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时期苏美地中海大对峙
1964年以后,苏联海军迅速加强了其在地中海的力量存在,这可能是苏联海军政策急剧变化的最重要结果。根据苏联人的观点,地中海并非一个能较为便利地实施海战的地区。苏联战舰只能从三个狭窄通道进入该海域:直布罗陀海峡、土耳其海峡和苏伊士运河,但每条通道都很容易被敌方监视、警戒和封锁(如有必要)。此外,对于某些大国(尤其是二战之前的英国)而言,地中海一直是事关其战略和经济利益的关键海域。
苏联在地中海维持力量存在的理由植根于其对国家安全重点相关的历史权利的构想。从历史上看,地中海和黑海本来就是连成一体的水域。苏联作为在黑海占有绝对优势的大国,自然有必要将其力量延伸至黑海相邻水域。而在地中海,美国海军第六舰队和北约海军力量长期以来一直对苏联海军保持着巨大优势,以至于地中海在冷战初期被称作北约的“内湖”。最值得注意的是,北约成员国控制了两个进入地中海的咽喉要道:直布罗陀海峡和土耳其海峡。
苏联地中海分舰队“可能是苏联海军二战结束后组建的最不同寻常的舰队”,目的是在地中海这个至关重要利益的地区与美国进行对抗,尤其是针对美国和北约在1967年6月阿以战争爆发后在该地区的海上活动。该分舰队的核心任务是监视美第六舰队在地中海的活动、对美军航母战斗群不间断地构成压力、侦察美军SSBN的部署、评估美军SSBN对苏联领土构成的威胁以及削弱美国海军的制海权。针对美第六舰队的组织结构以及地中海的辽阔海域,苏联将“地中海军事行动战区”分为三部分:东部、中部和西部战区。
1973年10月6日,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前期打得顺风顺水的阿拉伯盟军被以色列反推,埃及第三军团被围,危在旦夕。之前一直只是进行护航、侦察等零星支援的苏联准备进行直接干预。与之配合,苏联海军在地中海的作战舰只数量增至80艘,另有若干增援舰正在赶来。此外,苏军的空降师和两栖作战部队也进入了战备状态。
此时,苏联已在该海域部署了88艘舰艇(其中47艘作战舰艇,包括31艘水面舰艇和20艘以上的潜艇),第一波次就可以发射至少40枚反舰导弹。在克里特岛附近海面,苏联动员了整个黑海舰队,并开始集结飞机为大规模空降入侵做准备,黑海舰队的两栖作战舰在埃及沿海待命。
作为回应,美国也没有示弱。10月25日早上,美军命令当时仍位于直布罗陀海峡以西的“肯尼迪”号和“罗斯福”号航母战斗群进入地中海,与部署在该海域的“独立”号航母战斗群汇合。随后美国海军也停止执行向以色列空运提供的支援任务,其他所有舰艇都回到“独立”号和“罗斯福”号航母战斗群,做好战斗准备。
美国在海面做战斗准备的同时,也在加紧外交工作。25日下午,以色列在美国的压力下终于统一停火,埃及第三军团得以幸存。而据说,苏军的苏伊士运河地区登陆计划在最后一刻被取消。然而,停火不是结束,而是高潮的开启。尽管美军已于26日宣布开始解除第三国防状态,但苏联地中海分舰队仍然开始实施高强度反航母演习,目标就是是美军“肯尼迪”号、“罗斯福”号和“独立号”这3个航母战斗群以及2个两栖攻击群。整个演习期间,苏联舰艇都确保所有的美军舰艇都在反舰导弹的射程之内。
面对苏联这种同归于尽的架势,再加上地中海狭小的空间限制了航母战斗群的活动,美国海军显然没有更好的应对之策。在确认苏联不会地面介入中东后,10月30日,美国航母战斗群离开克里特岛以南海域向西航行,这是美国向苏联传递的一个信号:我们选择和解。不过,危机并没有完全解除。在随后的两周内,苏联地中海舰队仍然保持对美国航母战斗群的攻击态势。一直到11月15日,“肯尼迪”号、“独立”号和“罗斯福”号返回基地,苏联海军才全部撤退,对峙结束。
此次地中海对峙,虽然技术和实力上仍然有所不及,但苏联海军已经可以和美国海军掰掰手腕了。相比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期间的毫无作为,已经有很大的进步了,也算是挽回了一些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