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锡山嫡系大部得到保留

和西北军不同的是,晋绥军相对较为团结,并没有出现陆续投蒋的事情。当晋绥军主力撤回山西后,阎锡山指定徐永昌为晋绥警备总司令,指挥晋绥军。徐永昌并不是晋绥军的元老,他出自国民三军,半路才加入阎锡山集团。但徐永昌资历高,在南京又有人脉,加上在晋绥军中没有根基,阎锡山可以借徐表明自己不再掌握晋绥军的态度,又能由徐出面与南京协商善后后保存实力等诸多事宜,将来自己回山西,更加方便自己重新掌权,可谓一举多得。

1930年,中原大战失败后,阎锡山军队正搭乘列车撤退

徐永昌招来晋绥军的几位掌权者商震、杨爱源、傅作义、孙楚、李服膺、赵承授开会讨论,最后一致决定由阎锡山的老参谋长朱绶光作为代表前往南京与蒋介石接洽,但还没出发就得知蒋介石授权张学良负责华北反蒋军队的改编事宜,于是又由朱出面前往北平接洽。或许是受到1928年在涿州城下遭到晋绥军顽强抵达连攻三月不克的难堪经历影响,张学良对待晋绥军的态度和西北军截然不同,张学良并不出面,只是指派东北军的老将万福麟作为代表,在天津另外设点,召集徐永昌和杨爱源前来开会。

其实对于晋绥军的改编,军政部早有预案。整编方案是给晋绥军保留4个军8个师16个旅32个团的编制,骑兵部队裁撤,炮兵收归中央所有。18个军缩编为4军8师,与西北军的整编相比,可说是十分苛刻。徐永昌和杨爱源当即表示不能接受,希望万能够向张学良反映一下,再多增加几个单位。对此,张学良丝毫不予理会,直接打发徐、杨二人返回太原着手缩编。

徐永昌,山西崞县人,1927年投奔阎锡山并受到重用

徐永昌返回太原后立即召开军事会议,宣布张学良交付的整编方案,并根据张学良的命令,指定徐永昌、商震、杨爱源、傅作义为4个军的军长,4个军的所属部队也从四人的部队中优先保留,这个方案在会中遭到大部分晋绥军嫡系将领的强烈反对。其结果就是兵变接连不断,作为外来户的徐永昌控制不住,同样是外来户的商震见自己部队没啥损失就选择中立,傅作义本就有脱离阎锡山嫡系之意,自然也置身事外,而杨爱源则想借整编之机掌握晋绥军嫡系部队的兵权,任由事态发展。如此种种,使得晋绥军的局面混乱不堪。

赵承绶、孙楚和李服膺等人为求得生存,便将主意打到了奉张学良之命前来山西点验的特派员戢翼翘身上,并成功说动戢在返回北平向张学良报告时为赵承绶等人说情。张学良在权衡再三之后终于同意在晋绥军原有的整编基础上,再增加1个师级单位的护路军(辖三个旅)、3个独立旅和一个骑兵司令部(辖4个旅),并同意缩编后的10个炮兵团全部留驻山西。赵承绶等人的努力,使阎锡山的嫡系部队大部得到保留。与此同时,徐永昌、商震等人无法立足,杨爱源则失去阎锡山的信任。

1931年7月,石友三发动叛乱,商震借平叛之名,带着2个旅脱离晋绥军。傅作义则借经营绥远之名,另行发展。徐永昌在阎锡山重新掌权后投奔南京,当上了军令部长。杨爱源虽然仍旧担任阎锡山的副手,但手中没有半点实权。“九一八事变”后,晋绥军脱离了张学良的掌控,并在阎锡山返回后进行扩编,此后直到1949年太原解放为止,晋绥军始终作为一个半独立的军事团体割据山西。

其余各路军系的活路

中原大战爆发,张发奎、李宗仁举兵成立张桂联军

在诸多反蒋实力派中,李宗仁的桂军作为第1方面军,与冯玉祥的第2方面军、阎锡山的第3方面军同级。但桂军先是在蒋桂战争中损失惨重,又在俞作柏、李明瑞的内乱下折损过半,使得第1方面军在中原大战中的实际兵力仅有3万余人,这3万余人还有四分之一属于张发奎的粤军。是以这支部队又被称之为张桂联军。

