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看川江险滩

作为巴蜀与东部地区交往贸易的大通道,川江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凶险的一条河段,频繁的地质灾害导致这条江滩险浪恶,酿成了无数船毁人亡的悲剧。如果把长江航运比喻为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那么川江险滩就是这部“史诗”时最悲壮的篇章。

川江:一条让人“又爱又恨”的凶险之河

在长江上游,从四川宜宾至湖北宜昌这一段长约1030公里的水道,一般被称为川江。著名的长江三峡,就属于川江。川江,特别是三峡河段,一直是长江水运的咽喉。在以水运为主要交通方式的古代,川江曾是沟通富饶的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中原的主要通道,在军事、人流、物流等方面都曾发挥过重要作用。

老照片:川江纤夫

川江虽是一条重要的河流,却是古代行船人的“梦魇”---历史上,川江也是中国最凶险的一条河段。川江的航行事故,过去很多文献都有记载,数不胜数。从清宣统三年(1911年)至民国8年(1919年)这8年间,川江失事的木船达1513艘,平均每年有180多艘。

不过,随着人类坚持不懈地治理险滩礁石,以及葛洲坝和三峡大坝的先后蓄水,如今川江段的航行早已变得波澜不惊,众多险滩也都被淹没在了水下。我们现在回望川江险滩,更多是为了缅怀,缅怀人类与一条大河之间数千年爱恨情仇的往事。

如今的川江

地质灾害频发,是川江险滩密布的重要原因

从地理角度看,川江属于大型山区河流,流量充沛,多数河段的航道水深良好,但很多河段对船只航行的安全造成了较大威胁。这些河段分为三种情况:河床上分布很多礁石和卵石,航道弯曲狭窄,船只航行有很大危险,这种河段一般被称为险滩;有的河段局部比降陡,水流急,给上驶船只造成极大困难,这是急滩;有的河段航道变化较大,水深和航宽不足,这是浅滩。以上三种情况,以险滩对航行的威胁为最大。

“三滩“示意图

险滩也可以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由于明、暗礁石以及纵横石梁、岸边突嘴等特殊河床边界,使得航道变得狭窄、曲折,船只极易发生触礁事故,这是礁石险滩;另一种是形成强烈的横流、泡漩等不良流态,容易使船只横漂和翻沉,这属于不良流态险滩。

美国工程师凯尔1915年拍摄的轮船过泄滩的情景

直到建国初期,川江还有险滩60处,急滩74处,浅滩20处,碍航礁石93处。其中三峡江段是川江航道中险滩最集中、航行最险恶的江段。古人曾有“天下之险,莫险于峡江(川江流经的三峡区段,被称为峡江)”的说法,而峡江,最险又在西陵峡。

下图为险滩之一---叱滩(即著名景点“九龙奔江”,位于湖北宜昌市秭归县西二里的叱溪河口)。叱滩由众多平等排列的石梁构成,过去长江水手又称其为“老虎石”或“红石梁”。其中,九道蜿蜒起伏的石梁犹如九条巨龙,从长江北岸直奔江心,故得名“九龙奔江”或“九龙滩”。过去,船只在这里失事沉没的不计其数。如今,“九龙奔江”的景观早已随着三峡水库的蓄水而消失无踪了。

老照片:九龙奔江

那么,为何川江会有如此多的险滩呢?这还得从地理、地质等方面找原因。作为山区河流,川江水位暴涨暴落,河道坡陡,水流湍急。川江险滩,有的是江中自然形成的礁石构成,有的是外力搬运的堆积物淤积而成,有的则是山体崩塌淤积河道所成。由于山区河流原生地质地貌的原因,在水流长期冲刷和下切过程中,大多形成峡谷、宽谷和介于两者之间的敞谷河床,溪口冲积堆和崩岩造成的乱石堆随处可见。

1992年拍摄的巫峡河段礁石上的捕鱼人

地质灾害频发,是川江险滩密布的重要原因。这一地区众多的地质灾害事件中,尤以滑坡塌方最为突出。峡江段滑坡的成因,主要有3种异常地质作用,包括古长江在三峡段贯通时的溯源侵蚀、“水锯”下切、地下暗河或岩溶洞穴垮塌等,是峡江滑坡形成的主因。有专家把我国的滑坡堵江划分为6个区:青藏高原东南部、横断山区、秦岭大巴山区、西北高原、台湾山区、川-鄂山区。川江流经的区域,就属于川-鄂山区滑坡堵江分布区,以暴雨成因的滑坡、崩塌堵江为主要特点。

