印度飞往开罗。临行前,蒋介石给自己提出的要求是:“淡泊自得、无求于人”,秉承中国人好面子的传统,“对日处置提案与赔偿等事,当待英、美先提,切勿由我主动自提,英、美当知敬我毫无私心于世界大战也”。

历史证明,无论中国人如何遵从“以礼待人”的传统处理外交事务,非但从来没有得到西方世界的“知”和“敬”,吃亏和受辱的却总是中国人。----唯一值得欣慰的是,抗战中国终于站在了世界舞台上。

十一日上午,蒋介石一行抵达开罗。中国代表团基本阵容是:国防最高委员会秘书长王宠惠、军事委员会办公厅主任商震、侍从室第一处主任林蔚、军事委员会航空委员会主任周至柔、国民党中央宜传部副部长重显光、军令部第三厅厅长杨宜诚、外交部参事郭斌佳、侍卫长俞济时、驻美军事代表团团员蔡文治、军事委员会战地服务团总干事黄仁霖、传从组长陈希曾、待从武官陈平阶、侍从秘书俞国华、随从医生左维明以及宋美龄英文秘书陈纯廉等。

英、美、苏代表团成员都是政治、经济、军事专家,因为会议期间需要就讨论的各种问题进行随时磋商,于是有外国记者认为中国代表团的成员非常不专业,他们注意到连外交部长宋子文都没有参加。记者评论说,“有些对于开罗会议必不可少的人,却有包括在代表团中,因为这些人对委员长不完全俯首听命。”西方人很难理解中国这个古老而独特的东方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