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过大西洋来到纽约,游隼在这儿的日子要好过得多。实际上它们在这儿过得非常滋润,部分原因是它们和大部分在城市生活的野生动物不同,它们几乎不需要去适应城市生活。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游隼是捕猎专家,它们在空中追捕的过程中捕杀猎物,它们向着看中的目标急速俯冲,然后用极其锋利的爪子抓住猎物。
它们又是通吃型的捕食者,能够捕杀几乎任何小型或中型的鸟类。所以只要附近有鸟类,游隼就不缺口粮。而由于我们人类喜欢在花园里(在北美洲是在后院里)喂鸟,城市中的鸟类多得数不胜数。
抓到猎物之后,游隼会把它带回附近的落脚地,在那里撕碎猎物,然后自己吃掉或者带回家喂给雏鸟,它们的巢穴一般都在附近摩天大厦的楼顶。
如此一来,与本章中渉及的大部分动物不同,它们几乎不需要改变自己的自然习性。它们筑巢的高楼大厦就像是高山悬崖上的峭壁,它们捕猎的地方就是其他鸟类飞行的地方。它们的猎物也是它们一直以来的食物:鸟。
(高楼景观。一只游隼从它在纽约市高楼上的栖息地起飞,这样的高度给了它完美的视野,用以捕猎它最爱的猎物:鸽子。)
尽管大部分城市中的野生动物都要经历从原野到城市的艰难转变,但对于像游隼这样的幸运儿来说,城市中的楼宇环境几乎就是它们自古以来栖息环境的翻版,这就是科学家们所谓的“模拟栖息地”。
50 年前游隼的处境完全不同,北半球的其他很多种鸟类的处境也同样槽糕。诸如 DDT 之类的化学杀虫剂在农业中的广泛使用令游隼的蛋壳变薄,大幅降低了游隼繁衍的成功率,使其数量骤降。在短时间内,问题的原因被找到,化学杀虫剂被禁用,游隼的数量开始增加,当然也多亏了美国纽约州重新引进了野生动物。
1983 年,两对由人类抚育并重新引进的游隼出人意料地出现在了纽约市中心,它们很喜欢这里,并开始在此繁衍后代。自那时起,游隼开始入住到大西洋两岸的许多城市中,现在它们通常在北美洲和欧洲的很多城市的高楼上筑巢。在纽约市,单位面积内的游隼数量比世界其他地方的都要多。
获取食物和交配是任何一种野生动物的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件事情,第三件就是确保安全。特别是对于小型鸟类来说,要生存,就要在大部队中寻求安全。
成群结队地栖息有几个好处。首先,捕食者更难捕捉某一只个体;其次,在寒冷的天气里,挤在一起能帮助每一只鸟保持温暖,比落单要好;最后,成群结队地栖息能够让鸟儿们更容易找到第二天的食物,只要跟着最强壮、最健康的个体飞去它们进食的地方就好。
并非所有的鸟类都会在夜间停留休息。诸如猫头鹰这样的夜行物种在白天会寻找安静的地方休息,避免被不请自来的鸣禽围攻。单只猫头鹰比一群猫头鹰更容易被围攻,这也正是为什么在塞尔维亚北部的基金达镇,每年冬天有几百只长耳鸮聚集在一起栖息。
它们本可以在城镇周围的农村栖息,但进入城市有很多好处。人类的存在能够吓阻捕食者。而且乡镇或域市的温度比周围的郊区常年要高几摄氏度。这是因为建筑物会起到储热器的作用,吸收太阳的热量并在夜里释放出来,车辆的尾气排放也会令气温升高。这就是所谓的“热岛效应”,这对城市中的野生动物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当郊外的气温对植物和动物来说太低的时候,域市让它们能够安全过冬。
但在基金达栖息的猫头鹰却是最近才出现的,它们只在这里栖息了 15 年。肯定是第一批猫头鹰吸引来了同类,如今有超过 700 只长耳鸮栖息在这个小镇的广场上----这是迄今为止这个物种在全球范围内最大规模的聚集活动。它们非常显眼,于是成了吸引游客的卖点,也成了当地人的骄傲。
此地西南方大约 1000 千米,在意大利的首都罗马,有一群聚集鸟类的数量更加多,有几百万只。当地人对于这么一大群椋鸟在冬夜的城市上空辗转翻腾并不太欢迎。和猫头鹰一样,椋鸟必须进入城市才能获得温暖和安全。
在大量椋鸟栖息的英国,例如在布莱顿、阿伯里斯特威码头或在萨默塞特郡,它们已成为旅游景观。但在罗马,游客们有比椋鸟群更多的景点可以参观,这就令大家对于椋鸟栖息的态度大多是负面的:不仅仅是因为这些扑腾个不停的鸟儿在城市的建筑和汽车上留下了成千上万坨白色的鸟屎,让人们不得不每天清理这些污渍,更重要的是,在它们夜间栖息的树下,那叫声简直震耳欲聋。
然而有一种动物非常欢迎椋鸟们的到来。游隼是世界上飞行速度最快的鸟类,在捕猎俯冲时其飞行速度能够达到 322 千米每小时。在罗马,它们能畅快享用椋鸟这种丰盛且可靠的食物。但由于可以选择的目标太多,游隼的捕猎成功率比它们追捕单个目标时要低 25%。即便如此,游隼依旧不断尝试,也许是因为椋鸟出现在它们面前使它们受到了某种刺激。游隼艰难地做出选择,有时候只能空手而归。
但鸟类中将自然习性转变为城市生活方式最成功的例子是鸽子,部分是因为它们已经伴随我们人类生活了很久:原鸽,世界各地所有城市鸽类的祖先,在起码 10000--5000 年前就被驯化了。
鸽子的成功揭示了一个令人惊奇的现象:由于它们在城市环境中过得非常舒适,有唾手可得的食物,只要在没有游隼的地方,就几乎没有天敌和竞争者,现在它们的进化正逐渐变为开始“退化”。
一般来说,虚弱或生病的鸽子会死去,并从基因池中消失。但在很多城市中,它们依旧能找到食物、生存下去并繁衍后代,由此将它们的劣质基因遗传给了下一代。
在法国西南部城市阿勒比的一段河流中,栖息着一种被引进的鲇鱼----目前欧洲体形最大的淡水鱼----它们学会了捕猎野鸽。这里是禁渔区,所以这里的鲇鱼长得非常大,可以冲上河岸并一口咬住鸽子,但身长超过 2 米的鲇鱼在出击时有搁浅的风险。而鸽子们也知道鲇鱼在水中窥视,在这段河岸边上喝水时会非常警惕。然而当它们开始洗澡时,似乎就把危险抛诸脑后了。它们溅起的水花和羽毛上的油脂会引来鲇鱼
1、窥视。一条中等体形的鲇鱼在城市河流的岸边窥视着鸽子们,它来自于一群学会了如何捕杀鸽子的鲇鱼(能够从斑点的图案辨认出来)
2. 快速反应。鲇鱼使用自己的触须感知到了正在洗澡的鸽子,它猛冲出击却失手了,没能用巨大的嘴把鸽子一口吞下。
3. 尝試逃脱。虽然鸽子飞了起来,但是鲇鱼咬住了它的一条腿。
4、慢了一步。鸽子被拖进水里,然后被一口吞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