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重庆江津到湖北宜昌 长江流域最密集的军事遗迹群(3)

军事遗迹:
皇兴寨

皇兴寨位于重庆万州区分水镇王兴村。同治《万县志》中《地理志 寨堡》载:“川楚教匪之乱,蜀以坚壁清野制之而定。此古人以逸待劳以饱待饥之善法也。成县多山,旧有寨洞。滇匪入蜀,民益即岩为寨,就岭为堡,绝壁洞之,广坪碉之,交错盘踞,远近相望,不可胜计。”

皇兴寨寨堡

皇兴寨就是在此背景下,因清代白莲教之乱,由当地一位段姓乡绅建于清光绪戊戌年(1898年)。这一年6月11日,光绪皇帝宣布维新变法,皇兴塞的兴建者闻此消息很是兴奋,遂将自己的私家寨堡命名为“皇兴”。1920年,皇兴寨被劫匪攻破,损失惨重。劫难后,段家人对皇兴寨进行了改造加固,此后再未被攻破过。

洞寨:

洞寨位于重庆万州区甘宁镇楠桥村,由上洞、下洞和连接上下洞的碉楼状建筑组成。下洞约200平方米,洞内有泉眼和水井。碉楼高约20米,共7层,楼板已被拆掉,只剩下如竖井一般的石楼。

洞寨碉楼

从当地走出去的诗人何其芳曾在一篇文章《我们的城堡》里说到了家乡的寨堡:“在二十年以前我们家乡开始遭受匪徒的骚扰,避难者便入洞上寨。所谓洞是借着岩半腰的自然的空穴,筑一道城墙以防御,虽据有天险但很怕长期的围攻,因为粮食与水的来源既完全断绝,而当残酷的敌人应用熏老鼠的方法时又是很难忍受的。”

青云寨

位于重庆万州区柱山乡戈厂村,为当地文氏私家寨堡,属于葵花寨的寨中寨。青云寨南北两面临崖,东西两面设门,四方都筑有塞墙。由于建筑年久(建于清咸丰二年,1852年),长期缺乏维护,现寨墙、塞门、箭楼等建筑都有不同程度的垮塌、损毁。

青云寨寨堡建筑

寨内的箭楼名为“青云楼”,楼高4层平面呈正方形,高11米,长5.8米,现已被重新修复。

瞿塘关

瞿塘关雄踞瞿塘峡之口,两岸赤甲、白盐两山高耸入云,关前江中则是来往船只闻之色变的滟滪堆(1958年被炸除),形势极其险要,号称长江由渝入鄂的门户。现在这里还能看到南宋景定五年(1264年),大将徐宗武为抵御蒙古军入侵而设置的拦江铁锁遗存:两根锈迹斑斑的生铁铁柱。

瞿塘关遗址

在瞿塘峡锁江,并非徐宗武的首创,早在五代时,镇守夔门的蜀将张武,但曾作铁索横贯长江以绝江中流。这里被称作铁锁关,是三峡地区应用锁江方法最多、体系最完整的关隘。除了铁锁,这里还有烽火台、炮台。不过真正的瞿塘关,连同号称有“九宫十八庙”的夔州城,都已随着三峡大坝的建成而沉入了水底。

南津关
南津关位于湖北宜昌市夷陵区西陵峡东口,为西陵峡终点,两山夹峙,江面仅宽两三百米,地势险要,历来为“雄当蜀道,巍镇荆门”的天然关卡。长江出南津关,摆脱了高峡深谷的束缚,开始进入平坦的长江中下游平原。

今日南津关

历史上,在三峡地区,不论是从巴楚相争时的捍关、阳关、西塞等简陋水关,还是秦汉以来战争史上赫赫有名的瞿塘关、南津关、荆门关等军事重镇;从单独的浮桥铁锁,到三体系的寨堡城防,数千年来,三峡地区的关隘、城寨可以说不胜其数。随着战争的发展,长江上与水关互为犄角的陆地关隘、寨堡越来越多,防御体系也从沿江的线状排列,扩展为立体的水陆协同。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