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

继秦始皇和隋文帝之后,忽必烈在历史上第三次完成了对中国的统一。雄才伟略的元世祖忽必烈在隋炀帝之后第二次开凿贯穿中国南北的大运河---京杭大运河,使北方的政治中心与江南的经济重镇连成一体。1271年,元朝定都大都(北京)。元初,北宋时十分繁荣的汴河早已淤塞,永济渠只有部分河段通航,所以漕运只能采取水陆联运的方式,即走一段水路再上岸走陆路,然后再走水路,反复多次才能将漕粮从江南运至大都。而且,隋运河就纵贯南北来说,并不很直,而洛阳偏西,实际上是拐了个大弯。忽必烈决定对隋唐大运河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整治和开发。

元世祖忽必烈像


1276年,元代著名科学家郭守敬从北京出发,一路向南步行调查,勘测运河地形,与另一位水利专家马之贞制定了整治大运河的方针。1280年,朝廷采纳马之贞的建议,动工开凿济州(今济宁市)至东平安山的济州河,长150里。

1289年,元世祖忽必烈下诏令马之贞主持开凿起于须城(今山东东平)安山西南到临清的一段运河。半年后,运河竣工,忽必烈将这条运河定名为“会通河”。又从北京到通县间开了一条通惠河,与原有的旧河道沟通。通惠河凿通一年后,元世祖又开工程为通州运粮河注入水源。

古会通河水道示意图

至此,全长3500里的京杭大运河全部完成。整条运河由七个部分组成:从北京到通州全长164里通惠河,从通州向南连通大沽河的通州粮河,从天津向南至山东临清、连接通州粮河与会通河的卫河,从临清至须城的会通河,从须城连通泗水的济州河,连通淮河与长江的扬州运河(隋文帝开凿的山阳渎),从镇江直达杭州的江南运河。元代大运河不再绕道洛阳,而是从大都起,直穿山东、江苏全境,径抵江南,把南北方各大经济区更直接地联系起来。

京杭大运河路线图

通惠河开挖后,行船漕运可以到达积水潭、什刹海、后海一带,成为大运河的终点。这条河道在明朝和清朝不断得到维护,一直沿用到20世纪初。1956年,北京城内的部分河段全部改为暗沟。现在的通惠河,一般指从东便门大通桥至通县入北运河这段河道,全长20公里。现在,通惠河部分河段水位仍然很高,成为北京打造的运河历史文化景观地带。

积水潭曾经商船聚泊

元朝开凿的河道,称之为京杭大运河。这条运河较隋朝大运河大幅度东移,虽然连通北京和杭州,却只有1794公里,比原来大运河缩短近900公里。这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大运河。比苏伊士运河长10倍,比巴拿马运河长20倍,是世界上最长的一条人工开凿的运河。由于隋代运河被近乎直线的京杭大运河南北贯通,加上洛阳逐渐远离政治中心,隋朝开掘的部分通济渠、永济渠由于年久淤塞,未加清理,大部分河道逐渐废弃了。

通惠河漕运图卷 沈喻(清)

像唐王朝一样,明朝同样坐享前朝开河之利,开创了另一个漕运的鼎盛时期。1402年,驻守北平的燕王朱棣率领军队攻入南京,夺取了皇位,改元永乐,他就是明成祖。1406年,明成祖下令迁都北京。随着明王朝的政治中心转移到北方,朝廷的漕运结构也发生了大规模变动。要将北京与江南经济中心连接起来,漕运是必不可少的手段。当时,元代的京杭大运河已多处淤塞,明成祖最初只能用海陆联运的方式运输漕粮。但海运风险很大,每年要损失三分之一的漕粮。因此重开贯穿南北的内河漕运迫在眉睫。

明成祖开凿京杭大运河的第一项工程是重开会通河。1391年黄河曾在山东境内决口,洪水过后,山东境内的会通河和济州河基本上被黄河带来的泥沙淤平。永乐八年(1410)明成祖下旨重开会通河,当时征调民夫16.5万人,清理挖掘河道385里。当时从河道中挖出的泥沙在运河附近堆起了一座龙山,至今在龙山上还能看到当年栽种的松柏。竣工后,朝廷将原元朝开凿的会通河和济州河统称为“会通河”。

通惠河今景

明成祖在集中力量重开会通河后,又用了15年的时间,把近1800公里长的京杭大运河全线凿通,将这条大运河凿成了一条河道又宽又深,航运设施非常完备的内河航线。明正统年间(1436-1449),黄河在荥阳决口,洪水波及运河,使漕运中断。一位名叫徐有贞的治河能人向朝廷建议设置水闸,开河分流洪水,保证漕运。经过三年的努力,徐有贞在黄河决口处开凿出了一条新运河,并设置了水闸。明代宗大为高兴,为新渠赐名“广济渠”,将水闸命名“通源闸”。

出土的古代水闸 闸门

清乾隆末期开始,黄河的水患越来越严重,到了道光年间,运河河床已经被泥沙淤积得很高了,随时可能决口。朝廷不得已开启海上航线运输漕粮。到19世纪中叶,大运河已经处于半瘫痪状态。光绪三十四年(1908),清政府决定漕粮的运输全走海路,大运河的漕运使命就此画上了句号。清朝末年,京汉、津浦等铁路修建以后,清朝政府不再关心大运河的命运,任其荒废。运河河道越来越窄,不少河段不能通航,山东境内的部分河段已淤成平地,通航条件较好的江苏省内河段也只能通行小木帆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制定了改造大运河的计划,对运河很多区段进行了疏浚、扩展,而且沿河建设了不少航闸和现代化码头。1988年底,京杭运河和钱塘江沟通工程顺利完成,构成了以杭州为中心、以京杭运河与长江、黄河、淮河、海河、钱塘江五大水系相连通的水运网。现在,整个大运河,除北京到天津、临清到黄河两段外,其余河段均已通航。正在建设中的中国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实施后,大运河成为重要的输水线路,重新焕发出青春的活力。

京杭大运河今景

 

大运河中的智慧

中国大运河反映了中国人民高超的水利技术和聪明智慧。 公元前486年秋,邗沟建成。据《水经注 淮水注》记载,它从邗城西南引长江水,绕过城东,折向北流,从陆阳、武广两湖间穿过,北注樊梁湖,又折向东北,穿过博芝、射阳两湖,再折向西北,到末口入淮河。邗沟渠线所以比较曲折,主要原因是要利用湖泊,以便减少工程量。

苏北灌溉总渠,于1953年竣工。渠道呈东西走向,直通大海,与南北走向的京杭大运河呈十字型交汇。在这座大型水立交桥上,正在通过大型船舶的是京杭大运河,而在桥下,就是通往东海的苏北灌溉总渠,与2000多年前的先人相比,解决问题的方法因为科技的进步而又多了一些。

苏北灌溉总渠

大运河从山东临清开始,一直到鲁苏交界处的台儿庄被称为会通河。途经济宁的一段运河地势最高,济宁城北的南旺是运河的“屋脊”,水源不足,逢旱河道就干,再加上济宁段与黄河交汇处,常常泥沙淤积。这个的地理条件下急需一个既能“过渡”又能引水的水利工程,著名的南旺闸工程应运而生。南旺闸的思路是:济宁北的汶上东北高西南低,把汶水河接入南旺脊顶,再在南旺南北设闸分水下来。这就是在水利史上赫赫有名的“借水行舟”计划。南旺分水枢纽工程的精巧设计可与都江堰媲美,堪称世界一流。

南旺闸水利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