老照片:1985年青滩滑坡塌方场景

三大险滩谁最险:“青滩泄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

全长近200公里的长江三峡,就有约50个主要险滩,其中滟滪堆、青滩、泄滩和崆岭滩是最著名的四大险滩。严格来说,滟滪堆只是江中碍航的大礁石,青滩、泄滩、崆岭滩才是真正的险滩。这三险滩,都集中在湖北宜昌市秭归县境内以“险”著称的西陵峡内。

老照片:行至泄滩,英国摄影家曼尼拍摄

青滩就在秭归县老城下游13公里处,也称新滩。据史料记载,东汉永元十二年(100年),青滩江岸发生滑坡,滑坡体阻塞航道形成险滩。这个险滩上有上、中、下3个滩头,长约2.5公里,落差7米,是川江落差最大的险滩。其中上滩的潜埂像一道门坎,形成落差达1.5米的跌水,把航道分成上下两段。船过上滩跌水时,要先减速,一驶过跌水,再立即加速,否则船头就会栽进水里。

老照片:险恶的青滩,英国摄影家曼尼摄于1926年

1978年2月的枯水季节,有人在青滩捞到大量的金银元宝和紫铜饼,这些元宝上铸有“贵西道”字样,应是清代贵西道(当时贵族省下辖的一个“道”)献给朝廷的贡品,是运输船只在经过青滩时遇难,沉入了江中。过去,船过青滩稍有不慎便船毁人亡,放滩时要请熟悉水性的当地滩师把关。这些滩师身怀绝技,他们知道,放滩时木船不能直行,只能横着下去,否则滩中凸起的礁石会把船拦腰折断。尽管有滩师放滩,但仍不能免除灾祸。1929年至1942年,3艘轮船在这里倾翻或沉没。

美国人那爱德摄于1912年:三峡船只过险滩的场景

1915年3月27日,由重庆实业家刘声元经营的川路轮船公司的“利川”号轮船,在泄滩触礁沉没。由此,泄滩在长江航运中的恶名越来越盛。泄滩在青滩上游约21公里处。泄滩北岸,泄溪汇入川江时,携带大量卵石、巨砾,日积月累,在溪口淤积成一片巨大扇形沙石坝---令箭碛,占据了大半的河道宽度;泄滩南岸,有“蓑衣石”和斜卧江心的“泄枕”、“泄床”、“饭甑脑”等暗礁与其对峙,江面狭窄,泡漩翻滚。

美国人凯尔拍摄的在泄滩上沉没的“利川”号轮船,拍于1915年

不过,在行船人眼里,要是跟崆岭滩比起来,青滩与泄滩似乎就不值一提了。青滩下游约11公里的川江北岸,便是崆岭滩。这里的江心卧着长200多米、宽近70米、高出水面约15米的大礁石“大珠”(民间俗称的“对我来”),把河道劈为南北两槽:南槽乱石嶙峋,水流紊乱,连川江上最好的舰长也无法判断江中暗漩方位,不敢行船;北槽虽可通航,但礁石交错,只能插缝穿行。除“大珠”外,还有“头珠”、“二珠”、“三珠”、“黄浅”、“关门浅”等众多礁石卧于江中。

崆岭滩的著名礁石“大珠”,摄于1956年12月

可以看出,崆岭滩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有明礁、暗礁组合的礁石群,礁石数量众多,分布异常复杂。1900年12月27日上午11点,一艘名为“瑞生”号的德籍轮船,在此处意外触到暗礁,船底被撞破。更糟糕的是,轮船的蒸汽锅炉发生爆炸。轮船很快沉入江底,很多乘客不幸溺水死亡。1924年至1945年,在崆岭滩先后有6艘轮船触礁沉没,11艘擦礁搁浅,失事木船不计其数。

因此,“青滩泄滩不算难,崆岭才是鬼门关”这句行船俗语,也在川江流传开去了。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