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水道

这是一条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流程最长的人工运河,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大运河三部分,从洛阳到扬州、洛阳到北京;从扬州到杭州再到绍兴、宁波,全长2700公里,距今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它沟通中国南北五大水系,西连陆上丝绸之路,东连海上丝绸之路。

大运河运行水道示意图

浙东大运河
春秋末期以前,东西走向的淮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水上交通是相互隔绝的。东南地区和中原地区没有自然的水道直接相通。东方的船要北上,只能由长江入黄海,再沿着淮河而上,才能到达淮阴故城;向北可由泗水而达齐鲁。这样走,既绕了路,又要冒着海上航行的风险。

春秋末期(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下令建筑邗城,就是今天江苏扬州的前身,城址在今扬州市西北郊一带。接着,吴国又从邗城西南引长江水,开凿了通往淮河的运河---邗沟。

古邗沟水道示意图

邗沟全长170公里,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有确切开凿时间的第一条大型人工运河。邗沟首次将中国东部的两条水系长江和淮河贯通起来,是后世大运河的重要基础,距今已有2400多年历史。淮安的末口,是古代邗沟的最北端,扬州的天宁寺附近,就有邗沟的入江口,也就是邗沟的最南端。

邗沟现貌

与吴国一直争霸的越国,也出了一位能够忍辱负重的越王勾践,他为了强国富民,开凿了以山阴故水道为主的运河,沟通了东西及对外航运,阻隔潮汐危害,促进了沼泽平原开发,并为后世的鉴湖工程打下基础。这条主要以民生为目的的运河是中国大运河的南越始段,也为后来的绍兴到宁波的浙东运河打下了基础。

浙东运河两岸

吴王夫差修建邗沟主要是为了军事目的,连续的征伐使得吴国丧失了元气,最终吴国被越国打败,吴王夫差被越王勾践逼得自杀身亡。历史上这两位争斗一生、评价相反的历史人物所修建的运河,却打开了后世中国大运河贯通的历史性起点。

隋唐大运河

公元581年,一位西方史学家眼中最伟大的中国皇帝之一登上了帝王的宝座,他就是隋文帝杨坚。这一年,杨坚建立隋朝,定都长安,结束了自西晋末年到隋统一前近300年的分裂割据状态。隋文帝于公元584年命大臣宇文恺,重新启用汉武帝时期的漕渠(引自渭河之水,由于历经战乱,河道淤塞,难以行船)。重新开挖的漕渠从大兴城开始直至潼关,全长150公里,名广通渠,这是修建隋唐大运河的开始。公元587年,隋文帝为兴兵伐陈,统一中国,下诏开凿山阳渎。山阳渎北起山阳(今江苏淮安),南至邗城(今江苏扬州),基本上就是春秋时吴国邗沟的故道。

隋文帝杨坚像

公元604年,35岁的杨广登上帝位不久就离开京都长安,到洛阳考察。第二年力排众议,下令着手建设两项重大工程:一是修建洛阳城,将首都由长安迁往洛阳;二是征调百万民工,由杰出工程专家宇文恺主持开凿大运河,也就是构成隋唐大运河主体的通济渠和永济渠以及江南运河

宇文恺像

传说通济渠从鸿沟引黄河水进入汴水。据史书记载,河南荥阳的鸿沟是战国时期魏国所建,其引自黄河水,向东经过郑州、开封,又转向南,经过淮阳到达颍水,与淮河相连。公元前203年,楚汉战争时,刘邦与项羽约定以鸿沟为界(楚汉河界),“中分天下”。公元605年,宇文恺率领百万民工,开始建造通济渠。通济渠又称汴河,贯通西安、洛阳和扬州,是隋唐大运河的首期工程,连接了黄河、淮河与长江,全长650公里,宇文恺只用了6个月便修成了。历经隋、唐、五代、宋、辽、西夏、金、元8个朝代,通航了720年。

古通济渠水道示意图

通济渠连接了中原地区几座重要的城市:洛阳、郑州、开封、商丘等地,从江南沿着运河而来的物资源源不断地滋养着这些都市。著名的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宋代运河两岸的情景。南宋时期,随着政治中心南移,通济渠的漕运地位逐步减弱,运河河床逐渐淤塞断流。即便如此,洛河以及部分河段的运输功能仍保持了几百年,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洛河上依旧是桅樯如林,伊河上仍然是舟楫如梭。

通济渠现貌

公元608年,为了向北方用兵,隋炀帝又征发河北民工百万开凿南起黄河、北至涿郡(今北京)的永济渠,全长1000公里。永济渠的开凿也利用了大量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其南段河道是将黄河支流沁水的天然河道拓宽、疏浚、加深而成,下与通济渠相连,引水通航至天津,接着又开凿永定河直通涿郡也就是修到了现在的北京通州。永济渠,连接洛阳和北京,是沟通黄河与海河流域的航运水道。

隋朝大运河的最后一段工程是全长400公里的江南河,这是一条将富庶的江南同北方相连的水运干线。它起自长江南岸的京口,经云阳、毗陵,过吴郡、嘉兴最终到达杭州。这样,从公元604年至608年,仅仅只用了4年时间,隋炀帝先后征调540多万民工,充分利用了过去开挖的运河和天然河流,终于凿成和疏通了以都城洛阳为中心,北抵河北涿郡、南达浙江余杭的全长2700公里的隋代大运河,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并把京师、东都、余杭等诸多大城市串联了起来。

隋代大运河形势图

隋代大运河的贯通,真正获得好处的是唐朝。因为隋朝已经将以洛阳为中心的运河网构筑起来,所以唐代没有像隋代那样大规模地开凿运河,而是对隋代遗留下来的运河加以疏浚、整治、补缀、扩建。隋朝灭亡后,唐高祖又将都城设在长安。关中地区虽号称沃野,但土地有限,物产远远满足不了京师所需,只能依赖江南一带运来的粮食维持。从广通渠到通济渠,中间要经过黄河。而黄河的这段河道要经过险峻的三门峡。这里两岸夹水,壁立千仞,河心有两座石岛把河水分成三股,堪称天险。由于三门峡的阻碍,这一河段的水运量一直上不去,只能改走陆路,可是陆运成本太高,效率也低。

建设中的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

天宝三载(744),唐玄宗下令整修广通渠。工程利用隋朝开凿的业已淤塞的广通渠旧河道,在渭水南边开辟了一条与渭水平行的河道,使运输船只从黄河开进渭水东段后折入这条运河,然后直达长安,从而解决了这段运输的麻烦,使长安与运河彻底连通起来。从此,交通闭塞的长安真正成为唐王朝政治经济的中心。运河一直修到长安城城东的望春楼下,在那里挖了一个大湖,湖面宽广,可以停靠两三百艘大船。

广通渠

唐代宗时,宰相刘晏受命掌管漕运。他根据各段运河的河道、地势、水势的不同特点,采取长江、汴河、黄河、渭水分段接运的办法,解决了各段河道水位、水势不同致使船只难以连续通行的问题。朝廷还在各段河道岸口建造大仓库,作为装卸储藏的转运站。从此,运河各段河水长流,漕船如梭般穿行于运河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