在阎锡山、冯玉祥都宣布下野时,张桂联军没有选择放弃,而是全部撤回广西并重整部队。在此情况下,蒋介石计划利用陈济棠的粤军作为马前卒与李宗仁的部队进行决战,此举既能解决广西问题,也消耗掉对中央有重大威胁的粤军实力。可陈济棠不是傻子,他的部队在占据部分桂境后便停止军事行动,不久之后反而联合李宗仁共同反蒋,另立广州国民政府,割据两广达六年之久,直到1936年陈济棠下野,才停止割据态势。

李宗仁的桂军在广西一直维持统治至1949年,张发奎的粤军则在1931年脱离广西投入蒋介石的中央军,成为中央军的一部分,一直到1949年在渡江战役中覆没。除了张桂联军之外,还有诸如孙殿英、石友三、樊钟秀、万选才等小军阀,也都为了各自的生存,开始不同的求存之路。

孙殿英,盗墓贼,1930年参加中原大战反蒋,失败后为张学良收编

孙殿英,以“东陵盗墓”闻名于世,北伐战争结束后,他的部队由军缩编为师,参与中原大战后,被阎锡山编为1个军,奉命坚守亳州。亳州是陇海线的战略要地,因此在中原大战爆发后成为蒋介石中央军必须夺取的地方。可是谁都没有想到,作为杂牌军中的杂牌军,孙殿英竟在蒋记中央军6个师的围攻下坚持抵抗达三个月之久,直到西北军前来解围。

对于反蒋军来说,孙殿英此举可谓立下奇功,但对蒋记中央军来说,则被恨之入骨。当阎锡山、冯玉祥陆续宣布下野的消息传到孙殿英这里时,他选择追随宋哲元一起撤入山西,与西北军残部“报团取暖”,并在派遣代表买通张学良的参谋长荣臻之后,成功获得了1个师的番号。在1933年的长城抗战中,孙殿英因顽强抗击日军而再次闻名,不仅晋升军长之列,还成了抗日名将。此后孙殿英的部队多次扩编,先是和割据宁夏的马家军争夺地盘,抗战期间又投敌当了伪军,直至1947年被解放军歼灭。

石友三,字汉章,吉林九台人,因抗战中阴谋
投敌被处死

石友三原本是西北军的一员。蒋冯战争中脱离冯玉祥投靠蒋介石,自成一系。中原大战参加反蒋,他的部队竟然被扩编为第4方面军,辖5个军,成为与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平起平坐的方面军总司令。中原大战后,石友三积极靠拢张学良,在张的庇护下部队改编为第13路军。天生反骨的石友三,1931年7月再次发动叛乱,选择与割据两广的陈济棠、李宗仁合作,部队被改编为第5集团军。可是这次叛乱只持续了半个月,就被张学良平息,石友三本人避居天津,后来得到宋哲元的帮助重新收拢旧部当上了师长。抗战全面爆发后,他再次成了第39集团军总司令,最终因阴谋投敌,被部属高树勋逮捕活埋,结束了耻辱的一生。他的部队,则在抗战胜利后被缩编为一个师,在1948年的淮海战役中覆没。

樊钟秀一度是孙中山的坚定支持者,其部以建国豫军名号征战广东,多次参与平叛。北伐时,他不愿与蒋介石为伍,到1928年3月,在冯玉祥的进攻下兵败下野。中原大战开始时,樊钟秀收拢旧部加入反蒋阵营,部队被编为第8方面军。但樊钟秀参战不到两个月,就在许昌遭遇空军袭击中被炸而亡。樊钟秀死后,其部队由参谋长郜子举率领于9月接受蒋记中央军的改编,部队缩编为一个军,三个月后又被缩编为师,于抗战期间被胡宗南的中央军吞并。

 

万选才所部源自刘镇华的镇嵩军。北伐战争胜利后,镇嵩军被缩编为两个师,随即由万选才作为主导投靠阎锡山,并投入到反蒋阵营。中原大战爆发后,不愿参加反蒋的刘镇华弟弟刘茂恩在占地宣布反正,并扣押万选才率领一部加入蒋记中央军,万选才后被枪决,刘茂恩则率领所部始终维持一个军的建制,直到1948年被解放军歼灭。至于万选才的嫡系部队虽然继续反蒋,但在中原大战兵败后被迫接受改编为一个师,后被中央军吞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