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略与苏拉时代(前120-前78)(5)
没有等到公元前90年,以“同盟战争”而在史上留名的战争爆发了。恰如平原各处同时点燃火舌,意大利半岛中部和南部各部落统一行动,同时起义。起义者均为加盟罗马联盟的城市国家,他们在当了罗马250年的同盟者之后,举起了反抗盟主的大旗。
从北向南,意大利半岛临亚得里亚海那一侧居住着皮琴特部落、维斯蒂诺部落、马尔基诺部落,由此往内陆去,居住着派力诺部落、马尔西部落,再往南的亚得里亚海沿海地区居住着普林塔诺部落,此外还有山区的萨姆尼乌姆部落、意大利南部的比尔皮诺部落,最早起义的是这8个部落。卢比孔河以南的罗马联盟全境中,靠近最北部的伊特鲁里亚部落和温布罗部落还未决定站在哪一边,意大利南部的普利亚地区和卡拉布里亚地区则是在战争进入第二年后才卷入战争的。
在罗马作为战略要地修建的殖民城市中,如迁入殖民城市的是罗马公民,当然站在罗马一方。而迁入者是“拉丁公民权”拥有者的殖民城市,即通称为”拉丁殖民城市”中,除唯一的例外维努古亚,其余的殖民城市都站在罗马一边。这些“拉丁殖民城市”居民和其他拉丁部落一样,已经拥有“无投票权的罗马公民权”,他们没有理由成为那些因得不到罗马公民权才起义的部落的同盟者。
除上述这些部落外,留在罗马阵营的同盟者,还有在罗马领士南面广阔的坎帕尼亚地区的希腊裔居民。这里的人虽不具有罗马公民权,但是,坎帕尼亚地区有富饶的耕地,而且希腊人长于工商业,加之那不勒斯、庞贝、帕埃斯图姆这些富裕的城市也都聚集在那一带。在这里生活的人,在很多方面都与罗马不相上下,而且,城市国家的自治也能够得到保证。他们没有必要非要得到罗马公民权。
简言之,公元前91年末爆发的“同盟战争”,参加起义的基本上都是罗马联盟中较为贫穷地区的居民。然而,对于罗马来说,这已是晴天霹雳。在130年之前的第二次布匿战争期间,罗马联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以致汉尼拔曾发出悲壮的誓愿“让罗马联盟解体。”这一誓愿在当时并没有实现,但130年之后,他的这个誓愿终于实现了。
东北、东方、东南三个方面同时开始起义行动,北边的伊特鲁里亚部落和温布罗部落也没有理由一定站在罗马一边。不仅如此,还有他们开始集结兵力的情报传来。在西南和南面,起义军控制了第勒尼安海。尽管距离尚远,但起义军不论从哪个方面起兵,利用罗马铺设的公路,十几天即可到达罗马城下。
联合举起反罗马旗帜的8个部落,决定组建为新的国家,国名就叫“意大利”,首都设在亚平宁山麓的科尔芬尼乌姆。国家政体也已经确立,最高权力机关是公民大会,由500名有资历者组成元老院,每年选举2名执政官、12名法务官,承担军事、政治要务。法定语言是拉丁语,一般通用语言是萨姆尼乌姆语和其他方言。为纪念意大利建国,他们还铸造了纪念币,纪念币上的图案是8名战士将剑交叉在一起,誓约结盟。
成为“意大利国”首都的科尔芬尼乌姆与罗马的距离只有120公里,而且早在公元前4世纪罗马就修建了连接两地的瓦勒利亚大道。
“同盟战争”在所有的意义上,都是罗马遭到不断打击的事件,从此前罗马军队中来自同盟各国的士兵数量来推测,此次估计有一半的士兵退出了罗马联盟军而变成了起义军。对罗马的打击不仅限于退出的士兵,在罗马执政官手下担任将官幕僚的士官中很多来自同盟国家,其中甚至有不少人已经拥有了罗马公民权,这次他们选择站在家乡一边,和自己的父老乡亲共同反对罗马。
