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井打开两千年封印

秦陵兵马俑在中国可以说人尽皆知,但它的发掘过程却充满了传奇。一切源于1974年3月25日的早晨,这天临潼县西杨村的几名青年农民开始动工为村子打一口水井。打井开始动工的第五天,他们发现土壤变成了红烧土,紧接着又挖出许多陶片。临潼县宴寨公社负责农田水利的干部房树民亲自到现场调查,发现这些陶片很可能是文物。

这个消息很快被通报给县文件馆,主管干部赵康民闻讯后火速赶往现场,将失散的残片集中运回文化馆进行拼接修复,并对现场进行局部清理发掘。此事很快引起新华社的注意,消息一经披露,立即引起国务院高度重视。国务院作出指示后,国家文物局与相关专家学者迅速赶赴陕西,对陶俑出土现场进行详尽考察,并决定委托陕西省委组织考古队进行发掘。1974年7月15日,42岁的考古队长袁仲一和3名考古队员身背行军床,带着简单的考古工具来到了西杨村,秦俑考古队就这样匆匆成立。

考古工作者在发掘现场对秦俑进行清理工作

通过现场清理和考察,考古队员们发现,这批陶俑被发现并非偶然,首先,它们是在地下5米深处。其次,陶俑规模庞大,只要在此地一动土,就很容易挖到陶俑残片。第三,在后来的发掘过程中,于俑坑内先后发现汉墓6座、近现代墓20余座、古井3个、大扰坑1个,这些迹象无疑都证明了,在1974年之前,兵马俑至少有30余次被人见到的经历,只是之前的人都不知此乃珍贵文物,与其失之交臂,最终将这一历史使命留到了这一代。

秦陵兵马俑一经面世,很快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政府决定在发现兵马俑的原址修建一座遗址性的专题博物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同时,由陕西省文管会领导的“秦俑坑考古队”也随即转入正式发掘工作。最先发现的坑被定名为秦俑一号坑,该坑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坑深4.5-6.5米;总面积1.426平方米。坑内埋藏有陶俑、陶马俑约6000件,复原后呈现一个长方形军阵。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一号坑也是目前发掘的兵马俑中面积最大的一个,坑内兵俑排列整齐,威武雄壮,前三排军阵列于前锋,每排有武士俑68尊,共计204尊。坑道南北各列一排武士俑,分别为军阵的左翼和右翼,西端还有一排向西的武士俑,为后卫。中间则为38路向东的武士俑,每4路中间列有战车。在地下埋藏两千年后重现天日,复活的军团立即引起世界的瞩目。

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展厅

1976年4月23日,秦俑考古队在一号坑的东端北侧的钻探工作又发现了一个有兵马俑的坑,随后被命名为兵马俑二号坑。二号坑东西长96米,南北宽为84米,总面积约为6000平方米,坑内建筑与一号坑大体相同,但布阵更为复杂,兵种更为齐全,由骑兵、战车和步兵组成的多兵种特殊部队,坝内共有陶俑1300余尊,其中立射俑172尊、跪射俑160尊、骑士俑116尊、战车98乘。二号坑面积虽不如一号坑大,但因其复杂多样的兵种,让其成为3个坑中最为壮观的军阵。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二号坑

二号坑被发现的一个月后,1976年5月11日,考古队又在一号坑西端北侧25米处,钻探发现了一个陪葬坑,根据发现的先后,编号为三号坑。三号坑面积520平方米,根据专家推测,这里更像是一个军事指挥部,是将军们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地方。坑内有战车一组,坑的东、北及南部的甬道中有64个武士俑排列整齐,面对面地站着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三号坑

兵马俑一、二、三号坑加起来占地2万多平方米,呈“品”字形布列,它向世人展现的是一个庞大的军事场面。