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的态度

中原逐鹿,首先决于战事进退。如冯、阎能够充分利用军事优势,迅速击溃蒋军,则大局定矣,不忧其他。但如战局僵持,双方拉锯不下,则张学良的态度就成为左右胜负的关键。而要影响张学良的态度,除了奉系各军政要员的身边话外,还有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那就是日本。

1927年9月,蒋介石第一次下野时,接见日本记者

张作霖早从日俄战争起,就与日本人合作得亲密无间,在军阀混战中,又多次作为日本的代理人出手,这是人尽皆知的。但有一点却往往被忽略了,即到张作霖后期及张学良执政前后,奉系开始利用日本国内经济危机和大正民主造就的政治缝隙,摇身一变成为日本政党之争中的幕后金主,开始尝试以金元影响其国家政策,这就深触少壮派军人之愤怒了。所以厌恶政党政治的少壮派军人,才急不可待地要谋杀张作霖,再后来又发动“九一八”吞并东北。

若从日本的利益角度看,它更希望张学良支持哪一方呢?显而易见,对日本而言,一个分裂的中国要比统一的中国更好。如果张学良支持蒋,那么冯、阎即不敢妄动,这仗就打不起来。蒋即可通过经济和政治手段,先解决冯玉祥,次抑制和削弱阎锡山,最后逐步完成事实上的国家统一。 平生谨慎小心的阎锡山,竟敢于挑头发动中原大战,当然是对张学良的态度有了相当把握。阎锡山系日本士官学校六期出身,与土肥原贤二、冈村宁次等人都是前后同过学的老熟人。他既有现成的人脉渠道,就不可能不事先找奉系的幕后老板探好底牌---事实上,他的外交秘书陈觉生,就是土肥原派驻太原的代表。

所以可以想得到的是,日本人必然在事前对阎锡山放出了某种有力的信号,担保奉系会支持冯、阎,或至少保持中立。

封官许愿给地盘

但张学良一动不动,就是变相地支持冯、阎。蒋介石不能不着急。7月间,张学良赴葫芦岛,蒋介石派代表刘有光送以东北军将领于学忠为平津卫戍司令、王树常为河北省主席的任命状---即承诺将平津、河北地盘交予奉系。但张学良扣下任命状不发,仍不表态。

1928年7月,张群(左一)、陈布雷(右二)
等人合影

眼见张学良纹丝不动,蒋介石只好走迂回路线,另谋收买奉系将领。先是通过留日士官同学、临绥驻军参谋长陈贯群给于学忠带亲笔信,承诺只要于能够举兵西向,希望在华北得到什么地位均可应允。于学忠把信上交张学良,并修书复蒋,表示自己惟张学良之命是从。蒋拉于未成,又派何成浚以现洋300万元收买于部下旅长马廷福等人。被张、于察觉,将马廷福等扣押,还是不成。

至7、8月,中原战局逐渐陷入僵局。尤其是8月初冯、阎孤注一掷发起的陇海线总攻击,因连日倾盆大雨而受阻之后,冯、阎的数量与质量优势已经难以发挥,而财力薄弱后勤不继的弱点却逐渐暴露。长时间的消耗战,显然对财力雄厚,又可以合法政府名义实施海外军购的蒋介石更为有利。 在蒋方派驻东北的代表张群、吴铁城的不断催促下,张学良终于作出了口头承诺:若蒋军攻克济南,东北即可出兵。同时,张学良又将此默契承诺转告给了阎锡山代表贾景德---你们可千万得守住济南啊!但主打山东方面的晋军却实在不争气。两个总指挥傅作义与张荫梧闹意气,各打一路,互不配合,结果被蒋军击败,于8月15日丢了济南,退回黄河北岸。

眼见冯、阎败局已定,奉系再无动作就摘不到桃子了。张学良乃于8月20日自避暑地北戴河返回沈阳,与奉系军政高层商议出兵事宜,并向蒋开价。蒋答应给出兵费500万元,后又拨给东北军1000万元用以整理奉票及偿付铁路外债。再后来,又允许东北军入关之后,驻平津部队的薪饷由中央负担。

1930年12月,张学良和蒋介石第一次在南京会面的合影,从左到右依次为张学良、宋霭龄、于凤至、宋美龄、蒋介石

至于封官许愿给地盘,更是题中应有之意。从中央的内政部、参谋部两部长,到地方的平津卫戍司令、河北省主席、平津两市长等军政要职,平绥、平汉、正太、沧石等铁路局长等肥差,统统给予奉系人物。“北方诸事”“黄河北岸军事”悉交张学良处理。而阎锡山非但舍不得掏钱,就连封官许愿的空头支票都吝啬---只答应张学良任“陆海空军副司令”和“国民政府委员”,其他奉系军政人物几无提及,更只字不提东北军的势力范围应如何扩张。

如此形势之下,如此重重酬之下,东北军要再不出关简直都对不起良心了。至于日本人是不是有什么担保承诺,那也去他娘的。9月3日,张学良正式通报冯、阎:东北军即将入关,实行武装调停。但冯、阎及汪精卫仍乐观判断张只是虚张声势,不敢真的入关。9月18日,张学良发出“和平息争”的“巧”电,并宣布就任国民革命军海陆空副司令。9月20日,东北军两个军入关,一枪不发从晋军手里接管了平津河北。

历时近五个月,各方投入兵力百万之众的中原大战,至此已无悬念。冯玉祥与阎锡山在石家庄进行会议,冯还想将军队撤至黄河以北继续作战,但阎锡山担心冯军借机侵袭山西,予以否决。最终两人决定联袂下野,冯玉祥宣布入山读书,阎锡山则离晋暂避居日本人控制的大连。民国以来军阀纷争的局面,至此乃告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