意大利人从将官到士兵,对罗马人的战略战术都是熟知的。他们的起义表明,同盟各国与罗马之间长期建立起来的相互信赖关系,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动摇,罗马陷入了要与过去的同盟者交战的窘境。
罗马人被“同盟战争”惊醒了,他们马上就准确地理解了事件的严重性。可以预料到,四处同时燃起的烽火,无一不指向首都罗马。由于罗马与起义各处都有公路连接,向罗马进攻是很容易的。好在作为战略要地在公路边建设了一些殖民城市,在防止敌人沿公路攻向首都、包围罗马方面还能起到一定作用。这些殖民城市,除阿皮亚大道边的维努吉亚之外,全部都站在罗马一边。起义军要想进攻罗马,必然要先攻打殖民城市。
公元前90年,罗马方面急急忙忙作了迎敌准备。在坎帕尼亚地区画一条线,分为南部战区和北部战区。当年的执政官普布利乌斯·鲁迪利乌斯·鲁普斯负责北部战区,另一名执政官路奇乌斯·尤里乌斯·恺撒为南部战区总指挥。这位路奇乌斯执政官有个10岁的侄子,就是被历史学家蒙森称赞为“罗马诞生的唯一天才”的盖乌斯·尤里乌斯·恺撒。在这两位执政官下面,南北战区各配备了5名军团长,军团长指挥的军团安排在预计会与起义军发生激战的地区。 两位执政官也亲率军团,承担机动任务,以在必要时迅速赶往有需要的地方投入战斗。
使罗马人目瞪口呆的是,意大利方面排出的阵营与罗马方面完全一样。他们北部战区总指挥是马尔西族出身的昆迪乌斯·侯裴迪乌斯·西罗,南部战区总指挥是萨姆尼乌姆族出身的盖乌斯·帕匹鲁斯·姆迪鲁斯。和罗马方面一样,在他们二人之下,各配备大约5名军团长,使罗马人惊愕的是,这些军团长的个人名字,都是罗马人常用的名字。如此亲密的关系而成为战场上的对手,使人情何以堪!“
各处展开的战斗相继投入的总兵力,双方都达到了5万人。由于对抗起义军的兵力不足,罗马只能邀请高卢和努米底亚派兵支援。
战争进入第二年的战况,前半年是意大利方面占优,后半年则是罗马方面占优势。 各地战场激战不断,罗马方面的北部战区总指挥、执政官普布利乌斯·鲁迪利乌斯·鲁普斯战死,南部战区也战死了两名军团长。意大利方面的牺牲也是巨大的。
在这场战争中,罗马方面表现最突出的当属苏拉。他采用的果敢速攻战术很奏效,意大利方面居然没有一个能对抗这种战术的指挥官。马略的指挥风格则和以前大不相同,变得保守了,但只要马略一现身,意大利方面的将士联想到过去跟随马略与日耳曼人战斗的情景,就会退缩不前。因此,马略指挥的军团虽未取得什么决定性的胜利,但也没吃败仗。
很快进入公元前90年冬天,两军暂且进入休战季节。执政官路奇乌斯·尤里乌斯·恺撒因另一位执政官鲁普斯战死,自已必须赶回罗马承担主持公民大会的义务。他这次回去不仅仅是主持会议,他还向公民大会提出了一项法案。在这项被称为《尤里乌斯公民权法》的法案中,他提议,接受“同盟战争”之前各同盟国提出的要求,给所有同盟国家公民以罗马公民权。
但这项法案附加了一个前提条件,即各同盟国结束对罗马的战争。执政官恺撒提案的《尤里乌斯公民权法》在公民大会上顺利获得通过。 以前罗马人在政治上出现失误时,往往采取军事上压服的做法,其结果是陷入泥潭不能自拔。这次他们终于选择了用政治上的调整来修复政治上失误的正确做法。当然也可看出,这次开战,“理”本就在意大利人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